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正>地震,群灾之首在人类众多的自然灾害之中,地震被称为群灾之首。地震以其难以预知的突发性和远远超出人类意志力的破坏作用给我们留下了极其恐怖的记忆。它一次又一次将亿万人们用血汗建造的美好家园无情地摧毁,而且越是经济发达、  相似文献   

2.
《山东国土资源》2006,22(4):59-59
地震就是地球表层的快速振动,在古代又称为地动。它就象刮风、下雨、闪电、山崩、火山爆发一样,是地球上经常发生的一种自然现象。从某种意义上讲,地震灾害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自然灾害,而是自然作用与人类行为共同引起的综合致灾过程。地震之前某些动物有异常表现,观察这些异常  相似文献   

3.
《国土资源》2013,(5):14-15
1.天然地震有几种类型?构造地震由地下深处岩层错动、破裂所造成的地震。这类地震发生的次数最多,破坏力也最大。火山地震由于火山作用引起的地震。陷落地震由于地层陷落引起的地震。2.全球每年发生多少地震?真正能对人类造成严重危害的地震,全世界每年大约有一二十次。能造成唐山、汶川这样特别严重灾害的地震,每年大约有一两次。3.我国地震主要分布在哪些地方?  相似文献   

4.
在地震灾区重建规划用图测绘生产实践的基础上,总结了充分利用已有基础测绘资源及灾前灾后影像资料,采用航测遥感技术对多源遥感影像的处理及多源数据快速整合的技术和方法,提出了可靠、及时、高效率制作地震灾区影像地图的技术路线.  相似文献   

5.
正云南省鲁甸县6.5级地震发生后,国土资源部紧急启动地灾一级应急响应,第一时间派专家组赶赴灾区,并与国家气象局、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等部门和单位密切联系,随时监测灾区气象、地质条件变化。云南省国土资源厅派出212人、49台车辆、4个飞行队及7架无人机参与地灾工作。目前,地灾预警及排查工作正在地震灾区有序开展。地震发生后,及时协调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第一时间获取了灾区遥感图件。国土资源部派遣的前方工作组于8月5日晚抵达鲁甸县,与云南省国土资源厅工作组对接协商后,针对地灾排查工作提出四点建议:一是以乡为单位  相似文献   

6.
2006年 9月17~22日在秭归泄滩镇西侧发生了一次极微震群活动,其中最大地震为9月20日21时10分 ML1.8级.分析结果表明:本次震群的震中主要集中于泄滩镇老石门村至老泄滩一线,震源深度为海平面以上0.5 km范围内,为正倾滑机制解;该震群频谱最佳频率主要集中在2 Hz左右,初步推断该震群为地表层重力作用下矿塌型地震并伴有几次浅层微滑坡.  相似文献   

7.
地震是一种自然现象,一次强烈地震的发生,常常给人类带来深重的灾难. 四川是多地震的地区,是历史上文化比较发达,经济比较繁荣的地方.大凡破坏性地震发生后,人们为了记事,也为了警觉后人,除作了一些文字记录外,同时树立了不少地震碑石.据江在雄先生在二十多年前的研究和不完全统计,四川境内的地震碑石在七、八个地(州、市)、县共计有几十块,其中90%集中在西昌地区,此外,还有泸定、巴塘、南川、黔江、青川、宜宾、茂汶(今茂县和汶川县)和新都等地.本文根据参考文献,着重介绍地震情况,其震级是从影响范围、受灾情况、波及面积诸方面与汶川地震比对估计的,仅供参考,不可为据.  相似文献   

8.
(2013年5月7日)加强地质灾害防治,有效地防御自然灾害的发生和减少因灾造成的损失,最大限度地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是党和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更是我们国土资源部门的一项神圣职责。上个月在四川芦山发生的地震,又一次为我们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敲响了警钟,加强防灾减灾刻不  相似文献   

9.
"5·12"汶川大地震一周年之际,宋光齐在百忙之中接受了记者的采访,讲述四川省国土资源部门在灾后重建中所发挥的作用和今后的打算. 进入5月汛期,四川省国土资源厅厅长宋光齐牵挂着全省各地特别是地震灾区的地灾险情,脚步越发匆忙.5月7日,全省已连续下了几天大雨,由于放心不下绵阳唐家山堰塞湖,宋光齐冒雨前去实地察看.对宋光齐来说,险情就是命令,亲赴一线的举动太寻常不过."5·12"汶川大地震一周年之际,宋光齐在百忙之中接受了记者的采访,讲述四川省国土资源部门在灾后重建中所发挥的作用和今后的打算.  相似文献   

10.
<正>玉树地震已经过去一月有余,时间的流逝并未让中华大地对死难者的痛惜缅怀之情有所消退,但却让更多的人开始思考研究起这一悲剧的祸因——地震。确实,过去的几年,这一天灾似乎  相似文献   

