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内蒙古自治区发育有三套富含有机碳的泥页岩地层,即中-上元古界渣尔泰山群和白云鄂博群的海相含炭页岩系:晚古生界上石炭统太原组和二叠系山西组的海陆交互相含炭页岩系;中新生界的陆相含炭页岩系,页岩气主要赋存在陆相含炭页岩系中.根据煤、油气勘查成果以及页岩气评价资料,认为鄂尔多斯盆地含页岩气地层厚度大,有机质碳含量高,为好的烃源岩;在阿拉善盆地、二连-海拉尔盆地、通辽地区中生界炭质页岩、煤层及油页岩发育且厚度大,河套盆地中渐新统临河组和中新统五原组形成于潟湖相,富含有机质,为生油气的有利层位,推断这些盆地页岩气资源前景良好.依据页岩气形成条件和含页岩气地层的相关分析,提出页岩气勘查工作首先在鄂尔多斯盆地和二连-海拉尔盆地群展开,在获得一定成果的基础上,再对阿拉善盆地和河套盆地进行勘查,对通辽盆地页岩气进行野外调查.  相似文献   

2.
内蒙古河套盆地白垩纪古气候、沉积环境及油气勘探远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蔡友贤 《地质论评》1990,36(2):105-115
河套盆地陆相白垩系分为乌尔塔组、大水沟组、乌兰呼少组、毕克齐组和杭锦组。早、中白垩世河套盆地与陕甘宁盆地连通,晚白垩世分隔形成独立的封闭型山前断陷盆地。该套地层石膏质泥岩发育,耐旱性孢粉占优势,显示了当时为干旱和半干旱亚热带气候。沉积相由山麓相、河流相过渡为滨—浅湖相和半深水湖相,在大水沟组和杭锦组还见到生油岩组合。  相似文献   

3.
准噶尔盆地东北部扎河坝凹陷发育有大面积烃源岩,前人曾发现挥发性原油。对扎河坝凹陷内石炭系、二叠系烃源岩各项有机地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该盆地石炭系、二叠系烃源岩有机质丰度相对较高,各项参数均达到烃源岩要求。新疆富蕴县扎河坝凹陷内发育有两套烃源岩层,分别为下石炭统姜巴斯套组和下二叠统扎河坝群。下石炭统姜巴斯套组灰黑色碳质泥岩单层连续厚度在数米至80 m,累积厚150~200 m。总体沉积环境为滨岸-浅水陆棚环境。二叠系扎河坝群上部为一套含煤碎屑岩为主的地层,碎屑沉积岩中赋存可采煤层和少量古生物化石,发育灰黑色碳质泥岩,厚约50 m。姜巴斯套组烃源岩有机质来源复杂,烃源岩有机碳含量0.24%~1.04%,均值0.74%;有机质类型为Ⅱ_2-III型干酪根;热演化程度较高,有机质处于高成熟演化阶段;综合评价为高成熟、中等油气源岩。二叠系扎河坝群有机碳含量0.96%~8.08%,均值3.34%;总体沉积环境为滨湖-浅湖相,有机质类型为Ⅱ_2型干酪根;热演化程度较高,有机质处于高成熟演化阶段;综合评价为高成熟、中等油气源岩。  相似文献   

4.
层序地层地球化学主要研究基于层序地层格架下的烃源层空间分布特征和源岩有机质的地球化学性质随层序、体系域的变化规律。以大民屯凹陷为实例的研究结果表明,层序地层地球化学研究在油气勘探中具有4个方面的主要作用:(1)预测未钻井或未取心地区烃源层空间分布特征和源岩有机质地球化学性质;(2)通过细化烃源岩评价单元,提高资源量计算中烃源岩体积估算和有机质性质评价的精度;(3)为基于层序地层格架的油气成藏系统研究提供“油气源”和“资源量”的要素;(4)可以作为盆地沉积充填分析的线索,并对已建立的层序地层格架进行检验和校正。层序地层地球化学研究不仅对中国东部老油田隐蔽油气藏的勘探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对勘探程度低、钻井少、源岩取心少的西部含油气盆地中的烃源岩评价工作更为有效。  相似文献   

5.
中国北方石炭系—二叠系油气地质调查与勘探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近10年来,中国北方(天山-兴蒙构造带)以石炭系—二叠系为目的层的油气基础地质调查在地层划分对比、层序地层、沉积充填与沉积体系、构造改造等基础地质领域,以及石炭系—二叠系烃源岩评价等石油地质领域取得了一系列新认识。天山-兴蒙构造带发育石炭纪—二叠纪与中生代2期叠合盆地,其中中生代盆地群是在未变质的石炭系—二叠系之上发育的上叠盆地。盆地内部及周缘地质体均发现了石炭系—二叠系良好烃源岩。准噶尔、三塘湖、吐哈、银额等盆地以石炭系—二叠系为目的层的油气调查与勘探不断取得新的发现与突破,二连、松辽等盆地相继获得了石炭系—二叠系油气赋存信息。中国北方石炭系—二叠系具有良好的油气地质条件与资源前景,有望成为油气勘探的战略接替新领域。  相似文献   

