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06年盛夏川渝地区高温干旱气候形成的物理机制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陈丽华  周率  党建涛  胡晔  盛飞 《气象》2010,36(5):85-91
利用1970 2000年、2006年6—8月的NCEP资料,研究2006年盛夏川渝地区高温干旱气候形成的物理机制。通过敏感性试验和控制性试验的对比分析发现,感热加热对青藏高原、川渝地区地面温度的升高、500 hPa高度场的增强有显著作用,而高原高度场的加强有利于西太平洋副高的加强西伸和大陆高压的加强东进;对动力作用的分析发现,高原动力作用在这次高温干旱事件中的作用不是唯一的,川渝地区上空异常强盛的下沉气流是由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大陆高压以及高原北侧南伸气流共同作用造成的;感热加热是导致川渝地区高温干旱天气发生和维持的首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齐齐哈尔春季及初夏干旱成因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齐齐哈尔春季及初夏干旱的成因和干旱的环流形势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形成齐齐哈尔干旱的根本原因是降水量与蒸发量之间的不平衡。由于环流背景、地形影响等原因造成齐齐哈尔降水量偏少,并且气温升高,造成了蒸发量的加大,是近年来齐齐哈尔市干旱日趋严重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1991年广西发生了百年一遇的大旱灾,本文根据1991年广西干旱特征,对各季的干旱成因进行了分析,认为各季节的主要影响系统异常地少和弱是造成春、夏、秋干旱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对晋城市1997年夏季干旱气候要素的描述,提及了造成本市干旱的主要原因,并将夏季干旱对本市农业生产的影响做了较为祥尽的分析。  相似文献   

5.
利用绥滨县气象站40 a的历史资料,对绥滨2007年特大的土壤干旱的气候特征进行了分析,得出了降雨量、温度、蒸发量及日照时数等是造成干旱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2003年阜新地区春播关键期干旱成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阜新地区多年农业气候资料对2003年春播关键期干旱成因进行分析,得出了上年秋季降水量小、墒情差和脆弱的自然环境是造成2003年阜新地区春播关键期严重干旱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利用阜新地区多年农业气候资料对 2003年春播关键期干旱成因进行分析 ,得出了上年秋季降水量小、墒情差和脆弱的自然环境是造成 2003年阜新地区春播关键期严重干旱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1997年甘肃省特大干旱事件的诊断分析   总被引:19,自引:10,他引:9  
选取甘肃省1997年特大干旱事件进行诊断研究。结果表明;赤道东太平洋海温异常偏高,贝加尔湖500hPa正高度距平持续维持以及青藏高原冬季偏冷的共同作用是造成甘肃省特大干旱事件发生的原因,同时,西太平洋副高与常年相比较弱也是其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9.
<正>格尔木地处青藏高原腹地,青海省西部,是青海省第二大城市。辖区由柴达木盆地中南部和唐古拉山地区两块互不相连的区域组成,市区位于柴达木盆地中南部格尔木河冲积平原上,平均海拔2780米,属高原大陆性气候。由于盆区地处柴达木盆地荒漠沙漠地带,形成了干旱、大风、多风沙的气候特征。但是随着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近50年柴达木盆地扬沙、浮尘、沙尘暴日数均呈显著年减少的趋势,格尔木也不例外。特别是近十年,居住在格尔木  相似文献   

10.
利用绥化市2007年气象资料、部分历史气象资料及北半球环流场资料。对2007年发生在绥化市的严重夏季干旱气候事件,从干旱特点、环流场特征两方面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07年夏季干旱发生在夏季降水少水周期中,前期气候背景是春季多水,干旱特点是范围广、持续时间长、程度重;干旱原因为长时问高温少雨;异常的大气环流是造成高温少雨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柴达木盆地气候变化对荒漠化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累积距平等方法对柴达木盆地近46 a(1961~2006年)气温、降水资料进行了分析,探讨了柴达木盆地气候变化对荒漠化的影响。结果显示:柴达木盆地气候变暖趋势明显,土地沙漠化面积扩大、植被退化、覆盖率减少和盐渍化程度加重。气候变暖、多大风、蒸发强是影响该区土地荒漠化的主要自然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2.
分析了1997年夏季持续高温干旱的天气气候特征,并讨论了产生高温干旱的大气环流特点,指出东北半球冷空气势力偏弱且偏北东移,副热带高压强大,并且控制东亚中纬度地区,是造成1997年夏季高温干旱的显著环流特征。而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迅速北进快速南退则是形成陕西省高温干旱,特别是关中地区严重高温干旱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2008年秋冬季节长治市出现了严重的干旱。本文通过对2008年11月-2009年1月份北半球500hPa位势高度场和距平场的分析,发现西太平洋副高较常年强度偏强、脊线偏北、位置较常年同期偏东,西南暖湿气流异常不活跃是造成长治市长时期无降水的主要原因。通过对长治市2008年秋冬季气候要素的描述,分析了大气异常环流造成长治市秋冬季严重干旱的成因,并对秋冬季干旱对农业的影响作了详细分析,提出了干旱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4.
柴达木盆地气候由暖干向暖湿转型的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利用1961-2010年柴达木盆地格尔木等10个气象站的观测资料以及水文、植被等资料,研究了柴达木盆地气候由暖干向暖湿转型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柴达木盆地出现了以气温上升、降水量和径流量增加、沙尘暴日数减少、潜在蒸散量下降、湖泊水位显著上升和植被覆盖率增加为主要特征的气候由暖干向暖湿转型的事实;全球气候变暖、水循环加快、高空水汽不断增加和黑碳气溶胶浓度增加是柴达木盆地气候由暖干向暖湿转型的主要气候原因.  相似文献   

