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0 毫秒
1.
针对陆相曲流河油藏复杂的砂体分布特征及重建地下认识体系关键技术难点,在分析陆相盆地地层建造及曲流河储层形成基础上,运用曲流河储集层层次细分方法,将吉林扶余油田扶余组曲流河油藏分为4个砂层组,13个小层。在小层划分基础上,以曲流河单砂体内部构型刻画为重点,通过综合运用岩心、密井网测井、开发动态等资料,对研究区点坝单砂体层次界面、岩相组合及空间展布与配置关系进行系统研究,探讨了剩余油成因及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形成于弱水动力环境的扶余组曲流河油藏点坝单砂体受两级沉积界面控制,形成的侧积体数多在3~4个,侧积面夹角多在3.5°~6.2°,平面规模差异较大。孤立型、搭接型、叠加型和切叠型是储集层单砂体空间配置的主要方式。受点坝侧积泥岩等夹层及注采方式影响,剩余油多分布于点坝、孤立及切叠砂体中,构成了油藏实施二次开发的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2.
齐永安  张洲  周敏  郑伟 《沉积学报》2009,27(2):254-264
豫西济源中三叠世油房庄组下部发育曲流河沉积,以细砂、粉砂和粉砂质泥岩为主,局部含泥砾和粗砂岩。根据Miall的岩相分类法,油房庄组发育有17种岩相,主要有Sts、Sps、Sws、Fh、Fr、Fc、Ch和Cr等,可归纳为代表曲流河不同发展阶段的7种岩相组合类型。根据岩相类型和沉积构造特征,曲流河沉积识别出3个沉积亚相和8个沉积微相,其中河道亚相包括河道滞留沉积微相和边滩沉积微相;堤岸亚相包括天然堤沉积微相和决口扇沉积微相;洪泛平原亚相由近端洪泛平原沉积微相、远端洪泛平原沉积微相、永久性河漫湖泊微相和暂时性河漫湖泊微相组成。研究区河流曲率P为0.64,属于低弯度曲流河沉积。  相似文献   

3.
李彦芳  辛仁臣 《地质论评》1993,39(6):484-489
河流的沉积特征是多样的。实际上,多数河流沉积序列与经典曲流河沉积模式存在一定差别。在松辽盆地茂兴地区泉三段地层中阶梯状曲流砂坝河流较为发育,其特征为:发育2层曲流砂坝沉积,下曲流砂坝厚度较大,一般厚2-5m,发育较完好的正韵律,与经典曲流砂坝沉积模式特征相似;上曲流砂坝亦为正韵律,但泥质含量偏高,层理发育较差。上、下曲流砂坝间多为突变接触,或被紫色或杂色泥质层隔开。  相似文献   

4.
综合运用钻井岩心、测井、三维高分辨率地震等资料,对渤海湾盆地黄骅坳陷北部马头营凸起馆陶组砂体成因及展布特征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结果表明:馆陶组沉积前期发育2条规模大、延伸较远,呈近NS、NNW—SSE展布的沟槽,指示物源主要来源于北部燕山褶皱带。馆陶组为冲积扇-辫状河-曲流河沉积序列;馆三下段为冲积扇扇中辫状河道和河道间漫流相,发育扇中辫状河道成因砂体;馆三上段为辫状河道和泛滥平原相,发育河床滞留沉积和心滩成因砂体;馆二段和馆一段为曲流河沉积,河床滞留沉积、边滩、决口扇和天然堤是主要的砂体成因类型。馆陶组可划分为3个长期旋回,7个中期旋回,16~19个短期旋回;以短期旋回为单元,建立了馆二段等时地层对比的高分辨层序地层格架;层序格架控制着砂体的分布模式,馆二段短期旋回的下部砂岩发育,是主要的储集层。层控测井约束反演提高了馆二段薄互层河道砂体预测的精度,馆二段各砂层组反演预测平面砂地比反映河道砂体呈NE—SW向的展布特征。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岩心观察、录测井及岩心粒度资料,埘鄂尔多斯盆地麻黄山西区块北部中侏罗统延安组延一段的岩石组分、结构构造、粒度分布等特征进行分析,确定其沉积相类型。结果表明:延安组延一段属河流沉积体系,发育辫状河和曲流河两种沉积类型,主要包括河床和河漫两个亚相,可进一步识别出河床滞留、心滩、边滩、河漫滩、河漫沼泽、决口扇等微相。延一段延10油层组沉积时期,研究区以辫状河沉积为主,心滩发育,河道较宽,平面上摆动宽度为2~8km,主水流方向由西北至东南;延一段延9油层组沉积时期,受鄂尔多斯盆地湖水面整体抬升的影响,河道分布范围逐渐缩小,研究区以曲流河沉积为主,发育两条曲流河,平面上摆动宽度约2~4km,河道凸岸发育边滩沉积。  相似文献   

