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由中、法、美、苏、英、日等六国的六名队员组成的国际横穿南极考察队成功地完成了人类首次徒步沿最长路线横穿南极大陆的壮举,在国际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特别是考察队沿途所进行的科学考察工作受到科学界广泛的注意。笔者作为考察队中两名负责科学考察的队员之一,在穿越途中承担了冰川学考察研究工作,除进行现场勘察和观  相似文献   

2.
规模空前的1990年国际横穿南极考察活动,集极地探险和科学考察于一身,是一次极其艰巨的国际合作活动。该活动在1991年“南极条约”。期满之前举行,目的在于强调南极洲作为环境、生物保护区的特殊意义,南极洲丰富的资源将是人类的共同财富,在 南极洲进行的科学研究工作将按“南极条约”及其“合作、和平”精神持续下去。 考察队由六个国家的六名队员组成,维尔·斯蒂格(美国)、路易·艾地安(法国)、维克多·巴雅夫斯基(苏联)、杰夫·萨莫斯(英国)、舟津圭三(日本)和秦大  相似文献   

3.
一、日本的雪、冰研究 (一)第17次和18次日本南极研究考察队的冰川学研究 北海道大学低温科学研究所(ILTS)的若土正晓研究正在生长的海冰之下的海水对流模式。他从正在生长的海冰向下直到50米的深处量测海水中盐分浓度的垂直分布。发现浓缩的盐分在冰体与海冰之间的间面处被抑制,由于重力作用盐分被向下搬运到下  相似文献   

4.
中国北极黄河站首次科学考察队冰川考察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任贾文  闫明 《冰川冻土》2005,27(1):124-127
2004年7~8月中国首次北极黄河站科学考察队在Svalbard群岛新奥尔松(Ny-Alesund)地区开展了多学科联合考察, 冰川课题组对附近冰川的基本特征、过去的研究状况和目前正在进行的研究工作等进行了考察和调研, 为中国今后在该地区的冰川学研究工作提出了初步建议.  相似文献   

5.
南极地区自然界现存的冰雪体,是南极冰川学研究的对象。南极冰雪体及其变化对全球水体的分布和循环以及气候、环境演变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因而使南极冰川学研究不仅在南极科学中处于主要地位,而且在全球变化研究中举足轻重。 南极冰盖巨厚的冰雪内保留有数十万年乃至上百万年地球环境和气候变化的详细记录,冰芯综合研究受到高度重视。目前,南极冰川学正在向大尺度宏观方向和冰体内部微观方向两个方面迅速发展,涉及的学科更加广泛。其热点为:1、冰盖的物质和动态平衡——海平面和气候变化;2、冰芯综合研究。 中国南极研究起步较晚,南极热的兴起仅是最近十年的事情,总体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存在较大差距。为此,笔者提下列几点建议:1、南极冰川学是一门国际性很强的学科,其研究工作只能从横向与各国同行相比,要求研究内容具有国际水平;2、为接近和达到国际水平,需要培养一批年富力强、德才兼备的南极冰川学科研骨干队伍;3、抓紧建设南极冰川学实验室的建设;4、切实加强国内各部门、各学科之间的联系和合作。  相似文献   

6.
托木尔峰地区的现代冰川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1977年及1978年夏季,中国科学院所属有关单位组成的登山科学考察队,在天山最高峰托木尔峰(7435.3米)地区进行科学考察。我们在这次冰川考察中,开展了以现代冰川基本特征和古冰川作用的研究工作,并在西琼台兰冰川建立了短期的半定位观测站。现将所取得的主要成果概述如下。  相似文献   

7.
中国南极冰川学研究10年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秦大河  任贾文 《冰川冻土》1998,20(3):227-232
扼要回顾中国南极冰川学研究历程,当前国际南极冰川学研究背景和发展趋势,并从南极冰盖雪冰物理特征研究,冰盖气候环境记录的现代过程研究以及冰芯研究等方面总结我国南极冰川学研究取得的成果,认为80年代后期以来,中国南极冰川研究成果显著,尤其是对南冰盖气候环境记录的现代过程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居于国际研究的前沿地位。  相似文献   

8.
《河南地质》2008,(12):40-40
随着执行我中第25次南极考察任务的“雪龙”船进入西风带,本次考察一项重要的大洋科学项目“南印度洋XBT/XTCD走航观测”已逐渐展开:考察队将在西风带海域投放200多枚带有温度和盐度传感器的探头,这是我国南极考察首次在西风带海域进行如此密集的科学观测。  相似文献   

9.
中国科学院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副研究员秦大河于6月29日启程,前往美国明尼苏打州的明尼阿波利斯市,与其他国家队员会合,参加国际横穿南极考察。行前,中国科学院举行了欢送仪式,有关领导及同行高度赞扬秦大河的献身精神,对他在此次探险中的科学研究寄予重望,预祝他圆满完成任务,为祖国争光。  相似文献   

10.
南极陨石不但是宝贵的科学研究资源,而且对探索和研究冰盖演化历史具有重要的指示作用。自1998年第15次南极科学考察以来,中国南极陨石搜集工作取得了重大突破,发现了一个陨石富集区,收集了12000多块陨石样品,成为拥有南极陨石最多的国家之一。然而,相对于美国,中国南极陨石考察和研究还存在明显差距。为了实现中国南极考察的长远目标和安排十三五期间的南极陨石考察工作,基于中国的南极陨石工作总结和存在问题的分析,本文对南极陨石的长远目标进行设想,提出了十三五期间的工作规划。  相似文献   

