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一、引言人们对冰雹的认识是从研究降落到地面的雹块开始的.通过分析雹块的大小和形状,得到雹块的外观特征;通过分析雹块的内部结构,获得雹块的一些微物理特性.雹块的外观特征和微物理特性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雹块在雹云中的生长过程,因此,冰雹微物理  相似文献   

2.
冰碰冻增长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国光 《气象学报》1986,44(1):82-90
冰质粒碰冻过冷却水滴而增长是自然雹块增长的主要机制,研究碰冻增长的条件与所形成的冰的微物理特征的关系有助于了解自然雹块增长的微物理过程。本文首先介绍了用于研究碰冻冰增长的实验设备设计、实验参数的控制和测量以及实验方法,然后讨论了碰冻冰微物理参数(诸如,冰密度、冰生长率、冰中气泡结构和晶体结构,以及平均捕获效率等)与生长条件之间的关系,这为利用自然雹块微物理结构研究其生长情况提供了很有用的资料。  相似文献   

3.
雹块微物理和雹云单体关系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施文全  徐家骝 《气象学报》1986,44(3):357-362
雹块微结构中包含着有关雹块在云内生长情况和雹云本身的某些信息。它们之间的关系有些已被认识,更多的还没有被人们所认识。 为揭示雹块微物理和雹云单体的相互关系,1982年夏天我们在新疆昭苏地区开展了雹块微结构和雹云宏观特征的配合探测,取得了一定数量资料。本文根据同年7月4个降雹日(7日、13日、16日、19日)的雷达回波和500多个冰雹切片资料,着重分析了冰雹的胚胎类型,提出了比较细微的雹胚分类标准;并在这个基础上,研究了雹胚类型统计特征和雹云单体的关系,发现复合单体和弱单体的雹胚类型分布有着较明显的差别。  相似文献   

4.
李子华  施文全 《气象学报》1985,43(3):358-364
冰雹微结构的研究是冰雹微物理研究的基础,它对成雹机制的研究、冰雹数值模拟以及人工抑制冰雹等都具有一定的价值。利斯特(List)、麦克林(Macklin)、雷伊(Rye)、列维(Levi)等对冰雹的晶体和气泡结构进行了许多实验研究。徐家骝、施文全、李子华等对我国雹块的微结构也作过许多分析。但以上工作多研究球形雹块,对圆锥形雹块的系统分析工作尚不多见。  相似文献   

5.
冰雹形成的微物理机理是人工防雹的重要科学依据,但对我国西南地区冰雹形成的微物理机理研究很少。利用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三维冰雹分档云模式对云南2016年7月11日一次冰雹云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揭示了冰雹形成的微物理机理。此次冰雹云生成发展快,强度大,是西南山区典型夏季冰雹云。数值模拟的降水、降雹和回波强度等物理量与对应的观测量基本一致。模拟的冰雹云的最大上升气流速度达到28.7 m s?1。通过对冰雹形成的微物理过程分析研究表明,雹/霰胚的主要生成来源是通过过冷雨滴的概率冻结产生的冻滴,占95%,而冰晶碰冻雨滴产生的雹/霰胚仅占5%,这与国外和我国其他地区雹/霰胚产生的来源和冻滴所占比例有明显差别;形成的雹/霰胚直径多数集中在0.3 mm至3.0 mm范围,雹/霰胚主要通过对过冷云水的碰并过程实现增长,直径小于0.3 mm的雹/霰胚较难增长;大雨滴冻结成较大直径的雹胚,可促成短时间内形成冰雹;在雹云发展过程中存在短时的过冷雨水累积带,但过冷雨水累积带对雹/霰胚的增长贡献不大。  相似文献   

6.
半导体致冷冰雹切片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仕雄  杨颂禧  王其善 《气象》1982,8(3):33-34
通过冰雹切片,研究雹块切片中雹胚特征,冰晶的层次、密度,冰晶体大小和排列,以及各层次的同位素氚含量等微结构,是现代冰雹物理成因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这种方法适用易行,便于推广。其关键设备是雹块切片机。国外如美、英、瑞士、加拿大等国冰雹切片设备都沿用R.List[1]的锯床式切片机和专门冷冻风洞,其冷冻设备规模较大,难以在我国各地野外防雹研究中推广。国内徐家骝等[2]曾用电热丝锯弓在干冰和酒精致冷的冰台上取得雹切片;赵仕雄[3]对热丝切具进行了小型、机械式的改进,并引用半导体致冷器件作为雹块冷冻台。本文介绍的是在此基础上,由青海省气象科学研究所、兰州高原大气物理研究所和青海无线电一厂协作,使之进一步完善,成  相似文献   