6.
苏里格大气田多成因河道砂体的分布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鄂尔多斯盆地苏里格大气田二叠系下石盒子组盒8段河道砂体为研究对象,开展盒8段河道砂体成因类型及分布模式的研究。详细的岩心观察和相标志研究表明,盒8下段为辫状河砂体,盒8上段为曲流河砂体,局部发育网状河砂体。岩性、岩相与砂体的含气性的关系密切,含气砂体与砂岩中的粗岩相单元有良好的对应关系,粗岩相主要发育在高能辫状水道、心滩及曲流河下部边滩内。河道砂体分布模式研究表明,盒8下段发育高能辫状河砂体与低能辫状河砂体模式,盒8上段具有北部网状河、南部曲流河的分布模式。  相似文献   

7.
曲流河、辫状河储层在我国的陆相盆地中广泛分布。由于曲流河相沉积砂体的单层薄、横向变化;辫状河相沉积的砂体迁移快、垂向加积等特点,增加了在勘探过程中对其分辨的难度。因此,对地震资料曲流河、辫状河油气储层的识别与预测,必须综合多种与其相关的地质资料,结合地震数据体中给出的信息来判断分析,以达到提高分辨率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山2段是该盆地重要的天然气富集层位。通过重矿物分布、岩屑组分、砂岩岩屑类型及阴极发光特征分析山2段沉积物源体系,经研究认为盆地东南部山2段沉积同时受南、北部物源供源。山2段为曲流河三角洲前缘沉积亚相,碎屑颗粒分选中等偏好、磨圆较好、颗粒之间接触紧密,沉积构造主要为板、槽状交错层理、平行层理及浪成交错层理。本区山2段沉积物以跳跃组分和悬浮组分为主,水下分流河道微相粒度概率曲线呈现三段式和四段式;河口坝微相分选较好、粒度概率曲线形态为两段式和三段式。研究区北部、南部及中部志丹、甘泉等地区砂体发育较厚,剖面上河道砂体呈不对称式相互叠置,水动力条件中等-较强。通过物源体系重建、沉积特征分析与薄片特征鉴定,建立了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山2段双物源曲流河三角洲沉积模式。该研究明确了盆地东南部山2段物源方向,明晰了山2段沉积特征,创建了典型曲流河三角洲沉积模式,为进一步勘探开发提供了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9.
川西坳陷西充-梓潼地区下沙溪庙组沉积微相特征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野外剖面、钻井取芯、镜下薄片观察的基础上,结合岩石学、沉积构造和测井曲线特征等沉积相标志,对川西西充-梓潼地区下沙溪庙组开展了沉积微相类型与特征研究。研究表明:西充-梓潼地区下沙溪庙组主要岩性为长石岩屑砂岩和岩屑长石砂岩,岩屑组分主要为沉积岩岩屑,方解石、绿泥石为主要胶结物,磨圆次棱角状,分选中等;发育了平行层理、交错层理、底冲刷沉积构造;研究区下沙溪庙组发育曲流河三角洲-湖泊沉积,曲流河三角洲在研究区主要发育三角洲前缘和前三角洲亚相,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微相是砂体主要富集环境,其空间展布主要是由北向南展布,平面上依次分布射洪、西充、南充三个砂体发育区。  相似文献   

