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西昆仑地区元古宙岩浆侵入作用及构造-岩浆演化过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西昆仑地区元古代侵入岩的岩石类型、形成时代和岩石地球化学资料的综合分析,探讨各个构造单元侵入岩形成期次、岩石成因及构造-岩浆演化过程。铁克里克断隆带元古宙中酸性侵入岩以A型花岗岩为主,是塔里木板块古老基底在高温低压条件下发生部分熔融的产物。西昆仑造山带古元古代和中元古代早期中酸性侵入岩为钙碱性I型花岗岩,是变玄武岩在低温条件下部分熔融条件下形成的,而古元古代晚期和新元古代中酸性侵入岩则是高温条件下老基底岩系部分熔融而形成的A型花岗岩。甜水海地块仅发育新元古代侵入岩,为S型花岗岩,是高温高压环境下甜水海地块古老基底部分熔融而形成。根据侵入岩岩浆演化规律,将西昆仑地区元古宙划为4个演化阶段:12 426~1 567Ma:以铁克里克断隆带A型花岗岩为代表的塔里木板块陆内演化,以西昆仑造山带钙碱性-拉斑质I型花岗岩为代表的陆缘弧。21 301~1 000Ma:铁克里克断隆带和西昆仑造山带均以陆内演化性质的A型花岗岩为主。31 000~851 Ma:甜水海地块S型花岗岩可能是陆-陆碰撞导致地壳加厚的产物,指示甜水海地块可能作为Rodinia超大陆的一员发生聚合拼接作用。4815~644 Ma:铁克里克断隆带和西昆仑造山带均存在碱性基性岩浆岩和A型花岗岩的双峰式侵入岩组合,指示塔里木地块和西昆仑地块可能作为Rodinia超大陆组成部分,在该阶段发生了裂解作用。通过对元古宙侵入岩的系统分析,西昆仑地区不同构造单元地壳演化有一定差异,经历了不同演化过程。  相似文献   

2.
GRANITOIDS,VOLCANIC ROCKS AND CHERTS FROM NORTH ALTYN TAGH,NW CHINA: IMPLICATION FOR THE TECTONIC ENVIRONMENT DISCRIMINATIONtheNationalKeyProjectforBasicResearch (G19980 4 0 80 0 )andtheYoungGeologistsFoundationofthe MGMR(No.Qn979812 )  相似文献   

3.
秦岭造山带组成结构与演化的新认识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据北秦岭及商丹带、南秦岭、勉略带、太白一佛坪一汉南带的组成、结构特征,结合深部资料,提出秦岭是由五类岩石地层地质体按非线性、混论动力学的关系组合在一起的拼贴、镶嵌、叠置、堆垛的综合构造体,是南北与东西共存的构造格局,经历了太古代一古无古代陆核或古陆块增生或拼贴的发展阶段;中一新元古代板块构造体制发展阶段;震旦纪一三叠纪饭内海相沉积盆地与造山带转换的发展阶段;印支或以来陆相沉积盆地与造山带转换的抽拉一道冲岩片构造(或抽拉构造)体制的发展阶段的发展演化。  相似文献   

4.
西昆仑塔什库尔干混杂岩的地质特征及其大地构造意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王建平 《地质通报》2008,27(12):2057-2066
西昆仑塔什库尔干构造混杂岩带由古元古代基底岩片、震旦纪大陆板内裂谷玄武岩岩片、奥陶纪-志留纪复理石岩片、石炭纪-二叠纪火山弧岩片及高压变质岩片组成.根据高压变质、残余洋盆及岩浆孤的形成时闯进行综合判断,混杂岩带形成于早古生代.该混杂岩带的发现对于确立康西瓦断裂带的性质和认识西昆仑地区的大地构造演化历史具有重要意义.进一步表明西昆仑地区在早古生代曾发生过板块俯冲和碰撞,并暗示麻扎-康西瓦断裂可能代表了原特提斯洋-古特提斯洋俯冲消减并最终闭合的界线.  相似文献   

