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2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农村居民点可持续发展状态评价对城乡协调发展与新农村建设有重要理论与实践指导意义。以宁化县淮土乡为研究区域,从反映农村居民点可持续发展的PSR(压力-状态-响应)模型构建了22个评价指标体系,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把淮土乡农村居民点可持续发展状态划分为理想状态、较好状态、临界状态、较差状态。结果表明:(1)农村居民点持续发展的压力、状态与响应系统之间具有显然的共生发展关系;(2)居民点的可持续发展状态与当地居民对居民点发展的响应态度呈正相关;(3)居民点持续发展状态在空间分布上具有"毗邻连片"特点,且与规划的居民点整治与再安置区空间分布有一定的吻合性。  相似文献   

2.
中国就业的空间模式及区域划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振波  朱传耿 《地理学报》2007,62(2):191-199
就业问题是中国乃至世界的重大社会问题, 关系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对中国就业空间分布进行区域划分有利于国家流动人口的引导、就业政策的制订以及和谐社会的建设。利用2000 年中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 采用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和统计分析方法, 对中国2343 个县(市)、市区的就业结构数据进行分析研究发现: ① 中国就业形成了连续型圈层、非连续型圈层、跳跃式圈层、混合型圈层、多核心圈层、带状等6 种就业空间模式; ② 中国就业区可划分为东部沿海、东北、京津、中部、西部等5 个就业区, 其中, 西部区可划分为陕甘宁青川渝、云贵藏和新疆等3 个就业亚区。  相似文献   

3.
基于PCA-SOM的深圳产业空间结构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深圳市企业空间分布数据,以街道为基本空间单元,运用主成分分析提取因子达到产业变量降维和抽象目的,在此基础上构建SOM神经网络进行聚类分析,通过PCA-SOM耦合模型实现了对城市内部产业空间分类和结构描述。研究表明:街道的产业功能可以通过提取各产业企业分布数据的主成分因子来表征;PCA-SOM耦合模型将深圳产业空间划分为六种类型区,分类结果与实际吻合;深圳城市产业结构存在空间分异,有别于传统城市的同心环形模式,深圳城市中心区位于地理空间的底部,以集聚型现代服务业为中心、整体呈扇型辐射,并具有明显的路径依赖特征;深圳东部分区产业功能现状仍不明朗,需要对该区域做进一步的空间结构规划和政策支持,以形成多中心的产业辐射模式。  相似文献   

4.
樟子松(Pinus sylvestris var.mongholica)是中国北方常见的针叶乔木,也是沙区人工造林的重要树种。近年来,樟子松在部分地区出现衰退现象,引起学者和公众的广泛关注。为了确定樟子松在中国北方引种的适宜区,通过主成分分析法确定影响樟子松引种的主要气候因子;基于气候相似理论,以呼伦贝尔沙地红花尔基樟子松国家森林公园为固定样本区,采用熵权法确定各气候因子熵权,并计算加权气候相似距,再综合考虑加权气候相似距和土地资源环境因子,划分引种区类型。结果表明:(1)温度是影响樟子松引种的主导气候因子,其次是湿度、光照与海拔,风速对樟子松引种的影响相对较小;(2)将樟子松引种区划分为适宜区、较适宜区、较不适宜区和不适宜区等4个类型区,引种类型区与中国气候区区划存在显著一致性(Kappa=0.7494);(3)樟子松引种的适宜区主要分布在寒温带湿润大区(ⅠA)、中温带湿润大区(ⅡA)和中温带亚湿润大区(ⅡB),较适宜区主要处于中温带亚干旱地区(ⅡC)和部分中温带湿润大区(ⅡA),较不适宜区主要位于暖温带亚湿润大区(ⅢB)、暖温带干旱大区(ⅢC)和高原地区,不适宜区主要处于中温带干旱大区(ⅡD)、中温带极干旱大区(ⅡE)暖温带极干旱大区(ⅢD)和北亚热带湿润大区(ⅣA)。  相似文献   

5.
很多教师在批阅学生作业时,习惯用“甲、乙、丙、丁”或“A、B、C、D”对作业划分等级,虽然学生已习以为常,但长此以往不利于激起学生心中追求成功、追求完美的“火花”。如果以作业为桥梁、纽带,沟通师生的情感,会怎样呢?本人尝试着改变传统的评价方式,并有了意外的收获。  相似文献   

6.
林琳  肖纬  顾敏煜  范艺馨  钟志平 《热带地理》2022,42(8):1301-1313
以广州市长者饭堂为研究对象,采用百度地图API、居民点POI、广州市为老综合服务平台等多源数据,综合考虑可达性和运营可行性,并对两步移动搜索法进行改进,通过转换测度结果和过程变量,刻画长者饭堂的供需匹配情景。研究发现:1)广州长者饭堂在“行政单元全覆盖”推广下供需空间匹配度六成合格,形成平衡型、剩余型和短缺型的数量“631”结构;2)供给和需求的主体优势、空间分布错位,需求获取优势高于供给,空间呈现“内低外高—单中心圈层”供给结构与“南强北弱—多核网状”需求结构;3)出行优势中心两级分化,成为剩余型和短缺型的主要聚集地。主核心片内出现“老城中心洼地”和“黄埔高地”,外围行政区出现多个剩余小高地或短缺谷地。最后,为精准干预长者饭堂网点布局,提出存量提升、配对整合、存量精简等适宜不同空间关联条件的不匹配型优化思路,优先考虑强空间关联的剩余型和短缺型街道配对整合;以及直接提升、主动提升、被动提升的匹配型提升思路,实现广州长者饭堂全覆盖全匹配目标。  相似文献   

