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札马刺丁在元世祖忽必烈即位前就受到了重用.忽必烈1260年即位后,札马刺丁任职司天台,测天文、定历法.他思考缜密,计算精当,颇受赞许.1267年,他依回回历法编献的《万年历》被忽必烈下令颁行,成为元代第一次正式颁布全国通用的历法.同年,他在元大都建立观象台,先后制造"西域仪象".  相似文献   

2.
牛汝辰 《测绘科学》2007,32(6):202-203,170
此文是作者继前几年发表《清代测绘科技的辉煌及其历史遗憾》一文的续文。此文回顾了自秦代至元代我国地图测绘的主要成就,特别是我国领先于世界的地图成果,这包括秦代大型地形模型图,东晋裴秀的"制图六体",宋代的石刻《禹迹图》和地形模型图,元代朱思本的画方地图《舆地图》和札马鲁丁的世界第一个地球仪等。可以说自秦至元我国的地图测绘技术始终处于世界前列。  相似文献   

3.
裴秀(公元223~271年)是西晋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和著名的地留学家,河东闻喜(今山西省闻喜县)人。祖父裴茂是东汉尚书分,父亲裴潜是魏国尚书令。裴秀少时聪敏,喜欢读书,有风操。八岁时就能写文章。当时许多人把裴秀比之为颜渊、冉有、于夏等人,并有谚语说:“后进领袖有裴秀。”晋武帝司马炎继承王位后,拜他为尚书分,后升为司空(相当于宰相)、左光禄大夫。裴秀博学广闻,居于谋臣要位。他创制朝廷礼仪,又陈述刑政要点,多数为朝廷所采用,并且成为定制。他在住四载,是当时有名望的三公之一,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裴秀除辅助皇帝…  相似文献   

4.
霍建瀛 《地图》2012,(2):124-129
唐代宫廷乐坊 “乐坊”的称谓出自唐代,是朝廷为培养音乐、舞蹈人才专门设置的机构,也称“教坊”,隶属掌管礼乐的太常寺。据史书记载,唐初在西京(长安)和东京(洛阳)各设左、右教坊两个。左教坊以培养舞蹈人才为主,右教坊以培养歌唱人才为主。无论舞者还是歌者,乐器演奏都是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她们学习的乐器主要有琵琶、箜篌、三弦等。  相似文献   

5.
凌申 《地图》1993,(1):61-63
宋代是我国地图学发展史上的大发展时期。由于发展生产、便利交通、巩固边防等的需要,朝廷对地图的绘制颇为重视。其时绘制的著名地图有“淳化天下图”、“九域图”、“十八路州军图”、“十八路图”、“天下州府军监县镇地图”、“天下州县图”及“华夷图”、“禹迹图”、“地理图”等,一般学术著作中多见这些图的介绍。而宋本《历代地理指掌图》因研究资料缺乏,其在地图学等方面的价值未能引起人们的重视,笔者文中略作介绍,祁请指正。  相似文献   

6.
《地图》2014,(4):18-18
“聚元号”始创于1720年,隶属朝廷造币处管理。清兵入关后,在北京东四路口西南角特设弓箭大院,院内云集皇家弓箭铺40多家,而“聚元号”弓箭专供宫廷使用,为南大门内第一家,其匾额为乾隆皇帝御笔所题。  相似文献   

7.
在庄严的国歌声中,我们迎来了2016年国家土地督察机构全员集训.从2008年开始,今年是第九次集训,可以说是年年有主题,次次有亮点,回回有收获.我们督察机构的集训,既是集中学习、教学相长、学学相长的制度性安排,也是一次思想碰撞、智慧贸易、共享经验、实现多赢的好机会.集训已经成为我们土地督察机构业务、思想建设的“大课堂”,成为我们前进大路上的“加油站”,成为我们提速增效的“新起点”.  相似文献   

8.
在用利札夫法转移坐标系统时,一般存在着共同点坐标转移的剩差。对于非共同点转移后的坐标必须考虑这些剩差的影响。我们是用所谓“几何写影法”来处理这一问题的。在实际工作中,非共同点往往很多,计算位置比要花费不少时间。我们制造了一种“弹性尺”,可以直接读出位置比来,非常方便。  相似文献   

9.
根据中瑞国际合作项目“灾害预防多传感器集成监测系统研究”,赫尔马·殷根桑德(H.Ingensand)教授在武汉所做的“瑞士的测绘教育”报告,介绍瑞士的学制和苏黎世工业大学测绘专业的学士、硕士课程学习等情况。  相似文献   

10.
《地图》1992,(4)
地球仪是表示地球和地球表面状况的模型。中国何时出现地球仪,是一个有趣的和很有学术意义的问题。据今所知,我国史书中有关地球仪的记载,最早见於《元史·天文志》。该书提到元世祖至元四年(公元1267年)回族天文学家扎马鲁丁曾制造多种西域仪象,其中一种是:“苦来亦阿儿子,汉言地理志也。其制以木为圆球,七分为水,其色绿,三分为土地,其色白。画江河湖海脉络,贯穿於其中。画作小方井,以计  相似文献   

11.
把脉壶关     
壶关人向以“疙瘩”精神和远大志向闻名。为使壶关发展迈向一个更高的台阶,县长马朝中五上北京,感动了拥有丰富资源的中国国土经济学研究会的诸位领导。他们深入壶关考察,制定发展规划,并于去年12月25日,组织了3位院士、12个国家委部局院的司局长集体为壶关“把脉”,站在国家发展的大平台上从不同角度为壶关点评定位。马县长不无感慨地说,这次论证会给壶关富县富民送来了一大笔财富。  相似文献   