10.
河流相砂体是陆相含油气盆地的重要储层类型,其河型的时空转换不仅是研究盆地演化的直接证据,更是精准评价与预测油气储层的核心内容,已成为近年来国内外沉积研究的热点之一。以Melut盆地Ruman地区坳陷期Jimidi组为例,通过开展层序划分、岩相类型与岩相组合分析、高分辨率储层反演、以及砂体平面展布分析,结果表明:1)坳陷期Jimidi组河流相研究层段发育3个中期基准面旋回,可识别出垂向加积型、侧向加积型、充填型、充填—废弃型、漫溢型等5类典型岩相组合。2)揭示出Jimidi组由下至上具有“曲—辫—曲”河型转换规律,明确了构造作用所造就的古地貌背景和长期基准面上升的总体趋势是控制河型转换的主要因素。3)河型转换的新认识有效指导了研究区曲流河型层段内连续分布的相对低孔封隔带的发现,推动了Jimidi组首口岩性油藏风险探井的部署与勘探突破。  相似文献   

11.
我国西部新疆地区侏罗系-下白垩统大面积、厚层状砂岩油气勘探获得了重大发现, 大面积厚层状砂体及泥岩红层沉积的成因机理受到长期关注。结合现今准噶尔南缘多条季节性河流的沉积体系、砂体展布特征分析, 并对比郝家沟-头屯河剖面、玛纳斯河剖面上侏罗统齐古组、喀拉扎组的岩相组合、岩石颜色、砂泥岩沉积构造、沉积序列与古环境分析, 认为干旱气候下头屯河组上部-喀拉扎组的季节性曲流河-季节性辫状河沉积是上侏罗统大面积厚层状砂砾岩体及厚层状泥岩红层沉积的重要成因机理, 进而建立了季节性河流的砂体构型和成因模式。准噶尔盆地南缘季节性河流沉积砂体构型和成因模式的建立, 对进一步认识我国古代季节性河流沉积提供了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2.
针对安塞坪桥区长9油层组致密油储层难以预测、勘探开发有利区不明确、严重制约勘探开发进程等问题,笔者通过对典型取心井岩相、测井相研究,在确定砂岩沉积微相类型及其空间演化的基础上,对砂岩进行横向追踪对比,准确获取单砂体厚度数据,刻画出单砂体展布特征,并结合生产动态情况,优选出致密油勘探开发有利目标区.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致...  相似文献   

13.
通过大比例尺野外岩性岩相填图、掌子面二维岩性岩相描述和详细岩矿鉴定,研究营城组三段内幕。本区营三段自下而上岩性序列表现为2个中基性到中酸性的火山岩旋回:①下部为石英安山岩、安山岩、安山质集块熔岩、安山质集块岩、安山质角砾岩和安山质角砾凝灰岩,向上过渡为砂质凝灰岩和英安质凝灰熔岩;②上部为玄武安山岩和玄武质集块熔岩,向上过渡为英安岩、珍珠岩、英安岩、英安质凝灰熔岩、英安质沉凝灰岩和英安岩。旋回①岩相纵向序列:溢流相下部亚相、火山通道相火山颈亚相、爆发相空落亚相、火山沉积相再搬运亚相、爆发相热碎屑流亚相。旋回②岩相纵向序列:溢流相上部亚相和下部亚相、火山通道相火山颈亚相、溢流相下部亚相、侵出相内带亚相、溢流相下部亚相、爆发相热碎屑流亚相、火山沉积相再搬运亚相、溢流相下部亚相。营三段火山岩发育于松辽盆地断陷末期,是盆地断陷转为坳陷过程的重要岩石记录。  相似文献   

14.
三叠系百口泉组是新疆油田的主要储集层之一。应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基准面旋回原理,依据4 口井的岩芯资 料、122 口井的录井、测井等资料,对准噶尔盆地玛湖西斜坡玛18 井区百口泉组各级次基准面旋回界面进行了系统分析, 将百口泉组划分为1 个长期基准面旋回的上升半旋回、3 个中期基准面旋回和18 个短期基准面旋回层序。百口泉组下部发 育扇三角洲前缘亚相,上部发育前扇三角洲亚相。基准面旋回内砂体特征研究表明:百口泉组底部,可容纳空间增长速率 与沉积物供给通量的比值远远小于1 (A/S≤1),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大面积连片展布,主要以进积的切叠式为主;百口泉组 中部,随着基准面上升,A/S 增加,砂体以接触式分布;百口泉组上部,河水动力减弱,河道砂体进一步向后退积,发育 远砂坝砂体,砂体以孤立式分布为特征。长期旋回的早中期发育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形成了主要的岩性储集砂体;末期湖侵 作用形成的湖泛泥岩为油气圈闭提供了良好的盖层。  相似文献   

