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入室盗窃多尺度地理因子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增利  刘学军  陆娟 《地理学报》2017,72(2):329-340
选取N市作为研究区域,以该市2013年全年的入室盗窃案件作为研究对象。将研究区域内入室盗窃与地理因子在不同空间尺度上进行关联性对比分析。首先,从环境犯罪学理论和现有犯罪地理特征研究两方面出发,分析现有研究中的尺度依赖性。每一套环境犯罪学理论均有其适用的空间尺度,在犯罪地理特征研究中会有相应的地理因子与之关联;其次,引入似不相关回归模型获取入室盗窃与地理因子在小区、街区、社区、街道以及区等多个空间尺度上的关联性。并用瓦尔德检验来测试各个关联系数之间差异的显著性。实验结果表明,随着尺度的变化,有些地理因子与入室盗窃的关联性并未变化,有些则发生了显著变化。这些变化可用不同尺度的犯罪地理学理论进行解释;最后,将多个尺度地理因子反演入室盗窃空间分布的结果进行综合,并将之与单一尺度的反演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证明,与单一尺度的地理因子反演犯罪空间分布的精度相比,利用多个尺度地理因子解释犯罪空间分布的精度更高。研究表明:在犯罪地理学研究中,环境犯罪学理论、地理因子分析以及犯罪空间分布反演均存在尺度依赖性。综合多个尺度的结果进行分析,不仅有利于准确认识犯罪的地理因子及其对应理论,对于犯罪反演精度也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2.
薛芮  陈慧  魏玲玲 《热带地理》2022,42(9):1419-1429
在地理学视角上,拐卖犯罪是一种非正常的人口迁移活动。随着人文地理学的关系转向兴起,关系地理学给拐卖犯罪研究提供一种多元、复杂、动态的拓扑关系逻辑,有助于探究拐卖犯罪现象和相关主体间的关联性与过程性。以关系地理学为视角,首先梳理关系地理学在拐卖犯罪问题上的理论张力,获得关于拐卖犯罪的关系地理学基本认知;然后从空间、地方、主体性内涵上解构拐卖犯罪以及“后拐卖”情境,进而以此为依据,总结和建构关系地理学嵌入拐卖犯罪治理与后拐卖发展干预的研究逻辑。研究发现,父权文化下的“性别”和“身体”为拐卖犯罪的滋生提供了土壤和“市场”,作为最小的空间尺度,身体的实践是研究拐卖犯罪的重要入口,在拐卖犯罪活动所构成的关系网络中,存在着空间性的身体规训和权力割裂。同时,拐卖犯罪会带来多元的历时的影响,被拐儿童和妇女在后拐卖情境下会存在地方关系和主体间性的重构。拐卖犯罪治理与后拐卖发展干预都需要引入关系地理学视角,以“关系”视角打通逻辑思路框架。  相似文献   

3.
地理学视角下犯罪者行为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犯罪地理学以社会问题为导向,关注犯罪现象的格局、过程与机理,沿着“揭示问题、服务安全、解决问题”的思路,去破解复杂的社会难题,并在公共安全和犯罪防控领域贡献力量。本文基于地理学视角,从犯罪出行、犯罪空间决策、重复犯罪三大研究主题出发,综述了国内外犯罪者行为的研究进展。结果表明,国外研究取得了较多成果,如:①犯罪出行方面发现了就近掠夺和外出犯罪的空间模式;不同犯罪类型的出行距离存在显著差异;以及犯罪出行距离受犯罪者个体特征、地理特征、犯罪收益和情感因素的影响。②犯罪空间决策受经济因素、社会因素以及犯罪者空间意识的影响。③重复犯罪存在时空聚集性和时空临近性。国内研究主要集中在国外理论与经验引介,犯罪时空分布、形成机理与空间防控,以及犯罪模拟与预测方面,而地理学视角下犯罪者行为研究尚处于初始阶段,有许多空白亟需填补。总体而言,在犯罪者研究领域,仍存在以下3点不足:①在犯罪出行方面,综合的视角不多;②在犯罪空间决策方面,尚未涉及犯罪空间决策的时间差异及形成机制;③在重复犯罪方面,尚未考虑过去的犯罪活动和经验。最后,论文从视角、内容、方法及应用上提出未来的研究重点:注重综合性视角的实证分析;开展针对犯罪团伙的研究;合理利用大数据分析犯罪者行为的规律、过程和机理,避免导致推理错误;注重理论研究成果的转化,满足国家社会治安的重大需求,并提升犯罪地理学的学科价值。  相似文献   

