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赵明  周越 《中国地名》2011,(8):40-41
麦积山石窟与莫高窟、云岗石窟、龙门石窟并称为中国的“四大石窟”,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闻名世界的艺术宝库。像其他石窟文化一样,麦积山石窟见证了历史与艺术的发展,反映了佛教文化的兴衰。对麦积山石窟文化的探寻,可以使我们清晰得见中国历史上佛教文化及与之相关的社会生活现实。  相似文献   

2.
阿尔寨石窟     
阿尔寨石窟,位于鄂托克旗阿尔巴斯苏木,俗称白眼窑,始建年代不详。建设使用以西夏、蒙元时期最盛。石窟开凿在苏默图阿尔寨山周围的岩壁上,现存65座,分上、中、下三层布局;面积大小不等,均呈方形;少数石窟顶部呈叠涩式,藻井开凿成网格或莲花样式;窟内设有佛龛  相似文献   

3.
中国"四大石窟"之一龟兹古国佛教艺术的典型代表作古龟兹文化的百科全书克孜尔千佛洞,又称克孜尔石窟,系中国佛教石窟。是反映龟兹古国佛教艺术的典型代表,和敦煌莫高窟同享中国"四大石窟"之美誉,堪称"中国第二敦煌",素以优美的壁画著称。克孜尔千佛洞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拜城县克孜尔乡东南7公里处,背倚明屋塔格山,南临木扎尔特河和却勒塔格山,山环水绕,林木葱郁,彼此辉映,浑然一体,构成壮丽的画卷。在古代,今拜城县地处古丝绸之路的交通要冲,曾经是西域地区政治、经  相似文献   

4.
丝绸之路中国段佛教石窟差异性 及其与丹霞地貌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葛云健  张忍顺  杨桂山 《地理研究》2007,26(6):1087-1096
作为佛教东传的主线,沿丝绸之路中国段留存了大量的佛教石窟,其分布与该区域丹霞地貌的分布大致重叠。由于各地区地质地貌条件以及岩性的差异,石窟在分布、形制以及艺术表现手法上也存在差异。本文以沿丝绸之路主线佛教东传的路线为基础,分别阐述丝绸之路天山北线、河西走廊、陇东、河湟谷地以及陕西彬县丹霞地貌区的佛教石窟以及敦煌石窟的特点,分析各地石窟形成自身特点的自然原因。文章分析了丝绸之路沿线石窟分布、形制以及艺术特色与丹霞地貌的内在联系,认为除宗教政治因素外,丹霞地貌是丝绸之路石窟分布的决定因素之一,也是石窟形制和艺术表现手法的重要影响因素。文章比较了其他类型地貌与丹霞地貌在开凿石窟方面的优劣,认为丹霞地貌拥有最适合开凿石窟的地貌形态与岩性。综上,文章认为丹霞地貌的存在是丝绸之路沿线出现大量佛教石窟的最重要的自然条件。  相似文献   

5.
魏晋时称唐述窟唐代称龙兴寺北宋称灵岩寺炳灵寺石窟,中国著名的佛教石窟寺,甘肃省三大著名石窟(敦煌莫高窟、麦积山石窟、炳灵寺石窟)之一,位于甘肃省永靖县城西南35公里的小积石山中。现存窟龛196个、石雕造像694身、泥塑82身、壁画约900平方米,石窟以位于悬崖高处的唐代  相似文献   

6.
《中国地名》2011,(11):22-23
莫高窟,俗称干佛洞,我国著名的四大石窟之一,被誉为20世纪最有价值的文化发现、“东方卢浮宫”。位于甘肃敦煌市东南25公里的鸣沙山东麓崖壁上,上下5层,南北长约1600米。它始建于十六国的前秦时期,历经十六国、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历代的兴建,形成巨大的规模,有洞窟735个,壁画4.5万平方米、泥质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圣地。近代发现的藏经洞,内有5万多件古代文物。1961年,被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1987年,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7.
麦积山位于甘肃省天水市东南35公里处,是我国秦岭山脉西端小陇山中的一座奇峰,山的形状奇特,孤峰突起,犹如麦垛,人称麦积山。麦积山石窟始建于公元384年,后来经过十多个朝代的不断开凿、重修,遂成为我国著名的大型石窟之一,也是闻名世界的艺术宝  相似文献   

8.
《地理教学》2006,(11):44-44
莫高窟雕凿于距敦煌市城区25公里的鸣沙山东麓。在南北长1700多米的断崖上,保存着735个石窟。其中,南区崖长1000多米,有487个石窟,由于里面都有壁画、彩塑而备受重视。北区崖长700多米,也有数百个状如蜂窝的石窟,但因为多数石窟里都没有壁画、彩塑,似乎没有多大价值,所以很少被人提及。多数石窟既没有编号,也没有被记录在案。  相似文献   

9.
《中国地名》2011,(10):54-54
大足石刻是重庆市大足县境内的唐末、宋初时期的宗教摩崖石刻。 大足石刻以佛教题材为主,规模宏大,刻艺精湛,内容丰富,尤以北山摩崖造像和宝顶山摩崖造像最为著名。在我国古代石窟艺术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相似文献   