6.
苏北盆地与南黄海盆地属于同一构造单元,苏北盆地的烃源岩发育规律的研究对南黄海油气勘探具有重要启示意义。在野外地质研究和69个烃源岩实测数据的基础上,结合已有分析化验数据及油气勘探资料,对苏北盆地的中—古生界海相烃源岩厚度分布和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烃源岩整体沿北东向展布,在中—古生界均存在多个烃源岩发育中心,并明显有向南黄海海域延伸的趋势;下古生界普遍比上古生界的热演化程度高,并具有区域不均一性,二叠系的热演化程度相对较低,存在二次生烃的潜力。苏北盆地在中—古生界海相地层烃源岩特征的研究,进一步揭示了南黄海盆地具有良好的油气勘探潜力。  相似文献   

7.
通过库泰盆地Naga Utara-1井(NU-1井)下中新统油、气样品烃源岩地球化学分析,认为NU-1井天然气样品的烃源岩母质为腐泥型,沉积于弱还原的海相环境,生源母质以水生生物输入为主,镜质体反射率约1.2%,处于成熟的演化阶段;原油样品的烃源岩母质为腐殖型,沉积于弱氧化的陆相环境,生源母质以陆生高等植物为主,镜质体反射率约0.7%,处于未熟-低熟的演化阶段。不同的烃源岩特征表明二者为两套烃源岩:一套为成熟度相对较高的海相烃源岩,一套为成熟度相对较低的陆相烃源岩。库泰盆地两套已知烃源岩地层和本文原油样品所指示的烃源岩母质有相似之处,但和气体样品所指示的烃源岩母质截然不同。气体来源于更深的下部地层:下中新统的海相地层,或者更深部渐新统-始新统的湖相地层。深部海相或湖相地层烃源岩产生的气体沿断层向上迁移,在背斜部位的砂岩中形成高压圈闭,并被上覆的灰岩层和泥岩层封盖形成油气藏。库泰盆地下中新统的海相地层,或者更深部渐新统-始新统的湖相地层烃源岩具有很好的勘探潜力,下一步需要转变勘探思路,将勘探目的层转移至中中新统下部-下中新统海相成藏系统,甚至更深部的渐新统-始新统含油气系统。  相似文献   

8.
基于巴西陆上沉积盆地基础地质条件,以石油地质理论为指导,运用分析、类比的方法划分盆地类型,并对各类盆地生储盖组合及油气成藏特征进行了研究。分析认为,南美地台经历复杂的构造演化,在巴西境内形成元古宙叠合、显生宙克拉通和中生代萎缩裂谷3大类盆地。元古宙盆地以地层年代久远、构造演化复杂、烃源岩热演化漫长为特征。显生宙克拉通盆地呈现“先断后坳”的演化特征,主体地层序列形成于古生代,有一套普遍发育且受侵入岩影响的烃源岩。中生代萎缩裂谷盆地基础及油气地质两方面均呈现断陷湖盆的特征。通过对巴西陆上盆地区域演化、类型划分、地层及构造特征、生储盖层和成藏特征等方面的探讨,可为中国海外油气区域优选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9.
《地下水》2020,(2)
呵叻盆地H区是延长油田重要的海外油气勘探区块。为明确该区二叠系油气成藏成藏模式,分析了烃源岩及油气输导体系,对典型油气藏进行了解剖。研究表明:呵叻盆地内以二叠系烃源岩为主,潜在的烃源岩为石炭系和三叠系Huai Hin Lat群;主要有地层不整合型、地层-构造-不整合型、构造不整合型、构造型以及透镜体型等五种类型圈闭;油气成藏模式为“断裂通源,裂缝输导,储层控富,不整合遮挡,自生自储”。  相似文献   

10.
德令哈地区位于柴达木盆地东北部,油气勘探和研究程度较低。文章在野外地质调查基础上,结合钻井和地震资料解释成果,主要开展下古生界烃源岩、储盖层、储盖组合和输导条件等成藏条件研究,根据构造条件和周边油气发现,对研究区下古生界含油气系统进行推测。研究结果表明,德令哈地区下古生界发育两套烃源岩,即震旦系全吉群红藻山组滨岸潮坪相灰黑色-黑色泥页岩,奥陶系石灰沟组浅海半深海相灰黑色黑色泥页岩。其中,震旦系烃源岩46%达到有效烃源岩标准,有效烃源岩有机质丰度平均为0.72%,奥陶系烃源岩38%达到有效烃源岩标准,且分布于石灰沟组底部,有效烃源岩有机质平均为0.77%;两套烃源岩有机质类型以Ⅰ型为主,热演化程度已进入高成熟-过成熟阶段。研究区发育碎屑岩和碳酸盐岩两类储层,三角洲前缘和台缘礁滩相是优势储集相,碳酸盐岩储层的储集空间主要为裂缝和溶蚀孔隙。根据烃源岩特征和周边油气发现,将研究区划分为推测的Z∈(?)油气系统和OO(?)油气系统。  相似文献   

