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针对新开西河连通工程设计中的生态系统设计过程,提出新开西河的生态系统设计应以河流生态恢复最大化的目标,应尽量减少使用混凝土、水泥砂浆等建材,避免大量硬性工程措施导致河流生物多样性下降,避免因设计造成天然河道化、河流间断和河流生态群落简化,工程布局应以保护和恢复河流形态多样性为主,满足生态河流的边界要求,为植物生长和动物栖息地创造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2.
开都河位于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境内,是区域内第一大河流,近年来流域水生态环境出现不同程度的退化,亟需加大对区域水资源的生态保护.河流生态流量作为维持河流生态系统健康的关键因素,保证合理生态流量对河流水生态环境改善起着积极作用.结合新疆开都河大山口水文站1970-2019年实测水文资料,采用典型水文频率方法对开都河生态...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甘南大夏河流域现存的生态环境问题进行了识别与诊断,对其生态问题成因进行了剖析,提出了相应的修复措施。研究显示,矿山环境破坏、草地退化沙化、水土流失、湿地萎缩和生物多样性减少是甘南大夏河流域目前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针对这些主要问题,基于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生态修复理念,划分了三个生态修复单元,确立了自然恢复、保护保育、辅助再生、生态重塑四种生态修复模式,提出了以水源涵养为核心的区域生态保护与修复策略,重点布设与实施矿山生态修复、草原生态保护修复、小流域生态保护修复、湿地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修复、生态环境监测预警与评价系统等五大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该研究可为甘南大夏河流域生态保护与修复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4.
刘同旭 《地下水》2022,(1):288-290
以盘锦市大洼区中小河流为例,从水资源保护、水污染防治、水环境治理、水域岸线管理、执法监管的角度全面探究了河道保护现状.针对现阶段河道治理存在的问题,以改善与提升河流水环境、水生态为导向,以改革管理体制、创新工作思路为目标深入探究了河流管理保护对策,为提高河流管理效果、明确管理目标以及河长制的贯彻落实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5.
分析了甘肃省主要河流的泥沙分布情况,水土流失地区主要分布在黄河流域.对地表水、地下水环境质量和主要河流水资源质量进行了评价,甘肃境内长江流域河流水质较好,内陆河流域次之,黄河流域河流矿化度和总硬度均最高.甘肃省水污染重点河段主要分布在重点工业区、人口密集城镇和造纸等高污染行业区,水资源保护的任务十分繁重.通过水环境质量分析评价,为河流水环境保护及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6.
水库调度的新阶段——生态调度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王远坤  夏自强  王桂华 《水文》2008,28(1):7-9,76
现行水库调度方式以防洪调度与兴利调度为主,从保护河流生态系统的观点看,没有涉及生态因素,调度应兼顾河流生态系统需求.分析了生态调度的内涵,介绍了国内外大型水利工程生态调度的进展情况,分析了生态调度包含的内容.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生态调度的专项调度:生态需水量调度、生态洪水调度、泥沙调度、水质调度、其他生态因子调度和涉及几个专项的综合调度.  相似文献   

7.
高若禹 《地下水》2018,(5):204-206
渭河陕西段作为陕西省乃至西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心地带,其河流健康的治理十分重要。本文选取河流结构指数、生态环境指数和社会经济指数等评价指标对渭河陕西段河流健康进行评价,通过专家调查和层次分析法对各个指标的权重系数进行确定,对渭河干流陕西段河流健康的内涵进行了探讨分析。以期为渭河陕西段的河流生态保护工作和健康发展提供借鉴,有助于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和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河流生态修复技术研究概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晋 《地下水》2011,(6):60-62
河流在人类社会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由于人类的过度使用以及随意将污染物排放入河流中,造成河流的生态破坏、水体污染.对于河流的治理,国外已从传统的“污水处理、达标排放”治理目标转变为以水质再生为核心的“水的循环再利用”,由单纯的“污染控制”技术发展为“水生态的修复与恢复”.本文介绍了河流生态修复的理念及其修复技术.  相似文献   

