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1 毫秒
1.
云南个旧风流山矿段位于老卡岩体西侧,老厂矿田的南部,风流山Sn-Cu多金属矿段属于蚀变花岗岩型矿化,矿化发生于花岗岩内蚀变带,矿体受断裂和裂隙控制。运用格里戈良分带指数法对风流山34矿段第5勘探线剖面样品进行蚀变矿化分析和原生晕研究,探究其深部矿体赋存状况。(1)矿体原生晕分带清晰,原生晕展布形态与矿体空间分布相似。(2)由各断面的分带指数,得到矿体原生晕轴向分带序列为(由前缘至尾部):Mo-Sn-Bi-Ag-As-Cu-W-Co-F-Pb-Zn-Sb-B-U-Ta。(3)以风流山34矿段第5勘探线剖面分带指数为基础,选取(Mo×Bi×Zn)D/(U×B×Sb)D和(Mo+Bi+Zn)D/(U+B+Sb)D作为构建深部矿体定量评价模型的指标。根据比值的曲线变化规律,推测该矿段深部可能存在盲矿体。  相似文献   

2.
基于泥河铁矿床矿体地质特征的详细研究,本文结合边界品位指标以及样条曲线方法对矿体边界进行简化平滑处理,并通过对各剖面的矿体解译边界进行圆滑渐变处理建立控制矿化边界的矿化域模型.基于矿化域模型,用于储量估算的样品分析数据具有更好的连续性和全面性,避免了双指标圈矿带来的矿体形态过度复杂和在三维空间内不可避免的空间占位现象.基于矿化域模型进行的储量估算,可以更快速、合理地获取矿体品位的空间分布特征,从而提高金属矿床储量估算结果的准确性和合理性.  相似文献   

3.
运用灰色理论,以焦家金矿床矿体品位、厚度代表矿化的白化值,经过数据生成处理,建立了矿体品位、厚度灰色GM(1,1)模型.通过残差、后验差、关联度检验,研究了模型的可靠性,对影响预测模型精度的因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提高模型精度的方法;通过GM(1,1)模型预测,焦家金矿床Ⅰ,Ⅲ矿体金矿化强度自浅部向深部逐渐增强,Ⅱ号矿体品位自浅部向深部逐渐增高,但厚度有逐渐减小的趋势,总体矿化强度不及Ⅰ,Ⅲ矿体.  相似文献   

4.
周曙光 《安徽地质》2003,13(2):111-114
天马山硫金矿床位于铜官山矿田内,经铜陵有色(集团)公司的勘探和开发,对矿床的地质特征及成因有了新的认识。通过对矿床的成矿特征分析,认为矿体矿化类型有3种:层控夕卡岩型、夕卡岩型和热液型,它们是受统一成矿作用控制的产物。根据矿床中矿体的矿化类型不同以及不同矿化类型矿体的赋存空间位置不同等特征,提出了在天马山矿区及铜陵成矿区的地质找矿意义。  相似文献   

5.
吉林夹皮沟金矿带黄铁矿热电性及热爆裂特征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通过对夹皮沟金矿带主要载金矿物黄铁矿的热电性和热爆裂特征分析,确定了主成矿世代及各世代矿化类型,预测了深部探矿的可能性。黄铁矿以电子型(N型)为主,极少有空穴型(P型),N型热电系数分布于-347.3~-6.2 μV·℃-1,P型热电系数介于17.4~193.5 μV·℃-1, 成矿温度集中于258.8~319.2 ℃, 剥蚀率为50.260%~50.485%。爆裂曲线反映中低温(<280 ℃)矿化没有高温(>290 ℃)矿化好。综合分析认为,夹皮沟金矿带矿化分早期高温世代(热电系数峰值为-120 μV·℃-1,成矿温度峰值为320 ℃)和晚期中低温世代(热电系数值峰值为-210 μV·℃-1,成矿温度峰值为270 ℃)。前者包括石英脉型与蚀变岩型,在矿体走向与夹皮沟主断裂一致及相交的矿区中均有发育;后者属石英脉型,主要在矿体走向与夹皮沟主断裂相交的矿区发育,叠加于高温世代热液矿化之上。高温热液矿化世代是主成矿世代,但有叠加的部位矿化增强。  相似文献   