11.
<正>烃源岩是油气生成的物质基础,是海外含油气盆地战略选区评价的核心。当前印度扇外陆棚深水区勘探程度低,烃源岩评价难度高,并且不同研究者对该地区烃源岩的评价存在争议。因而印度扇深水区烃源岩评价研究是该区域油气勘探的难点和重大风险要素。印度扇下中新统和古—始新统地层是印度扇深水区最有潜力的两套烃源岩层系。印度扇烃源岩评价的最大困难在于烃源岩发育区位于深水区,勘探成熟度低,无任何钻井资料。有限的地球化学数据皆来自浅  相似文献   

12.
藏北羌塘盆地石炭系烃源岩的发现 及其油气地质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羌塘盆地的油气大多源于侏罗系,所以长期以来烃源岩的研究主要以侏罗系为重点。古生代烃源岩露头在羌塘盆地分布较少,因而其生烃能力一直未引起足够的重视。依据剖面露头样品的实验测试资料,通过 Rock-Eval岩石评价、显微镜下观察、镜质体反射率、烃源岩可溶有机质特征等分析方法 , 对羌塘盆地双湖地区新发现的石炭系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进行综合研究。结果表明,羌塘盆地石炭系烃源岩有机质丰度较高,烃源岩的有机质类型较好,主要为Ⅱ1型,并且烃源岩形成于具一定盐度的较强还原环境,其有机质以海相低等水生生物为主。烃源岩的热演化程度总体较高,达到过成熟阶段。石炭系烃源岩的发现填补了羌塘盆地古生代烃源岩领域研究的空白,为油气勘探指出了新地层和新领域,对整个羌塘盆地油气资源评价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随着油气勘探向深层-超深层领域拓展,古老层位的烃源岩逐渐成为研究热点。塔里木盆地周缘广泛出露的前寒武地层为古老烃源岩及其发育背景研究提供了基础。本文主要介绍了塔东地区南华系、震旦系和寒武系三套烃源岩,通过对库鲁克塔格地区野外露头及岩芯资料的综合分析,采用有机地球化学和无机地球化学手段对烃源岩质量以及烃源岩发育环境进行了评价,认为南华系特瑞艾肯组、震旦系水泉组、寒武系西大山组为主要烃源岩发育层位。特瑞艾肯组烃源岩TOC分布在0.22%~2.80%,平均值1.65%,Ro平均值为1.28%~1.60%;水泉组烃源岩TOC分布在0.22%~0.79%,平均值为0.49%;Ro分布在1.37%~1.93%之间(均值1.72%);西大山组烃源岩TOC分布在0.15%~1.45%,平均值0.47%。结合地震资料对裂陷结构进行追踪,初步对塔里木盆地东部三套烃源岩的分布范围进行了限定。针对塔里木盆地新元古代盆地演化背景,运用C、O、Sr同位素及微量元素等,对三套黑色岩系形成环境与发育机制进行分析;并对库鲁克塔格地区的冰期事件进行了的限定,认为塔东地区南华-寒武纪至少发生过三期冰期事件,塔东地区冰碛岩地层的划分可以为全球前寒武地层对比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海相地层或海相碳酸盐岩烃源岩地球化学评价的焦点问题之一是如何鉴定有机质丰度下限和划分有效烃源岩与非有效烃源岩。江汉盆地海相地层烃源岩的地球化学研究表明,在有机质成熟演化过程中,烃源岩有机碳(TOC)含量不会有明显的降低,有机碳含量是有机质丰度评价的有效地球化学指标。参考国内外有关碳酸盐岩烃源岩有机质丰度的评价标准,结合本区油气显示,该高演化区有效碳酸盐岩烃源岩有机碳的下限值为0.2%~0.3%,二叠系烃源岩为有效烃源岩。  相似文献   

15.
松辽盆地南部-辽西地区横跨兴蒙-吉黑造山带、华北地台及其北缘的增生带几个大地构造单元。受不同类型基底和区域断裂控制,在辽西盆岭区、松辽盆地区和辽北盆地区发育不同类型的晚三叠世-早侏罗世、中-晚侏罗世、白垩纪盆地,各期盆地间继承性较差,方向性极强。三叠系烃源岩发育程度较差,下侏罗统、下白垩统2套煤系地层是主要烃源岩发育段。侏罗系北票组是朝阳-北票等盆地的重要烃源岩,白垩系烃源岩发育较好,除九佛堂组、沙海组、阜新组3套烃源岩外,义县组发育潜在烃源岩。盆地含油气性评价表明辽北盆地区发育4种不同级别的含油气盆地,其中以陆家堡断陷、钱家店断陷、昌图断陷和茫汉断陷勘探前景最好;辽西地区阜新-义县盆地、朝阳-北票盆地等具有一定的勘探价值。  相似文献   

