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微藻对油污染物的不同响应,势必造成其群落种类组成和结构的变化,进一步影响海洋生态系统的变迁。由于油污染对于浮游植物的影响具有污染源及生物响应的多样性、多维度性和复杂性,产生影响的时效长但可显示度低等特点,造成该研究领域的极大限制。作者以石油标准品20-3和3种石油化学品(双酚、对苯二甲酸、对二甲苯)作为油污染源,利用多孔板高通量检测方法及大数据处理分析软件Simca-P,对中国沿海常见单种微型藻类的种群消长受油污染影响进行了研究。以石油标准品20-3为油污染源,分析了31株微藻增殖对不同油标浓度的不同响应;利用Simca-P软件对3种不同浓度的石油化学品对4种典型微藻(柔弱角刺藻(Chaetoceros debilis)、球等鞭金藻(Isochrysis galbana)、东海原甲藻(Prorocentrum donghaiense)、剧毒卡罗藻(Karlodinum veneficum))增殖的影响进行了比较分析。研究结果显示:不同种类微藻因油污种类及其浓度不同,其响应存在显著差异。利用多孔板以及微藻的吸光特征,可以高通量快速筛查不同微藻对不同油污及其不同浓度的响应差异,并利用计算机软件对大数据的分析能力,挖掘和比较不同微藻与不同油污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就油污染对微藻影响这种多维度复杂关系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2.
石油在海岸带泄漏后会形成长期危害生态环境的污染源区。在水动力、微生物和地球化学等的作用下,石油污染物的质量、浓度、体积、毒性和流动性降低的过程称为自然衰减。本文系统综述了海岸带石油污染物的自然衰减特征及其研究手段,阐明了石油性质、沉积物类型、水动力因素、光氧化反应和微生物等因素对海岸带石油污染源区自然衰减的影响,归纳总结了表征石油污染源区自然衰减过程的地球化学、地球生物和地球物理指标。同时,通过总结自然衰减过程的预测方法,指出了研究方向多学科交叉、多数据驱动的重点及难点,最后对海岸带石油污染源区自然衰减研究提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3.
我国海岸线长,水域辽阔。近年来随着我国海洋石油工业,石油运输业和拆船业的发展,由油轮触礁,油管破裂,油轮装油冒舱和拆船时旧船解体等原因造成的溢油,漏油漂浮海面,造成严重污染。同时,海洋石油污染在世界上也是一个普遍存在而又明显的污染源。因此为了保护水域环境,防止石油污染,世界各国都很重视溢油回收技术。美、苏、日、英、加拿大、挪威等国研制了很多种溢油回收器(收油器),这些收油器虽然种类繁多,但就其原理而言,大致分为三类:1、吸引式或吮吸式;2、吸着、附着式(也叫亲油式);3、导引式。亲油绳式收油机就属于吸着、附着式。国外生产亲油绳式吸油机的主要厂家是“国际油回收公司(O、R、ILtd)”及其在英国的子公司(O、M、I公司),由于其收油效果  相似文献   

4.
通过各种途径漏泄到海洋环境中的石油,由于受到日晒、风浪、溶解、蒸发、化学、生物降解等作用,引起成分的改变,以致企望以常规方法测定其物性和成分作为对环境样品的鉴别是困难的。 因此,提供一个适当的检定海洋环境中石油污染源的方法,对于防止及鉴别海洋石油污染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生物修复是含油污泥无害化处理的重要技术之一;然而,具有强疏水性的油污染物在土壤基质上的吸附,导致在修复过程中传质速率低,以及石油降解菌的缺乏,可能是油污染场地修复效率低的关键因素。本文通过户外修复实验,在选育混合石油烃降解菌的基础上,考察了土著微生物、接种混合石油烃降解菌和同时添加槐糖脂生物表面活性剂对含油污泥的油污降解作用,结合同步监测温度、pH、异养菌总数等参数,探讨槐糖脂生物表面活性剂和接种石油烃降解菌强化含油污泥修复作用的机制。以原油为唯一碳源,从活性污泥中所选育的混合石油烃降解菌对原油的降解率显著高于从其中分离出的单菌株,可作为外接菌剂以强化油污场地的修复。在24d的修复周期内,仅有土著微生物修复体系原油降解率达到29.7%;而接种混合石油烃降解菌,可有效提高修复体系的初始菌密度,并与土著微生物协同降解油污染物,该体系的油污染物降解率较土著微生物修复体系提高18.5%;而添加槐糖脂可以加快油污染物从土壤基质上解吸附速率,并与同时接种的混合石油烃降解菌协同增效油污场地的修复效率,该体系油污染物降解率较土著微生物修复体系提高35.0%。这表明,同时添加槐糖脂和接种混合石油烃降解菌是强化含油污泥修复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6.
油溢、工业排放以及污水处理场处理过的污水进入海洋已经成为最近海洋污染的主要污染源。浮游植物是鱼与高等有机生物的主要食物,它从海水中吸附大量的溶解有机物,因此,浮游植物对各种污染非常敏感,如烃、原油与工业废水等。Barbeau(1996)、Behrenfeld(1996)、La—Roche等(1996)已经对浮游植物中Fe的毒性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7.
津沙  张贝 《海洋世界》2011,(10):38-39
因为水和油不互溶,当发生漏油事件时,石油就会浮在水面上,形成薄薄的油层.这些石油会逐渐扩散开去,变得越来越薄,最终,在广阔的水面上形成闪闪的亮光.清污人员抵达现场的速度,以及水流和天气等其他因素,决定了清污人员运用何种措施来清除漏油.  相似文献   

