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黑河流域2004-2010年水足迹和水资源承载力动态特征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张军  周冬梅  张仁陟 《中国沙漠》2012,32(6):1779-1785
 中国是水资源短缺国家,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水资源已成为制约中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利用生态足迹法构建了黑河流域农业用水、工业用水、城镇公共用水、生活用水和生态环境用水5个二级水资源账户,并利用水资源负载指数,研究了黑河流域2004—2010年水资源承载力、水足迹和水资源负载动态特征。结果表明,黑河流域水资源承载力从2004年的16.36 hm2增加至2010年的24.40 hm2;总水资源生态足迹从2004年的571.81 hm2减少至2010年的486.73 hm2;而水资源生态赤字从2004年的555.45 hm2下降至2010年的462.33 hm2;黑河流域水资源负载指数高,水资源开发潜力很小;黑河流域水资源承载力增加与降水量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2.
对城市市域工业园区的基本特质和永川市发展工业园的基本理念进行了概述.提出"城因一体化"的战略发展思路,即突破了地域限制的城市与园区之间相互依存、相互推动的经济增长新模式,并基于该战略思想构建了永川城市与工业园区互动发展的基本模式,指出了实现"城园一体化"的根本途径:(1)完善产业体系,发挥合力效应.(2)整合城市资源,集中综合优势.(3)完善基础设施配套,建立高效组织协调机制.同时展望了永川市工业园区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3.
江苏沿江地区工业企业环境压力的LISREL模型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工业企业的环境压力就是企业受到的来自外部的促使其改善环境行为的各种压力。为了更好地掌握和了解我国较发达地区工业企业所受环境压力的构成、程度及其变化,以便调整和创新环境制度,推动工业绿色化的发展,本文基于企业问卷调查数据,采用LISREL模型分析了江苏沿江地区工业企业所受环境压力及其不同方面的贡献程度。结果指出该地区目前的企业环境压力仍然以政府的行政管理压力为主,企业环境行为的改善仍然主要靠政府的强力推动,市场的压力虽逐步增强,但尚未成为主导,特别是国内市场的压力不强,公众的压力也仍然较弱,与发达国家市场和公众是主要的环境压力相比,仍有一定差距。今后应在继续保持政府环境压力的同时,采取措施增强市场和公众的环境压力。  相似文献   

4.
珠江三角洲工业用水节水潜力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简要讨论目前几种常见节水潜力测度方法,选择定额比较法作为分析珠江三角洲工业用水节水潜力的方法.提出了珠三角地区工业节水参考指标体系,剖析了该区各工业行业的节水潜力.认为珠三角地区工业行业的节水潜力较大,在今后开展水资源开发利用规划时,应充分考虑工业节水方案.  相似文献   

5.
以徐州市区2000年和2006年土地利用基础数据为数据源,建立景观类型与土地利用类型的对应关系。将徐州市区景观划分成农业景观、园林绿地景观、居住景观、工业景观、商服公共设施景观、水体景观、交通景观和其他景观8种类型,获得2000,2006年徐州市区景观分类图。计算出景观格局指数,利用GIS的空间分析功能,对徐州市区景观格局及其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城市化驱动下,徐州市区农业景观主要向居住景观、工业景观转移,商服公共设施景观、居住景观和工业景观的相互转移频繁;农业景观在空间上逐渐分散,其余的景观类型呈现聚集的趋势;徐州市区呈现出景观异质性程度、斑块破碎化程度和斑块复杂化程度均加强的景观格局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6.
Recycling of waste water presents one of the main options to the water supply planner. Public attitudes against recycled water, however, are seen to be a major inhibitor of its use. Research during the 1960s and 1970s indicated that acceptance of recycled water varied according to potential use—from about 50 per cent acceptance for potable water to almost 100 per cent for irrigation and industrial cooling. Initial acceptance is shown to depend mainly upon cognitive factors, including the awareness of the public about water supply, distribution and treatment, the perception of the adequacy of existing supplies, and income. Peripheral factors such as age, political affiliation and attitudes to local government are also related to acceptance, but neither price nor psychological factors influence the level of acceptance. It is concluded that public acceptance of waste-water reuse is not a formidable obstacle to its adoption, but that a greater constraint is the pessimistic perception by planners of consumer attitudes.  相似文献   

7.
内陆河流域用水结构与产业结构双向优化仿真模型及应用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鲍超  方创琳 《中国沙漠》2006,26(6):1033-1040
在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过程当中,我国内陆河流域由于用水结构与产业结构严重错位,水资源短缺问题日益严峻。传统的以满足水资源供需平衡为目标的水资源优化配置模式,已解决不了水资源短缺问题。因此,在内陆河流域用水结构与产业结构双向优化理论与机制分析的基础之上,以系统动力学模型为主模型,以投入产出模型、多目标决策模型、灰色系统模型、多元统计回归分析法等为辅助模型,通过主模型与辅助模型对接,建立了内陆河流域用水结构与产业结构双向优化仿真模型。该模型把水资源总量作为“总阀门”,并以产业结构调整为切入点,通过产业结构调整来优化生产用水结构,进而优化“三生”用水结构,通过“三生”用水结构的优化来确保用水总量不超过水资源承载力,以此反复循环,最终实现流域用水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双向优化。以我国典型的内陆河流域——黑河(干流)流域为例,对该模型进行了应用与分析。结果表明,该模型能够较好地协调流域上中下游之间、生态生产生活系统之间、用水结构产业结构系统之间的矛盾,可以为内陆河流域水资源的持续利用提供新的方法和思路。  相似文献   