6.
阿舍勒是新疆十分重要的铜多金属矿集区,矿化均赋存于下–中泥盆统阿舍勒组火山岩系中。矿化类型多,成矿元素组合复杂(Cu、Cu-Zn、Cu-Zn-Au、Cu-Pb-Zn-Au、Cu-Pb-Zn-Ag)。阿舍勒组火山活动时间是402~375 Ma,矿化时间为394~379 Ma,持续了15 Ma。本文通过对阿舍勒铜锌矿和萨尔朔克金多金属矿的系统研究,提出阿舍勒矿集区矿床模型,认为尽管矿集区铜多金属矿化类型多,成矿元素组合复杂,但成矿均与火山作用有关,属同一VMS成矿系统,只是不同部位存在矿化差异。在火山斜坡和洼地喷流沉积形成层状铜锌矿体和重晶石矿体,补给通道中形成脉状铜(锌)矿体和铜铅锌银矿体,潜流纹岩中形成脉状金铜铅锌矿体,潜英安岩中形成铜矿体,潜火山岩接触带形成铜矿体,在断裂或裂隙中形成铜矿体。  相似文献   

7.
凤太矿集区是秦岭重要的铅锌金多金属成矿区之一,双王金矿是该成矿区中典型的角砾岩型金矿床。本文采用格里戈良提出的原生晕分带指数法,详细研究了双王金矿床KT9矿体和KT8矿体中ZK18-5、ZK30-1和ZK40-53个坑内钻孔的原生晕轴(垂)向分带特征,通过各钻孔中原生晕分带指数垂向变化规律、微量元素衬值及地球化学参数分析进行深部矿化预测。结果显示,双王金矿床原生晕轴(垂)向分带序列呈明显的反带现象,ZK18-5中在标高950 m附近矿化程度最好,矿体向深部逐渐尖灭;ZK30-1在标高980 m附近矿化程度最好,其深部预测有串珠状矿体存在,深部矿化前景较好;ZK40-5在标高850 m附近矿化程度最好,预测深部矿体仍有较大规模的延伸,深部矿化前景较好。  相似文献   

8.
比萨(Bisha)VMS型多金属矿床位于非洲东北部的厄立特里亚西部,是近年来新发现的大型VMS型多金属矿床。该矿床主要赋存于Nakfa群的一套双峰式火山岩系中,矿体形态为一个经历了褶皱的厚层状矿体。原生VMS矿体形成以后,受近地表风化和氧化作用,形成4个矿化分带,从表往下依次为:①氧化带,主要为Au、Ag矿化;②淋滤带,主要为Au、Ag、Pb矿化;③次生带,主要为Cu矿化;④原生块状硫化物带,主要为Zn、Cu矿化。通过对矿区及区域地质资料的综合总结,认为比萨矿床形成于岛弧裂谷或弧后裂谷环境。通过对矿区已有资料的总结和对比研究,确定矿床类型属于黑矿(Kuroko)型VMS矿床。  相似文献   

9.
板厂铜矿床位于东秦岭造山带内,区内出露地层主要为二郎坪群细碧岩类及秦岭群大理岩类。矿体地表呈带状分布,倾向上矿体呈层状、似层状、叠瓦状重复出现。矿体与围岩呈渐变过渡关系,矿层随含矿地层硅质岩展布而展布。对24种微量元素编制的配分图解中可以看出矿化层、矿化硅质岩、无矿化硅质岩、无矿化大理岩中的微量元素配分曲线有一定的相似性,同时发现矿化硅质岩中碳酸岩条带δ18 O结果为18.809‰~21.572‰,和海底喷流沉积δ18 O范围相近。通过研究分析,认为板厂铜多金属硫化物矿床成因为海底喷流沉积金属硫化物矿床。  相似文献   

10.
戴屋金矿床位于大瑶山成矿带,其矿化主岩是寒武系浅变质细碎屑岩和板岩。岩石具较高的Au、As、Ag、Sb、Hg含量。区内广泛发育酸性斑岩类(花岗斑岩、石英斑岩)岩石。斑岩类岩石经历了明显的热液蚀变作用,主要的蚀变作用是硅化、黄铁绢英岩化和绢云母化。蚀变花岗斑岩内存在Cu、Au、As(Ag)矿化。赋存于变质岩内的金矿化体分为石英脉型矿体和硅化砂岩型矿体。石英脉型矿体受近EW向褶皱和NEE、NWW向断裂控制,硅化砂岩型矿体具层(岩)控特点,矿床的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和矿体类型表明,该矿床类似于造山型金矿床。  相似文献   

