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天山北坡经济带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综合评价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陶江  杨德刚 《干旱区地理》2005,28(6):874-878
通过选取经济、社会、生态环境三方面24个与天山北坡经济带11个市县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的原始指标.通过因子分析对原始指标进行两级降维处理,最后得到3个综合指标。根据综合得分的数值对天山北坡经济带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排序,从高到低依次为:克拉玛依市、乌鲁木齐市、石河子市、乌苏市、奎屯市、米泉市、沙湾县、昌青市、阜康市、玛纳斯县、呼图壁县。结合地域特征划分出3类可持续发展类型区:(1)综合经济实力型和工业经济主导型“强”可持续发展地区;(2)工业经济与农业经济均衡型“中”可持续发展地区;(3)农业经济主导型“弱”可持续发展地区。并对各类型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构成因素进行了分析。同时对天山北坡经济带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2.
陕北黄土高原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8  
通过对陕北黄土高原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和方法的初步研究,设计出了包括 1个高级综合指标——可持续发展综合指数、人口状况等 5个基本指标和人口自然增长率等 30个元素指标的层次性指标体系结构框架,熵技术支持下确定可持续发展指标权重的层次分析法,以及由递阶多层次综合评价、主成份分析和回归分析等数学方法所集成的可持续发展全面综合评价模型,并依次对该地区可持续发展现状及趋势进行了全面分析评价。  相似文献   

3.
我国区域可持续发展状态的综合测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内涵是在确保经济稳定增长和社会发展的同时,使自然资源得到合理利用,生态环境保持良性循环。因此,有必要从系统运行中提取具有标识性意义的定量化信息,来监控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和能力。文章依据一定的原则,选取了4大类28个指标对我国大陆31个省、市、自治区的可持续发展状态进行了综合测度,提出了区域可持续发展综合能力组合类型,并对其发展状态进行了综合分析评价。  相似文献   

4.
从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和目标出发,选取能够反映农业生产、农业环境生态和农村社会经济等子系统可持续性的22项综合性指标和主要指标,建立了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农业可持续能力评价和类型区划分方法。在此基础上,分析了2000—2005年全国各省农业生产、农业环境生态和农村社会经济等子系统的农业可持续指数变化范围、区域差异和制约因素,并且采用系统聚类的方法,将全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划为4个类型区,分析各类型区内3个子系统发展的协调性以及限制因素。最后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多元统计分析在分区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23,自引:5,他引:18  
王秀红 《地理科学》2003,23(1):66-71
探讨了基于因子分析的聚类分析方法在遵循主要地理区划原则,特别是综合分析与主导因素相结合的原则和相对一致性原则过程中的特色。以中国土地利用程度和效益分区为例,首先利用因子分析对评价指标进行了降维处理,并研究了各个评价指标之间的关系;然后利用聚类分析,结合主要区划原则,将全国划分为5个类型区,12个亚区。  相似文献   

6.
河南省经济发展的国土空间评价分区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郭艳  张成才  康鸳鸯 《地理研究》2015,34(12):2320-2328
优化国土开发格局是国土规划的核心任务,合理的区划方案是国土开发利用的基础。基于可持续发展理论,结合河南省国土资源属性的多功能性,从社会、经济、资源和生态环境入手建立国土多功能利用评价指标体系,通过模糊聚类分析法将河南省18个地级市分成4种类型区,并采用熵权法对各类型区进行功能评价。结果表明:重点发展功能区的各项功能评价值均居于首位;农业发展功能区的农业生产功能价值最高,其余各项功能相对较弱;综合发展区功能区的各项功能均不突出;生态优先功能区的经济、社会和资源功能受生态环境功能的影响最明显。通过对比分析,验证了构建的指标评价体系和分区方法基本可行,表明区划方案可对省级国土规划的编制和国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7.
利用陆地卫星TM图像作为遥感信息源,运用GIS新技术方法,结合地学、生态学分析,以陕南山地为例,建立了山地生态环境定量评价标准、评价体系及模式。对研究区内所划分的14种生态类型单元进行了环境质量综合评价,并进一步聚类为5大景观类型区。针对各类型区环境质量分异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优化建设的对策。  相似文献   