9.
基于武江河道内的生物多样性和物种特征,提出适宜水力学指标法计算维持河道生态系统稳定性所需的生态流量。该方法以代表鱼类为生态保护目标,根据湿周、流速与流量的关系,求得鱼类不同生命周期的生态流量。结果表明:(1)越冬期鱼类所需流速下限为0.2m/s,产卵期平均流速为0.5~0.7m/s,肥育期流速范围为0.3~0.6m/s;(2)产卵期河道生态流量为116.3~150.3 m/s,越冬期与肥育期中后阶段生态流量为49.55 m~3/s;肥育期初期(8月)生态流量为71.97 m~3/s;(3)提出的适宜水力学指标法以维持鱼类良好的生境条件为生态保护目标,计算结果符合Tennant法河流生态用水标准,且更能反映河流的丰枯变化,可为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通过历时两年的安宁河流域生态环境地质调查,在阐述安宁河流域生态地质环境开发与保护原则的基础上,探讨了生态地质环境对流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开展了生态地质环境综合开发与保护区划及其开发模式分析,最后提出了生态地质环境综合开发与保护的基本对策及建议。  相似文献   

11.
佘春容 《地下水》2020,(1):123-125
结合分布式水文模型SWAT模型定了分析区域土地利用模式变化对河流生态水文的综合影响。分析结果表明:将流域坡度在25°以上的耕地变更为林地后,林地面积每增加5%,其河流泥沙负荷削减率为15. 2%,由于林地的蓄水保沙作用,水量相应减少4. 5%。城镇利用地的增加也同样对河道泥沙负荷具有显著影响,城镇利用地面积增加5%,河流泥沙负荷减少3. 2%,由于城镇用地蓄水能力差,其水量增加4. 1%,研究成果对于流域土地利用规划下河流生态保护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疏勒河流域中下游盆地地下水功能区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按地下水目标功能单项评价分级和主导功能综合评价的组合特征,对疏勒河流域中下游盆地地下水目标功能在5级分区的基础上,结合各自的属性与具体条件进行了功能区划:地下水资源功能划分为11种类型;生态功能划分为12种类型;地质环境功能划分为8种类型。地下水功能综合区划依据资源功能区和生态功能区,分别划分为4种类型的资源利用区和3种类型生态环境保护利用区。  相似文献   

13.
《地下水》2021,(2)
为治理华北地区地下水超采问题,2018年,水利部和河北省人民政府联合制定了《华北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河湖地下水回补试点方案》,选取滏阳河、滹沱河、南拒马河三条河流开展河湖地下水回补试点工作,并于2019年实施常态化补水。为探索地下水回补对补水河段水生态恢复效果,本研究对补水前后水生生物开展了调查评估工作。结果显示,补水显著改善了补水河段水质,水体氮磷营养盐浓度显著降低;水中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丰度均显著降低,水体营养状态从富营养型向中富营养型/中营养型转化;底栖动物和鱼类多样性也有一定程度的升高;随着补水持续进行,补水河段河流水质和水生生物状况持续向好。  相似文献   

14.
崩滑堰塞坝(湖)具有显著的地貌环境效应,这种效应在时间尺度上分为短期和长期2种,主要表现在河流水文过程、地貌演变、环境生态、景观等方面.堰塞坝形成初期河流原有生境受到干扰,河流生态和景观出现退化.堰塞体溃决强烈改变下游水文过程及河流地貌,严重冲击河流生境和生态,并可能对下游基础设施和群众生命财产造成灾难性破坏.长期稳定维持的堰塞坝深刻影响河流地貌过程,并显著改善河流生境、生态,提升景观水平.堰塞坝(湖)是河床持续下切、岸坡失稳而自然反馈形成的裂点,能增加河流阻力,控制河床下切,如能长期维持是河流健康稳定的促进因素.  相似文献   