8.
徐州城市建设用地空间格局特征及其演化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渠爱雪  卞正富 《地理研究》2011,30(10):1783-1794
基于1979年、1994年、2003年、2008年徐州城市土地利用现状图,构建研究区居住、工业和商业及公共服务(商服)用地图层,在此基础上运用基于矢量单元的圈层分析、扇形分析和基于栅格单元的空间韵律分析技术,分别从距离、方位和空间格局关系等方面分析了徐州城市建设功能用地空间格局。研究表明:(1)工业和居住用地的波峰位置...  相似文献   

9.
研究城市功能用地演替可以揭示出新时期中国城市功能空间演化的特征、趋势与形成机制,为城市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本文以张掖中心城区为研究范围,运用GIS工具及方法,定量分析了张掖市1981年以来居住用地、工业用地、公共服务用地三大功能用地的空间演变特征及其动因,进而绿洲城市空间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指导。研究发现:张掖城市居住用地和公共服务用地呈逐步增加趋势,空间上呈“内聚→外散”的演变趋势,两者均由老城区向四周扩散,而工业用地先增加后减少,空间上呈“混杂→集中”的转变特征,整体上集中于东北部产业园区内。张掖城市功能用地演变是人口经济驱动、宏观政策调控、城市开发与生态环境博弈、交通线路牵引、城市规划引导等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
选取新疆维吾尔自治区14个地(州)为研究对象,从农业气候干旱的敏感性和恢复力2个角度选取10个指标,对该区2001-2010年的农业气候干旱脆弱性进行评价。通过计算新疆各地(州)农业气候干旱脆弱度并绘制新疆农业气候干旱脆弱性区划图,分析该区农业气候干旱脆弱性的年际变化和地域分布特点及规律,初步探讨了其成因,提出缓解新疆农业气候干旱脆弱性的科学对策。结果表明:新疆各地区农业气候干旱脆弱度在时间尺度存在差异性变化,并存在显著地域性差异,总体呈现出 “东高西低,南高北低”的分布状况,主要原因不仅有地形、水文和气候等自然环境因素的差异,还包括经济产业结构、科学技术研究、灌溉设施、全民意识和政策管理等社会经济因素,可以通过采用先进技术和高效管理措施、根据气候采取种植结构格局和方式、合理开采高效利用水资源、增强全民生态保护意识等措施,缓解干旱影响、降低区域干旱脆弱性。  相似文献   

11.
《The Journal of geography》2012,111(6):558-569
Abstract

This report addresses the question of groundwater quality in a context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heterogeneous land use. Seven wells, each actively producing for the public water supply, and together providing 37 percent of the total aquifer production of four municipios, were tested in three topographic basins. Major land use categories, including agriculture, urbanization, and industry, were identified throughout the basins. Well samples were drawn three times during a six-month period and analyzed for a set of 15 water quality parameters including biological indicators. The most common pollutants detected were heavy metals, nitrate, arsenic, and semi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 Wells surrounded by agricultural and commercial activities were contaminated by nitrate, mercury, lead, and phthalates. Wells in mixed residential and industrial settings had concentrations of semi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 and lead. The presence of noxious chemicals in the public water supply, even in relatively small amounts, threatens the viability of the groundwater reservoir. Both operational and policy aspects of water quality should be discussed in the context of urban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相似文献   

12.
姚晓明  朱晟君 《地理研究》2020,39(2):384-398
中国银行业改革持续深化,不同类型银行的业务限制和地域限制逐步取消,银行间竞争日益激烈,重新调整网点布局已成为各家银行应对措施之一。重点关注2007—2016年中国银行业基层网点的空间演化路径,在借鉴演化经济地理研究中产业关联思想的基础上,提出地方产业基础的金融关联度和区域间投资的金融关联度两个重要变量,以此构建解释框架。考虑到中国银行业渐进式的改革历程,按银行所有制及银行规模分组进行比较分析。研究发现:① 地方银行市场竞争越激烈会显著提升产业基础、投资流向的金融关联度在银行网点布局决策中的重要性,银行网点会向金融关联度高的地区集聚;② 各影响因素的作用机制随地方银行市场环境和银行成长过程发生变化,表现出阶段性特征;③ 银行的个体异质性也是影响银行网点空间演化路径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3.
Cross‐border automobile production and trade is still subject to regulations and restrictions in developed as well as developing political economic spaces. Although global production networks are within this industrial sector are significantly underpinned by political economies at national scales, macro‐scale regulation increasingly influences how and where lead firms operate within the global economy. Within this changing context, this paper outlines the recent regulatory changes in the regional political economy of Southeast Asia with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ASEAN Free Trade Area (AFTA). Drawing on empirical evidence from the Thai industry, and how macroregional automobile production networks are established, the paper focuses on the changes of this free trade policy for component as well as vehicle trade.  相似文献   

