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迭部5.9级地震爆破地震波动力学特性的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清河  郭建康 《地震研究》1989,12(4):314-327
本文利用遥测传输台网可见记录和磁带记录对厂坝炮爆破进行地震波动力学特性分析,发现各次爆破记录有一致性。对失真信号进行滤波处理,经凝聚函数分析证明了爆源的一致性。对1987年1月8日迭部Ms=5.9地震的分析,表明由于介质状态的改变,记录到的地震波优势频率向高频方向移动。在近震中有关台站上,地震波位移谱出现多峰与能量分散现象,拐角频率也向高频方向移动,振幅比呈现低—高—发震的形态。在地震前二十几天,主频处地震波衰减小,而震后明显变大。上述特征可能与该地震孕育过程中应力水平和介质状态变化有关。  相似文献   

2.
我们用地震波透视方法对南北地震带北段的天水—礼县地区进行了五年的观测,通过地壳测深获得了该区地壳速度结构,发现1987年1月8日迭部M_s=5.9地震孕震过程中地震波走时和波速比都有变化。震前几天地震波走时特别低,其优势频率与拐角频率向高频移动,能量分散,多峰,且主频衰减减少,波速比特别高,据此分析了天水—礼县地厂地震波的运动学和动力学特征。我们还提出了P、S波联合反演方法,同时反演地壳P、S波速度结构,以及用凝聚函数方法来判断源函数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3.
随机地震动模拟的时间序列法及其工程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系统研究了AR和ARMA时间序列方法生成给定加速度功率谱人工地震波的新方法,根据相应理论编制了程序,并生成了人工地震加速时程曲线,然后用生成的人工地震波进行结构动力时程分析,与实际地震波分析的结果进行了对比,计算结果表明,本文用于合成人工地震波的方法是可行的,生成的人工波可以用于实际结构的地震反应分析。  相似文献   

4.
三峡库区地震精定位中确定速度模型的方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研究三峡库区地震精定位中确定速度模型的方法,分析不同速度模型对地震定位精度的影响,并选取多种方法来定量评价不同速度模型的地震定位精度。当地震分布或台站能够较好的覆盖研究区域,采用Kissling方法拟合观测数据得到的速度模型地震定位精度最高。当地震分布不能较好的覆盖研究区域,由人工地震测深结果得到的速度模型地震定位精度次之。当没有足够的观测数据,也没有人工地震测深结果,综合研究区域内的相关研究成果确定的速度模型也是可用的,但是地震定位的精度不高,特别是震源深度的精度很差。  相似文献   

5.
简述了改进的最佳匹配地震子波的小波函数构造及参数的物理含义;根据地震波的高、低频分量在黏弹介质中传播时被地层吸收的差异,给出了一种在时-频域定性估计地震波衰减特性的方法;分别以改进的最佳匹配地震子波的小波及Morlet小波作为母小波分析地层吸收特性,并比较了两种小波函数刻画地层吸收特性的能力;测试了这种方法对噪声的敏感程度. 将文中提出的方法用于某油田的一段实测地震资料衰减分析,得到的吸收特性剖面能较好地反映油气的空间展布.  相似文献   

6.
结合跨径220米的许沟大桥结构设计,通过对全桥有限元模型动力分析和通车动载试验,对钢筋混凝土拱桥全桥动力特性进行分析,并选用50年超越概率为3%的人工地震波和E l Centro波(调整至7度)进行时程分析。根据抗震分析的结果分析控制截面地震内力,并结合通车动载试验结论,对许沟大桥抗震性能做出综合评价,对大跨径钢筋混凝土拱桥抗震设计提出合理建议。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重力资料为主,参照人工地震测深资料计算云南地区的地壳厚度,分析了本地区地壳厚度分布轮廓及其特征、根据爱黎的均衡理论,计算出本地区的重力均衡地壳厚度,讨论了重力均衡补偿作用。又根据二者的差异及地壳厚度与人工地震测深结果的对比,研究了地壳上地幔的横向不均匀性。并对深部构造、重力均衡补偿作用与地震的关系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8.
地震属性分析技术在地球物理勘探领域的广泛应用,启发研究人员将其应用于人工源宽角反射/折射深地震测深剖面的资料预处理和震相识别。采用札达-泉水沟深地震测深资料,提取振幅、信噪比、主频、瞬时带宽、瞬时高频能量等地震属性参数,分析不同参数的物理含义,挑选其中对界面变化敏感的参数,对深地震测深资料进行预处理,并利用P波和S波的联合扫描,提高震相识别的准确性。走时互换结果显示,采用地震属性参数可有效提高震相拾取的准确性,进而提高后续地壳速度结构反演结果的精度。  相似文献   