4.
程薇  吴健平 《世界地理研究》2013,22(18):151-158
从时间和空间的角度而言,犯罪事件的发生具有一定的规律。采用地理学视角观察犯罪问 题,可以揭示其时空分布特征,有助于犯罪的预防与控制。国外学术界和警界对犯罪时空分布研究 比较深入,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有许多成果。本文主要从犯罪时空分布特征识别、犯罪时空分布模型 建立、犯罪时空分布模式形成机制这三个方面,介绍和总结了当前国际上犯罪时空分布研究的进 展,以期为我国在该领域的研究工作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
从时间和空间的角度而言,犯罪事件的发生具有一定的规律。采用地理学视角观察犯罪问题,可以揭示其时空分布特征,有助于犯罪的预防与控制。国外学术界和警界对犯罪时空分布研究比较深入,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有许多成果。本文主要从犯罪时空分布特征识别、犯罪时空分布模型建立、犯罪时空分布模式形成机制这三个方面,介绍和总结了当前国际上犯罪时空分布研究的进展,以期为我国在该领域的研究工作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
基于空间句法的武汉城区“两抢一盗”犯罪分布环境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郑文升  卓蓉蓉  罗静  余斌  王晓芳 《地理学报》2016,71(10):1710-1720
结合空间组构与环境犯罪学,初步建构基于空间句法的犯罪分布环境阐释理论。以武汉市中心城区为案例区域,以立案判决的2013年盗窃罪、抢劫罪和抢夺罪案件分布地点为数据源,以典型犯罪空间为实证研究对象,解读城市“两抢一盗”犯罪现象的分布环境。宏观尺度下,空间组构自发涌现的城市节点容易成为犯罪吸引场,与犯罪热点区分布形成密切关系;节点可达性衔接宏微观空间,影响犯罪人到达、逃逸犯罪地点成本的大小以及犯罪失败风险的高低;微观尺度上,局部空间与整体空间割裂形成的“空间缝隙”为犯罪人的空间探索创造了可能,空间的高集成度与空间使用者的单一化强化了犯罪集聚;空间拓扑深度则通过塑造社区人流的社会结构与领域感影响犯罪的空间防卫。空间句法为分析犯罪人的滋生环境、犯罪动机的刺激环境、犯罪人“到达”、“实施”、“逃逸”的活动环境以及防卫犯罪活动的约束环境提供了有力支撑。  相似文献   

7.
城市建成环境对居民身体活动的影响研究进展与启示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城市建成环境与身体活动关系是城市系统人地关系在健康领域的一种现实表现,两者之间的良性互动关乎城市公共健康的发展与管理水平,是健康地理学新近研究热点。论文基于地理学空间视角,从空间组织、空间格局、空间功能3个维度论述了国内外城市建成环境对居民身体活动影响的研究进展。结果表明,国外研究取得了诸多成果:① 理论与方法上,社会生态理论应用最为广泛,不断被修正和拓展。而基于移动-活动行为理论的建成环境与身体活动关系研究日益成为新视角。同时,一些复杂计量回归模型、空间回归模型得到较多应用。② 实证研究上,重点关注城市建成环境空间组织、空间格局、空间功能一系列特性对不同人群身体活动水平、类型的影响。空间组织上主要集中在交通组织、绿地网络等组织类型,以及可达性、连通性等空间联系的影响研究。空间格局上强调能级差异下建成环境要素集聚多寡,空间外部几何形态表征、指示对身体活动产生的相应影响研究。空间功能上多探究混合性、单一功能构成和主客观功能品质的影响研究。国内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地理学、城市规划学、体育学等领域,尚处于初步介绍国外相关研究成果和少量实证研究阶段,缺少基于本土的理论提升及典型案例研究。最后,论文从理论、方法、实证上探讨地理学视角下未来研究重点:基于“天人合一”理念的理论提升;基于多源数据融合和时空计量的研究新方法;基于虚实交互空间和本土语境下的实证研究。  相似文献   

