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流域水资源实时调度研究——以黑河流域为例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系统地总结了流域水资源实时调度的研究现状和调度的基本理论依据。流域水资源实时调度以显式考虑人类活动影响的二元动态水资源演化模式为其理论基础,提出了“宏观总控、长短嵌套、实时决策、滚动修正”的流域水资源实时调度的模式。并以黑河流域为例,进行了应用研究,初步应用表明,该模式能满足流域水资源实时调度管理的需要,可为我国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流域水资源实时调度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黑河流域中西部子水系水资源分布特征研究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0  
根据研究区的气象、水文、地质和冰川等资料,结合野外调查,研究了黑河流域中西部子水系的降水资源、冰川资源、地表水资源、地下水资源、水资源总量及其时空分布特征.山区水资源主要由祁连山南部的降水、冰雪融水等形式补给,以冰川、地表水、地下基流形式存在,冰川融水补给量为0.5532×108m3,地表水资源量为11.64×108m3,出山口基流量为5.264×108m3.河流进入山前平原后,地表水与地下水多次重复转化,南盆地地下水资源量为8.74×108m3,北盆地地下水资源量为2.06×108m3.中游耗水量的增加,加剧了中游和下游地区用水矛盾.对河流水质现状进行了分析评价,中、下游受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农业退水的影响,河流水质较差.随着张掖市节水型社会建设和黑河流域综合治理的逐步推进,黑河流域中西部子水系的水资源问题日趋突出,研究水资源的分布特征,可为区域水资源的管理调度、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新疆准噶尔盆地西北缘白杨河流域水资源特征的分析,阐述了区内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指出水资源开发利用存在地表水与地下水统一规划缺失、灌溉方式落后、开发利用缺乏全局观念以及对水与生态环境缺乏系统研究等的主要问题,提出加强流域综合分析研究,改变落后灌溉方式、对地表水和地下水实行统一管理开发、加强地下水动态监测等措施,对流域地表水与地下水资源进行合理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4.
松花江—辽河流域(简称松辽流域)是中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地下水资源对维护中国粮食安全具有重要作用。2019年松辽流域地下水资源量为797.31×10~8m~3/a,地下水开发利用量为276.4×10~8m~3。松辽流域地下水面临着水资源局部短缺,局部水位持续下降,"三氮"污染加剧,以及湿地萎缩、土地荒漠化、盐渍化等资源、环境与生态问题。本文对这些问题进行驱动因素分析,主要是气温升高导致水稻适宜区扩大,土地利用方式改变,耕地面积特别是水田面积大幅增加,造成地下水过量开采、地下水面源污染加剧;水库的大量修建加剧干旱缺水地区河道径流减少,地下水补给来源不足,造成地下水供水能力下降,地下水位下降。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加强水资源调查监测,开展水资源合理配置研究,实行地表水和地下水联合调度;加强水资源管理制度建设,强化制度刚性约束;调整农业种植结构,推进节水灌溉,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等建议措施。  相似文献   

5.
GIS在地下水研究中的应用进展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地理信息系统在水资源研究中的应用是水资源管理研究的一个热点。论文就基于GIS的地下水模拟评价、地下水环境评价、水源地保护、流域地表、地下水联合调度、决策支持及专家系统等方面,介绍了国内外关于地理信息系统在地下水研究方面的应用现状,对今后GIS在地下水的应用研究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6.
淮河流域水资源问题与建议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董秀颖  王振龙 《水文》2012,(4):74-78
淮河流域社会经济进入快速发展期,水安全将面临更大的压力与挑战。调查总结了淮河流域水资源工程体系建设成就,分析了水资源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围绕全流域水资源配置和管理,提出增加洪水资源和再生水利用,新建和扩建水资源拦蓄工程及跨流域跨区域调水工程,建立水资源及水环境实时调度管理系统,实行区域用水总量控制制度,进一步加强水资源及水环境重大问题的关键技术研究等,为淮河流域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支撑与保障。  相似文献   

7.
《地下水》2016,(5)
石羊河流域属典型的资源型缺水地区,人均水资源较低。由于上下游多次重复利用以及地下水的超采,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率高达172%,地下水超采系数为1.47,经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工程措施的实施和各项法律法规制度等非工程措施的实施,流域内水资源管理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通过深入调查研究,提出石羊河流域地下水管理对策。  相似文献   