11.
石英与金矿床关系十分密切,石英中含有众多的信息.通过对它的研究,可提取出许多找金矿的信息或标志.石英热发光曲线反映金的矿化强度,矿体中的石英热发光曲线呈双蜂或多峰;而矿化带中则呈包含多种隐伏峰的单蜂曲线.与成矿有关的石英红外吸光度D_2、D_2/D_1可定性地评价其含金性.含金石英中的Al_2O_3、K_2O、Na_2O、H_3O~(+)的含量随着矿体埋藏深度的增大而增加,可用其判别矿体的埋藏深度.  相似文献   

12.
作者采用构造地球化学方法,对59#矿体分布区进行研究。通过R型聚类分析、因子分析结果圈定矿化元素组合异常。该异常分布在刺穿体构造的外缘,与59#矿体产出位置基本一致;同时出现(Bi-Cu)、(TFe-W-Mo-Cu-Bi)、(Zn-Cd-Cu-Ag-Pb-Bi-Mo)的异常叠加,指示叠加成矿作用的特点;根据异常特征和分布规律,推测成矿流体的运移方向、矿体产状,为深部找矿预测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3.
云南澜沧老厂多金属矿床矿化结构及成矿模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峰 《地质与勘探》2009,45(5):516-523
危机矿山深部矿是当前我国矿产勘查与研究的重要对象。基于新的综合研究和地质勘查成果,对澜沧老厂矿区的矿化空间结构和成矿系统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矿区的矿体可分为六个矿体群,它们由多时代、多成因、多矿化类型的矿体组成,包括三个与早石炭世火山喷流沉积作用有关的层状铅锌银铜矿体群和三个与喜山期隐伏花岗斑岩有关的脉状铅锌银矿体群和细脉-浸染状钼(铜)矿体群,前者形成于大陆裂谷环境,后者形成于陆内碰撞造山环境;六个矿体群在空间上构成特有的三层叠三带的矿化结构。根据矿化特征,提出双系统同位叠加成矿模式,指出矿区深部斑岩Mo(Cu)矿的找矿潜力巨大。  相似文献   

14.
朱旭  杨融  陈永清  王连月  李刚 《地学前缘》2021,28(3):112-127
矿床的原生晕通常形成在矿体周围,与蚀变矿物和矿石矿物同时形成。矿床原生晕的分带规律能够提供较为准确的找矿目标。一些金属矿床的原生晕具有示踪隐伏矿体的作用,从而为探测深埋矿体提供了重要的线索。老厂大型锡多金属矿床是个旧巨型锡多金属矿床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广泛发育夕卡岩化矿化为其特征。根据其空间分布夕卡岩矿化可分为两类:内夕卡岩矿化和外夕卡岩矿化。前者发生在侵入体内蚀变带,后者主要形成于侵入体附近的蚀变碳酸盐岩中。它们在地球化学特征上有以下异同:(1)内夕卡岩和外夕卡岩矿体的轴向分带序列(从矿体的头部到尾部)分别为Ag-As-Bi-Cu-F-Pb-Sn-Zn-B→Ba-Co-Cr-Ni-Sb-V→Be-Mo-W和F-B-Ba-W→Cu-Sb-Be-Cr→Sn-Pb-Zn-Ni-Ag→Co-Mo-Bi-As。这表明异常元素的种类具有高度一致性,但轴向分带序列存在很大差异。(2)统计分析表明内夕卡岩矿化具有三种主要成矿元素组合:(a)As-B-Be-Co-Sn组合代表发育在花岗岩内蚀变带的云英岩化有关的锡石-硫化物-电气石蚀变矿化组合;(b)Mo-W代表与高温夕卡岩化相关的辉钼矿-白钨矿矿化组合;(c)Ag-Pb-Cu-Zn代表后期叠加于内蚀变带角银矿-方铅矿-闪锌矿-黄铜矿矿化组合。(3)外夕卡岩矿化也具有三种主要成矿元素组合:(a)Ag-Bi-Sn-Cu代表发育在外夕卡岩带角银矿-辉铋矿-黄锡矿(锡石)-黄铜矿中低温矿化组合;(b)As-Zn-Pb代表发育在外夕卡岩带毒砂-闪锌矿-方铅矿中温硫化物组合;(c)F-Be-W-Mo代表靠近侵入体一侧萤石-绿柱石-白钨矿-辉钼矿高温矿化组合。上述表明矿化具有多期多阶段特点。最后,在原生晕轴向分带序列的基础上,分别建立了内、外夕卡岩带深部矿体预测模型,为深部成矿预测提供强有力工具。  相似文献   

