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正《山海经》中有记载"魏峒"这一说法,指"高高的山峒"。山海经的成书大致从战国到初汉时期,而在汉朝许慎撰写的《说文解字》中却没有收录该地名词。究竟是为何呢?《中国地名通名集解》解释:"峒"山谷深邃,山峰参差不齐;山,用作自然村落名称,主要分布在广东、广西、台湾等省区。如广东省龙门县杨坑峒,新丰县牛尾峒,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温母峒,乐山县旱谷峒;台湾省台北市大龙峒等。可以发现,"峒"作为地名主要分布在广东、广西、台湾一带。我  相似文献   

2.
关于湘江的源头,各种权威工具书都非常肯定地说它发源于广西境内海洋山附近的海洋河。《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名大辞典》“湘江”辞条说:“湘江发源于广西灵川县海洋山的龙门界,名为海洋河,全长856km。”①《辞源》“湘水”辞条说:“湖南省最大河流,与漓水同发源于广西兴安县海洋山。”②《辞海》“湘江”辞条说:“湘江,湖南省最大河流,源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灵川县海洋山西麓,同桂江上源间有灵渠相通。”③这种关于湘江发源于广西境内海洋山(或海洋河)、湘江与漓江同源的说法,两千年来,广为流传,人们对此深信不疑。但是,这种说法与实际的地理事实…  相似文献   

3.
学术界和社会上普遍认为,阆中的含义是:"阆,门高也。从门,良声。巴郡有阆中县,来宕切。"说"阆中周围山形似高门,因名阆山";"因城在阆山、阆水之间,故名阆中"。笔者经过对少数民族史的研究发现,"阆中"系僮语地名,其含义还有"野市"、"溪谷"之意。  相似文献   

4.
正地名是有价值的资源。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围绕地名的争议时有发生。处理地名争议的主要原则有两条:一是求是原则,尊重事实;二是双赢原则,在实事求是前提下达到双赢。关于诸葛亮《前出师表》中的南阳原址,争论了一千年了。诸葛亮说:"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谘臣以当世之事"(中华书局1959年版《古文观止》)。南阳有湖北襄阳说和河南南  相似文献   

5.
正重庆市立足于地名记史留影,强化便民惠民,多载体打造"地名文化名片",深化普查成果转化应用服务民生。编制地名图书"记史"。一是完成《国家标准地名词典·重庆卷》(第一部分)3700余条、71万余字词条、释文编撰,启动《国家标准地名词典·重庆卷》(第二至八部分)、《国家标准地名志·重庆卷》编撰。二是抓紧开展编写《重庆市标准地名志》《重庆市标准地名录》,编制《重庆市区划地名图册》,采用数字化工艺,编绘序图组、区县地  相似文献   

6.
彭雪开 《中国地名》2014,(10):71-73
花垣,亦称花园、花园寨。作为军事、行政区划地名,历有崇山、永绥、元里、花垣之称,皆有历史文化依源。今依次作初步考释。 崇山,何以为名?崇,《说文》:“崇,嵬高也。”段玉裁注:“嵬高”为“山大而高”。古文中“崧”、“嵩”通“崇”。《释山》、《毛传》皆曰:“山大而高曰崧”。古今文中有近20种释义,其本义指山大而高。山,《说文》:“山,有石而高。”王筠旬读:“无石曰丘,有石曰山。”《书·旅獒》:“为山九仞,功亏一篑。”古今文中有数种释义,其本义指地面上由土石构成的隆起部分。今有学者认为:此崇山当指今湖南凤凰县西部和贵州省松挑苗族自治县东部边境的腊尔山。这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7.
论地名重合     
在不同地域,也就是在不同的经纬坐标上,①出现相同的地名,这种现象称为地名重合。对于地名重合的问题,一般可以通过历史学和历史地理学方法,查清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重合地名中,哪一个是历史上最早存在原始地名,但这种工作也常常遇到困难。特别是山地名,往往使人束手无策。地名重合是一种历史地理现象。也就是说,所有重合地名,都是在历史上形成的。现在世界各国都已注意不让当代地名出现重合的现象,有的国家并且制定了法规,以防止地名重合。我国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地名命名、更名的暂行规定》,就有防制地名重合的条文。②历史上…  相似文献   

8.
汉译地名是指汉语、汉字翻译其它语言文字 的地名。 我国的汉译外语地名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在《史记》的《大宛列传》中已经出现了诸如: 安息、条支、奄蔡这些音译地名。 在我国正式出台《外语地名汉字译写导则》 这一国家标准之前,国内一直没有对汉译外国地 名予以规范。众所周知,汉字有时一种发音就可 以写出多种汉字,而有的字有多种发音,基本无 法按发音准确译写。译名者掌握资料不同,方言 读音的存在导致了出现同一地名有的人音译、有  相似文献   

9.
正近年来,安徽省在民政部的有力指导下,以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为契机,紧紧围绕"建设美好安徽、打造皖域文化、传承徽派印象"的总体布局,坚持普遍调查、深度挖掘、注重宣传,传承利用优秀地名文化遗产,推进地名文化建设。一、提高思想认识,积极推动地名文化遗产工作展开一是在学习中深化认识。根据《民政部关于加强地名文化建设的意见》和《民政部关于发布〈地名文化遗产鉴定〉行业标准的公告》精神,认真学习  相似文献   