8.
从港澳珠三角可持续发展系统的功能结构出发,构建其可持续发展水平、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可持续发展协调度3个垂直式指标群和反映经济、社会、人口、资源环境的水平式指标群相结合的递阶层次结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选取1997-2005年连续9年的数据,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层次指标的权重,建立综合测算模型,对港澳珠三角可持续发展的演变趋势及结构特征进行综合评价.结果显示:港澳回归以来,港澳珠三角可持续发展状况总体上是朝着好的方向发展,但就其内部结构特征来看,各准则层和领域层发展状况表现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9.
区域资源利用可持续发展度评价--以浙江省金华市为例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基于可持续发展理论研究的现状分析,从复合生态系统理论出发,具体阐述了可持续发展度的评价方法。从资源禀赋、资源利用效益、资源利用结构、资源外部依赖性和资源管理5个方面选取22项具体指标构建区域资源利用可持续发展度评价的指标体系系统,应用层次分析法从可持续发展水平、能力和协调度3个方面对区域资源利用可持续发展度进行定量评价。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域资源利用可持续发展水平较高,能力和协调度较低,整体可持续发展度较低。  相似文献   

10.
城市外经贸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尹小玲  夏斌 《热带地理》2007,27(5):424-428
界定了城市外经贸可持续发展的概念,表述了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外经贸应该具有总量增长、结构优化、促进经济发展、利于社会和谐、改善生态环境5项特征。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城市外经贸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分析了指标选取的依据,并对具体指标的计算方法作了详细说明。  相似文献   

11.
中国海洋科技创新效率发展格局演变与类型划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科技创新是促进海洋产业发展的新兴驱动力,对提高发展质量至关重要。研究使用SBM超效率模型测度中国沿海11省市(不包括港澳台地区)2006?2014年海洋科技创新效率,结合核密度估计分析其时空分异特征,再从投入规模和创新效率2个维度,划分出海洋科技创新发展类型区。结果表明:① 从效率变化角度来看,2006?2014年间研究区海洋科技创新效率存在小幅增长,但整体效率水平较低,地区之间效率差异先缩小后扩大,最终形成以辽宁、上海、广东三地为主的北、中、南三方向的海洋科技创新发展核心。② 从海洋科技创新投入规模和创新效率双维度综合来看,进一步将沿海地区海洋科技创新发展模式划分成 4种类型:引领区(广东、上海、辽宁)、追赶区(广西)、突破区(天津、山东、福建、江苏、浙江)、落后区(河北、海南)。  相似文献   

12.
中国农村水贫困测度及空间格局机理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孙才志  汤玮佳  邹玮 《地理研究》2012,31(8):1445-1455
通过构建我国农村水贫困测度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水贫困指数模型(WPI)及主客观综合赋权法,对我国2004~2009年31个省级行政单位农村地区水贫困状况进行测算,结果基本显示了近年来我国农村地区水贫困程度的分布格局。其中高水贫困地区为宁夏、海南、天津、甘肃、山西、吉林、重庆、新疆、贵州、内蒙古;中水贫困地区为陕西、青海、上海、辽宁、福建、黑龙江、安徽、北京、江西、湖北、河北;低水贫困地区为广西、云南、河南、浙江、湖南、山东、江苏、广东、四川、西藏。同时对我国农村水贫困空间格局机理进行研究,并就此提出治理农村水贫困问题的相关对策建议,力图为我国最终实现"三农"问题的协调发展提供决策依据及政策性启示。  相似文献   