9.
当经验格林函数法应用于软土层上的观测点所记录的地震图时,有必要考虑软土层的非线性行为。实践中,经常假定地震波只在入射到局部软土层后才受到土壤非线性的影响。然而,如果我们考虑连接震源和测点的地震射线,地震射线穿过软土层若干次也许是真实的。因此,在地震波由震源传播到接收点时,假设地震波受到土层非线性影响若干次是合理的。这一可能的现象就是本文所指的“多重非线性效应”。在经验格林函数法中考虑这些效应,笔者提出用“非线性参数”表示由于土层的非线性导致的沉积层介质特性对线性状态的偏差,同时用于修正格林函数。这些参数用于2000年鸟取县西部地震和1995年兵库县南部地震的地震动模拟。发现,尽管新参数十分简单,但对改善模拟结果却很有帮助。  相似文献   

10.
吴建鲁  吴国忱 《地球物理学报》2017,60(10):3942-3953
地震波在地下含流体孔隙介质中传播时,会引起中观尺度的"局域流",进而产生地震波震电效应.基于Biot(1941)固结理论的准静态方程,在频率域中采用空间有限差分方法,正演模拟虚岩石物理岩样的地震波衰减和震电效应.与时间域虚岩石物理方法相比,该方法既可以直接求取任一频率下的地震波衰减和电势,便于应用于实际岩样的预测分析,也避免了讨论岩样外表面施加的力源函数表达式及时间剖分稳定性条件等问题.首先利用周期性层状介质模型验证了本文所描述方法的有效性,并进一步求取分析了周期性层状介质两种不同特征单元的渗流电流密度及电势,数值模拟结果表明由中观尺度"局域流"引起的震电效应电势振幅数量级在实验室测量范围之内,随后,分析研究了四种不同高渗介质占比值的地震衰减及震电效应特征.最后,将本文提出的震电效应数值计算方法推广至二维,并求取了二维斑块饱和模型的地震波衰减、速度频散、电势的振幅和相位角数值结果.  相似文献   

11.
For an explosion resource, to evaluate its damage power to ground surface targets is an important problem. Two direct methods, measuring of air shock wave pressures generated by explosion and experimental observation of simulation target damage, are usually used to appraise this blast damage power. However, the measuring system of air shock wave pressures is not only very complex, but there are some problems to gauge the pressure sensors and the measured pressures often exhibit a strong scatter of data. In a simulation way, the used targets, easily damaged by explosion action, are not used once again so that there is the waste of materials. A measuring system of explosion seismic waves,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being stable in operation and convenient to arrange the sensors of seismic waves, cannot be easily damaged in the process of experiment. If the explosion seismic strength is able to reflect the damage effects of explosion resources to ground surface targets, it is possible to suggest a new evaluation method based on the seismic effect, which, to large extent, will overcome the drawbacks of those two methods mentioned above. In this work, the potential of this new method is investigated experimentally.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 under the identical ground-layer state and within a definite distance range, it is available to employ the explosion seismic effect to evaluate the damage power of explosion resources to ground surface targets.  相似文献   

12.
罗桂纯  胡平  王治国  王飞 《中国地震》2012,28(2):214-221
选定一块场地,针对相同井深、不同药量的情况,进行炸药震源的地震安全性野外实验,用Etna数字强震动加速度仪记录每次爆破时房屋振动的加速度.在选定房屋结构的地基、窗台、屋顶等3个位置分别布设了仪器,记录结构响应的加速度波形.为了与《爆破安全规程》的参考标准对应,将加速度值转换成速度值,并对位于屋顶的结构响应速度峰值进行分析.通过对结构响应、安全距离、频率的研究,分析建筑物结构对每次爆破的响应,并对其安全性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3.
组合震源技术通过调节延迟激发时间和震源埋藏深度能够实现地震波场的定向传播,提高地震波的照明能量和地震数据信噪比.然而,目前国内外对基于特定目标的组合震源最佳聚焦方向的选取以及起伏地表组合震源定向理论的研究相对较少.在聚焦方向选取方面,目前基本是利用多种不同延时参数的组合震源分别进行试验,从而确定较好的组合震源延时参数.本文则利用爆炸反射面原理,在目的层界面上均匀布置震源同时激发地震波,能够产生垂直于地层界面传播的平面波,当初至波传播至地表时进行地表方向统计.根据互易性原理,以初至波传播方向的反方向为聚焦方向,激发产生的地震波主波束方向将垂直入射到目的层界面上,从而精确的计算出组合震源的最佳聚焦方向.在组合震源定向方面,目前主要是利用组合震源方向因子公式进行计算,但该方法要求震源布置在同一条直线上,并不能满足起伏地表的应用要求.本文以惠更斯-菲涅尔原理为理论基础,提出通过炮点向量在聚焦方向上的投影来确定组合震源传播至虚拟波前的走时,从而确定任意起伏地表组合震源的延迟激发时间.该方法不仅能够计算出沿给定地质模型的目的层界面垂直入射的组合震源聚焦方向,也能够确定任意起伏地表情况下形成沿该聚焦方向定向传播地震波场的组合震源延迟激发时间.因此,本文提出的面向目标的起伏地表组合震源延时参数计算方法对组合震源数据采集具有理论与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4.
近场地震动格林函数的解析法与数值法对比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分析了在均匀弹性介质中,分别用解析方法和三维波动有限元数值方法计算无限全空间近场地震动的格林函数的理论与方法。将震源处理分为:(1)计算单一位错点源单位脉冲引起的格林函数;(2)用有限断层模型将断面划分为若干子源并有时间延迟,叠加所有子源的格林函数。本以1994年美国北岭地震为例,用解析法和数值方法分别计算了LV3、PCD、MCN三个场地的格林函数,并进行了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15.
薛景宏  王鑫 《地震工程学报》2019,41(6):1426-1431
架空管道由于地震波传递、地震动衰减以及场地不均匀产生各支撑点地震动差异,为了研究这种差异对架空管道地震响应的影响,通过有限元软件ADINA建立架空管道有限元模型,利用MATLAB软件编写具有相干效应的人工地震波,计算分析了多点地震动相干函数法输入、行波输入与一致输入下地震响应。结果表明:①随着视波速的增加管道轴向应变变小,有接近一致激励情况的趋势;②同一相干函数模型,考虑和忽略场地效应,管道轴向应变最大值存在差异;不同相干函数模型,管道轴向应变最大值也存在差异。结论认为,如果场地比较均匀且管段较短,可采用行波法进行地震输入;长柔管道应采用相干法进行地震响应分析,场地不均匀的长柔管道,应同时考虑场地效应。  相似文献   