5.
西昆仑—塔里木盆地盆-山结合带可划分为西昆仑北带和塔里木地块南缘拗陷带(塔南拗陷带)两个构造单元,后者由塔西南拗陷带和塔东南断陷带两部分组成。西昆北带分别以库地—喀什塔什断裂和西昆北冲断裂与西昆中带和塔里木地块南缘拗陷带相隔。盆-山构造经历了长期、叠次的形成、演化过程,但不同时期、不同层次的变形构造具有极大的统一性,总体表现为以西昆中断裂(其主体为库地—喀什塔什断裂)为根带,以北向逆冲扩展作用为主导,向北至塔南拗陷带腹部,逐渐转化为以垂直向上的构造伸展作用为主导。塔南拗陷带的逆冲断裂与具强烈深层流变组构的西昆北逆冲断裂属统一地球动力学系统中不同构造层次的成分,前者是后者向浅层脆性应变域扩展的产物。导致盆-山构造形成的驱动力来自昆仑构造带以南的持续、强烈的北向逆冲扩展作用,至少在塔南拗陷带的前早更新统地层分布区不存在塔里木地块自北向南俯冲的直接证据。西昆仑—塔里木盆地南缘的造盆、造山作用过程可简单地归纳为三个形成演化阶段:晚侏罗世—早白垩世的快速隆升和快速拗陷(沉降)期、晚白垩世—古近纪的深层拆离-缓慢隆升和均匀拗陷(沉降)期和新近纪至今的挤压-急剧隆升和强烈拗陷(沉降)期。造盆、造山作用的动力学过程表明,中—上新世是造盆造山作用机制发生重大转折时期,早更新世末的构造运动基本上奠定了西昆仑—塔里木盆地南缘的盆-山构造格架。  相似文献   

6.
西昆仑北带蛇绿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大地构造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西昆仑造山带的北侧存在着一条西起盖孜,向东经奥依塔格、库地、苏巴什至祁曼塔格的蛇绿岩带。在详实的野外考察工作和充分总结已有研究资料的基础上,通过对该蛇绿岩带岩石化学、地于化学特征的分析,认为它对西昆仑造山带大地构造演化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信息,反映了西昆仑造山带曾经历了由统一陆块在震旦纪时的破裂到喜马拉雅期的强烈推覆和走滑等过程,从而奠定了西昆仑现今的构造格架。  相似文献   

7.
龙门山陆内复合造山带的四维结构构造特征   总被引:24,自引:3,他引:2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位于扬子陆块和松潘陆块过渡带上的龙门山造山带,是在印支期中国大陆主体拼合和秦岭造山带形成过程中开始发育、燕山期陆内构造活动中继承发展、喜马拉雅期印-亚碰撞和青藏高原隆升过程中遭受改造并定型的。现今构造面貌是扬子陆块向北漂移过程中产生的北西向推挤力、源自秦岭造山带的南北向推挤力和源自青藏高原的东西向推挤力三者联合作用的结果,因此是一个典型的陆内复合造山带。其陆内复合结构构造特征具有下列特点。 1)倾向上,龙门山造山带由茂县-汶川断裂、北川-映秀断裂、安县-灌县断裂和广元-大邑(隐伏)断裂4条主干断裂分隔显示出明显的分带变形特征,由北西向南东具有层次渐浅、强度递减、卷入层位变新的趋势,总体上呈前展式扩展。 2)走向上,龙门山造山带呈现北、中、南段三分格局,它们在基底性质及展布、地层发育及演化历史、变形特征、沉降与隆升特征、活动构造等多个方面具有差异。 3)垂向上,龙门山造山带发育多层次滑脱构造,最重要的滑脱界面是15~20 km深处的低速层和中下三叠统富膏盐岩层,由此控制了深浅构造不一致的变形幅度和变形样式。 4)时间演化上,龙门山造山带表现出倾向上的前展式扩展和走向上的分段式递进性或序次性演化的趋势:印支期,龙门山中北段活动较强,由北东向南西逐渐扩展,主要为挤压逆冲和左旋走滑作用; 燕山期,构造活动总体上趋于相对平静,具有南北分段、由北东向南西迁移的特征; 喜马拉雅山期,龙门山中南段活动较强,由南西向北东逐渐扩展和递进,主要为挤压逆冲、隆升和右旋走滑作用。  相似文献   

8.
MAGMATISM AND TECTONO-MAGMATIC EVOLUTION OF JINNING CYCLE OF EASTERN KUNLUN OROGENIC BELT1 JiangChunfa ,YangJingshui,FenBinggui,etal.OpeningclosingtectonicsofKunlunmountains[M] .Beijing:GeologicalPublishingHouse ,1992 .12 5~ 14 3(inChinesewithEnglishabstract) . 2 GuFengbao,WuXianglong,JiangChangyi.Hercynian—Indo SiniancycleGraniteassociationandtheirtectonicsettinginEastKunlun[J] .QinghaiGeology ,1996 ( 1) :18~ 30 .…  相似文献   