8.
城市犯罪空间盲区的综合治理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发曾 《地理研究》2010,29(1):57-67
综合治理城市犯罪的空间盲区,是解决城市犯罪问题的有效途径,其研究为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有利于预防和控制犯罪,提供了新的理念与方法,为犯罪地理学和城市地理学开辟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根据空间盲区的形态、性质和对犯罪的影响,将城市犯罪的空间盲区划分为公共、非公共、边际、移动和虚拟空间等5种类型。在述评国外城市犯罪空间研究进展的基础上,构建了城市犯罪空间盲区综合治理的理论平台,论证了空间盲区综合治理的不可替代性,提出了综合治理的基础理论要点和应用理论要点。空间盲区的形成有一系列深刻的空间区位因素,其综合治理研究应有明确的研究目标和方向,核心研究内容为5类空间盲区综合治理的途径、实施方案和措施。还提出了综合治理研究的思路、方法和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9.
ZG市诈骗犯罪的时空分布与影响因素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诈骗犯罪是现代城市中亟待解决的一大社会难题。现有研究多从社会学角度,基于微观层次探讨影响诈骗受害的个人属性特征,缺乏从地理学视角对诈骗受害者生存环境中的中宏观层次因素的考虑。本文基于犯罪地理学视角,综合运用平均最近邻、核密度以及负二项回归等研究方法,对ZG市5类诈骗警情的时空分布特征和基于建成环境与社会环境两大维度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深入探讨。结果表明:① 各类诈骗的时间分布规律各异,但整体上呈现出工作日高于休息日、下午或晚上高于上午、凌晨时段为最低的特征;② 和其他类型的城市犯罪类似,诈骗犯罪整体呈现出与老城区距离衰减的“多中心”显著性集聚特征;各类型诈骗热点的空间分布大同小异,多分布在城市的老城区、CBD、火(汽)车站、城中村或高校布局的周边地带;③ 各类诈骗犯罪的空间分布影响因素各异,但整体表现出与银行网点、旅游景点、道路密度、土地利用混合度、高校等建成环境因素高度相关;与购买商品房家庭占比、受教育水平、人口老龄化和城镇化水平等社会环境显著相关的特性。本文拓展了犯罪地理学领域对诈骗犯罪的研究成果,证实了各类诈骗犯罪符合日常活动理论的理论假设,对诈骗受害情景预防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北京城市建成环境对犯罪行为和居住安全感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张延吉  秦波  朱春武 《地理学报》2019,74(2):238-252
犯罪地理学领域存在“街道眼”理论、防卫空间理论、破窗理论、环境设计预防犯罪等多种观点,但在开放与封闭谁更有益、设计与管理谁更重要、以及客观犯罪行为与主观安全感知的影响机制差异等问题上仍有争议。本文整合北京市的大样本调查、刑事案件及空间数据,系统探究城市建成环境对犯罪行为和居住安全感的影响。研究发现:① 社区出入控制有助于提升居住安全感,并能抑制小尺度上的犯罪活动,但封闭式居住小区存在犯罪现象的“挤出效应”,无法有效削减较大空间尺度上的犯罪总量。② 人流活动密集、城市功能集中、可渗透性较好的开放性空间对增进居住安全感具有正面影响,但由于为罪犯提供了更多作案对象和逃逸机会,助长了犯罪活动的发生。③ 城市环境的管理维护比设计建设环节更能增进居住安全感,也是在较大尺度上阻遏犯罪行为的关键手段。  相似文献   

11.
聚焦犯罪者视角,基于2010—2016年长春市南关区扒窃犯罪案件数据,运用logit模型揭示犯罪者人口学特征与其行为倾向的关系。实证研究表明:① 相近人口学特征犯罪者具有在相同特定的时间和城市区域实施犯罪行为的倾向和趋势。性别、年龄、教育程度、是否存在前科劣迹和户籍地依次对犯罪者的行为的时间与空间倾向带来了某些特定的影响;② 长春市南关区扒窃犯罪中,男性犯罪者具有在城市道路犯罪的地点倾向和夏季、秋季犯罪的时间倾向,女性犯罪者具有在人口热力值高犯罪的地点倾向和在10~21时犯罪的时间倾向,年长犯罪者呈现在商业、公服设施、道路犯罪的地点倾向和休息日、4~15时犯罪的时间倾向;③ 本地户籍犯罪者具有在商业、公服设施、道路犯罪的地点偏好,有前科的犯罪者有在人口热力高、10~21时犯罪的偏好。  相似文献   