7.
引言人类对冰雹的认识是从研究降落到地面的雹块开始的.起初,通过考察雹块的大小、形状、色泽等等,得到了雹块外观的一些初步知识.后来,通过测量雹块的密度,含水量,分析雹块的内部结构,获得了雹块的一些简单物理特征.但由于冰雹微结构所依赖  相似文献   

8.
利用三维冰雹云模式,对2013年4月29日四川西昌的一次降雹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模拟结果显示:该例冰雹云存在过冷雨水累积带;霰是冰雹的主要胚胎,雹块主要通过撞冻云水增长,其次是撞冻霰增长;模拟区域内液态降水量和固态降水量分别占地面总降水量的52%和48%,冰雹占固态降水94%;通过对该例雹云中冰晶、雪、霰、冻滴的微物理过程分析发现,在雹云发展的不同阶段,冰雹的形成机制不同。  相似文献   

9.
CAMS三维对流云催化模式的改进及个例模拟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该文对CAMS原有的三维对流云模式(2000版)进行了改进,引入雪晶的比水量和数浓度作为预报变量,加进与雪晶有关的11种微物理过程,从而使模式的微物理过程更加完善,使其能更好的模拟对流云降水过程.通过对1996年北京雹云个例模拟,发现模式模拟云的多单体结构、回波顶高、强中心位置与雷达观测比较一致,并能很好的解释地面雹块结构的形成原因.对改进前后的模式计算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发现改进前后动力场变化不大,主要是微物理过程产生的影响,同时该文还对改进后的模式进行了AgI催化模拟试验.  相似文献   

10.
2004年8月18日,青海省东北部大通、互助出现一次强降雹过程,利用多普勒雷达观测资料分析了冰雹云生长过程;利用现场观测的雹谱和收集的雹块,进行冰晶、气泡结构和同位素研究分析,结果表明:雹谱呈双峰型,雹块呈锥状,少数为椭圆体。冰雹切片中,雹胚以霰为主;雹块按生长方式分为四层,中间两层冰晶最长、厚度较大,表明这两个层次是这次降雹雹块的主要生长区,其生长高度较低、温度较高,生长厚度较大。锥形雹块的气泡以径向纹理为主;近似于椭圆形的雹块中的气泡以纬向纹理为主。雹块中的气泡浓度分布皆呈单峰型,气泡谱宽不超过100μm。雹块透明、不透明层气泡浓度不完全一致,有所起伏。对各层氘同位素的测量结果表明,雹块生长温度相应在-10.0--24.0℃,生长高度相应在4.5-9.0km(海拔高度),雹块在相对湿融的气层中,上、下翻滚增长,与冰晶分析的结果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1.
由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中期天气预报》(仇永炎等)一书是我国出版的第一部系统的有关中期天气预报方面的专著。此书出版,具有填补空白的重大意义。 该书主要是介绍中期天气预报的物理基础知识,因此侧重于阐述大气环流中期变化的物理过程,并不侧重于预报方案的建立。 全书共计十一章,包括四个部分内容。 前两章阐述一些基础知识,为后面探讨中期大气环流物理过程作准备。第一章介绍关于分解纬圈谱、成份周期和时空谱分析的方法。第二章介绍动量方程和各种能量模变  相似文献   

12.
云微物理过程对强对流风暴的影响之数值模拟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李德俊  陈宝君 《气象科学》2008,28(3):264-270
本文运用三维对流云模式对美国SPACE计划(South Park Area Cumulus Experiment)1977年7月19日South Park地区一例强对流风暴进行了模拟,目的是考察不同云微物理过程对风暴的影响.不同微物理方案模拟对比有助于我们加深对风暴内部微物理过程的了解.结果表明,不同微物理方案模拟的风暴内部动力场、强度有所不同.不考虑冰相过程的暖雨方案,模拟的风暴最弱;冰相过程中仅考虑冻结/融化潜热释放,模拟的风暴强度在后期稍弱.由于降水绝大部分由霰、雹转变而来,以及霰、雹粒子对运动场的影响及其相变潜热作用,冰相过程中如果不考虑霰、雹的模拟方案,模拟风暴的动力场及降水场都发生改变.  相似文献   