8.
变化环境下缺水流域水资源演变与科学调控是国际上关注和研究的热点问题,也是中国水资源安全保障面临的重大难题。针对剧烈环境变化下黄河流域水资源显著减少、供需矛盾日益尖锐的问题,以提升流域水资源安全的调控能力为目标,识别了流域水资源供需演变认知—适应性评价—高效输沙—分水方案优化—协同调度的5大关键科学问题,从水资源供需演变机制分析、流域水量分配方案适应性综合评价、河库联动高效输沙水动力条件塑造技术、流域水资源动态均衡配置理论、复杂梯级水库群水-沙-电-生态多维协同调度等方面,提出了"黄河流域水量分配方案优化及综合调度"研究的总体架构和理论方法,构建了黄河流域水资源优化配置与协同调度技术体系,为提升缺水流域水资源管理能力与调度水平提供方法借鉴。  相似文献   

9.
一、问题的提出众所周知,作为一个流域的总水资源,它包含了地表水资源和地下水资源两个组成部分,这两部分资源既相互影响,又相互转化,因此,孤立地研究这两部分资源,采用简单相加的办法,不能对流域总水资源作出正确的评价。现以淮河流域平原地区为例,提出我们对这个问题的一些看法,供参考、讨论。二、地下水开发利用前流域总水资源的计算地下水开发利用前,流域总水资源  相似文献   

10.
邓晓雅  杨志峰  龙爱华 《冰川冻土》2013,35(6):1600-1609
塔里木河流域近期综合治理已近尾声,众多山区水库及水电开发建设将大规模展开,开展流域生态调度对巩固综合治理已取得的成效,强化水资源统一管理,构建和谐流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基于流域已确定实施的水资源分配方案和近10 a来的生态输水实践,分析了生态调度与水资源合理配置的关系以及流域生态调度关键问题、主要技术路线和基本框架结构,计算了流域生态调度关键控制断面阿拉尔断面生态流量,探索了源流区、干流中上游、干流下游生态调度的目标和措施,提出了源流"集中同步组合"、干流"分段耗水控制"、干流下游"地下水位调控"的生态调度方案,以期为流域水资源统一管理、控制性水利工程运行管理和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1.
地下水污染调查样品测试质量远程实时监控管理系统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甘露  王苏明  刘菲  霍志彬 《岩矿测试》2010,29(5):571-574
全国地下水污染调查评价工作已全面启动,地下水污染调查评价样品分析质量控制是关键。文章通过对样品分析质量控制需求的分析,开发运行于互联网的地下水污染调查样品测试质量远程实时监控管理系统软件,针对地下水污染测试技术研究中样品测试的质量进行实时评价、实时监控和实时统计,了解实验室的分析测试能力,及时发现和纠正测试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从而保障地下水污染调查评价工作的顺利实施。  相似文献   

12.
贾廷泉  赵长征  田超 《地下水》2006,28(3):43-45
通过研究茌平县城区地下水资源条件及开发利用现状,根据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对其地下水开发利用中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措施,即"开源"与"节流"并举;完善水资源管理体制,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加强法制建设,科学管理地下水;搞好分层取水,开发利用微咸水;健全完善地下水监测网络,保证地下水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13.
辽河三角洲处于陆地和海洋的结合部,蕴含丰富的资源,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项目通过三年的时间,查明了辽河三角洲地区主要含水层结构:第四系含水层系统(Q)、明化镇组含水层系统(Nm)、馆陶组含水层系统(Ng)。通过设立动态监测网,建立、完善地下水动态监测体系,实现地下水位和水质的实时监测;地下水水位动态:第四系松散岩类孔隙水较为稳定,水位动态变化不大;上新近系明化镇组和馆陶组地下水,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大,由于多年连续大量开采,地下水位逐年下降,已形成了2个区域性地下水降落漏斗。地下水水质动态:第四系上更新统(Q3)浅层水Cl-、SO42-、Na+及矿化度持续升高,高矿化度水分布面积扩大,水化学类型复杂化,氯化物型和钠型水分布面积增大,向周边扩散;明化镇组和馆陶组地下水,水质优良,变化不大。针对地下水超采,注重水资源合理配置,适当减少新近系地下水资源的开采,充分利用地表水资源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江苏苏锡常地区地下水开采出现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近年来,江苏苏锡常地区地表水由于遭受严重污染,致使地下水开采量逐年增加;又由于缺乏正确认识和科学管理,造成该地区地下水资源长期超采,从而引发了地面沉降、地裂缝等环境地质问题和地质灾害。本文从可持续发展观点出发,为使地下水资源合理开采和保护同步发展,有针对性地探讨了该地区地下水资源合理开发和保护对策。  相似文献   