9.
秦岭造山带结构与演化若干问题的再认识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本文详细论述了北秦岭与商丹带、南秦岭、勉略带和太白-佛坪-汉南带的组成、结构特征;重新划分和阐述了秦岭造山带的构造单位及其发展演化。提出秦岭是由五类岩石地层地质体按非线性、混沌动力学的关系组合在一起并拼贴、镶嵌、叠置、堆垛而成的综合构造体,是南北与东西共存的构造格局。其经历了太古宙-古元古代陆核或古陆块增生或拼贴的发展阶段,中-新元古代板块构造体制发展阶段,震旦纪-三叠纪板内海相沉积盆地与造山带转换的发展阶段.印支期以来陆相沉积盆地和造山带转换的抽拉-逆冲岩片构造(或抽拉构造)体制的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10.
柴北缘的大地构造演化及其地质事件群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柴达木盆地北缘及邻区包括六个二级构造单元:中南祁连地块(宗务隆天山期裂陷槽)、欧龙布鲁克微陆块、柴北缘祁连期结合带、柴达木地块、东昆仑晚天山-印支期结合带(东昆北岩浆弧)和西秦岭结合带。其中柴北缘及邻区的大地构造演化,经历了前寒武纪基底成生与演化、祁连期洋-陆转化、天山-印支期板内变形和中新生代陆相盆地演化-高原隆升等四个阶段。本文在论述各个演化阶段的沉积事件、岩浆活动、变质作用、构造形迹和成矿作用等地质事件群的基础上,对柴北缘的变质基底、全球大地构造对比和显生宙花岗岩等重大基础地质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1.
位于西昆仑甜水海地块东段的大红柳滩赤铁矿是近几年发现的大型铁矿床,产于震旦纪甜水海岩群滨浅海相浅变质碎屑岩-碳酸盐岩中,赋矿岩性主要为含铁白云质大理岩、白云母石英片岩和硬绿泥石白云母石英片岩。通过矿体形态特征、矿物组合和矿石结构构造分析,认为该时期存在缺氧富铁洋盆或者深水盆地,矿床的形成经历了铁质沉积和变质改造两个阶段,属于新元古代沉积变质成因条带状硅铁建造矿床(BIF),找矿潜力巨大。该矿床是继塔什库尔干县一带发现了多个与火山岩建造密切相关的大型规模Algoma型BIF之后的重大找矿突破,也是西昆仑地区首次发现该类型矿床。深入开展该矿床的地质特征及勘探工作,能够指导西昆仑铁矿的下一步找矿方向,推进新疆地区条带状含铁建造(BIF)研究和西昆仑构造格局演化的认识。  相似文献   

12.
中国西北部成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新发现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李文渊 《中国地质》2015,42(3):365-380
西北地区地处中亚构造域和特提斯构造域的交汇处,中间夹有塔里木克拉通和华北克拉通的西段。地质历史上,两个克拉通及其裂解的微陆块的形成和运动史,基本约束了中国西北部的构造发展历程。围绕克拉通及微陆块的显生宙造山带基本是其周缘增生的结果,由于大陆运移,其他大陆边缘增生的产物,在早三叠世(210 Ma)大陆汇聚中也添加了进来,这些造山带及其陆块边缘的增生是西北各种内生金属矿床的重要形成背景。同时,新元古代、晚古生代陆内与地幔柱有关的大火成岩省的发育,为铜镍等重要矿床的形成提供了条件。此外,在克拉通及其微陆块形成和后期的叠生盆地中,形成了重要的沉积和沉积变质矿床。西北地区近年来重要找矿发现,不断印证了西北克拉通边缘板块构造增生和板内幔源构造岩浆作用成矿的特点,并对传统的地质背景构造认识提出了挑战。这其中,最具经济价值和地质意义的是3个超大型金属矿床的发现:西天山早石炭世阿吾拉勒火山-次火山岩浆喷溢型磁铁矿矿床、东昆仑早泥盆世夏日哈木岩浆深部熔离-贯入型铜镍矿床和西昆仑侏罗—白垩纪火烧云构造热液型铅锌矿床。阿吾拉勒磁铁矿矿床是中国首例火山-次火山岩浆喷溢型磁铁矿矿床,可与智利的拉科超大型典型磁铁矿矿床对比,且更具有经济价值,该矿床的勘查和研究为深入理解中亚造山带天山及其邻区石炭纪裂谷型火山岩浆作用与成矿提供了研究的范例;夏日哈木铜镍矿是中国近年来最重要的铜镍矿发现,探明镍资源量已达百万吨以上,该矿床的发现为查明中国早古生代末期新的岩浆铜镍成矿事件及其找矿潜力提供了研究新区;火烧云铅锌矿床是新近发现的具有超大型资源潜力的铅锌矿床,也是喀喇昆仑—三江造山带中蕴藏的中新生代巨型铅锌成矿带上最重要的成矿发现,为深化研究青藏高原东北缘巨型铅锌成矿带的成矿物质来源和构造控矿机制提供了新的基地。  相似文献   