15.
多阶段叠加成矿的矿化强度计算方法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们对矿化强度的理解往往不同.有的以矿化的发育程度来衡量,更多的则是以品位高低来代替矿化强度的大小.然而实践证明,矿体(脉)较大者其品位可能很低,矿化强度未必大:矿体(脉)品位高者规模可能很小,矿化强度也可能很小. 这种矛盾的出现是因为概念模糊.“矿化强度”应指使有用矿物相对集中成矿的矿化作用的强弱程度.在矿床勘探中,通常用矿化强度指数来表示,并定义为: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对熊耳山西段主要金矿床(点)的元素相关性和矿体元素垂直分带的研究,探讨该区金矿化的剥蚀程度。认为熊耳山西南段的矿化剥蚀程度是不均匀的,表现为从东向西有逐渐减弱之势。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对吉林省安图县大兴金铜多金属矿体的地质特征及矿床成因进行研究,目前为止在区内已圈定矿化蚀变带2条,均呈北东向展布。重新圈定金矿体4条,矿床类型为小型,推断的资源量(333)矿石量98.07 kt,金金属量174.79 kg。基本查明了矿体的特征与矿体分布规律,金矿(化)体赋存与北东向矿化蚀变带内,其围岩为绢云片岩。矿体形态相对简单,矿体多呈脉状,矿体厚度变化较大,品位变化较均匀。建立找矿标志,开展成矿预测,对矿床进一步勘查工作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江西九江城门山铜多金属矿床土壤轻烃找矿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永华  龚敏  龚鹏  熊燃  赵波  曾键年  马振东 《地质通报》2010,29(7):1056-1061
在开展城门山矿区新一轮的深部外围找矿过程中,传统的化探方法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本次工作在城门山矿区内蚀变矿化石英斑岩、矿区外围石英砂岩上方发育的土壤垂直剖面和1线、9线、J0线土壤测线中开展了系统的轻烃测量,尝试利用土壤轻烃异常示踪下伏的矿化信息。研究结果表明,除甲烷(C1)外,土壤轻烃(C2、C3、C4、C5)都能很好地示踪下伏的矿化信息,在花岗闪长斑岩(矿体)上方显示低值区,与土壤Hg气、磁化率高值形成镶嵌结构。通过对硫化物矿体上覆土壤的有机烃组分相关特征和变化规律的分析,可提出预测下伏矿体的评价指标,也有助于了解有机质在成矿作用过程中的赋存状态和演化规律。  相似文献   

19.
滩间山金龙沟金矿区找矿矿物学填图应用效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国家辉 《贵金属地质》1998,7(4):258-268
在简要介绍青海滩间山金龙沟金矿床地质特征的了,重点阐述了找矿矿物学填图在该矿区的应用效果。黄铁矿热电性特征参数填图不仅判断矿体剥蚀深度和延伸情况、半定量估算矿体垂深进而推测矿床规模,而且可确定矿液活动中心和运移方向;石英热发光曲线特征不仅可区分矿石、矿化、无矿石英类别和反映成矿期次、阶段及其温度区间进而反映矿化强弱,而且通过特征参数填图可建立矿区温场特征、确定矿液活动中心和运移方向。  相似文献   

20.
云南维西大宝山铜(银)多金属矿区通过近年的地质勘查,探明的铜资源量已达中型规模。在以铜、银为主的找矿过程中,发现矿体中有金矿化显示,经进一步调查证实,本区铜(银)矿体中金矿化普遍,且有一定强度。结合区域成矿地质背景及矿区的金矿勘查成果,研究认为,该区金矿找矿潜力较大,今后应重视金矿的综合勘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