10.
姓氏来源上官姓源流单纯,出自芈(mǐ)姓,上官氏的始祖是春秋时楚国公子子阑。一说上官姓以地名为姓氏。据《史记.楚世家》记载,"上官"为地名,在今河南省滑县东南。春秋时,楚怀王封他的小儿子阑为上官邑大夫,子阑的后代子孙遂以邑名为姓,称上官氏。一说上官姓是以官职命名的复姓。从《元和姓纂》和《唐书.宰相世系表》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古代地名研究的第二个方面是各种地名,特别是政区地名的沿革变迁。这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沿革变迁造成大量的一地多名,假使不及时系统整理,就会使后代人面对大量存在的异名同地、异地同名等情况茫然无措。通常认为沿革变迁的研究即所谓历史沿革地理始于《汉书 ·地理志》,其实,在《汉志》以前,先秦文献中已经注意到地名的沿革变迁而加以记载,例如古本《竹书·纪年》魏今王下:“二月,城阳、向,更名阳为河雍,向为高平”。正是由于地名变迁在先秦早已开始,所以《汉书 ·地理志》才有必要加以整理研究。与《汉志》一样,《说…  相似文献   

12.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这是晚唐诗人李商隐身居遥远的异乡巴蜀,写给远在长安的妻子的一首抒情诗——《夜雨寄北》。这首脍炙人口的七言绝句朴实无华,描绘了川东和重庆一带山区生动的"巴山夜雨"图,令人感受到重庆地貌的一大特色——山多,以及含有"山"字的地名之无  相似文献   

13.
一、日本地名学的兴起 在日本,最早记载地名的是《魂志倭人传》中有关邪马台国的地名记事(297年)。在《魏志倭人传》中,除了有关“邪马台(塞)”(也有“邪马壹(一)”说)的地名以外,还有关于“末卢”、“伊都”等地名和“卑弥呼”等人名的一字一音的记录。从国内史料中发现,六世纪前后的各种金石文上的地名都是用万叶假名书写的。  相似文献   

14.
正2018年8月,由华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刘南威、张争胜合作编著的《更路簿与海南渔民地名论稿》一书由海洋出版社出版。该书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更路簿》与南海诸岛土地名的文化解读"(41371153)阶段性成果。全书包括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为项目组成员撰写的《更路簿》与南海诸岛渔民地名研究相关的学术论文20篇;第二部分为项目组成员精心挑选、校对的现存20种版本《更路簿》的全部内容。  相似文献   

15.
我国地名工作现行的最高法典,是国务院1986年颁布的《地名管理条例》。该《条例》在促进地名工作法制化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由于《地名管理条例》是1986年发布实施的,至今已有20个年头了。20年来,我国的地名工作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很多方面已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主要表现为:一是地名使用和管理中的违章违规行为法律责任不明,地名管理执法艰难。二是地名管理部门的职责不明,管理范围不清;三是对不使用标准地名和不设置地名标志无硬性措施;四是对损坏地名标志和违规命名、更名等不法行为没有处罚具体办法。由于地名法规建设滞后,导…  相似文献   

16.
《地名管理条例实施细则》中明确规定:“地名管理的任务是:依据国家关于地名管理的方针、政策和法规,通过地名管理的各项行政职能和技术手段,逐步实现国家地名标准化和国内外地名译写规范化,为社会主义建设和国际交往服务”。根据地名管理的任务要求,本文仅就地名管理和政府行为规范化问题谈谈粗浅的认识。  相似文献   

17.
黄炜 《中国地名》2012,(10):19-21
地名(geographical name)s,是人们对各个地理实体赋予的专有名称。中国关于"地名"一词的记载,最早见于战国时期的《周礼》一书中。自有人类以来,一个地名的诞生,都蕴含着人文、历史、地理等多方面的文化因素。历史上朝代的更迭,国家的兴亡,往往很少影响到地名的变更,  相似文献   

18.
我国地名工作自1977年中国地名委员会成立以来,在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的领导和支持下,先后开展了全国地名普查:制定了国家及地方地名法规、规范;建立了各级地名档案馆(室),积极开展社会咨询服务;编辑出版了《地名学文集》、《城市地名学文集》、《地名管理研究文集》、《地名学概论》、《实用地名学》等一大批地名沦著,初步形成了地名学的理论体系。地名工作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绩,功不可没。然而我们不能为此  相似文献   

19.
《中国地名》2013,(1):16-17
按照民政部《关于实施地名公共服务工程的通知》和民政部、财政部《关于加快实施地名公共服务工程有关问题的通知》的要求,我市结合北京城市特点和北京地名的管理体制,以"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为指导,以增强地名公共服务工程能力为动力,着眼于"资源整合和社会服务",以创新建立具有北京地方特色的地名公共服务工程联席会议工作机制为平台,紧紧围绕地名规范、地名标志、地名规划和数字地名建设工作重心,协作议事,共同发展,全面实施地名公共服务工程。  相似文献   

20.
正重庆市本着"地名记史留影,强化便民惠民"的原则,以成果服务民生,打造地方文化名片为目标,多渠道、多载体开展地名普查成果转化,形成了一系列成果,受到社会各界的好评。(一)抓编研,存史留名一是完成《国家标准地名词典·重庆卷)》(第一部分)3700余条、71万余字词条、释文编撰,启动《国家标准地名词典·重庆卷》(第二至八部分)《国家标准地名志·重庆卷》编撰。二是抓紧开展编写《重庆市标准地名志》《重庆市标准地名录》,编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