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地震加速度监测中,实时、准确的事件检测具有重要意义.事件检测的常用方法是STA/LTA算法,使用地震加速度原始数据.考虑将地震加速度原始数据进行带通滤波和加速度速度数据转换,再使用STA/LTA算法.研究表明,带通滤波和速度数据都能优化事件检测的效果;二阶同四阶带通滤波效果差别不大;同时使用二阶带通滤波和速度数据的策略检测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2.
针对我国首座商用型第四代高温气冷堆核电站地震监测要求,提出一种符合第四代核反应堆型的地震监测系统的设计思路。参照高温气冷堆工程结构布局,设计针对该堆型的地震监测系统方案,包括加速度传感器测点的选择、数据处理方案、地震报警控制逻辑、误报警抑制机制等,并在核电站现场示范应用。  相似文献   

3.
花重金打造地震预防预报系统 为加强地震监测和研究,日本气象局在全国设置了3000个检测点,形成了严密检测网络.日本在部分海域水下2000米处安装了监测系统,通过海上监测船将有关信息发射到人造卫星上,再利用全球定位系统,密切监视大陆架板块的移动.  相似文献   

4.
“长江三峡工程诱发地震监测系统”由“数字遥测台网”、“地壳形变监测网络”、“地下水动态监测井网”、“地震监测总站”四部分组成。数字遥测台网由 2 4个微震台 (2 0个 16bit子台 ,4个 2 4bit子台 )、两个强震台、8个流动台和一个台网中心构成。其监测能力可达到库中段。库坝区可监测ML≥ 0 .5地震 ,震中定位精度优于 1km ,地震事件速报处理能力不大于 15分钟。地壳形变监测网络的监测手段有一等水准观测 (约 80 0km环线 ) ,GPS连续观测和流动观测 (巴东、兴山两个固定站和 2 1个流动站 ) ,三维高精度跨断层形变监测 (7…  相似文献   

5.
在宜宾市珙县五同村布设斜坡地震动监测仪器,采集兴文县3.1级、珙县4.5级及长宁县4.6级地震数据。对监测剖面上1#、2#监测点采集到的珙县余震地震动响应数据进行滤波和校正处理,对比分析震级、高程、方位等因素对斜坡造成的地震响应后认为:1)当地震波的半波长与山体某些特定部位之间的距离接近时,斜坡地形与地震波的波峰产生耦合作用,地形放大效应显著,达到参考点的2.765倍,此处山体更容易产生较大幅度的摇晃,造成山体地质灾害;2)分析珙县4.5级与长宁县4.6级地震得出,当地震波沿特殊部位(如山脊等)传播时,地震加速度及阿里亚斯强度更加显著;3)分析地震加速度变化得出,在地震荷载作用下,随着震级的增大,斜坡的加速度响应也会增大;4)随着高程和震级的变化,监测点的地震加速度和阿里亚斯强度随之变化,高程和震级对斜坡的地震动响应具有放大效应;5)在高程和微地貌的耦合作用下,斜坡地震加速度也具有明显的放大效应。  相似文献   

6.
介绍核电站地震监测系统在核电站安全监测中的作用,并依据中国核电站地震监测系统所依从的标准,对其硬件、软件等进行设计。武汉地震科学仪器研究院有限公司据此进行样机制造,并成功应用于实践。结合当前核电的发展趋势,提出核电地震监测系统的发展要求。  相似文献   

7.
介绍了一种地震数据采集系统的设计方案(包括硬件及软件设计),该系统具有地震实时监测与报警功能,通用性好、抗干扰能力强且价格低廉.  相似文献   

8.
MEMS加速度传感器在强震观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提出基于MEMS加速度传感器的强震仪设计方案,并在强震观测中完成了地震加速度数据的采集、触发判断和存储.  相似文献   

9.
花重金打造地震预防预报系统 为加强地震监测和研究,日本气象局在全国设置了3000个检测点,形成了严密检测网络。日本在部分海域水下2000米处安装了监测系统,通过海上监测船将有关信息发射到人造卫星上,再利用全球定位系统,密切监视大陆架板块的移动。  相似文献   

10.
主要介绍中国地震科学实验场(成都基地)5种新型野外地震观测手段:高精度氢实验观测、电磁监测实验卫星三频信标系统地面接收站、AETA多分量地震监测系统、高精度光纤应变场检测仪实验观测和冷原子绝对重力仪实验观测.  相似文献   

11.
利用一种深度学习地震信号检测方法(PhaseNet模型)检测甘肃省岷县MS6.6地震序列,根据地震震相关联技术和绝对定位Hypoinverse方法构建AI检测目录,对比人工分析地震目录和震相报告,分析AI自动处理地震事件的误差范围。结果表明,AI技术能够实现85.5%的人工工作量,定位误差在20 km范围内呈正态分布;在低震级地震事件检测中,AI方法也发挥了显著能力。相比于人工处理方法,AI方法稳定性好、不依赖个人经验、分析速度快,在大震后的地震目录快速产出中能发挥关键作用,可提高地震分析能力、节省人力成本。  相似文献   

