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小秦岭金矿流体包裹体挥发组分与金的矿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王英兰  谢奕汉 《岩石学报》1994,10(2):211-217
小秦岭石英脉型金矿矿物包裹体中挥发组分以H2O和CO2为主,还有少量的CH4、CO、H2、H2S等。富金矿石中包裹体的CO2>30mol%.CO2/H2O>0.4,而贫金矿石中包裹体的CO2<20mol%,CO2/H2O<0.2。前者包裹体的气体成分中含有较多的CH4、CO和H2等还原性气体.表明这种金矿的成矿流体以富含CO2为特征,CO2含量的变化对金的富集起着重要作用.因此金矿石中矿物包裹体的CO2含量或CO2/H2O比值可以作为深部预测的主要判据之一,并应用于小秦岭金矿山已取得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泥炭的热模拟研究──过渡带气形成机理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现代泥炭进行了低温长时间模拟实验研究,并探讨了过渡带气的形成机理。甘南泥炭气、液态烃产率高。液态烃由热解油和残余气仿沥青“A”两部分组成,热解油中以C─C14较轻馏分为主,残余氯仿沥青“A”则以非烃、沥青质为主。随热演化程度增高,烃类增加,非烃和沥青质急剧减少。模拟气体组成以非烃气体(CO等)为主,随温度升高,气态烃产率升高,烃类气体中以甲烷为主。200℃~400℃温度下产生的甲烷碳同位素δ13C为-53.82~-33.66‰。研究表明低热演化阶段伴随腐殖物质的降解和干酪根的分子重排作用能产生甲烷同位素较轻的生物-热催化过渡带气。  相似文献   

3.
中国东部新生代碱性玄武岩及幔源捕虏体中的流体组成   总被引:21,自引:3,他引:18  
张铭杰  王先彬 《地质学报》1999,73(2):162-166
中国东部新生代碱性玄武岩及其幔源二辉橄榄岩捕虏体中的流体组分存在差异,幔源二辉橄榄岩形成于以H2,CO等还原性气体为主的流体环境中,其流体组分以含H2高,挥发性气体总量低为特征;碱性玄武岩中流体组分以CO2,SO2和挥发性气体总量高为特征,在其形成演化过程中有SO2等氧化性气体的流体加入。  相似文献   

4.
用立体地球化学的观点和方法研究了徐州煤田“低沼矿区”的瓦斯问题可以获得“低沼矿区”煤层气体是以甲烷为主,重烃含量甚低,δ~(13)C_1偏负等特征,并指出:低沼矿区具有相对性的特点,在一定条件下,煤层仍可具一定的气体灾害性。另外,用碳同位素方法还可以判别“煤层气体的活性”,以反映煤层气体和地下水的灾害倾向性。  相似文献   

5.
西天山阿希金矿流体包裹体研究   总被引:37,自引:0,他引:37  
沙德铭 《贵金属地质》1998,7(3):180-188
西天山阿希金矿含金石英脉仙流体包裹体粒度细小,形态多样,以单一液相为主。化学成分上属K^+(Na^+)-SO4^2-(Cl^-)型,其中阳离子成分以K^+为主,Na^+次之;阴离子成分以SO4^2-为主,Cl^-次之;气相成分以H2O、CO为主,富含O2、N2等气候,还原性气体(H2、CH4、CO等)含量亦较高。成矿作用发生于浅成(300 ̄900m)、低温(120 ̄180℃)和较封闭的还原环境。成  相似文献   

6.
煤层瓦斯组分和碳同位素等地球化学特征受瓦斯形成过程和后期改造作用影响,对判别煤层瓦斯的成因具有重要的意义。以淮南煤田潘北煤矿4-1煤层瓦斯样品为研究对象,分别对气体组分和碳同位素(CH4、CO2)值进行了测试,结果显示:4-1煤层瓦斯烃类气体中甲烷占绝对优势,贫重烃气体,非烃类气体中二氧化碳含量少于5%,呈明显的次生生物成因特征。氮气与甲烷含量之间呈负相关,说明瓦斯组分受大气影响较大。4-1煤层甲烷碳同位素值为-62.15‰~-51.57‰,结合煤层的变质阶段,属于次生生物成因气,二氧化碳碳同位素特征则表明其典型的生物成因。  相似文献   