12.
戴劭勍  江辉仙  李佳佳  苏娴  吴娟  任引 《地理科学》2018,38(8):1235-1244
以Walk Score、CGT模型为测度,用Pearson相关系数、广义线性模型、广义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分析H市城区步行环境对两抢一盗警情的影响。研究发现: H市城区可步行性对两抢一盗警情的影响可能以正相关作用为主,可步行性越好,两抢一盗警情案发次数可能越高。步行环境对于两抢一盗警情案发次数和嫌疑人居住地概率的影响可能均有空间异质性。在不同区域步行环境对两抢一盗案发次数与嫌疑人居住概率的影响各异。主要交通枢纽站及交通干道沿线区域步行环境较好,模型结果显示两抢一盗案发次数与嫌疑人居住概率也较高。具有较健全的安保系统,且对人员出入进行控制的高级酒店、商厦、旅游景区等区域步行环境较好,模型结果显示两抢一盗案发次数与嫌疑人居住概率较低。  相似文献   

13.
从犯罪出行距离的角度研究犯罪行为,有助于更好地理解犯罪发生的机理。已有研究主要探讨作案社区的特征对犯罪者出行距离的影响,尚未综合考虑作案地、居住社区与作案社区差异及出行物理障碍(physical barrier)影响。论文以中国南方某特大城市为例,构建考虑个体层与作案社区层特征的多层线性回归模型,探究盗窃者犯罪出行距离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① 相比作案社区层,个体层的变量对犯罪出行距离的影响更大;② 出行物理障碍变量会提高模型的解释力,犯罪出行跨越的物理障碍越多,则出行距离越远,且它会影响作案社区中地铁、超市、银行对犯罪出行距离的作用;③ 居住社区与作案社区之间的环境差异对犯罪出行距离有影响,居住社区中的公交站、学校、超市越多,地铁站越少,犯罪者的出行距离越近。研究结论可以为犯罪者的地理画像与警务防控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4.
犯罪地理研究与时空行为领域的研究有着共同的理论基础,二者都强调时空间环境与人类行为的相互作用。犯罪行为是人类特殊行为的一种,相关实证前沿已开始重视不同犯罪相关主体(犯罪者、潜在受害者、警察等)时空行为规律的挖掘、日常活动的动态衡量及不同主体行为的交互等方面对犯罪发生的影响;时空行为研究中的活动空间、环境暴露、群体分异、活动交互等维度的成果可拓展至犯罪地理研究。近年来,两大领域的前沿成果不断涌现,但目前仍缺乏从时空行为视角对犯罪地理学研究进行系统梳理,并对两者的融合创新进行深入探讨。为此,本研究在梳理犯罪地理中时空行为的理论基础和评述犯罪者、潜在受害者、警察时空活动对犯罪时空格局的影响研究基础上,基于犯罪地理和时空行为领域的交叉维度构建犯罪时空行为创新研究的框架,尝试推进该交叉领域在理论、方法与应用等方面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European Union expansion over the last decade has generated many studies, surpassed in number only by governmental comment and media headlines following this general theme. Issues and knowledge explored and expressed have been many, one being a hard to evidence crime-migration nexus leading to constructive empirical studies focussing on the accession to the EU of predominantly East European nations and ensuing migratory patterns. Appertaining to this study is geographic focus on crime committed by inter-EU migrants in England, resulting from holistic research of a contemporary EU statute concerning inter-state sharing of bio-informatics, seeking contextual knowledge to the benefit of policy makers. The geography of inter-EU crime in England identifies spatial dispersion and regional areas of activity on a meso scale. The activity of individual nationalities is examined in a spatial manner displaying distinct differences in movements on a regional (meso) scale. Results improve on current knowledge of the criminality of inter-EU migrants but also identify and call for further research in a conceptual development as localised criminal activity draws an international investigatory perspective.  相似文献   

