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0 毫秒
1.
根据1981年资料,全世界有29个国家开采磷灰石,其总开采量从1961年的4530万吨增加到1971年的8390万吨和1981年的1.455亿吨。三个最大的生产国开采磷灰石的数额稳定地占世界总开采量约四分之一(括弧内为1961和1981年数字),这三个国家是美国(42%和37%)、摩洛哥(18%和14%)和苏联。  相似文献   

2.
读上图回答:(1)A地所属国家名称,B地山脉名称;(2)A地气候类型、典型植被、典型土壤;(3)A地气候形成的主要原因;(4)列举剖面附近两种主要矿产______。  相似文献   

3.
彭金凤 《地理教学》2004,(8):30-30,29
本节课是地理八年级上册(湘教版)第二章第一节“中国的地形”的第一课时,基本内容是介绍我国纵横交错的山脉和复杂多样的地形,丰富神奇的自然景观及中国山区的有利条件,目的是使学生了解中国的地势特点,知道三级阶梯的分界线及海拔;了解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及主要山脉分布概况,  相似文献   

4.
《干旱区地理》2013,(4):614
2013年5月30日~6月11日,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副所长雷加强研究员带队,组织专家赴毛里塔尼亚和摩洛哥开展荒漠化科学考察和学术交流,并就中国-非洲国家荒漠化防治合作研究分别与毛里塔尼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部、摩洛哥皇家科学与技术研究院等部门进行了研讨与协商。据悉,这是新疆生地所专家第3次赴毛里塔尼亚进行荒漠化考察。毛里塔尼亚地处西非,是非洲荒漠化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新疆生地所专家此行重点围绕毛里塔尼亚努瓦克肖特地区风沙危  相似文献   

5.
“纵横交错的山脉”是上海七年级《地理》教材“地形的分布”中的内容。本节课的重难点是记住我国主要山脉的名称和位置。我国是个多山的国家,许多高大而绵长的山脉纵横交错分布在广阔的国土上,很多山脉成为我国重要的地理分界线,对气候、水、植被及经济建设都有较大的影响,山脉构成了我国地形的骨架,是其它地形分布教学的基础。  相似文献   

6.
九寨沟位于岷山山脉南段尕尔纳峰(海拔4 764 m)北坡,是嘉陵江上游支流白水河的支沟,行政区划属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九寨沟县(原名南坪县)。  相似文献   

7.
镇江地区15000年以来古植被与古气候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镇江位于长江下游、宁镇山脉与长江三角洲平原的过渡带上。本区西南为宁镇山脉,三角洲平原展布于本区东侧,隔江与北岸扬州遥相对望。发育在这里的众多黄土沟谷,大多独流入江,江水的涨落,直接影响沟谷发展和沉积物厚度(图1)。  相似文献   

8.
地名的范围包括的内容很多、很广,如:山脉名称、河流名称,还包括国家行政区域名称。国家行政区域名称中包括省、市、区、县、村等名称。  相似文献   

9.
国际干旱地区农业研究中心(The International Center for AgriculturalResearch in the Dry Areas)创建于1977年,是13个国际农业研究中心中最年轻的一个。总部位于叙利亚第二大城市阿利普(Aleppo)南30公里处的塔尔哈得亚(Tel Hadya)。它既是一个研究中心,又是一个培训中心。研究范围东起巴基斯坦,西到摩洛哥,南自苏丹,北止土耳其。整个研究区域属地中海气候,夏季干热,冬季相对湿冷,年降水量约200—600毫米。科研重点为该区大面积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的非灌溉农业,目的在于提高和稳定该地区22个国家的粮食产量,以改善其三亿七千万人民的生活水平。整个中心包括五个研究  相似文献   

10.
《中国地名》2012,(4):8
湘江水系地处长江之南,南岭以北,东以罗霄山脉与赣江水系分界,西隔衡山山脉与资水毗邻。湘江流域跨湖南省的永州、郴州、衡阳、娄底、株洲、湘潭、长沙、岳阳8个地(市)。据《水经注》记载,"湘水出零陵始安县海阳山",这是古文献中对湘江源头最早的记载。清《湘水考》也说:  相似文献   

11.
《中国地名》2011,(11):43-43
高加索山,东西走向,在黑海与里海之间,是亚洲和欧洲的地理分界线,同时也是俄罗斯和格鲁吉亚、阿塞拜疆等国的国界线。是欧洲第一高峰。高加索山脉,其名来源于梵文,意为“冰雪闪耀的山脉”。高加索山脉又称大高加索山脉。山脉北侧称前高加索或北高加索,山脉南侧称外高加索或南高加索。  相似文献   

12.
今天,中国地理学会山地研究委员会正式成立。大会现在开幕,我们热烈欢迎来自全国各地的代表。 大家知道,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一般地说,山地包括山脉(或叫山岭)、丘陵、切割高原和山间盆地,等等。我国的山地面积占全国土地面积的2/3,其中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巨大。 山地是一个自然经济的综合体。因此山地研究是很重要的,含许多学科的任务,其  相似文献   