12.
孙果清 《地图》2003,(4):58-59
《市井图》见于东汉(公元25~220年)墓出土的画像砖上。东汉市井画像砖在四川成都、新繁、广汉、彭县等地均有出土,其中成都、新繁出土的画像具有地图的性质。因其表现了市井(市肆)图景,故称市井图。1965年在四川新繁县东汉墓出土的一块画像砖,图幅纵39厘米,横47厘米。此图表现了东汉郡、县商业区市容面貌。图中的市井围墙成方形,其上标出的方位物有北市门、东市门。几条东西、南北向的街道,将市井分成了几个交易区,每个交易区内有长廊式建筑,称为“列肆”,即排列成行的商店。还有纵横交错的建筑组成的市宅区。市井中央有市楼,市井官署当设…  相似文献   

13.
在“月球大使馆”会议室里,李捷指着月球仪向本报记者解释他销售月球土地的“道理”。他认为自己是一个“很务实的人”。他说:“我的务实跟大家有 5到10年的差距。”李捷是谁? 一个超越大众想象力公开“叫卖”月球的人。他的正式身份是“北京月球村航天科技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  相似文献   

14.
迪戈加西亚(Diego Garcia)岛是印度洋中部查戈斯群岛的主岛.1 532年,葡萄牙人迪戈加西亚在他的印度之行中途经这里.这本来是无意之间的事情,但西方仍然把这笔“发现”的“功劳”算到他的头上,称这里为“迪戈加西亚岛”.迪戈加西亚其实属于“籍籍无名”之辈,没有多少事迹遗留人间.只因有这么一宗“发现”,居然在世界地图上“永存”了,就他个人而言,也算“三生有幸”.因而,我们在探索这座岛屿的命名原委时,只能简单交代一下,没有多少内容可挖掘,更难有什么“名人轶事”可作谈资.至于“发现”的细节,就越发无踪迹可寻.不过在偌大的印度洋里,来自欧洲人姓氏的地名寥若晨星,而这又是唯一以葡萄牙人姓氏命名的岛屿,也就“物以稀为贵”,格外地引人注意了.  相似文献   

15.
孙婧国 《地图》2012,(4):130-131
在鸦片战争爆发的前夜,大清帝国朝野上下都对外部世界懵懂迷茫,林则徐曾为之痛心:“沿海文武员弁,不谙夷情,震英吉利之名,而实不知其来历”。于是,他组织人员翻译西书,也正因此,他被誉为“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但在他之前的百余年前,就有国人编绘过介绍海外知识的图籍,那个人就是陈伦炯。  相似文献   

16.
主编寄语     
《地图》2014,(2):5-5
厦门,在历史上是我国东南沿海的海防要地.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为了抵御倭寇,朝廷在岛上设立了防哨并筑城,开始了厦门的建城史.彼时的厦门城实际上是一个军事据点.明万历三十年(1602年)绘制的“中左干户所地图”记录了当时的情形,图上为数不多的地名如“中左干户所”、“塔头巡司”、“浯屿水寨”、 “龙渊烟墩”等体现的都是军事设施.其后,厦门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郑成功曾把它作为“抗清复明”、“驱荷复台”的根据地.新中国成立后,在海峡两岸对峙期间,高达数米的宣传标语和直径数米的宣传喇叭曾经是厦门的标识.其中,“统一中国”的口号在两岸的标语中都突出呈现,遥相呼应.中华民族同源同根无法割断,如今的厦门已经不再是抵御倭寇的海防大门,而是开放、统一之门了.  相似文献   

17.
刘伉 《地图》2006,(1):52-53
麦哲伦是世界著 名的探险家,在西方近 代的地理发现史中,他 的地位或者说“知名 度”应该仅次于哥伦 布。按照西方人行事的 惯例,应该会有一批以 他的姓氏命名的地名。 但是,其“待遇”之 “不公”,令人感到 十分奇怪。  相似文献   

18.
文中利用国际GNSS服务(IGS)提供的全球电离层地图(GIM)格网电离层资料,借助滑动四分位距法,研究了2019年台风“利奇马”期间电离层电子浓度总含量(TEC)的异常变化情况. 对台风“利奇马”期间电离层 TEC 时序变化及区域空间变化进行分析,发现在台风发生前第5天,电离层 TEC 出现了正异常变化;台风登陆后第二天,台风影响区域上空电离层 TEC 异常由正异常变化为负异常再变化为正异常,正异常最大值达8 TECU,负异常最大值达6 TECU,且最大异常点并不在风眼处,而是在风眼的西南侧,此异常可能与台风登陆期间台风风速及风向变化有关.   相似文献   

19.
“千里捎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尤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在魏县采访,说起这个流传已久的故事,县国土资源局局长马学对记说,农村的矛盾纠纷,不少都是因房基地、宅院、地边、树木及由其它琐事引起,由于互不相让,造成无休止地到处上访。这种看似邻里间的小事儿,可处理不当往往会把小事拖大,大事拖杂,甚至形成社会的不稳定因素。  相似文献   

20.
万丈悬崖上那些神秘的悬棺到底是怎么安置上去的?这个猜想迄今还是没有确切的解答。近日,重庆一位63岁的老人提出了悬棺安置“纤拉说”,并作了大量试验证明的确简易可行。同时,他还摆下“擂台”,希望有高手能够提出更可行的方案推翻他的设想,或者能够给他的方案“挑刺”。破解六旬老人提出“纤拉说”提出“纤拉说”的老人名叫罗能全,今年63岁,是一名退休的电工。重达千斤的悬棺怎样运到悬崖上呢?老人琢磨,古代既无起重机械,除了人、畜外又无其他动力,在悬崖的周边也未能发现任何支撑滑轮等工具的痕迹。那么,用绳子把悬棺从下面吊上去也许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