11.
区域地质灾害时空发育规律是内外地质营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大区域范围内外地质营力相对稳定,因此,地震的震源、震级、发生时间是影响大区域地质灾害时空发育规律的主要因素。为研究"5·12"汶川地震对四川省地质灾害时空发育的影响,以1998-2018年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震、降雨等数据为基础,采用数理统计与空间分析方法对比分析了汶川地震前后四川省主要地质灾害时空特征,结果表明:①四川省主要地质灾害的活跃性呈周期变化,正常情况下呈现3 a左右的小周期,"5·12"地震后地质灾害逐年增强,4 a达到峰值,之后逐年减弱,8 a后其影响不明显;②主要地质灾害发生的相对强度地震后变化不大,但较震前在各类型分区所表现的地质灾害活力与强度不对应,地貌分区中地灾数量最多的为四川盆地,而地灾活力最强的为川西北高原;岩性分区上震后地灾易发性与震前相比较第四系高于坚硬岩区;构造分区上地质灾害具有明显的分区特征,地震前后扬子准地台发生的地灾强度均远远大于松潘-甘孜地槽褶皱系,但地灾活力明显弱于松潘-甘孜地槽褶皱系,基本构造单元也有类似的特点。   相似文献   

12.
菏泽市地质灾害类型主要为地震、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地裂缝、砂土液化、土地盐渍化及地氟病等,其发育与分布受地质构造、水文地质条件的控制以及气象、人类活动等因素的影响。就其分布、危害、致灾原因等做了分析,并提出了防治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13.
6月7日,北京赴甘肃省舟曲县地灾调查队提前两天完成野外地质调查任务,现已转入室内资料整理和汇总阶段。本次野外调查共走访了全县22个乡,深入48个村,对震后发生险情报险的57处地灾隐患点进行了全面调查和勘查,其中滑坡41处、泥石流4处、崩塌6处。舟曲县地形地貌复杂,地灾频繁程度居中国三大地灾高发区之首。由于山高路险,海拔最高达4000多米,很多区域汽车根本上不去,只能靠队员步行和攀登。  相似文献   

14.
利用2013-01-01~2021-11-01期间甘肃甘东南及邻近地区(32°~36°N,102°~106°E)地震目录中的11 659次地震震中位置数据,使用硬聚类方法中的K-means和软聚类方法高斯混合模型GMM聚类方法对地震原始目录以及地震精定位目录的空间位置进行聚类分析。为确定最佳聚类数,使用AIC和BIC模型选择法,最终将原始目录和精定位目录分别聚类成6个和14个地震群。结果显示,精定位地震目录和GMM聚类方法结合可以更好地从地震大数据中找到具有不同空间分布特征的地震群。  相似文献   

15.
地震勘探作技术为一种重要的勘探方法,可以经济、有效的发现资源和解决资源开采过程中遇到的构造、地层、岩性等问题。煤炭地震勘探发展过程中地震野外数据采集、地震数据处理和地震解释都取得了重大成就,目前煤炭地震勘探正进一步向高信噪比、高分辨率、高保真度、高清晰度、高精度、定量分析的方向发展,未来也必将在煤炭资源发现和矿井隐蔽致灾因素的探测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汶川地震次生地质灾害调查及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介绍了"5.12"汶川大地震部分市、县地震地质灾害的类型和特征等基本情况,提出震后次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应注意的几点意见,为灾后重建及地质灾害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应用Mereu方法计算了2007年9月22日到10月7日发生在秭归罗圈荒地区微震群中的17次地震的震源参数和区域品质因子Q值,得到的Q值与频率的依赖关系为Q(f)=71.6f 0.808。与三峡库首区蓄水前后低的背景Q值比较,显示秭归罗圈荒地区微震群是一次普通的地壳介质应力调整。  相似文献   

18.
编者按:5月1 2日,四川汶川发生了8.0级特大地震灾害.这是人类的又一场灾难,也震惊了全世界.悲伤过后,我们痛定思痛,在科技发展到今天的21世纪,人类对地震科学的预报仍在黑暗中摸索前行.尽管科学家目前还没有很好的办法精确预报地震的发生,但是,面对地震,我们不能坐等地震预报的奇迹瞬间发生.我们要发挥所有潜能主动出击,在地震预报上尽全力做得更科学、更理性.本期我们刊登美国和日本的地震预防经验,以期对我们的地震预报预防工作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19.
正正如儿女不能选择生己养己的父母,人们同样不能选择繁衍生息的土地。大地就像一位喜怒无常的神祇,带给我们的不仅有风调雨顺的璀璨文明,也有山崩地裂的灾难记忆。从上古传说中的旷世洪水,到世纪之初的汶川地震,天灾地灾从未断绝,考验着人类历史的韧性。而对灾害的预防、治理和赈济,也成为历代治乱兴衰的焦点和治国理政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本文利用格网技术(Fishnet),对龙门山地区"5.12"大地震震后的多期次遥感影像数据及基础地理信息数据进行评价、整合并实现了动态管理,在此基础上得到覆盖整个龙门山构造带的、能够反映不同地物信息的影像群.汶川地震造成了大量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震场地灾害,这些灾害体表现为成群、成带分布的特征,并且单一的小灾害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