15.
基于水热条件下干旱实时动态监测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何永坤  王勇 《气象》2006,32(8):102-106
从干旱实时监测气象服务的需要出发,研究并提出了考虑近期降水、土壤底墒(前期降水)和气温三种要素,利用实时天气资料来计算干旱指数的方案,即重庆市干旱动态监测指数。该指数考虑了造成干旱的三个主要原因:降水持续偏少、日最高气温高、前期降水少。利用该指数,建立干旱实时监测业务系统,对2004年重庆市盛夏发生的干旱进行了逐日跟踪动态监测,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6.
赵天保  从靖 《大气科学》2018,42(2):311-322
本文基于气候系统模式CESM4.0长期积分试验,分析评估了工业革命前(1850年)及当前(2000年)两种辐射强迫作用(分别为太阳活动和温室气体)对中国北方干旱半干旱区降水的影响。结果表明,模拟结果与观测之间尽管存在一定的偏差,但仍能再现降水气候态的空间分布以及季节变化特征;两种辐射强迫下的降水长期变化均无明显趋势,但二者的差异却呈现出70~100年的准周期振荡;由人类活动引起的当前辐射强迫作用对降水的多年际变率幅度有一定影响,造成极端强降水事件出现的概率增多,而由太阳活动引起的辐射强迫作用主要对降水多年代际周期具有一定的调制作用。进一步分析表明,两种辐射强迫下中国北方干旱半干旱区降水年多年代际变率的主要模态基本一致,但人类活动引起的辐射强迫作用会影响降水多年代际变率与热带海温异常的相互作用的强度,从而改变降水多年代际变率的幅度。  相似文献   

17.
近1100年来柴达木盆地干湿气候演变特征及趋势预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利用柴达木盆地东北缘宗务隆山和沙利克山采集的祁连圆柏年轮宽度序列及其与降水变化的响应关系,重建了柴达木盆地近1100年来的降水序列,分析了1100年间的旱涝演变特征,并对未来演变趋势进行了预测。研究表明:采用祁连圆柏年轮宽度序列EOF分析的第一主分量与德令哈降水序列的关系,重建了降水变化方程,恢复了柴达木盆地历史降水序列;过去1100年以来柴达木盆地经历了4个相对湿润和4个相对干旱的阶段,最近的1971—2000年是近千年来相对多雨的阶段,但20世纪90年代以来呈现出减少趋势,同时降水序列存在着准3年的最显著性周期;推测未来50年柴达木盆地的降水可能以偏少为主。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近30年的资料进行干旱特征定量分析.发现内蒙古中、西部地区春季气温高、空气干燥、风矢量大,干平流是造成旱灾的主要原因。基于这一结论,总结出内蒙古地区的几个产生干旱灾害的定量化指数:风干指数、干燥指数、沉降指数、降水指数等。应用这些指数建立了干旱持续的定量化预报方程。并建立了基于T213数值预报产品的业务预报系统,制作干旱持续期的趋势预报。  相似文献   

19.
2009—2013年中国西南地区连续干旱的成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胡学平  王式功  许平平  尚可政 《气象》2014,40(10):1216-1229
提2009年以来,中国西南地区连续4年秋、冬、春季出现严重干旱,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大、干旱程度重,给旱区农林业生产和人民生活带来严重影响,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本文利用多种资料从大尺度大气环流、水汽输送、太平洋及印度洋海温、平流层极涡等方面分析了此次连续干旱的原因。结果表明:南支槽强度偏弱、孟加拉湾水汽输送偏少以及弱极涡背景下,异常波活动造成的 AO 负异常引起的冷空气路径偏东是这4年持续干旱的共同特点。热带海表温度的异常变化对西南地区干旱的影响也不容忽视,主要表现在对孟加拉湾和南海水汽输送的阻碍上。La Nina 事件中,热带印度洋冬、春季海表温度的异常变化对干旱影响更为突出。冬、春季平流层和对流层的动力耦合作用结果使得 AO 位相发生变化,其中异常负位相的强度及持续时间对这4年西南地区秋、冬、春连旱的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20.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14)》《中国水旱灾害公报(2014)》《中国气象灾害年鉴》《中国气象年鉴》等资料,利用统计方法和综合分析法,对1995—2014年(近20 a)影响我国农业生产的主要气象灾害的变化趋势及其原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我国农业受灾面积和成灾面积总体呈下降趋势,其中暴雨洪涝和干旱造成的农业受灾面积波动较大,重大以上洪涝灾害5 a一遇,重大以上旱灾10 a一遇,风雹灾害和冷冻灾害总体变化不大;大气环流异常造成的年降雨量时空分布不均是导致我国农业暴雨洪涝和干旱灾害变化的主要气象原因;加强气象灾害防御工程建设,不断发挥气象灾害预警作用,科学实施退耕还林工程,调整农业生产布局,既是保证我国农业不断适应气候变化、避免或减轻气象灾害的有效措施,也是近20 a来我国农业气象灾害面积总体呈下降趋势的社会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