13.
龚银杰 《地质与勘探》2014,50(5):902-909
武当-桐柏-大别成矿带可分为南秦岭造山带、北淮阳构造带、桐柏-大别构造带三个二级构造单元,在南秦岭造山带广泛分布变质热液型铜矿,北淮阳构造带内产出VMS型、岩浆熔离型及斑岩型铜矿,桐柏-大别构造带则分布有岩浆热液型和矽卡岩型铜矿。构造单元的性质对区内产出的铜矿类型具有较强的控制作用。变质热液型铜矿主要与浅变质作用有关,变质流体以断层为运移通道并最终就位于黑色岩系内的次级断层。VMS型、岩浆熔离型、斑岩型铜矿与岩浆作用密切相关,产出在岩体内部及与围岩的接触带。岩浆热液型及矽卡岩型铜矿形成于岩浆作用晚期阶段,分布在岩体与围岩接触带及附近构造裂隙带等部位。  相似文献   

14.
Analysis of the deformation structures in the West Kunlun-Tarim basin-range junction belt indicates that sediments in the southwestern Tarim depression were mainly derived from the West Kunlun Mountains and that with time the region of sedimentation extended progressivdy toward the north. Three north-underthrusting (subducting), steep-dipping, high-velocity zones (bodies) are recognized at depths, which correspond to the central West Kunlun junction belt (bounded by the Kiida-Kaxtax fault on the north and Bulungkol-Kangxiwar fault on the south), Quanshuigou fault belt (whose eastward extension is the Jinshajiang fault belt) and Bangong Co-Nujiang fault belt. The geodynamic process of the basin-range junction belt generally proceeded as follows: centering around the magma source region (which largely corresponds with the Karatag terrane at the surface), the deep-seated material flowed and extended from below upward and to all sides, resulting in strong deformation (mainly extension) in the overlying lithosphere and even the upper mantle, appearance of extensional stress perpendicular to the strike of the orogenic belt in the thermal uplift region or at the top of the mantle diapir and localized thickening of the sedimentary cover (thermal subsidence in the upper crust). Three stages of the basin- and mountain-forming processes in the West Kunlun-southern Tarim basin margin may be summarized: (1) the stage of Late Jurassic-Early Cretaceous rampingrapid uplift and rapid subsidence, when north-directed thrust propagation and south-directed intracontinental subduction, was the dominant mechanism for basin- and mountain-building processes; (2) the stage of Late Cretaceous-Paleogene deep-level detachment-slow uplift and homogeneous subsidence, when the dominant mechanism for the basin- and mountain-forming processes was detachment (subhorizontal north-directed deep-level ductile shear) and its resulting lateral propagation of deep material; and (3) the stage of Neogene-pre  相似文献   

15.
西昆仑新元古代-中生代沉积盆地演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西昆仑造山带位于青藏高原的西北缘、塔里木盆地的西南缘, 是中央造山带的重要组成部分, 经历了长期、复杂的沉积-构造演化.叙述了西昆仑造山带5个地层分区出露的岩石地层及其对应沉积盆地类型, 进而对西昆仑沉积盆地演化历史进行了探讨.西昆仑新元古代-中生代的沉积盆地演化过程可划分为如下3个阶段: (1)新元古代大陆裂解、洋壳形成阶段; (2)早古生代-中三叠世板块机制演化阶段; (3)晚三叠世以来陆内演化阶段.   相似文献   

16.
西昆仑地质组成与演化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位于青藏高原北缘的西昆仑恒贯中国的秦祁昆中央造山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纵向上由构造岩片为基本单位的层圈结构与横向上条块相间的构造格局是该区晚太古以来多体制、多旋回长期、复杂演化的结果,其北以柯岗断裂为界与塔里朩南缘铁克力克相接,南以康西瓦—苏巴什结合带与巴颜喀拉构造带为界,内部以其曼于特构造—蛇绿混杂岩带分为西昆北和西昆南陆块,在西昆南内部又以普守—蒙古包结合带划分为赛图拉微陆块和桑株塔格两个微陆块,所有陆块之间的构造—蛇绿混杂岩带具长期活动与复杂组成的特点,为一边界地质体。西昆仑构造演化可划分为前震旦纪基底构造演化、震旦纪—中三叠世板块构造演化阶段以及晚三叠世以来板内构造演化与高原隆升三个阶段。  相似文献   