16.
海相地层或海相碳酸盐岩烃源岩地球化学评价的焦点问题之一是如何鉴定有机质丰度下限和划分有效烃源岩与非有效烃源岩.江汉盆地海相地层烃源岩的地球化学研究表明,在有机质成熟演化过程中,烃源岩有机碳(TOC)含量不会有明显的降低,有机碳含量是有机质丰度评价的有效地球化学指标.参考国内外有关碳酸盐岩烃源岩有机质丰度的评价标准,结合本区油气显示,该高演化区有效碳酸盐岩烃源岩有机碳的下限值为0.2%~0.3%,二叠系烃源岩为有效烃源岩.  相似文献   

17.
南黄海北部盆地东北凹陷烃源岩的早期预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烃源岩评价是沉积盆地油气地质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对油气勘探初期的战略选区与决策至关重要.南黄海北部盆地东北凹陷的油气勘探程度极低,至今尚无探井揭示烃源岩的发育特征,因此制约了凹陷的油气勘探进程.基于地质类比原理,采用与其相邻类似凹陷--北部凹陷综合对比的方法,应用层序地层、沉积相、地震相分析及含油气盆地动态数值模拟等技术,分析了东北凹陷主要烃源岩层的空间展布和生烃演化特征,并初步形成了一套适用于勘探程度低的地区烃源岩早期预测的方法技术流程.研究表明,南黄海北部盆地东北凹陷发育上白垩统泰州组主力烃源岩系,具有广阔的油气勘探前景.  相似文献   

18.
海相地层或海相碳酸盐岩烃源岩地球化学评价的焦点问题之一是如何鉴定有机质丰度下限和划分有效烃源岩与非有效烃源岩.江汉盆地海相地层烃源岩的地球化学研究表明,在有机质成熟演化过程中,烃源岩有机碳(TOC)含量不会有明显的降低,有机碳含量是有机质丰度评价的有效地球化学指标.参考国内外有关碳酸盐岩烃源岩有机质丰度的评价标准,结合本区油气显示,该高演化区有效碳酸盐岩烃源岩有机碳的下限值为0.2%~0.3%,二叠系烃源岩为有效烃源岩.  相似文献   

19.
河套盆地临河坳陷作为低勘探程度区,明确生烃灶分布是盆地油气勘探的关键任务。而该盆地钻井稀少,缺乏采样分析资料,严重制约着烃源岩早期预测。因此利用有机地球化学、地震沉积学和地球物理技术,综合预测了主力烃源灶的分布。研究表明,白垩系固二段及渐新统临二段发育低频-强振幅相和弱振幅-空白相两类偏泥地震相,低频-强振幅相发育范围广泛,对应有机质丰度较高的暗色泥岩,而弱振幅-空白相发育较广泛,对应有机质丰度较小的灰黑色、灰色泥岩;固二段最有利的半深湖相烃源岩呈“多湖”分布特征,而临二段半深湖相烃源岩集中分布于北东部;两套烃源岩厚度具有北厚南薄的特征,临二段烃源岩最厚可达700 m;综合评价分析认为固二段发育两个生烃灶,其中西南部的生烃灶面积大、有机质丰度高、厚度较大,是最有利的生烃灶;临二段在北东部发育一个生烃灶,面积大、有机质丰度较高、厚度大,可作为最有利的生烃灶。实践表明,该方法在稀井、少井条件下能有效预测主力生烃灶分布,对油气成藏认识提供重要参考,同时为低勘探领域烃源岩分布早期预测及评价提供了新思路和方法体系。  相似文献   

20.
斋桑盆地位于“一带一路”重要的沿线国—哈萨克斯坦国东北部,二叠系成藏研究相对较少.基于斋桑盆地构造演化背景,通过与邻区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在构造沉积演化、烃源岩、储盖组合以及运聚模式的对比,揭示其二叠系勘探潜力.结果表明:斋桑盆地和准噶尔盆地均为板块碰撞的产物,沉积体系受断裂控制;与风城组烃源岩类型相似,麦恰特组烃源岩有机质类型以Ⅰ和Ⅱ型为主,源岩发育于高盐度、强还原性水体环境,为一套好-很好的烃源岩;但斋桑盆地二叠系储层中孔低渗,物性相对较好,且二叠系内部发育大套地层圈闭,可形成规模地层油气藏.综合对比分析表明斋桑盆地二叠系具有良好的勘探潜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