15.
当前洪水风险分析按照典型设计标准洪水进行计算的模式难以满足实际防洪管理需要,为了提高洪水风险分析的实时性以及适应洪水演进的动态性,设计了动态实时洪水风险分析框架。在本框架中,先采用一维和二维动态耦合水动力学数值方法耦合溃堤模型,然后在樵桑联围防洪保护区建立洪水演进模拟模型,通过灵活处理模型计算边界条件以及动态设置溃堤功能,计算不同设计标准洪水发生时,堤防出现单一溃口或者组合溃口后保护区内洪水演进过程。按照上述框架开发了樵桑联围动态实时洪水风险图编制与管理应用系统,并利用历史洪水资料开展模型验证,验证结果表明,2008-06洪水马口站、三水站、大熬站、甘竹(一)站的实测最高水位和模型计算最高水位的绝对误差分别为-0.10、0.10、0.09、0.04 m,均满足洪水模拟精度要求。利用模型计算了西江发生200年一遇的洪水情况下,江根堤防出现溃口后的洪水流量及溃口内外洪水水位变化过程,模拟溃口宽度168 m,最大溃口洪水流量达到5 190 m3,分析了堤防溃决后3、6和24 h洪水漫延导致村落淹没情况,结果表明其满足合理性分析。  相似文献   

16.
2011年元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一号文件:"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强调要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地下水是公共生活供水和工农业用水的最佳水资源,是防旱抗旱最为可靠的后备水资源,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地下水是保证国家安全的战略水资源。根据目前我国地下水遭遇日益严重的过量超采和水质污染,并引发一系列地质灾害。要加强对全国地下水资源的科学管理,提出6点建议:1)开展水文地质补充勘察和调查;2)强化地下水综合监测网的建设;3)把监测和水质保护作为新时期加强地下水管理的重要内容;4)加强地下水的科学研究;5)要建立和完善保障地下水安全和合理开发的法规体系;6)理顺地下水专业人才培养渠道,培养高级专业人才。  相似文献   

17.
区域地下水位监测网优化设计方法   总被引:8,自引:4,他引:8  
区域地下水位监测提供了定量评价含水层地下水位持续下降及其对环境影响必不可少的信息。历史上的地下水位监测网是为了评价地下水资源或监测水源地降落漏斗而设立的,目前它们已经不能适应为流域水资源综合管理提供必需的信息。本文在综述国际地下水位监测现状的基础上,介绍了区域地下水位监测网优化设计的方法。采用地理信息系统编制的地下水动态类型图为地下水位监测井位置的选择提供了坚实的水文地质基础;克里金插值法能定量评价监测网观测值绘制的地下水位等高线的精度,因而可以用来定量设计地下水位监测网;时间序列分析和统计检验提供了优化地下水位监测频率的定量标准。这些方法已被应用于北京平原、乌鲁木齐河流域和济南岩溶泉域,其成果将在本刊分期发表。  相似文献   

18.
洛阳市水资源可利用量研究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7  
杜晓舜  夏自强 《水文》2003,23(1):14-17,20
以洛阳市为对象,对区域水资源的可利用量进行了研究。区域水资源量包括地表水实际可利用量和地下水实际可利用量。将地表径流中基流部分按比例划出,与河道汛期弃水量加在一起作为河道的生态需水量,从地表水资源量中扣除生态需水量后可得地表水的实际可利用量。将难以利用的地下水量从地下水资源量中扣除后可得地下水实际可利用量。  相似文献   

19.
以珠三角广花盆地城市应急水源地为例,通过野外现场抽水和室内临界水力梯度试验对比,分析了地下水安全开采的控制条件。结果显示:广花盆地的岩溶塌陷是可通过控制水位降深等方法进行防控的,当地下水开采水位降深控制在9 m以内时,可大幅度降低岩溶塌陷概率。该结果可直接作为企业进行地下水安全开采的控制性指标和政府管理部门安全管控的决策性指标。由于地质条件的差异性,在实际开采地下水过程中,不能机械地依赖单一的地下水水位降深控制指标,应根据抽水影响半径以及各地不同的临界水力坡度分地段控制地下水位降深,或者改变开采方式,以达到充分利用地下水资源的目的。建议在实际抽水期间制订突发灾害预案,加强地下水监测工作,实时掌握地下水和其他影响因素变化动态。   相似文献   

20.
The national economy of Lao PDR is highly dependent on water resources. Consequently, the sustainable management of groundwater and successful adaptations to future climate change are major concerns. Climate projections for Lao PDR predict increased rainfall and hot weather, with more intense rainfall events and more frequent and severe droughts and floods. Under climate change, reductions in the amount and quality of groundwater are two critical problems. Reductions of the groundwater level will restrict the access of local people to groundwater resources, thereby posing a threat to food security and livelihoods. Lao PDR suffers from a limited number of human resources with the requisite skills to perform groundwater investigations and provide sustainable management. For the successful implementation of groundwater management plans, limitations associated with funding and technology should be resolved via support from the government and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Advanced action plans for capacity building and training courses should be established to strengthen administrative and individual capacities. Technical measures, such as groundwater monitoring, aquifer characterizations, and water treatment systems, should be implemented to manage future climate change and water resource securit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