12.
2017-06-16 、06-18湖北省秭归县和巴东县先后发生M4.3、M4.1地震,武汉城市圈地震预警和烈度速报台网先后获取这2个事件13组和11组强震动记录。对2次地震进行反应谱和傅里叶谱分析,获取峰值加速度和仪器烈度图,得到仪器烈度值最大为7.1度,与震中现场灾害评估烈度7度、大部分地区5度基本一致,充分体现了武汉城市圈地震预警与烈度速报示范工程项目建设成效。  相似文献   

13.
针对九江地震台地下流体水化学监测用水、地震氡观测仪器检测平台检测用水和日常生活用水需求,结合九江二井流量、水质和水温等现状设计一套综合井口供水系统。该供水系统在保证地下流体水化学监测用水和其他用水无流体力学干扰的前提下,可较好满足台站监测、检测和生活用水要求。  相似文献   

14.
网络文本中所包含的相关信息目前已成为公共安全事件紧急救援与影响评估的重要信息源。现有的方法虽然可定向地提取文本信息中事件的各类要素信息,但由于缺乏面向事件的整体建模与解析框架,难以从网络文本中获取系统的事件要素的结构化信息,即所提取的事件要素信息要么不够完整,要么与目标事件不匹配,由此产生的遗漏与谬误难以支撑针对公共安全事件信息的系统分析。为解决该问题,本文提出了面向公共安全事件的网络文本大数据结构化理论框架,首先,建立了公共安全事件的语义框架,并以地震事件为例构建了相应的结构化表结构;其次,应用训练语料的关联标注解决了事件要素与事件无法匹配的难点;最后,通过使用可融合关联信息的文本解析算法,系统提取了事件类型、事件名称、事件时间、事件位置及其他属性,基本实现了网络文本中不同事件信息的结构化。本文以云南邵通鲁甸地震为例,展示了地震事件的网络文本信息的结构化过程与结果,为分析地震所受的关注程度以及救援状况提供了重要参考。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开发了面向公共安全事件的网络文本信息挖掘系统,展示了地震事件文本的结构化解析以及由此实施的事件关注度分析。  相似文献   

15.
基于2016-01-21青海门源6.4级地震,通过分析高铁沿线台站强震数据的峰值加速度、峰值速度和仪器烈度值表明,将实时仪器烈度值作为高铁地震监控系统的报警参数受场地条件影响较小。利用沿线台站近高铁和远高铁监测点的谱比值来解释局部复杂场地条件对峰值加速度的影响,通过比较台站计算与设计的反应谱来预测高铁地震台站附近的桥梁震害情况。  相似文献   

16.
针对汶川 M s8.0地震中3个典型的加速度基线漂移特性,分别采用基线初始化法、Iwan法及低频滤波法进行了基线校正.通过校正,基本消除了加速度记录中的低频噪音干扰,使基线大致回到了零线.通过实例分析了3种校正方法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地震发生后处于不同地震烈度区域的地物受灾程度不同。快速准确地获取地震影响或波及范围内地震烈度空间分布,是震后应急救援的重要依据和主要参数。依托云计算技术,以云服务方式构建地震烈度速报系统,提供可扩展、可配置、开放透明的地震影响场分析应用服务,将是我国烈度速报系统研究开发与应用中的一项新技术和发展趋势。本文依托研究小组自主研发的地理知识云服务系统GeoKSCloud,以福建省为研究区域,在提出适用于福建省地震烈度衰减关系与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场地校正方法的基础上,开展了地震影响场分析云服务系统的设计与实现工作,分析了地震影响场分析云服务的运行机制和服务组合工作流;实现了地震烈度衰减关系计算方法、场地放大因子校正方法、网格点场地类别属性获取、网格点沿地震衰减长短轴方向的坐标变换等相关原子服务的云服务封装,以及支撑数据云存储、网络地理信息系统的云服务门户的开发与集成;最后,以1604年发生在泉州近海7.5级大地震为震例,在云服务门户进行了全省范围内所有等间距网格点地震峰值加速度(基岩PGA和地表PGA)的计算、插值,并进行计算结果与实际调查数据的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因充分考虑了具体场地的放大效应,构建的地震影响场分析云服务,不仅较传统单凭地震烈度衰减关系确定地震动峰值加速度方法更加精细化,而且提供的服务与传统的网络服务相比具有可扩展、可配置、开放透明等明显优势,可为我国烈度速报系统研究与应用提供一个共性技术与支撑服务平台,创新地震烈度速报的运营模式。  相似文献   

18.
用EDSP-IAS软件分析地震事件时,每个单独的地震事件都会生成对应的xxx.obs地震数据文件,通过对xxx.obs文件的合并、处理生成五日报,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经过近30年的发展,我国桥梁健康监测系统研究与应用取得了可喜的进步,越来越多的大型桥梁开展自动化监测系统建设工作.然而目前部分监测系统均存在着重硬件、重单体、监测精度低等问题.本文结合国内外研究现状,在现有监测体系的基础上,构建了多因子、多维度桥梁健康监测体系,并提出了一种结合5G网络技术的集自动监测、巡检、养护、管理、预警和决策指挥于一体的桥梁健康系统,实现桥梁振动、位移、山体滑坡和地震等突发事件的实时报警,提供专家库一键式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20.
介绍基于MEMS加速度计的地震触发器的测量原理和软硬件设计。该设备可检测地面加速度峰值(PGA)和地面累积绝对速度(CAV),当检测值达到设定阈值时,对外发出报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