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苏鸾声 《地震研究》2000,23(3):314-317
研究了燕山渤海地震带两端京西北及晋冀蒙交界地区和渤海海峡及邻区的地震活动特征,得出它们具有:同期活跃、间歇发震、强弱交替、西北早和东南晚的特点。分析认为,渤海海峡及邻区在2000年前后存在发生5~6级中强地震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2.
本文讨论了1988年11月6日澜沧—耿马7.6、7.2级强震前的时空分维、地震活动图象、b 值、频度及应变能变化特征,表明:①时间分维 D_t 在强震前两年下降.空间分维 D_s 在强震前一年下降②4级以上地震从1966年至1977在澜沧—耿马地区形成了长轴为340千米的背景空区,自1978年始,其西南部分地震密集发生,东北部分仍保持围空;3级以上地震自1987年迅速形成了长轴为216千米的孕震空区和密集区;强震则发生在空区和密集区的交接地带;3级孕震空区内的2.5~2.9级地震从1988年4月开始平静。③b 值在孕震空区变化幅度比较大,而频度和应变能在孕震密集区变化幅度比较大。  相似文献   

3.
本文研究了1983年6月24日越南莱州7.0级地震前,云南境内所观测到的前兆异常,发现:震前2——3年云南西南部及其与越南、老挝、缅甸交界的相邻地区,M_L≥3.0级地震的半年频度及∑(t)曲线,分别出现三年和二年的高值异常;震前一年云南及邻区5.0≤M_s≤6.0级地震的年频度为平均年频度的二倍;震前两年,区内M_L≥4.0级的地震,构成北东向条带,并逐渐向未来大震震中移动,大震震中周围100——200公里范围内,构成中强震密集频发区;震前2个多月,云南境内震中距190——650公里范围内的部分地应力、水氧、水位、形变等前兆观测手段,先后出现异常,并具有分布范围大、不均匀、异常幅度和持续时间与震中距无线性关系等特征。作者用多源场孕震前兆模型对上述特征作了定性解释。  相似文献   

4.
张东平 《地震》1989,(4):22-28
本文利用选定的宁夏37度区域范围发生的历史强地震资料,及1966—1986年发生的M_L≥2.0级地震资料,对6级以上强地震的空间展布特征、周期特征、相关地震进行了初步探讨,发现该区历史上发生的4次7级以上强烈地震在时空序列上呈现一幅对称迁移活动图象,6级以上强地震的发生有明显的时间间隔规律,同时与华北大区域强地震活动关联较为密切。通过对现今小震活动分级按年度进行频次、平均震级的距平计算,发现该区小震活动在宁夏及邻区发生的6组(8次)5级以上中强震前1—2年,都出现过不同程度的“缺震”异常年份。在异常年份后,该区发生的4级地震具有预测预报宁夏及邻区中强以上地震的短期前兆“信号”作用。在对宁夏区内和邻区的报震时间上也表现出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5.
在内陆强震活动的起伏中,6级以上地震的大范围长时间缺震,具有重要的意义。有的研究者已将其作为将发生7级地震前的标志之一。作者系统地清理了1897—1988年8月间中国大陆及其邻区6级以上地震“缺震事件”的始末,较多的震例表明,限定“缺震事件”起止的地震具有中期预报意义。它们在地震构造上的原因可能是代表区域最活跃的破裂,突然处于阻碍、闭锁状态,其持续时间大于10个月,再次发生6级以上地震为解锁,并随即出现新的一轮大地震活动。故可以作为一种大地震中期预测的指标。  相似文献   

6.
统计分析了1668年郯城8 1/2级强震震中区1970年~1986年Ms≥1.0的地震资料。发现本区小震活动的时、强特征有其自身规律,3级以上地震存在3年左右的周期;在邻区发生中强以上地震前某些活动性指标(如能量、频度等),出现异常变化,似有反映邻区地震的“窗口”效应,是区域应力场变化的敏感部位。  相似文献   