11.
1987年6月,李鹏、胡启立、宋健等中央领导同志在新疆视察工作期间,提出了利用石油勘探条件,开展塔克拉玛干沙漠综合科学考察的初步设想。7月13日,宋健同志主持召开了有国家科委、石油部、中国科学院、地矿部、国家计委、国土局等部门领导同志参加的会议,商讨组织塔克拉玛干沙漠综合考察的有关问题,会上确定了考察的三项主要任务,组成了科学考察领导小组和办公室,并委托中国科学院进行考察队的组  相似文献   

12.
应思淮 《地质科学》1973,8(2):103-132
前言珠穆朗玛峰地区系指西藏雅鲁藏布江以南,亚东以西,吉隆以东的我国境内广大地区。在解放以后,曾有多次科学考察,尤其在1966年至1968年,由中国科学院组织西藏科学考察队,对这一地区进行了大规模的多学科考察。  相似文献   

13.
金玉璋 《地质科学》1990,(2):201-201
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和法国洞穴联盟21名科学家与洞穴学家组成的考察队,于1989年10-12月对贵州、川东、鄂西进行了名为“格必河-89”的科学考察。测量了总长度达55km的50个洞穴。  相似文献   

14.
世界上第一位深入南极腹地的女科学家——南京地质矿产研究所副研究员金庆民。去年底随中美联合登山科学考察队赴南极之巅文森峰考察时,发现了一个大铁矿。这是我国首次在南极发现的矿藏。 文森峰是世界七大高峰之一。这里气候极寒,没有生物,被人们称为“死亡地带”。至今仍是地质学研究的空白区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第33次南极科学考察中, 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下属的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海洋六号”船于2016年12月到2017年2月在南极半岛南设得兰海沟海域获得了1 400多km的高分辨率多道地震资料。这是我国首次在南极海域获得高分辨率多道地震资料, 是一次艰辛的探索和尝试。在出航南极之前, 为了保证采集设备的稳定和取得合理的采集参数, “海洋六号”船在我国南海北部海域多次对采集设备和采集参数进行了检测和试验, 获得了多条高分辨率多道地震资料。通过对比南极半岛附近海域和南海北部海域的地震资料, 在相同采集设备和采集参数的情况下, 表现出了明显不同的特征。  相似文献   

16.
1981年1—12月,笔者在南极戴维斯(Davis)站工作期间,对站区沿海海冰的形成和破裂过程以及海冰的一些物理性质作了观察,并且从3月20日至11月30日,和澳大利亚考察队员一起,测量了海冰厚度和冰下水温(每周一次)。最近笔者又查阅了南极大陆东部沿海站区有关海冰的一些资料并进行了比较。现将这些观测资料介绍于后,供我国海冰和南极研究者参考。  相似文献   

17.
今年,中国和日本科学家联合对我国西昆仑冰川首次进行大规模的科学考察。双方队员已于5月15日从兰州陆续出发进入考察地区。 中日恢复邦交后,从70年代后期中日两国冰川学家开始了学术交流。80年代初期以来、在日本著名冰雪科学家樋口敬二、黑岩大助、木下诚一、大治匡之等和中国著名冰川学家施雅风、谢  相似文献   

18.
贡嘎山位于四川西部,是大雪山的最高峰,海拔7556米,是我国七千米以上高峰中位置最东的一座,周围六千米以上的山峰重恋叠蟑,使其成为“山中之王”。贡嘎山区有现代冰川45条,面积290平方公里,皆自贡嘎山主峰呈发射状流出。贡嘎山由于位置和景象特殊,早就为中外人士所注目。据说300多年前,我国著名的旅行家徐霞客就从峨嵋山上看见了它。对贡嘎山的科学考察,开始于1878年奥人劳策,其后有美国、中国、英国、瑞士、日本、瑞典等国先后在贡嘎山进行考察和旅行。1981年由中国科学院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和兰州大学组成一支13人考察队对海螺沟冰川进行了考察。  相似文献   

19.
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邀请法国洞穴联盟并与贵州省科学技术协会共同组织了这次洞穴考察。这次考察自1984年秋天开始酝酿并作了大量的资料准备、研究地区踏勘等工作,于1986年秋开始第二阶段野外调查工作。考察队由法国的洞穴学家、地质学家14人及中国岩溶与洞穴科学家7人组成。从1986年9月中旬至10月底对贵州省安顺、织金、紫云、罗甸等地区47个洞穴进行了科学考察。  相似文献   

20.
南极和北极地区在全球变化中的作用研究   总被引:23,自引:1,他引:23  
陈立奇 《地学前缘》2002,9(2):245-253
近半个世纪的调查基本揭示了极地在地球系统中的作用。两极保持了世界 99%的冰川 ,相当于全球淡水的 78% ,全部融化将使地球海平面上升 70m。极区又是世界气候系统中最活泼的组成 ,通过其冰盖、大气和周围海域的强烈耦合过程而影响全球。同时 ,南极上空臭氧空洞的出现 ,北极地区冻土带的北移等都表明全球变化也在明显地影响着两极。中国 2 0年来对南极的考察过程中 ,建立两个南极科学考察站 ,拥有极地考察破冰船 ,1999年开展了中国首次北极科学考察 ,对南北极的区域特征及其在全球变化中的作用提出了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