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中国耕地保护机制建设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综合运用文献资料法、对比分析法评述了中国耕地保护机制建设研究进展,分析了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展望了下一步的研究重点与方向。研究结果表明:中国耕地保护机制建设重点研究了耕地保护经济补偿机制和共同责任机制。对经济补偿模式与整体框架设计、经济补偿标准厘定、经济补偿资金管理与运作、中央政府-地方政府耕地保护关系、耕地保护多主体共同责任关系等问题进行了分析。基于分析得出机制建设是耕地保护的治本之策,农户行为与意愿研究、耕地非市场价值研究、中央政府激励机制设计将是下一步研究主要方向的结论。  相似文献   

2.
浅析湿地公园的社区参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湿地公园承担着保护生态思想的传播责任,而湿地公园的建设、保护和管理需要社会共同的关注和参与。社区作为生态旅游文化的营销终端,可通过监督、宣传等参与活动与湿地公园形成互动,对城市、湿地公园和社区居民部具有十分重要的积极作用。本文列举了国外湿地公园的群众参与情况,提出构建社区参与机制的原则,以供有关部门和单位借鉴。  相似文献   

3.
耕地保护经济补偿运行机制及补偿效应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对耕地保护经济补偿机制内涵界定的基础上,提出了"农业保险+社会保障+实物技术货币一体化的区内经济补偿机制"和"基于上级政府调控和财政转移支付的耕地保护区际经济补偿协商机制",并对区内和区际经济补偿方式、运行机理进行了分析.同时,在对耕地保护经济补偿效应概念、类型界定的基础上,结合农户问卷调查,对耕地保护经济补偿效应进行了系统分析.研究表明:(1)耕地利用生态社会效益的外部性是耕地非农化的根本原因,而构建耕地保护的经济补偿机制则是抑制耕地非农化的根本途径.(2)耕地保护的经济补偿体系由区内经济补偿和区际经济补偿共同组成,耕地保护经济补偿方式、补偿标准是影响其补偿效应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基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耕地社会责任价值补偿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方斌  王波 《地理研究》2011,30(12):2247-2258
以省为单元量化其耕地保护社会责任价值,以此检验不同省份所承担的耕地保护社会责任价值与国家赋予的应承担价值偏差,从而确定其在该方面履行责任的程度。本文选取人均GDP等五个主要经济发展水平作参照,进行相关性分析,建立经济发展水平指标与单位面积耕地社会责任价值之间的回归模型。研究结果表明:粮食主产区所承担的责任远高于发达地区...  相似文献   

5.
分析和评述了国内耕地利用与保护的研究动态,对今后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国内有关耕地利用与保护的研究经历了研究背景由耕地无保护向耕地严格保护过渡,研究方法由定性为主向定量和计量为主转变,空间落点由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向城镇化速度快、耕地资源禀赋条件好的中部地区转移。在某一研究论题断面上,东、中部地区始终先于西部地区。得出以下结论:经济、社会因子与耕地数量保护之间的作用机制研究已近饱和;耕地质量变动对耕地利用与地区生态环境演变的响应机制探讨亟待深入;我国应开展广义的耕地保护,走"目标多样化、政策多样化、途径多样化"的可持续耕地保护之路。  相似文献   

6.
武汉居民参与耕地保护的认知及响应意愿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武汉市480户居民家庭进行随机抽样调查,分析社会公众对耕地外部效益、保护目的、保护工作存在问题、耕地减少对家庭生活的影响预期等方面的认知程度,了解居民自愿参与耕地保护的支付意愿,并运用CVM对武汉市耕地资源的非市场价值进行评估.调查及研究表明,随着耕地保护意识的增强,武汉居民已经意识到耕地资源非市场价值的存在,受访居民中对耕地保护有支付意愿的家庭有394户,占样本的83.65%;从居民参与耕地保护的支付意愿出发,居民每年保护耕地的支付意愿价值为9.67亿元,折合单位hm2耕地的非市场价值为59171元;全市现有耕地面积36.16万hm2,非市场价值约合213.98亿元,是资源价值构成中无法忽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7.
《西部资源》2012,(4):12-13
杭锦后旗地处河套平原腹地,地上无山,地下无矿,土地是全旗31万人民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宝贵资源和最大资产。因此,保障经济社会发展、保证耕地数量不减少、质量不下降,确保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就成为巴彦淖尔市杭锦后旗国土资源局(以下简称杭后局)的首要任务和重要使命。本着这一原则,杭后局领导干部积极争取旗委、政府支持,加大耕地保护力度,出台文件,建立了旗镇村组四级耕地保护责任机制,将各镇长作为耕地保护的第一责任人,村、组干部作为耕地保护具体责任人,与旗政府层层签订责任状,将耕地保护责任落实到了田间地头。按照"科学规划,合理利用,统筹管理,因  相似文献   