16.
张延吉  朱春武 《地理研究》2021,40(2):528-540
基于面域汇总数据的犯罪地理分析不仅存在MAUP局限,还会制约理论发展。本文将基于距离测度方法的DO指数用于犯罪地理研究,在连续空间上揭示2013—2018年北京盗窃、抢夺抢劫、暴力犯罪与32类城市功能的分布关系。研究表明:① 98%的“犯罪-功能”组合呈共聚分布,单一尺度分析极易低估犯罪发生地的种类数;② 由于罪犯在中等尺度上选择收益、风险、成本适中的概率最高,“犯罪-功能”组合的共聚尺度与程度多为倒U型关系,该规律有助补足日常活动理论和理性选择理论的空间视角;③ 随着监管加强,三种犯罪与所有功能的总体共聚程度渐趋下降,暴力犯罪的共聚尺度大于“两抢一盗”;④ 较之犯罪模式理论中的单一共聚类型,共聚组合可细分成大、中、小尺度强共聚型以及弱共聚型等小类。本研究将犯罪空间形成机制简化为犯罪点与功能点的几何关系,未来需克服混淆因素干扰、功能点均质化假设等。  相似文献   

17.
Whilst analysis of crime for tactical and strategic reasons within the criminal justice arena has now become an established need, predictive analysis of crime remains, and probably always will be, a goal to be desired. Opening a window on this over the last 2 decades, prominent research from academia has focused on the phenomenon of repeat victimisation and more recently ‘near repeat’ victimisation, both firmly grounded in the geography of crime. Somewhat limited to the establishment of near repeat behavioural patterns in whole area data, these can be utilised for crime prevention responses on a local scale. Research reported here however, explores the phenomenon through the examination of serial offending by individual offenders to establish if such spatio-temporal patterns are apparent in the spatial behavioural patterns of the individual burglar, and if so how they may be defined and therefore utilised on a micro rather than macro scale. It is hypothesised that offenders' responsible for more than one series of offences will display consistency across their crime series within time and distance parameters for their closest offences in space. Results improve upon current knowledge concerning near repeat offending being the actions of common offenders. Testing of the extracted data indicates that offenders maintain personal boundaries of ‘closeness’ in time and space even when actions are separated by significant time spans, creating stylised behavioural signatures appertaining to their use of and movement through space when offending.  相似文献   

18.
张延吉  庄宇丹  邓伟涛  郭华贵 《地理研究》2022,41(11):2884-2896
本文旨在识别盗窃犯罪易发地的主要类型、影响强度及其区域异质性特征,同时厘清地理探测器在犯罪地理研究中的适用性。利用北京中心城区的多源大数据,研究发现:① 在全域范围内,37类设施均属显著的盗窃易发地,道路边界、行政边界、用地边界也是盗窃高发的边缘地带,影响力突出的盗窃易发地更具备犯罪模式理论提及的犯罪引致条件。② 如社会解组理论所言,随着社会解组程度减弱,犯罪易发地的类型数量及其对盗窃分布的影响逐渐下降。除低解组区外,各类设施及边界的相对影响排序基本相同。③ 因未考虑混淆因素干扰,地理探测器容易高估解释变量的作用,与负二项回归结果的吻合度不高。而结合排除控制法,将混淆因素同质化的样本进行分区分析是规避外生变异和稳健运用地理探测器的可行路径。  相似文献   

19.
长春市财产犯罪的空间分析   总被引:11,自引:5,他引:6  
基于长春市公安局提供的警区层面的犯罪数据,分析了长春市2008年财产犯罪率的空间分布特征。研究发现长春市财产犯罪率呈现出城市中心高而外围低的圈层式空间模式。通过对犯罪高发区域的用地性质和功能的分析发现,长春市主要商业区和主要客运交通枢纽所在警区均具有较高的财产犯罪率。利用空间分析的方法,判定出长春市财产犯罪的热点地区,从统计学意义上验证了犯罪活动的空间集聚性,进而推测这些区域可能存在犯罪扩散和溢出效应。借鉴国外相关理论及实证研究,结合长春市实际情况,通过回归建模分析,探讨了长春市财产犯罪率同人口、社会经济、土地利用等各因子可能存在的相互关系,发现长春市财产犯罪率受到人口密度、就业活跃度、商业区、服务业活跃度、客运枢纽和年轻人口比例的显著影响,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日常活动理论的基本观点,但需结合长春市实际情况做具体分析与解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