14.
马勇  童昀  任洁  刘军 《地理科学》2018,38(11):1799-1808
以长江经济带公众参与型环境规制为研究对象,运用空间分析方法研究其时空格局,通过地理探测器筛选其主导驱动因子,基于GWR(Geographically Weighted Regression)模型揭示主导驱动因子空间异质性。结果表明:各年份公众参与型环境规制均呈显著空间正相关,但集聚程度逐年下降;公众参与型环境规制空间分异格局基本稳定;地理探测器剔除地均固定资产投资和万人在校大学生数两个初选因子;公众参与型环境规制驱动因子作用力由大到小依次为环境风险、人地压力、排放强度、信息化水平、经济水平、产业结构;各驱动因子存在特征不同的空间异质性,为制定针对性政策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沈中健 《地理科学》2022,42(9):1627-1637
基于厦门2019年的兴趣面(Area of Interest)数据、Landsat遥感影像等多源数据,应用Logistic回归模型、空间自回归模型、衰减模型,分析各类建设用地功能区热力特征和对城市热岛影响程度及升温效应的分异规律。结果表明:各类功能区均具有高温现象。交通运输区高温现象显著,仓储区、工业区次之,居住区、公共设施区则较弱;各功能区比例均对形成城市热岛效应有正向影响,影响大小依次为:工业区>仓储区>公共管理与服务区>居住区>商业服务业区>交通运输区>公共设施区;各功能区比例均与热岛强度呈正相关关系,且空间溢出效应显著。交通运输区、商业服务业区比例对热岛强度的正向影响较强,仓储区、工业区次之,公共管理与服务区、居住区、公共设施区比例的正向影响较弱;工业区、商业服务业区、仓储区、交通运输区的升温效应比较显著。功能区面积越大,则其升温效应越显著,但大面积功能区的升温效应可能出现“饱和现象”。  相似文献   

16.
工业用水定额的制订与管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城市用水中,工业用水占60%以上。科学合理地制订工业用水定额,实行工业产品的用水定额管理,不但可以促进工业企业改进生产工艺,制定节水措施,有利于企业挖潜降耗,降低产品成本,提高经济效益,也有利于各级政府节水管理机构合理制定用水计划和节水管理工作的科学性和规范性。文章对工业用水定额的原则和制订方法进行了分析探讨,提出了用水定额管理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7.
工业用水零增长的条件分析——发达国家的经验   总被引:25,自引:2,他引:25  
本文探讨发达国家工业用水零增长出现的时间及其原因。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 :较高的环境保护要求是工业用水减少的宏观社会背景,产业结构升级则是工业用水实现零增长的直接原因。第二产业所占的 GDP比重和就业比重的开始降低是工业用水减少的前奏,第二产业比重的明显降低——其实质是高耗水的重化工行业规模的绝对萎缩——几乎是工业用水停止增长的充分条件。  相似文献   

18.
中国工业废水达标排放的区域差异与收敛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唐志鹏  刘卫东  刘志高  王蓓 《地理研究》2011,30(6):1101-1109
水体中污染物主要来自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活动.工业发展所排放的大量工业废水不仅影响着人们的饮水安全,也给生态环境带来一定程度的破坏.本文以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为着眼点,对1998~2008年我国八大区域T业废水达标排放的区域差异进行了σ收敛和β收敛分析.研究表明,中国区域间工业废水达标排放的总体差异没有呈现出显著的σ收敛.从...  相似文献   

19.
为反映区域产业分工现状,利用变异系数与空间洛伦茨曲线、空间基尼系数相结合,在产品层次上,对辽宁沿海经济带产业分工现状进行定量研究并提出相应的协调发展建议。结果表明:辽宁沿海经济带农业和采掘业依据自身比较优势发展相应产业,产业分工较为明确;制造业在行业层次存在同构现象,但在产品层次上,各地差异化发展明显,区域产业分工逐步显现;第三产业内部结构亟待调整,其中基础服务业与个人消费服务业发展较为完善,但生产和市场服务业中的金融、物流和专业技术服务业与公共服务业中的公共管理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影响工业化进程的推进与产业结构的升级。在此基础上,针对各产业分工结果,提出相应的协调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20.
辽宁沿海经济带产业分工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反映区域产业分工现状,利用变异系数与空间洛伦茨曲线、空间基尼系数相结合,在产品层次上,对辽宁沿海经济带产业分工现状进行定量研究并提出相应的协调发展建议。结果表明:辽宁沿海经济带农业和采掘业依据自身比较优势发展相应产业,产业分工较为明确;制造业在行业层次存在同构现象,但在产品层次上,各地差异化发展明显,区域产业分工逐步显现;第三产业内部结构亟待调整,其中基础服务业与个人消费服务业发展较为完善,但生产和市场服务业中的金融、物流和专业技术服务业与公共服务业中的公共管理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影响工业化进程的推进与产业结构的升级。在此基础上,针对各产业分工结果,提出相应的协调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