8.
鄂尔多斯市国土资源局始终认真贯彻落实《土地管理法》和《基本农田保护条例》,坚持“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土地,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和“保护耕地,保护我们的生命线”的基本方针,在服务和保障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严格落实耕地保护、基本农田保护责任制,紧紧守住耕地“红线”不放松,全市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得到了有效保护,耕地总量实现了动态平衡. (一)健全耕地保护目标责任制,完善目标责任考核体系. 为确保全市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数量不减少、用途不改变、质量不降低,按照《基本农田保护条例》等有关要求,市政府与各旗(区)、旗(区)与各苏木乡镇、乡镇与村、嘎查层层签订了耕地保护和基本农田保护目标责任书,把保护面积落实到了地块,责任落实到人.  相似文献   

9.
在明确粮食生产作为耕地基础性功能的前提下,从粮食安全的角度提出了2020年北京不同耕地保护目标下的3种情景模式,分析了各情景经过生产波动校正后单产情况,采用最小人均耕地面积法,结合粮食自给水平和规划人口数量测算了北京耕保需求的底线数量.结果显示,无论以何种目标进行耕地保护,北京的耕地保护压力都是严峻的.结合测算分析结论,并针对现有耕保政策对耕地保护单一采用数量约束指标的问题,提出 "等效面积"的概念,采取综合权重系数方法对影响耕地质量和作物产量的基本因素和拓展因素进行了分析,将耕地实际面积转化为等效耕地面积.最后,从制度和政策方面分析了基于"等效面积"的耕保机制.  相似文献   

10.
中国耕地保护研究的回顾与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CSSCI检索出的1998年~2015年共18年的331篇耕地保护研究的文献作为研究对象,通过CitSpaceⅢ、Ucinet及SPSS软件,采用社会网络和聚类分析的方法进行计量分析。研究发现:(1)近18年我国耕地保护研究可以分为探索研究阶段(1998年~2003年)、全面发展阶段(2004年~2009年)、稳定发展阶段(2009年~2015年);(2)耕地保护研究的知识基础聚类相对集中,形成以"耕地动态变化"、"耕地安全"、"耕地制度"及"经济补偿"四大类;(3)耕地保护热点主要为耕地保护、粮食安全、土地利用、土地管理及耕地资源五大方面。农户、农民权益及社会责任等则可能成为未来研究的热点;(4)耕地保护研究成果与国家层面的耕地保护政策相对一致,研究成果在一定程度上作用于国家层面的耕地保护政策制定及实施。  相似文献   

11.
环境恶化给旅游业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云南普者黑旅游景区也未幸免,通过数理统计与定性分析,发现景区水质恶化、大气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动植物生境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保护景区生态迫在眉睫。旅游者是景区生态环境保护不可忽视的群体,其承担生态责任有利于景区生态安全;可以有效提高社区其他公众的生态意识;有利于政府部门更好地贯彻落实可持续发展观。因此,通过加强生态伦理教育,完善景区旅游解说系统,加快生态社区建设可以有效培育旅游者的生态责任,从而实现普者黑景区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强向海保护区生态环境保护。坚持以"保护为主,开发为辅"原则,通过采取加强生态教育、调整产业结构、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建立健全生态环境质量负责制和生态保护综合决策机制、强化生态监督和保护管理机制等措施,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快向海保护区发展步伐。  相似文献   

13.
探索客观、科学的城市周边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划定决策方法,对于切实保护优质耕地及促进区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该文从评价性指标与约束性指标两方面构建指标体系,采用集对分析方法,以江西省萍乡市安源区为例开展城市周边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划定决策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安源区耕地可划分为优先划入、择优调入、针对性调控以及全面治理四大类型:优先划入型和择优调入型耕地合计2553.66 hm2,主要分布于城区周边道路沿线,应优先划入红线进行保护;针对性调控型耕地应根据其短板开展针对性调控改造,将改造后的优质耕地划入红线;全面治理型以丘陵山区的旱作坡耕地为主,主城区周边有少量镶嵌于建设用地之中,该类型耕地可作为农业—建设—生态弹性空间,通过全面治理,服务优化建设布局、发展山区特色旱作农业、强化生态功能等多方向管理决策。研究结果客观反映了安源区城市周边耕地资源综合状况,可为城市周边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划定决策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4.
依据自我决定理论,构建以自我决定动机为中介变量、地方依恋为调节变量的调节中介模型,旨在从心理动机层面探讨旅游者生态价值观影响其环境责任行为的作用机制和边界条件。研究发现:生态价值观对内部和外部动机均有显著正向影响,并通过内部和外部动机进一步正向影响旅游者环境责任行为;地方依恋对生态价值观与内部动机之间的关系有显著正向调节作用。在制定景区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策略时,应考虑利用旅游者生态价值观、地方依恋和自我决定动机的多层作用关系,以激发旅游者环境责任行为。  相似文献   