10.
郭文 《中国地名》2014,(4):48-48
敦煌石窟艺术是集建筑、雕塑、壁画为一体的立体艺术。敦煌壁画在石窟中虽然对建筑起装饰和美化作用,对雕塑起补充和陪衬作用。但是壁画以其数量最多、规模最大、艺术技巧最精湛、内容最丰富,为研究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地理、交通、社会生活、民族关系、宗教史、艺术史、中外友好往来、文化交流史等提供了极其珍贵的形象资料,是非常宝贵的古典艺术遗产。  相似文献   

11.
榆林石窟,又名万佛峡。位于甘肃省酒泉市安西县城南76公里处,榆林河峡谷两岸的砾岩层断崖上。因榆林河从峡谷中流过,两岸曾榆树成林而得名。榆林石窟的营建历史、建筑样式、彩塑和壁画的题材、内容与艺术手法同敦煌莫高窟有密切的关系,因此被称为莫高窟的“姊妹窟”。  相似文献   

12.
正辽宁义县境内的大凌河畔福山断崖,有一座开凿于北魏时期(499)的万佛石窟,它是东北唯一与龙门、云冈石窟同属一个年代的古迹,历经1500多年沧桑岁月,现存16座洞窟,造像430余尊。窟内有一方高1.4米、宽1.1米,刻于北魏太和二十三年的摩崖碑,记载着石窟开凿日期、规模、目的等,是研究当时宗教信仰、宫廷礼仪、世风民俗等方面的翔实史料,弥足珍贵。北魏太和年间,孝文帝(拓跋宏)亲政,定都洛阳。他笃信佛教,亲自为  相似文献   

13.
叶青 《地理教学》2006,(9):31-31
温州加尔活页地图制作有限公司研制了一套《中国地理辅导牌》,我尝试使用它上了一堂“中国行政区划”的拓展课,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4.
《中国地名》2011,(10):31-31
比萨斜塔是意大利比萨城大教堂的独立式钟楼,位于托斯卡纳省比萨城北面的奇迹广场上。广场上散布着一组宗教建筑,它们是大教堂、洗礼堂、钟楼(即比萨斜塔)和墓园,它们的外墙面均为乳白色大理石砌成,各自相对独立但又形成统一罗马式建筑风格。比萨斜塔位于比萨大教堂的后面。  相似文献   

15.
梁细家 《地理教学》2014,(14):52-53
一堂完美的课,犹如一首动听的交响乐,不仅要有"序曲"——引人入胜的"开讲",还应有"终曲"——淋漓酣畅的"收尾"。从表面上看,结课是课堂教学的终结,但从本质上看,它是课堂教学的总结、升华和延伸,是后续学习的基础和准备。因此,精心设计结课这一教学环节,对于良好课堂教学效果的巩固,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就地理课堂的结课方式与方法谈点体会。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90年代,几名农夫发现了堪称世界第九大奇迹的龙游地下石窟建筑群。于是世界各地的知名专家云集浙江龙游,对石窟进行实地考察。20余年的学术纷争也没有探寻出其中的奥秘,中央电视台“探索发现”栏目曾召集各路学者对石窟进行了历史文化全方位的破析,但却以无果而告终。目前,仍没有科学定论,至今还是一个谜。  相似文献   

17.
安岳县位于四川省内江市境内,境内有多处名胜古迹,其中尤以安岳石窟造像著称。安岳石窟造像始于东汉晚期,历经南朝、唐、五代、宋、元、明、清各代,前后历经1400年,以唐宋两代最为兴盛。安岳县境内石窟造像遗存非常丰富,遍及全县各个乡。据统计有数万尊石刻造像,其站立、坐、卧姿态万千,有的瘦骨清相,有的雍容华贵,有的雄健刚劲,样式五花八门,丰富多彩并且规模大,雕刻精湛,内容丰富。造像主要分布在城西北部的通贤区、城郊区、城东南的石羊区。这三个大的集中点都在一条直线上,并且都通有公路,交通比较方便。城西北地区多系佛  相似文献   

18.
阿克苏地区位于丝绸之路北道中心地段,旅游资源丰富多彩,特色性强,共有景点126个,其中一二级景点37个,人文旅游资源占优势。根据资源的分布和类型特征,地缘优势及客源市场现状,确立了以丝绸之路北道辉煌灿烂的文物古迹和托木尔峰自然旅游资源区为核心,突出石窟文化艺术体系,围绕干旱区典型的自然风光和丰富多彩的民俗同情,提出了十一个重点旅游区的分期开发利用方向。  相似文献   

19.
民国北京政府时期,在中国近代外交史上是一个关键性的转折时期,同时也是中国外交现代化的起步时期。它利用“一战”时参加对德作战的资格,废除了一部分不平等条约,收回了部分利权,同时还摆脱了日本在战时取得的独霸中国的束缚,在这个过程中,中国成功地加入了国际社会,同时中国新一代职业外交官逐步成熟并享有世界声誉,而且还催生了中国外交立体化的出现。  相似文献   

20.
麦积山位于甘肃省天水市东南35公里处,是我国秦岭山脉西端小陇山中的一座奇峰,山的形状奇特,孤峰突起,犹如麦垛,人称麦积山。麦积山石窟始建于公元384年,后来经过十多个朝代的不断开凿、重修,遂成为我国著名的大型石窟之一,也是闻名世界的艺术宝库,系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