13.
由气象出版社出版发行的《甘肃冰雹云结构研究》一书,最近已与读者见面。本书为兰州干旱气象研究所高级工程师廖远程同志,根据自己和同志们长年深入高寒多雹的甘肃永登、岷县人工防雹研究基地所探测、收集、整理的资料和积累的经验编著的。该书综合概述了试验基地冰雹云物理问题的主要研究结果,并把重点放在冰雹云结构研究方面。全书共分八章;为冰雹云气流结构,冰雹云温度结构,雹暴逆温层特性分析,雹云的分类结构,龙卷回  相似文献   

14.
青海东部一次强冰雹的微结构及生长机制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张国庆  孙安平 《高原气象》2007,26(4):783-790
2004年8月18日青海省东北部大通、互助出现一次强降雹过程,利用多普勒雷达观测资料分析了冰雹云生长过程并利用现场观测的雹谱和收集的雹块进行了冰晶、气泡结构和同位素研究分析。结果表明:雹谱呈双峰型,雹块呈锥状,少数为椭圆体。冰雹切片中,雹胚以霰为主;雹块按生长方式分为四层,中间两层冰晶最长、厚度较大,表明这两个层次是这次降雹雹块的主要生长区,其生长高度较低、温度较高,生长厚度较大。锥形雹块的气泡以径向纹理为主,近似于椭圆形的雹块中的气泡以纬向纹理为主。雹块中的气泡浓度分布皆呈单峰型,气泡谱宽不超过100μm。雹块透明、不透明层气泡浓度不完全一致,有所起伏。对各层氘同位素的测量结果表明,雹块生长温度相应在-10.0~-24.0℃,生长高度相应在4.5~9.0 km(海拔高度),雹块在相对湿融的气层中,上、下翻滚增长,与冰晶分析的结果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5.
双连四胚雹块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绝大多数雹块只有一个胚胎,很少有多个胚胎同时包含在一个雹块中。徐家骝等人(1965)和L.N.Rogers(1971)曾分别收集到双胚雹块,并作过切片分析。他们都把 双胚雹块认为是由两个大小相当的冰球粘连 而形成的,但他们没有对此作肯定的解释。我  相似文献   

16.
本文用考虑夹卷的一维定常积云模式模拟了川东地区两次强对流云,模式在一维定常动力学框架中引入了多种微物理参数化方案,包括云水、雨水、冰晶、雹胚的增长及碰并、转化过程。计算结果表明:云顶高、厚度、强度等宏观特征与雷达观测值相当一致,同时它还揭示了四川地区强对流云的多种微物理特征以及各种微物理过程的相对重要性和转化关系,对冰雹云和暴雨云的数值试验显示了两种云在动力学结构上和云中各种微物理过程对降水贡献的巨大差异。  相似文献   

17.
玛纳斯冰雹微物理个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4年6月3日玛纳斯县城受到一次强冰雹袭击,最大雹块尺度为2.2厘米,给当地农业生产造成了一定的损失.在当天08时天气图上,新疆北部处在高空低压槽区前部,且受西南气流控制.阿胃滩机场16时单站无线电探空资料表明,700hpa高度以上有3-4公里厚度的不稳定能量区.这些条件都有利于强冰雹对流天气的产生.本文将分析这次降雹的雹块微物理特征,推估冰雹生长的大致情况.  相似文献   

18.
积雨云微物理过程的数值模拟——(一)微物理模式   总被引:34,自引:11,他引:34  
胡志晋  何观芳 《气象学报》1987,45(4):467-484
本文提出了一个比较完整的积雨云参数化微物理模式,推导了26种主要微物理过程中水汽、云滴比水量和冰晶、雨滴、霰、雹的群体比水量和比浓度的转化率,它们包括凝结(凝华)、蒸发、粒子间的碰并(撞冻)、冰晶核化、繁生、冻结、融化、云—雨、冰—霰、霰—雹的自动转化以及雹的干湿增长等。  相似文献   

19.
近三十年米,测雹方法虽然有了很大的改进,但日前仍然是各种方法同时使用,其中既有原始的日测方法,也有测量各种降雹参数的自记仪器。一、目测报告由自愿观测者组成观测网,可以提供开始降雹时刻和持续时间、冰雹覆盖地面的百分率、最大雹块尺寸、大多数雹块尺寸、以及降雹当时的风速和降雨情况等资料。这些贲料可以用来分析各地区的降雹气候背景,  相似文献   

20.
雹块的微结构是由生长条件决定的,分析它的微结构,可以推论其生长条件。本文讨论了推论的基本方法,并用“5.1”雹块的气池和冰晶结构资料,定量分析了雹块的增长路径,以及生长过程中的环境含水量和垂直气流速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