15.
吴中区湿地资源现状调查和保护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调查了吴中区面积在8hm2以上的湖泊湿地、沼泽湿地、人工湿地以及宽度10m以上、长度5km以上的河流湿地,结果表明:吴中区共有湿地113个斑块,面积180459.69hm2,占吴中行政区划面积的82.95%。湿地水生植物95种,隶属37科60属;鱼类100多种,隶属12目23科;留居、旅经或在该地进行繁殖的鸟类至少170种,隶属16目;两栖动物9种,隶属3科7属;爬行动物24种。通过实施湿地保护立法、开展湿地生态补偿、建立湿地保护区、湿地定位站和退垦还湖、退渔还湿工程对吴中区湿地进行全面保护,以期发挥其更大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6.
城镇化系列咨询研究进展与影响   总被引:7,自引:5,他引:2  
陈明星  龚颖华 《地理研究》2016,35(11):2015-2024
2014年3月,国家印发《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标志着中国城镇化发展的重大转型,将城镇化重点转向实现“人的城镇化”。国家城镇化政策转型离不开多学科众多学者长期以来针对城镇化开展研究探索的集体智慧的推动,中国科学院学部牵头完成的城镇化系列咨询报告是标志性成果之一,在城镇化政策转型中发挥了作用。回顾城镇化系列咨询研究的主要内容,以及对国家相关部委产生的工作推动与影响。认为人文与经济地理学要积极承担国家智库和思想库功能,加强基础研究以支撑决策咨询研究,城镇化是地理学综合研究的重要内容,新型城镇化为学科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同时,科技工作者要有强烈责任感与科学精神。  相似文献   

17.
钱国权 《干旱区地理》2015,38(3):525-530
清代河西走廊年降水量平均约200 mm,靠天然降水不能满足农业生产,农业灌溉主要依靠石羊河、黑河和疏勒河三大内陆河。为了高效利用水资源,实行了一些较为合理的水利制度,如四级负责制、农闲时的修渠制、浇地时的红牌制、计粮均水制、计亩均水制、计工均水制、奖罚严明制和流域统一管理制,并总结出了一些先进的水利技术。如引水时凿洞通水,飞槽渡水,偃水上流;行水时衬砌防渗,植树固沙;灌溉时串灌、漫灌、块灌、畦灌、沟灌综合运用,灌溉不足时相地移坵;验苗察土晴晒泡水法;保护水源涵养森林等。总结历史的经验和教训,今天河西走廊应实行全流域管理制,在不适宜水利开发的地区,坚决实行退耕还林或退耕还草,争取建立一个“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河西社会。  相似文献   

18.
无锡都市区制造业的区位决策影响与适宜性分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制造业区位决策的影响要素分析,讨论各区位因子对制造业适宜性分区的控制作用。以经济发达的无锡市为例,综合考虑生态约束、开发引导和相关空间因素,分别选择生态服务功能、灾害易损性、水环境风险进行生态约束要素分区评价;选择交通、集聚规模和土地潜力指标进行开发引导要素分区评价;同时考虑城镇和基本农田的分布状况。在此基础上,运用GIS空间分析方法,综合评价全市域制造业的适宜性分区,作为制造业空间区位决策的依据,其中生态环境约束较弱、开发引导较强的地区可以适当布局制造业项目,而生态环境约束较强、或开发引导较弱、或人口相对稠密、或优质农田分布的地区需要严格控制乃至禁止制造业项目的建设。  相似文献   

19.
武利玉  王辉  苏德荣 《中国沙漠》2007,27(6):1033-1039
通过引水灌溉发展起来的人工绿洲是干旱区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依托。稳定的人工绿洲防护林体系是绿洲稳定的前提条件。根据人工绿洲防护林体系稳定性的含义和实质,构建评价其稳定性的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由4个层次19个评估因子组成;通过分级量化指标;用层次分析法对指标进行权重分析;提出了人工绿洲防护林体系稳定性评判标准和具体的评判方法。以甘肃景泰县引黄灌区人工绿洲为例,对其防护林体系稳定性进行评判,结果与实际基本相符,说明本评价方法具有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The mountain areas of Europe have been of vital importance in the system of summer farming whereby the movement of livestock between different altitudinal levels is a key element. However, summer farming has been downscaled considerably during the 20th century. The article describes two areas where summer farming is still practised: Forollhogna in Norway, and Asturias in Spain. The authors document the transhumance system in the two areas, and investigate how farmers view the summer farming system and landscape, how they relate to nature protection, and whether specific value orientations can be detected in their views. The findings show that the logic behind summer farming is the same in both areas: economic motivation and access to grazing grounds. With regard to nature and landscape protection, the opinion that wild nature is given priority and that ‘managed nature’ of transhumance is overlooked was found in both areas, although it was expressed more strongly in Asturias than in Forollhogna. Opinions and ideals related to ‘good farming’ were found in both contexts, and were reflected in well-kept fields and productive and healthy livestock.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