7.
孟仟祥  张文正 《沉积学报》2000,18(4):624-628
研究表明,现代松粉热模拟实验释放水的产出分两个阶段,两类水,第一阶段,400℃以前释放水为松粉内部以水分子形式存在的结合水,呈弱酸性(pH=6),为第一类水,第二阶段,400℃以上温度释放水为松粉内部和高岭石内部结构水(-OH),呈弱碱性(pH=9),为第二类水,现代松粉热模拟实验产出气体量随温度升主呈逐渐上升趋势,450℃以后上升梯度突然增大,所产气体分为两大类:I类为无机气体,由N2、H2和CO2气体组成,以CO2相对丰度最主为特征。CO2气主要来自有机酸的脱羧反应和离子太氧与有机质氧化还原反应产出CO2。H2气主要来自孢粉和烃,C4~C6异构饱和烃及丙烯、丁烯不饱和烃等分子物标志物,其中以甲烷相对丰度最高为特征,气态有机烃来自孢粉内有机物的热降解产物,松粉 拟实验中丰富的气态有机烃和无机气体的检测出,为研  相似文献   

8.
湖南省煤炭资源是华南九省较好的省之一,有涟邵,郴耒、桑石、黔淑、韶山、茶醴、资汝、祁零八大煤田,其中以涟邵、郴耒煤田甲烷资源丰富。煤层甲烷丰富的控制因素是煤层变质程度高、煤层厚、煤质灰分<20%挥发分<10%、煤层埋藏深、煤层顶底板透气性低、背斜构造、地下水活动弱等。涟邵、郴耒煤田煤层甲烷的生、储,盖组合条件尚属有利,是湖南省煤层甲烷资源的两大远景区,预测其甲烷总量达550亿米~3。  相似文献   

9.
毛健全 《贵州地质》1997,14(3):253-259
煤层甲烷是指富存于煤层中的天然气,90%以上都由CH4组的,煤层中甲烷具有埋深浅,勘探成功率高的优点。我国煤层甲烷资源十分丰富,开发煤层甲烷对于改变我国能源构成,降低矿井瓦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五大连池火山区气体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26,自引:1,他引:25  
杜建国  任锦章 《地球化学》1999,28(2):171-176
根据泉(池)水中气体的组分和同位素组成,讨论了五大连池火山区气体的来源和运移。1997年8月从五大连池火山区泉中采用了9个气、水样品,同年9月测定了游离气和水溶气的气体组分、He同位素幽会和CO2的δ^13C值。气体以CO2为主,多数样品的CO2体积分类大于80%。He和CH4的体积分数变化范围大,分别为0.7×10^-6-380×10^-6和4.0×10^-6-180×10^-6。^3He/He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淮南煤田西部煤层甲烷资料的分析, 选择了煤炭储量的类别、煤层甲烷含量的有效测点密度和评价验证钻孔中参数的获取情况作为煤层甲烷资源量分级的综合指标, 建立了包括实证、控制、概略、远景和潜在等五个级别的煤层甲烷资源量的分级标准。  相似文献   

12.
煤层气是一种备受国家重视和开发利用的非常规清洁能源,煤层气储层物性的研究对煤层气资源的评价与开发具有重要意义。以黄河北煤田煤层气开发资料为基础,结合区域地质特征,应用煤层气地质理论对煤田内10号煤煤层气储层物性特征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10号煤层宏观煤岩类型以半亮煤为主,煤中有机显微组分以镜质组为主,无机显微组分以黏土为主;煤的变质程度比较高,整体进入成熟阶段;10号煤层储层孔裂隙发育、渗透率较低;10煤层对甲烷的吸附能力较强;10号煤层储层压力为2.16~4.20MPa,压力梯度为0.418~0.797MPa/100m,为低压储层至常压储层;黄河北煤田呈单斜构造,10号煤层埋藏深度较深,含水性较好,有利于煤层气保存。  相似文献   

13.
地幔流体的前缘研究   总被引:19,自引:8,他引:19  
曹荣龙 《地学前缘》1996,3(4):161-171
地幔流体是与地幔环境处于平衡的气体和挥发分。其主要化学组分为碳、氢、氧、氮、硫(CHONS)。它以富于地球内部原始组分为特征,但也包含部分再循环组分。地幔挥发分在弱还原条件下主要为CO2-H2O,强还原环境则以CH4-H2O-H2为主。地幔流体地球化学的重要性质为:(1)易溶于硅酸盐熔体;(2)净化作用;(3)再沉淀作用。近年来,有关地幔流体中稀有气体和挥发分的起源、分布及同位素组成等前缘领域的研究已取得重要进展。当前拟优先探索的问题包括气体裂化与金刚石成因,非生物成因地幔烃,地幔流体与成矿作用,以及地幔挥发分注入与地壳重熔等。  相似文献   