8.
文章对海洋石油钻井泥浆和钻屑的分类、其中的污染源及其对海洋环境的影响进行了分析探讨,梳理了我国及世界其他国家对海上钻井泥浆和钻屑的管理规定,针对我国海洋石油平台及邻近水域污染现状,从技术及管理角度提出几点对策建议,以期改善或恢复海洋石油开发海域的海洋环境。  相似文献   

9.
马晓惠  孙洁 《海洋世界》2011,(10):32-37
海上石油污染绝大部分来自于人类活动,主要发生在河口、港湾以及近海水域、海上运油线和海底油田的周围,具体原因包括油轮相撞、海洋油田泄漏等突发性石油污染,以及含石油废水的排放等情况.不管是哪种原因所造成的海上石油污染,均给海洋和人类带来了难以估量的损失.  相似文献   

10.
董峻  张经  王俊鹤 《海洋学报》1995,17(1):137-144
随着工农业生产的迅速发展,污染物质的排放数量和种类也日趋增多,这些污染物对天然水环境将产怎样的影响是我们注重的焦点.一般认为,水体对污染物的迁移与存贮起很重要的作用.水体中的固体颗粒(例如矿物质与有机物)一般都具有吸附其他物质的作用.研究表明,天然的矿物质,如粘土、铁锰氧化物以及藻类、细菌等有机生物体对化学元素有吸收(吸附)作用,这不仅受到元素本身的物理化学特性与水体环境的影响,同时也受到吸附相浓度、化学成分(结构)以及吸附相与吸附质之间的相互作用等因素的制约.  相似文献   

11.
河口滨海区的水体是由组成和性质显著不同的河水和海水混合而成的。在河口区河水和海水的混合作用是复杂的动力学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还伴随着其他化学过程、物理化学过程和地质过程。诸如由于水质条件的剧变所引起的难溶物的沉淀作用,胶体和悬浮物的聚沉作用,各种固相与溶解成份之间的交换吸附与沉积作用以及气体交换作用等。因此,河口区混合水体所含物质的组成不仅与河水和海水的化学组成以及江河流量、涌入河口的海水量、河口的地形地貌、沿岸的地质、潮汐过程和气象等外界环境条件有关,也与伴随着混合过程而产生的许多复杂的化学、物理化学过程密切相关。这些过程尤其对混合水体中的微量元素的迁移及溶解气体的分布变化有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发展,石油及其各种产品已广泛地应用于国民经济各个领域。就海洋而言,由于海上石油的开发、运输及工业污水的排放等,石油对海洋的污染日趋严重。海水中具有较大生物毒性的苯系物含量日益增加,在近岸海区尤为显著。这对海洋生物生长及其活动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因此,能否准确地测定海上石油污染物之一的苯系物,这对了解石油在海洋环境中迁移转化是非常必要的。本文是我们用气相色谱法研究海洋石油污染物的继续。  相似文献   