13.
基于重力模型的中国城市体系空间联系与层域划分   总被引:47,自引:5,他引:42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大陆城市体系空间格局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传统的城市体系空间联系主要从人流、物流、技术流、信息流、金融流进行数据的收集和分析,也有运用图论原理进行Rd链分析。近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城市之间的联系变得异常复杂、数据不易得到。本文试图运用重力模型方法对中国城市间的空间联系强度进行定量计算,据此刻画中国城市体系的空间联系状态和结节区结构。从研究结果看,所得结论与实际情况基本吻合。  相似文献   

14.
近20年来沿海地区风暴潮灾害脆弱性评价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谭丽荣  陈珂  王军  俞立中 《地理科学》2011,31(9):1111-1117
采用1990~2009年风暴潮灾害损失数据,选择中国东部沿海地区11个省市为研究对象,借鉴沿海脆弱性指数(Coastal Vulnerability Index,CVI)方法的评估思路,构建风暴潮灾害脆弱性指数SSVI(Storm Surge Vulnerability Index,SSVI),采用加法模型评价中国沿海省区风暴潮灾害的物理脆弱性。结果表明:沿海地区风暴潮脆弱性存在较大年际变化;高和很高脆弱性等级主要分布于东南沿海各省区,低和很低脆弱性等级主要分别于北部沿海各省区,而中等脆弱性等级空间分布则变化较大。  相似文献   

15.
当前我国文武人才的地理分布与南北差异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人才的空间分布规律体现着人才与经济、历史及地理环境之间的关联性。本文选取17000多名教授和1600多名将军作文武人才的地理分析。教授工作地集中的地区依次为北京、上海、四川、湖北、辽宁、江苏、陕西、广东、吉林、天津,籍贯集中的地区依次为江苏、浙江、四川、辽宁、广东、湖南、山东、河北、天津,主要流入地区为北京、上海、陕西、吉林、黑龙江、天津,主要流出地区为浙江、江苏、河北、河南、福建、广东、山东。将军籍贯分布集中程度比教授更为突出,主要集中在江西、湖北、湖南、安徽、河南、四川、山东、福建、河北、陕西。如以县计,则集中在江西的兴国、永新、吉安,湖北的红安、大梧,安徽的金寨、六安,河南的新县,前面三县属中央苏区,后面五县属鄂豫皖苏区。工作在南方和北方教授数基本平衡,但籍贯在南方的约为北方的两倍,籍贯在南方的将军数为北方的两倍多。这种格局反映了文化大革命前的人才流向。近十年,人才流向和人才格局发生变化,不仅国内毕业生,而且国外留学人员也被吸引到南方沿海开放地区,为此,需要新的办法和政策。  相似文献   