14.
红阳煤田煤层气开发前景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阐述红阳煤田煤层甲烷赋存规律及其相关地质因素,并探讨开发煤层甲烷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5.
研究了地下水中HCO^—3来源的稳定碳同位素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自然界中CO2主要来自有机质、大气和碳酸盐岩石,因同位素分馏作用,其稳定碳同位素组成在这三种物质中的分配不尽相同。本文根据地下水实测HCO^-3的δ^13C^②值,利用热力学及同位素平衡计算与之相平衡的CO2气体的δ^13C值,确定了CO2气体来源,进而确定了HCO^-3的有机来源。  相似文献   

16.
硫酸钡的氧硫同位素分析方法及有关数据的地质应用实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瑞  沈延安 《岩石学报》1995,11(3):320-324
碳粉在高温条件下可还原硫酸钡,使其氧转入CO2及CO气体中。此CO气体在高温镍金属的催化作用下,可转化为CO2气体。两种CO2合并后,可用质谱计分析其氧同位素组成。此组成便是硫酸钡的δ(18)O值。水体硫酸根的氧、硫同位素值在水环境研究中大有用处。例如,三山岛金矿矿井水中硫酸根的氧、硫同位素数据表明,此水是地下水及海水的混合产物。这就为矿井排水工程的设计提供出某种信息。  相似文献   

17.
自然界中CO_2主要来自有机质、大气和碳酸盐岩石,因同位素分馏作用,其稳定碳同位素组成在这三种物质中的分配不尽相同。本文根据地下水实测HC,的δ ̄(13)C ̄2值,利用热力学及同位素平衡计算与之相平衡的CO_2气体的δ ̄(13)C值,确定了CO_2气体来源,进而确定了的有机来源。  相似文献   

18.
供试样品10个,为准噶尔盆地马庄气藏侏罗系气源岩,埋深1854m~2608m,形成于沼泽-滨浅湖相沉积环境,为ⅡB~Ⅲ型有机质,R0值<0.74%,处于低演化阶段。本文就烃源岩中厌氧发酵细菌的数量及产甲烷菌的类型、分布状况进行了研究,并直接利用地质样品进行了生化模拟产气实验。样品中发酵性细菌数量分布在5×102个/g~2.3×104个/g之间。在35℃~65℃状态下,从样品中普遍富集培养出产甲烷球菌(Methanococus);在55℃条件下,从7号样品中富集培养出产甲烷杆菌(Methanobacterium)。模拟产气结果表明:①35℃时的甲烷累计产气量最高,为29.48ml~39.41ml,占总产出气体的80%以上。(2)产出气体组份一致,以CH和CO为主,含极微量的乙烷和丙烷。(3)在35℃时,产出甲烷气体的δ13C值分布在-40.12‰--43.98‰之间,55℃时为-56.82‰--60.10‰,65℃时为-58.06‰--65.11‰,35℃~55℃时产出气体的甲烷碳同位素比值中值与实际气藏天然气的甲烷δ13C值相近。该项研究为探讨产甲烷菌等厌氧微生物在2000多米沉积岩中仍有活动提供了直接?  相似文献   

19.
根据黔北煤田长岗向斜的煤田地质钻孔及相关测试资料,分析了构造作用对该区煤层气富集的影响。研究表明,长岗向斜轴部为主要的煤层气富集有利区,煤层甲烷含量在20 m3/t以上,且总体表现为由向斜轴部到平缓翼再到边浅部陡坡带,煤层气含量逐渐降低;同时向斜轴部转折部位构造应力相对复杂,以张性应力为主,导致煤层甲烷含量较低,为20 m3/t以下,此外,该区发育的正断层同样造成煤层甲烷逸散,最低为10 m3/t左右。由断层带至断层两侧,甲烷含量逐渐上升。构造作用对煤层气富集的影响可为长岗向斜煤层气进一步的勘探开发提供基础依据。   相似文献   

20.
李银菊 《探矿工程》1984,(3):38-38,47
瓦斯是一种以甲烷为主,多成分的混合气体,其成分CH_4约占63.1~99.22%,N占0.05~35.96%,CO_2占0.06~14.76%。甲烷为无色、无味、无嗅、无毒的气体,化学性稳定,比重比空气轻,当矿井瓦斯集中的地段,随着瓦斯浓度的增加,易使人窒息,遇火燃烧易发生瓦斯爆炸。因此,瓦斯是危害安全生产和工人生命的有害气体。近年来,世界上很多国家普遍重视了瓦斯的抽放和利用。所以,在煤田地质勘探过程中,查明煤层内的瓦斯成分和含量是一项必不可少的工作程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