7.
系统研究了宁夏及邻区35次小震群活动,总结了震群活动的参数特征,探讨了震群活动与中强以上地震的关系,分析检验了前兆震群类型的判定指标。1970年以来宁夏及邻区35次小震群中有10次对应了5级以上地震,灵武-吴忠地区利用震群预测5.0级以上地震的效果较好,不建议利用震群预测宁夏南部及邻区5.0级以上地震。通过前兆震群类型的判别判断后续是否有中强以上地震,总体而言效果并不十分理想,需要参考其它方法和手段综合判定。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1971年以来宁夏南部及邻区4.9级地震前2.3级以上地震的平静、时空特征和同心窗信号震等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发生4.9级地震前都存在1年以上的2.3级以上地震平静现象,平静结束后,如果2.3级以上地震出现活跃现象,且同心窗发生信号震,则宁夏南部会发生4.9级以上地震;若平静结束后2.3级以上地震未出现活跃现象,且同心窗没有发生信号震,则宁夏南部邻区会发生5级以上地震。以上得到的发震统计规律,可以为宁夏南部及邻区今后的地震中短期预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2008年汶川MS8.0地震前地震活动异常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薛艳  刘杰  梅世蓉  宋治平 《地震学报》2009,31(6):606-619
分析了汶川地震前地震活动时空演化特征.结果表明:①汶川地震前38a龙门山断裂带及其附近形成5级地震背景空区,震前6.5a形成ML4.0地震孕震空区,震前1a孕震空区内部及其两端相继发生多次ML4.0—5.0地震,空区缩小;②中国大陆西部及邻区2001年以来处于大震活跃时段,而中国大陆内部地震活动水平非常低,出现非常显著的7级、6级和5级地震平静;③南北地震带7级以上地震在时间上具有准周期特征,空间上存在由南向北迁移的特点,汶川地震的发生符合这一规律;④1998年以来南北地震带中段为7级地震空段,汶川地震就发生该空段内;⑤2003年云南大姚地震后,南北地震带地震活动显著增强,且在中、南段形成4.6级以上地震环形分布,四川及其附近表现为异常平静,同时震群活动显著,且在4.6级地震平静区内形成震群空区,汶川地震就发生震群空区的边缘,震前8个月,震群频度出现高值异常;⑥汶川地震前7个月,青藏块体大范围ML≥4.0地震平静103d,2008年1月13日以后平静区逐渐解体,至汶川地震前4级地震平静区缩小到巴颜喀拉地块,汶川地震就发生在巴颜喀拉地块的东边界带上,汶川地震前3 个多月,孕震空区内部出现NW走向的3级地震条带,与龙门山断裂带斜交.   相似文献   

10.
以累计频度定量计算方法,分区讨论了河南及邻区1970年以来地震活动非线性度ZL值的时间进程曲线,系统计算了M≥5.0级地震前的ZL值,结果表明:开始出现活跃(平静)异常的时间集中在地震前1—2年,结束异常的时间在地震前一年内,集中于0—4个月。同时提出了异常的定量指标以及发震类型。  相似文献   

11.
简要介绍2020年伽师M S6.4地震周围地质构造背景,研究分析了M S6.4地震前新疆地区和柯坪块体地震活动状态、区域地震活动图像特征。结果表明:①本次地震前1~2年和震前半年,新疆境内中强和中小地震呈现“平静—成组活跃”或显著增强特征;②本次地震发生在柯坪块体M S≥6.0地震平静近15年的背景下,震前区域地震活动存在时间渐进的中短期异常特征,即震前2年,5级以上地震活动呈现NE向有序条带分布;震前1年南天山西段小震群累积月频度呈现“加速”活动特征;震前半年震区附近4级地震条带形成共扼分布特征;震前3个月震区附近出现地震窗超限异常;震前2个月震区附近地区视应力呈现显著高值异常;③震前地震活动具有较好的“长、中、短”期异常配套出现的特征。  相似文献   

12.
基于鄂尔多斯块体的地质构造演变过程及历史强震活动规律,阐述南北地震带和龙门山断裂带强震时空分布规律对鄂尔多斯北缘的可能影响,对比分析鄂尔多斯其他3缘与北缘的地震活动.结果表明,青藏块体强震对鄂尔多斯北缘中强地震具有一定的触发作用;南北地震带中强以上地震的空间迁移特征表明,鄂尔多斯北缘将是未来中强以上地震的有利发震区域.2005年以来中小地震活动特征表明,鄂尔多斯北缘兼有Ms≥4.0地震平静和西北缘ML≥3.0地震活跃两种异常特征.综合地震地质背景和近期地震活动研究结果分析认为,今后一段时间鄂尔多斯北缘有可能发生中强以上地震.  相似文献   