15.
杨静 《地下水》2020,(1):76-77,122
在城市河流生态治理中为修复生态系统环境,创造良好的动植物栖息空间和聚集地,尽可能的满足人们对河道宜居环境、人文景观的亲水性要求,提出河道底泥与水质治理、重新设计河道斜堤、发挥生态群落和水生植物吸附作用等水生态一体化技术。通过仿真试验的环境模拟,验证了生态治理技术体系的有效合理性,试验表明:基于河道景观修复、水质治理和斜堤重新设计的水生态治理措施恢复了河流的生态系统,可为太子河水资源保护和河流生态治理规划提供一定的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6.
李千珣  郭生练  邓乐乐  田晶 《水文》2021,41(2):14-19
确定河流生态流量既是保护河流生态系统的根本举措,又是开展梯级水库生态调度的重要依据。基于逐月最小生态流量法、RVA法、DC法和逐月频率法,分别计算了清江水布垭和隔河岩水库坝址的生态流量过程,并采用Tennant法对结果进行合理性分析。结果表明:RVA法优于逐月最小生态流量法和DC法,计算得到的最小生态流量在一般用水期和产卵育肥期的评价结果分别为“好”、“中”等级;逐月频率法第3种情景计算的适宜生态流量,其评价结果均为“最佳”等级。研究成果为清江流域保护和梯级水库生态调度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7.
河流梯级开发生态环境效应与适应性管理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筑坝蓄水将迫使淹没区陆生生态系统退化消失,改变其下游受影响河段的环境与生态,破坏自然河流连续性与连通性,是影响河流生态系统显著且强烈的人类活动。河流梯级开发对其生态系统的影响可能存在"累积效应",即将大坝拦截阻隔对河流生态系统的影响逐级"放大"。然而,"累积效应"的作用对象、途径与水文生态机制目前仍不明晰。不仅如此,河流梯级开发的适应性管理的对象、目标、时空范围与作用途径等已不能简单地参照或套用当前以恢复水文自然情势来修复河流生态系统为主线的实践模式,其适应性管理取决于对河流—水库系统生态结构功能、演替规律的科学认识,也受到多利益主体的制约和影响。长江上游梯级开发在全球大河流域开发中独树一帜,将深刻改变长江上游河流生态格局。对长江上游梯级开发的适应性管理应以优化河流—水库生态结构功能、维持河流—水库生态系统健康为目标。揭示长江上游梯级开发"累积效应"的作用对象与形式,通过优化提升生态系统服务以权衡多利益主体诉求,构建长江上游绿色水电运营管理新体系,值得进一步探索。  相似文献   

18.
水流情势是河流生境的主要定因素之一,影响水生生物群落的组成和多样性.水利工程会改变河流的天然水流情势.本文基于Richter提出的生态水文指标体系,分析了洛河流域长水站的生态水文特征变化.结果显示总体上故县水利枢纽对河流天然径流的影响程度较大.  相似文献   

19.
筑坝对河流生态系统影响研究进展   总被引:36,自引:1,他引:36       下载免费PDF全文
河流是陆地生态系统和水生态系统间物质循环的通道,筑坝人为改变河流物理、化学、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模式,影响河流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分析了筑坝对河流水文水力特性、生源要素(氮、磷、硅等)、水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影响以及河流生态系统恢复等研究的进展.随着水库成为陆地水分循环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对流域生态系统健康的影响日益显著,进而对大坝的生态效应、河流生态恢复等需要进行深入的研究,减轻大坝的负面效应.  相似文献   

20.
河流管理中含植物水流问题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河流管理涵盖灌溉、防洪、河流生态、环境等众多内容,其目的在于保护和恢复河流生态系统的整体生态功能。植物是具有生态功能河流的重要特征,为动物提供了栖息地,是维持河流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由于植物的存在改变了水流运动特性和泥沙及污染物输移规律,含植物水流问题引起了河流管理领域的广泛关注,并且成为河流动力学新的重要的研究课题。回顾了当前国内外河流管理中含植物水流问题研究的主要成果,归纳为水流阻力、紊流结构、泥沙运动和被动标量扩散输移四个方面的研究内容,详细介绍了重要的研究方法、结论和量测手段,讨论了含植物水流问题当前研究存在的不足,并指出今后的研究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