13.
<正>秦岭自西向东横亘于我国中部,可分为西、中、东三段。西段称西秦岭,其地质构造属秦岭褶皱的西延部分;地处我国地势的第一级阶梯向第二级阶梯的过渡带,西部向甘南高原过渡,北部向陇中黄土高原过渡,南部向四川盆地过渡,东部跨嘉陵江与秦岭中段和汉中盆地连接。西秦岭的海拔一般在2 000~4 000 m,主要山脉有太皇山(海拔3 113 m)、陇南山地(最高峰雄黄山,海拔4 187 m)、鸟鼠山(海拔2 609 m)、迭山(海拔4 920 m)等;山脉走向以东西向为主,陇南山地的走向大致呈西北到东南。西秦岭山岭波状起伏,有许多深  相似文献   

14.
《地理教学》2010,(1):64-64,58
1.摩洛哥会爬树的山羊 山羊上树的情景只有在摩洛哥才能经常看到。实际上,山羊上树不仅带给当地丰富的旅游资源,这些上树的山羊的粪便也是一笔财富。由于山羊无法完全消化这些树的果实,所以粪便中便会留下果实的果核,当地的农民可以在山羊排泄或者吐出后搜集这些果核,然后用其来做烹调油或者化妆品原料,据说这些油的味道很好,还有防衰老功能,为此摩洛哥当地农民认为山羊能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5.
汶川8.0级地震后岷山山脉大熊猫栖息地自然遗产保护战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岷山山脉是大熊猫的主要分布区,是我国保护大熊猫栖息地的关键区域之一。由于岷山山脉大熊猫栖息地处在南北地震带上,岷山山脉是大地震多发区与大熊猫栖息地重叠带。"5·12"汶川地震的高烈度区覆盖了岷山山脉北段大熊猫主栖息地的东部与南部,地震地面破裂带与极震区纵贯南段栖息地,导致北段主栖息地局部的严重地面破坏和南段栖息地大范围的严重地面破坏。通过调查汶川地震对栖息地的破坏情况,总结历史上地震对大熊猫栖息地的影响,分析汶川8.0级地震对岷山山脉大熊猫栖息地的影响程度,进而强调岷山山脉大熊猫栖息地自然遗产的重要性,提出岷山山脉大熊猫栖息地自然遗产保护战略。建议在岷山山脉北段建立涪江源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编制岷山山脉大熊猫栖息地世界自然遗产扩展提名文本与保护规划。建议在岷山山脉南段建立龙门山地震遗址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实施龙门山脉大熊猫栖息地与地震断层遗址保护计划。  相似文献   

16.
受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委托,由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和中国科学院沙漠研究所共同举办了联合国沙漠化防治第三期讲习班。这次讲习班主要为发展中国家主办的。讲习班于1984年6月11日在北京开幕。参加的国家有:阿根廷、几内亚、摩洛哥、马达加斯加、尼日尔、尼日利亚、塞内加尔、叙利亚以及国际干旱地区农业研究中心等九个国家和机构。 本次讲习班共分三个阶段进行。  相似文献   

17.
荒漠区     
荒漠和半荒漠区约占全球陆地的三分之一,这并不包括极地和副极地的寒漠。在热带,荒漠分别形成于北纬和南纬20°至30°之间,各大陆的西岸部分尤为显著。分布范围最广的是东半球荒漠带,它从西北非的摩洛哥开始,经过撒哈拉以及阿伯半岛到俾路支,最终进入印度西北部,消失于较湿润的地区。在中纬度内陆地区则为另一类干旱荒漠区,这主要是被山脉所环抱的内陆盆地。例如亚洲的戈壁和荒漠、北美的科罗拉多荒漠和“大盆地”。荒漠的共同特征是缺乏植被,裸露的地表受到剥蚀。缺水是荒漠的第二个特征,实际上  相似文献   

18.
《西部资源》2012,(4):42
7月13日,澳大利亚第四大铁矿石生产商阿特拉斯(Atlas)与北京国际矿业权交易所举行入市协议签约仪式,正式成为中国铁矿石现货交易平台会员。截至目前,中国铁矿石现货交易平台共有177家境内外会员,其中包括世界四大矿山巨头力拓、必和必拓、淡水河谷及澳洲FMG在内的6家国际矿山企业均加入其中,一批来自澳洲、印度、非洲、南美、北美等地的矿山和钢铁企业也即将成为其  相似文献   

19.
安第斯山,是一座位于南美洲西部,大致与海岸走向一致,纵贯南美大陆西部,大体上与太平洋岸平行,以跨越国家多、纵贯南北,为全世界最长的山脉而著称。据考证,安第斯原是居住在印加古都库斯科以东的部落名称。在印第安语中,anti意为"东方",用以表示当地山岭的名称。一说源于印第安语或印加语anti,意为"铜",因秘鲁南部山区产铜而得名。安第斯山是世界上最长的山脉,几乎是喜玛拉雅山脉三倍半,属美洲科迪勒拉山系,是科迪勒拉山系主  相似文献   

20.
地处西藏东南部核心地带的南迦巴瓦峰(下称南峰)地区,生物区系异常丰富而复杂。横贯全区中部的东喜马拉雅-岗日嘎布山脉,把南峰地区分为南北两部分:北部为波密,林芝和米林,南部为墨脱。由于东喜马拉雅-岗日嘎布山脉对气流的阻挡作用,使这个地域的气候在水平方向上产生明显的分异,北部为半湿润气候区,南部为湿润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