13.
对山西北部至晋冀蒙交界地区中强地震前的 4 .0级地震进行了研究 ,得出其特征为异常增强—异常平静—信号地震的结论 ,认为该区某些 4 .0级地震活动似可作为某些中强地震的前兆地震而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4.
渤海地震活动特征   总被引:32,自引:0,他引:32  
渤海是我国东部陆缘海湾地震活动性最高的地区。研究渤海的地震活动特征,对探讨我国沿海地震的成因、沿海现代地质构造活动性质以及海洋石油开发都有一定意义。本文研究了渤海的历史地震资料,除中国大地震目录已发表的地震外,本文新增补了2次6—61/2级地震和3次5级左右地震。讨论了1969年渤海大地震的震源深度,大地震目录给出的深度为35公里(位于地壳以下)。根据其他作者的最新测定的结果和作者等人重新测定的微震震源深度,认为1969年渤海大地震的震源深度为25公里较合适,渤海地震都位于地壳以内。渤海地震活动的时间分布与华北地震区完全一致,渤海地震是华北地震区的一部分。渤海内部的现代构造运动是以水平构造应力场作用下的走滑运动为主要特征。渤海地震活动与北北东向的郯庐断裂的右旋走滑活动以及与其共轭的北西西断裂的左旋走滑活动有关。  相似文献   

15.
文中简要介绍了1966年河北邢台地震发震的构造背景。在选取合理的地震参数确立余震窗后,分析了余震窗地震月频次的变化特征对研究华北地区6级以上地震的反应。发现,余震活动出现月频次过程异常对应华北地区6级地震成组活动或震群活动;单点高值频次异常则对应单发6级地震。  相似文献   

16.
从1976年4月6日内蒙古和林格尔MS6.3地震起,华北北部地区中强地震活动呈现活跃态势,表现出3组中强地震成组活动的特点。介绍了这3组中强地震成组活动的时、空特征及迁移规律。指出,这些研究对提高华北北部地区的地震预测水平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7.
李永振 《地震研究》2012,35(1):12-17
1970年以来东北地区共发生13次5.0级以上地震,其中8次地震在时间和空间上相对独立。通过系统研究东北及其邻区这8次中强地震前的小震,发现这些中强地震前存在比较明显的小震增强现象。结合东北地区小震活动的特点,提出根据小震活动空间格局是否改变统计小震频度的方法,并进行了初步的应用。结果表明:利用新方法统计小震的频度更能突出中强地震前的小震频度异常,能够有效的提取东北地区中强地震前的中短期异常指标。  相似文献   

18.
青藏块体东北缘中强地震前小震频度异常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冯建刚  周龙泉  杨立明  代炜 《地震》2009,29(3):19-26
1980年以来青藏块体东北缘共发生26次MS5.0以上地震,其中22次在时间和空间上相对独立。 通过系统研究这22次中强地震前其邻区小震活动的增强现象,发现有17次中强地震前存在比较明显的小震增强现象。 虽然小震增强现象在多数中强地震前存在,但是利用小震活动的增强对未来中强地震的预测比较困难。 文中结合青藏块体东北缘小震活动的特点,尝试提出根据小震活动空间格局是否改变统计小震频度的方法,并且进行了初步的应用。 结果表明: 利用新方法统计小震的频度更能突出中强地震前的小震频度异常,并且中强地震前的小震频度异常幅度受空间范围大小的影响不大,能够有效的提取青藏块体东北缘中强地震前的中短期异常指标。  相似文献   

19.
“博山震情窗口”预报效能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1年,通过对山东各地小震活动的研究,发现鲁中博山地区小震活动频率和山东地区近几年发生一系列4,5级中强地震有较好的对应关系,中强震发生前,该区小震活动经历一个“密集-平静-发震”的过程,故将其作为监视山东地区中强地震活动的一个“震情窗口”自正式使用以来,在南黄海,苍山两次5级地震前,该窗口都出现符合预报指标的显著异常,在预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景洪5.1,5.5级地震地下水动态预报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夏菲 《地震研究》1999,22(3):243-250
本动态追踪了1997年景兴5.1、5.5级中强震的孕震-发震的整个过程,异常阶段属性清楚,异常发展层次分明,有动态感,过程清晰完整,表明中强地震亦有孕震过程。震前异常阶段的属性和异常的准同步是地震预测的主要依据。跟踪各类异常,掌握地震孕育发展的进程,把握时机有可能预报一些地震。本是“八五”、“九五”攻关成果运用的结果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