17.
造山带火山岩浆作用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夏林圻 《西北地质》2001,34(3):18-28
造山带火山岩石学研究的主要目的在于重溯造山带的构造-岩浆演化历史。纵观我国到至全球的大陆造山带形成-演化历史,一个造山带往往经历了古大陆裂解,洋陆转换,陆块拼合,碰撞,陆内伸展-盆山耦合和新构造隆升(陆内造山)等众多不同的构造演化阶段,这些不同的构造演化阶段和不同的构造环境均有特定火山岩浆民之相伴。因此,我们可以根据造山带形成-演化不同阶段火山岩浆作用的特点来重溯造山带的的构造-岩浆演化历史,并进而从更大尺度上加以对比,探索全球动力学乃至比较行星学等重大学问题。本文对造山带火山岩石学研究中的一些重要问题进行了讨论和评述,这些问题包括有:板块内部火册浆活动,离散板块边界上的火山岩浆活动,会聚板块边缘的火山岩浆活动。  相似文献   

18.
塔里木盆地构造格架和构造应力场分析   总被引:13,自引:6,他引:7  
崔军文  唐哲民 《岩石学报》2011,27(1):231-242
以区域构造背景为基础,分析塔里木盆地的基本构造格架是本文的主要宗旨。塔里木盆地中部存在一规模较大的近于E-W向的构造带,谓中塔里木构造带或中塔里木断裂带,平面上它大致和塔里木中央隆起带相对应,东延,和阿尔金造山复合体的一组规模较大的、近于直立的E-W向韧性剪切带和断裂带相连,西延,插入西昆仑造山带和南天山造山带的结合部位。在剖面上具有背冲式(断背状)断裂组合,其形成始于早古生代,强烈活动期在三叠纪后。断裂带具有逆冲、走滑和垂向挤出性质,是目前塔里木盆地的主要含油带。中塔里木断裂带和塔中隆起带属于同一动力学系统中不同构造阶段的产物,在空间上是互为一体的,在早古生代为一强烈坳陷带,晚古生代以后逐渐转化为隆起带。大致位于北纬39°30'~40°的E-W向高正磁异常带,为一以基性麻粒岩为代表的结晶基底、基性岩墙和花岗质类岩石,并叠加晚元古-早古生代活动陆缘岩浆弧的大型东西向构造杂岩带。中塔里木断裂带(塔中隆起带)以南至塔南前陆盆地的塔南地区,以E-W向构造岩浆岩带上叠NEE向断裂构造(断隆和断凹)为基本特征,其断裂组合完全可以与南阿尔金断裂以南的南阿尔金地体的断裂组合相类比。中塔里木断裂带以北至塔北前陆盆地的塔北地区以长期坳陷为特征。西昆仑-塔里木盆地盆山结合带表现为西昆仑山体的北向逆冲推覆和山前带的强烈挤压及塔南前陆盆地的急剧沉降,而西天山-塔里木盆地盆山结合带则表现为由于塔里木地块向天山复合造山体的强烈北向俯冲导致的南天山的南向逆冲推覆和塔北(前陆盆地后的)隆起。塔里木盆地处于南北两侧向盆地挤压、东侧左旋走滑和西侧右旋走滑的复杂构造应力状态,塔里木盆地现今构造格局的形成基本上是上述4类不同性质的构造应力场对先存的E-W向构造经多次强烈改造、叠加的结果。  相似文献   

19.
西昆仑山构造特征与演化   总被引:82,自引:6,他引:8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潘裕生 《地质科学》1990,(3):224-232
西昆仑山位于青藏高原西北缘,新疆的南部。该区存在两条不同时期的重要构造带,即麻扎—康西瓦—木孜塔格和库地—苏巴什构造带。昆仑山被这两条构造带分成了三部分:北带、中带和南带。南带从构造意义讲已不属昆仑山区范围,中带是两期岛弧的叠加,北带是在被动大陆边缘基础上叠加了岛弧到弧后的发展产物。因此,昆仑山区是一个复合地体,经历了多期变形与岩浆活动,沉积类型也较多。  相似文献   

20.
1.IntroductionFig.1. TectonicpositionoftheDabieorogenicbeltandTanLufaultineasternChina  TheDabieorogenicbeltandTanLustrikeslipfaultaresituatedincentralandeasternChina,respectively(Fig.1).Theirevolutionaryprocesses,relatedtotheadjacentgeologicbloc…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