13.
论述了一台单波段断面现场油荧光计的研制及其在海洋环境中的实验结果,表明了与在实验室检测条件下的测试结果是一致的。在假定没有荧光污染(如溶解的有机物,无机物和浮游生物物质)的条件下,该荧光计对油的探测范围为5×10-9~100×10-6g/cm3。而荧光污染对于沿岸海水如波罗的海、北海和挪威海湾是有普遍性的。为了得到油产生的荧光信号,还描述和讨论了对油和污染物产生的荧光信号的总量所作的修正步骤。为了获得在海中,特别是在沿岸、海洋峰面和密度跃层附近油溢的准确、定量的空间分布,有人认为使用单波段油荧光计测定方法最好与其他光学辅助测量相结合。  相似文献   

14.
海洋约占地球总面积的3/4,是地球上最大的水体。海洋与人类有着密切依存关系。然而海洋正遭到污染。由于人类活动,直接或间接地排入海洋大量的有害物质和能量,超过了海洋自净能力,改变了海水或底质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的性状。海洋污染的主要来源有:工业废水、废渣的排放和倾倒;生活污水、垃圾、农药的排放和倾倒;船舶排放的废水油和废物以及油船事故;海底石油开采渗漏的石油及其它有害物  相似文献   

15.
浮标式水面溢油监视报警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浮标式水面溢油监视报警系统一套用于监测水面石油污染的浮标式水面溢油监视警报系统,由交通部水运科学研究所研制成功并获国家专利。该报警器是针对我国还不能广泛采用遥感技术对输油码头、海洋石油开采平台等类似固定污染源进行监视的实际情况而开发的。主要特点是:1...  相似文献   

16.
在世界各地的港口、海湾和沿岸,在油船和其他船舶的主要航线,以及在海上油田的周围,人们经常可以看到漂浮的油块和油膜。进入海洋的石油,在氧化和溶解过程中,会对海水的某些化学性质产生一定的影响。石油的溶解能导致海洋水中二氧化碳和有机质含量的增高,溶解氧的含量则急剧下降。另外,在细菌分解石油的过程中,同样也需要消耗大量氧气。因此,一起较大规模的石油污染事件,往往会引起大面积海区的严重缺氧,对海洋生物造成严重影响。  相似文献   

17.
海上溢油在波浪破碎的情况下经常会形成油滴,本文讨论了油滴形成的可能机制,根据量纲分析瑞利法建立了油滴卷入率与能量耗散率、卷入深度等破碎统计物理量的关系。基于量纲分析Π定理并根据毛细数、无量纲卷入时间与粘度比的实验关系,导出了油径谱的理论模型。初步结果表明,理论谱斜率-2.29与观测谱斜率-2.3符合良好,剪切率、表面张力、油滴半径、油和水的黏度等因素是影响油滴总数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8.
在内波以及其他的层结流体的实验中首先需要制备密度层结的流体,传统的双缸法只能制备密度均匀分层的层结流体。本文对传统的制备均匀层结盐水的双缸法进行改进,推导了制备任意密度剖面的层结盐水方法的理论公式以及实用数值计算方法,通过振荡圆柱实验对此方法的可行性进行了验证。  相似文献   

19.
气相色谱指纹法在海上油污染源鉴别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一个具体案例,探讨了气相色谱指纹法在海上油污染源鉴别中的应用。该鉴别方法基于样品的正构烷烃气相色谱指纹分析,选择既能表征油种固有特性,又受风化影响较小的正十七烷(n-C17)、正十八烷(n-C18)、姥鲛烷(phy)、植烷(phy)和正二十烷(n-C20)等特征烷烃作为判据,可信度大,而且整个操作流程短(一般不超过半天),较简便易行。  相似文献   

20.
文章主要对杭州湾及其沿岸各县(区)的工业、生活、农业、畜禽养殖和海水养殖等污染负荷及贡献率进行了系统、定量的分析与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杭州湾各污染源中,工业污染负荷和贡献率最大,其次为畜禽养殖污染,同时生活和农业面源污染负荷亦不容忽视;杭州湾周边12个县(区)中,萧山、绍兴的污染负荷和贡献率相对最大;加强萧山和绍兴等区域的污染负荷控制,尤其是来源于工业和农业面源排放的CODcr和畜禽养殖排放的BOD5以及农业面源和畜禽养殖排放的总氮及总磷等,对杭州湾污染源和污染物的削减以及海域环境的改善等都起着关键性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