16.
震源到接收台站之间的地层响应函数能够反映地下介质信息。对地震波传播过程中的卷积模型进行推导:记录信号是众多震源子波经过时移加权叠加的结果;通过反卷积方法可去除震源子波信息,提取震源到接收台站之间的地层响应函数;地层响应函数中第一个突跳值对应的时间即为P波走时。在河北赤城—张北地区进行人工震源实验,通过反卷积计算得到该地区地层响应函数剖面图,得出P波波速约6 km/s。利用人工震源系统还可以对地下介质波速变化进行长期动态监测,对地震预测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7.
编码震源提高地震探测能力的野外实验研究   总被引:31,自引:9,他引:2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地球深部结构研究是地震预报和地球动力学研究的基础,传统人工地震受到探测深度、分辨率或震源能量的环保限制,探索利用小能量震源进行深部高分辨率探测技术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借鉴雷达探测中的编码原理,开展了震源编码探测实验,利用人工震源向地下发送具有独特特征的随机编码序列脉冲,作为一次等效激发,利用准确记录的编码震源的源函数与地震连续观测的互相关进行“解码”分析,获取地下信息,形成编码地震探测技术.实验表明编码地震能够大幅度提高地震探测能力,利用小能量震源获得远距离的探测和高分辨率,是一种具有重要发展前景的人工探测技术.  相似文献   

18.
绥棱爆破地震监测与局部场地台阵观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黑龙江省地震局在绥棱组织了2次人工爆破,目的在于检验黑龙江省地震台网的监测能力和定位精度,并开展相关的地震学和地震工程学研究。为此,在原黑龙江省地震台网的基础上,又架设了一个由六台数字地震仪组成的流动台网,并在爆破点附近建立了一个由多通道强震观测系统和4台强震仪组成的场地影响台阵。本文介绍了这次爆破及现场观测的有关情况,并对结果进行了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19.
小震级地震事件的倒谱差异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从数学、几何及物理方面,简要介绍了地震事件震源倒谱分析和震源性质判别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将该方法应用于小震级的地震与爆炸事件的分析,结果表明,朝鲜半岛6次较小地震与爆炸的震源倒谱具有显著的峰值差异,倒谱差异的定量描述C值参量分别大于和小于1。  相似文献   

20.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dense array, the surface wave velocity and azimuthal anisotropy under the array can be directly obtained by beamforming the noise cross-correlation functions (NCFs). However, the retrieval of the Green's function by cross-correlating the seismic noise requires that the noise source has a uniform distribution. For the case with uneven noise source, the azimuthal dependence on the sources in the expression for the spatial coherence function, which corresponds to the NCF in the time domain, has the same form as the azimuthal dependence of the surface wave velocity in weakly anisotropic media. Therefore, the uneven noise source will affect the surface wave anisotropy extraction. In this study, three passive seismic methods, i.e., beamforming, SPAC (spatial autocorrelation), and NCF, are compared to demonstrate that an uneven source distribution and uneven station distribution have equivalent effects on the outcome from each method. A beamforming method is proposed to directly extract the velocity and azimuthal anisotropy of surface waves. The effect of uneven noise source and/or station distribution on estimating the azimuth anisotropy of surface waves was investigated using data from the ChinArray Phase II. A method for correcting the apparent anisotropy in beamforming results caused by an uneven station distribution is suggest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