16.
韩增林  夏雪  林晓  赵林 《地理科学进展》2014,33(9):1167-1176
21世纪以来,在海洋科技和海洋新兴产业发展的助推作用下,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逐渐成为全球海洋经济一个新的增长点。本文从基础、经济、科技、人才、政府和环境支撑6个方面提出建立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支撑条件评价指标体系,运用AHP-EVM赋权法,结合集对分析,对中国大陆沿海11个省、市、自治区支撑条件进行定量评价,并运用模糊C均值聚类分析法对评价结果进行分类,结果表明:①沿海省市间的支撑条件差距较明显,广东、山东和上海处于第一层次,在空间分布上呈现出“三足鼎立”的格局,各子支撑条件全面均衡发展;第二层次的江苏、辽宁综合支撑条件较好;第三层次的福建、浙江、天津综合支撑条件一般,缺乏对综合支撑条件贡献较大的优势子支撑条件;第四层次的河北、广西、海南综合支撑条件差,子支撑条件劣势突出。②通过沿海省市6大子支撑条件的对比分析,得出了各省市支撑条件的优劣势,为沿海各省市制定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和布局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中国海洋渔业经济韧性与效率协同演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增林  朱文超  李博 《地理研究》2022,41(2):406-419
探索韧性和效率的相互作用关系和协同演化特征,对中国海洋渔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具有科学参考价值。以2000—2019年中国沿海11个省份为研究区域,采用熵值-Topsis模型、超效率SBM模型分别测度中国海洋渔业经济韧性与效率,并通过哈肯模型刻画二者的协同演化特征。结果表明:① 海洋渔业经济效率作为协同演化的序参量,主导中国海洋渔业经济可持续发展,随着中国海洋经济向高质量转型,韧性作用愈加突显;② 海洋渔业经济韧性与效率协同演化时空差异显著,两极分化格局依旧存在,区域间合作不足,协同演化呈现由初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单极化向多极化格局演化的趋势;③ 整体上中国海洋渔业经济韧性与效率协同演化呈现正向效应,但政策选择、产业结构等因素使得天津、上海协同演化存在偏向效应,形成海洋渔业经济水平低但协同值高的错配发展;④ 研究期内协同演化呈现波动上升的特征,采用聚类分析将协同演化分为四类,高级协同阶段(0.824~0.964)为山东、福建,较高级协同阶段(0.784~0.823)为天津、上海、浙江及广西,中级协同阶段(0.502~0.771)为辽宁、江苏、广东和海南,初级协同阶段(0.411)为河北。韧性和效率的协同作用表明中国海洋渔业经济发展需培育内生动力,在既有产业基础、技术水平下构建多元化产业体系,在维持经济高效运转的前提下,加强经济韧性,推动海洋渔业经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基于1998~2008年的SPOT-VGT数据,利用CVA、一元线性回归、Hurst指数等方法分析中国东部沿海植被覆盖变化特征及趋势,并编制植被覆盖退化特征图谱。研究表明:植被覆盖总体呈上升趋势,高变化和中变化区比例合计达26.23%;与此同时,退化区也大量分布;植被覆盖变化的自相似性和长程依赖性突出,区域尺度Hurst指数高达0.84,增长趋势可持续,像元尺度Hurst指数普遍较高,但空间格局比较复杂;未来植被覆盖趋于恶化的面积约占10.58%,三大都市圈及部分海岸带区域严重退化并将持续退化,众多中小城市周边中度退化并将持续退化。  相似文献   

19.
基于农业大数据可视化方法的中国生猪空间流通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大数据可视化手段研究中国省际间生猪流通问题,用GIS将整合后的多源数据进行数据可视化,研究中国19个省(市)的区域间生猪流通现状。参照《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和前人研究成果,将区域间生猪流通现状与中国城市群可视化结果结合进行分析,归纳各城市群生猪流通现况,获得基于城市群发展的生猪空间流通模式,从空间角度分析中国整体生猪空间流通格局存在问题。结果显示,中国总体生猪流向有明显的“西猪东运,北猪南运”趋势,京津冀城市群、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和珠江三角洲城市群是中国最主要3个吸纳外埠生猪供应地区,是中国整体生猪流通系统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20.
王泽宇  卢雪凤  韩增林 《地理科学》2017,37(10):1497-1506
通过构建海洋资源“尾效”模型,运用面板数据分析方法对中国沿海11省份(不含港澳台)海洋资源“尾效”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① 中国海洋资源“尾效”的平均水平为0.032 2,海洋资源对海洋经济增长的约束程度较高,资源利用方式整体呈粗放型。② 沿海各省份海洋资源“尾效”差异显著,其中广东、上海为海洋资源低约束型,海洋资源“尾效”值分别为0.009 4、0.009 8;山东、浙江、江苏、福建、天津、辽宁、河北为海洋资源高约束型,海洋资源“尾效”值介于0.010 0~0.050 0之间;广西、海南为海洋资源强约束型,海洋资源“尾效”值均大于0.050 0。海洋资源“尾效”与涉海从业人员增长率、海洋资源消耗增长率、海洋资源弹性系数、资本弹性系数呈正相关关系,海洋资源消耗速度越快,对海洋经济增长的阻力越大,而劳动力、资本的过度供给会加大海洋资源消耗对海洋经济增长的阻碍力度。因此合理利用海洋资源、优化资源利用方式,合理分配区域人力资源、提高涉海从业人员的科技素质,并推动海洋产业结构优化调整是降低海洋资源“尾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