7.
刘尚延 《地理教学》2014,(19):58-58
题目通过海面的热收支方式主要有辐射、蒸发和传导。下图示意世界大洋海面年平均热收支随纬度的变化。读图完成33题。33.图中表示海面热量总收支差额、辐射收支差额、蒸发耗热量、海-气热传导差额的曲线,依次是A.Q4、Q1、Q3、Q2 B.Q3、Q4、Q2、Q1C.Q3、Q1、Q2、Q4 D.Q2、Q3、Q1、Q4解析根据海平面的热量收支平衡公式Qθ=QsQb±Qe±Qk,其中Qθ海面的热收支;Qs通过海面进入海洋的太阳辐射能;Qb海面有效回辐射,即指海面的长波辐射与大气回辐射(长波)之差.  相似文献   

8.
2002-2015年中国社会保障水平时空分异及驱动机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李琼  周宇  田宇  吴雄周  张蓝澜 《地理研究》2018,37(9):1862-1876
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2002-2015年的中国社会保障水平进行测算,分析其时空分异特征,同时运用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分析其影响因素及驱动机制。研究表明:① 中国社会保障总体、地区水平在逐年提高,但区域相对保障水平差距有扩大趋势。② 中国社会保障水平发展不均衡,社会保障水平的“东—中—西”的格局与中国地区发展的格局相吻合。社会保障水平的热点区和冷点区表现出较明显的空间演变特征,高热点区在东部地区扩散并向中部地区辐射,冷点区在西部地区分布并不断加深和强化。③ 人均GDP、农村人均纯收入、城镇化率、教育水平、财政转移支付5个因素,形成经济、教育、财政和社会四大驱动力引致社会保障水平的时序变化和空间布局。  相似文献   

9.
采用M ann-Kendall法和最小方差法,对大沽夹河流域1966~2004年逐月实测径流数据进行均值变点分析。根据分析结果,将径流划分为水文变化特征相似的A(1966~1971年)、B(1972~1981年)、C(1982~1996年)、D(1997~2004年)4个时段。在此基础上借鉴年降水年内分配的向量法,提出了量化径流年内分配的集中度和集中期。结果表明:1.大沽夹河的不同水文年,其径流年内分配的特征不同。时段A集中度最小,时段D最大,4个时段变差系数为0.12。时段A和时段C的集中期比较接近,最大径流出现的时间均在7月下旬,时段B和时段D的集中期比较相似,最大径流出现的时间在8月中下旬。径流年内分配与降水年内分配两者呈显著正相关。2.用月径流量计算的集中度比径流年内不均匀系数具有更高的分辨能力和有效性,用月径流量计算的集中期对应的月份与月径流最大值出现的实际月份完全一致,径流集中度、集中期能够充分定量地表征径流在年内分配的非均匀性。  相似文献   

10.
洪家兴 《地理教学》2014,(21):59-59
题目城市房地产业的发展与城市化进程密切相关。图1为"城市房地产业的发展规律示意图",读图可知城市化速度最快和城市发展水平最高的阶段分别是A.1、2 B.2、3C.2、4 D.3、4解析此题题干明确指出:"城市房地产业的发展与城市化进程密切相关",即城市房地产业的发展是因为城市化的推动。或者说,城市房地产业的发展是为了给由农村迁往城市的人提供住房。后一种理解将城市化与房地产业的关系理想化了,但并无不妥。  相似文献   

11.
刘新民  陈海燕  乌宁  郭砺 《中国沙漠》2002,22(6):566-570
利用样方法研究了腾格里沙漠生态系统无脊椎动物的群落组成和以生活方式划分的功能群的特征,并计算了主要动物类群的生态位宽度及各类群间的生态位重叠.结果表明:不同的沙地固定方式下,动物群落的演替方向不同.油蒿(Artemisia ordosica)是优势动物类群的主要食物资源和生活场所,其他动物类群数尽管较多,但个体数量和生物量是相对较低的.从功能群的角度出发,蛀根性昆虫种类在整个动物群落中占有重要地位.在A区中蛀根性昆虫种类仅发现有吉丁甲科和象甲科昆虫幼虫,与B、C、D区比较,无蠹蛾科幼虫寄生,并且其根被蛀的程度和寄生率也较轻,夜蛾科幼虫在A区亦无分布.生态位重叠的计算结果并不显示在生活习性相同或相似的动物类群之间有较大的生态位重叠.  相似文献   

12.
2008年8月~2009年11月,研究了水平潜流湿地的总磷去除效果及影响因子。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提取主要影响变量,构建了出水总磷含量的多元回归模型。结果表明,水平潜流湿地单位面积总磷去除率在8月最高,A、B和C处理单元的总磷去除率分别为(0.44±0.14)g/(m2·d)、(0.41±0.11)g/(m2·d)和(0.35±0.07)g/(m2·d)。9~11月,随着温度的降低,总磷去除率逐渐降低,并在11月出现最小值,A、B和C处理单元的总磷去除率分别为(0.20±0.04)g/(m2·d)、(0.18±0.10)g/(m2·d)和(0.17±0.06)g/(m2·d);利用多项式函数对出水总磷含量与不同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进行拟合,发现进水与出水总磷含量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水温、溶解氧和浊度与出水总磷含量之间负相关,水体p H对出水总磷含量的影响呈单峰变化,p H为7.6时,出水总磷质量浓度出现最大值,为0.047 mg/L,随水体电导率升高,出水总磷含量呈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电导率在6.05μS/cm时,出水总磷质量浓度达到峰值0.014 mg/L。通过主成分分析,提取了4个综合变量,分别为进水总磷含量、氧化还原条件、电导率和浊度,利用逐步回归算法,构建了回归模型。不同处理单元出水总磷含量的实测值和模拟值对比结果表明,模型能够基本反映出水总磷含量的变化趋势和范围(R2为0.745~0.83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