15.
The meander-belt deposit comprises a sandstone resting on an erosion surface and bounded above and below by massive varicoloured mudstones with rootlet traces. The sandstone unit is composed of six bodies separated from one another, horizontally, by erosion surfaces; together the bodies form a single multilateral sand body. Internally each body is composed of lateral accretion units inclined at up to 6° from the horizontal. Vertical sequences of facies show significant variations but the grain size generally fines upwards. The principal lithofacies within the sandstones are, in common ascending order, intraformational conglomerate, large-scale cross-bedded, horizontal bedded and small-scale cross-laminated sandstone, and alternate sandstones and mudstones. Current directions are normal to the true slope of accretion surfaces and show insignificant scatter within individual bodies but are very diverse overall. Five of the sand bodies are believed to represent individual point bars, and one body an abandoned channel. Together they comprise the meander belt. The river was subject to very variable discharges and carried high suspended loads. Analysis of vertical profiles indicates that grain size segregation along the length of the point bars caused differentiation of the bars into coarse-grained heads and sandy tails.  相似文献   

16.
17.
曲流点坝内部剩余油形成与分布规律物理模拟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建立了曲流点坝物理模型,模拟地下曲流点坝储层进行驱替实验。观察注入剂的运动规律,同时,在模型上布置了测量电极,以双电极法测量驱替过程中垂向电阻变化,反映注入剂波及高度的变化规律。分析了侧积泥岩夹层的建筑结构对注入剂在点坝砂体中的流动规律,以及对剩余油的形成分布的影响。通过实验研究证实,在曲流点坝内部,侧积泥岩夹层对注入剂具有强烈的遮挡作用,受其影响形成侧积体差异型剩余油、重力型剩余油以及压力异常型剩余油三种类型剩余油,主要分布在点坝的中上部。在实际生产中,利用水平井钻遇点坝上部进行开采是主要的手段。  相似文献   

18.
冀东油田明化镇组NmⅢ12-1小层井网分布不均,但地震资料品质较好。为此,对该小层进行井震结合砂体构型表征,建立曲流河砂体构型边界的正演概念模型。利用地震沿层切片属性、反演等地震资料及测井砂体特征有效提高单一河道边界及点砂坝砂体识别精度。采用“模式拟合”对点砂坝及其内部构型进行表征,利用水平井及动态资料验证构型解剖的合理性。在此基础上,建立三维储层构型模型并进行数值模拟,预测剩余油,提出曲流河砂体控制剩余油分布。开发中后期的油藏,正向微构造、储层构型和井网是剩余油分布的主控因素。构型控制的剩余油多集中在点砂坝的中上部;废弃河道及点砂坝内侧积层对渗流产生一定的遮挡,在废弃河道附近及侧积层间的侧积体常富集剩余油。研究对油田开发方案的调整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艾欣  胡明毅  潘勇利  黎祺 《世界地质》2016,35(1):163-172
利用研究区内精细岩芯观察,录井及测井等资料,从岩石特征、沉积构造、岩相组合和古生物等相标志入手,系统分析了松辽盆地临江南地区扶余油层沉积微相展布特征及沉积模式。研究揭示临江南地区扶余油层为曲流河-浅水三角洲沉积体系,主要发育的沉积微相类型有分流河道、决口扇、洪泛沉积、水下分流河道、水下决口扇、支流间湾、曲流河道、天然堤和河漫滩等。通过地震属性优选,结合单井和连井资料表明:纵向上,从FⅢ2到FⅡ1为一套三角洲平原亚相向曲流河相演化的进积沉积序列,在FⅡ1沉积后期,发生了全盆地范围的湖侵事件,导致从FⅠ3到FⅠ1为一套曲流河相向三角洲前缘亚相演化的退积沉积序列,并建立了临江南地区扶余油层的沉积模式。  相似文献   

20.
长岭凹陷所图地区青山口组沉积微相及砂体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分析长岭凹陷所图地区的岩心、测井及地震等资料,研究了该区青山口组沉积微相特征及砂体展布特征。结果表明: 所图油田高台子油层主要为三角洲沉积; 青山口组储层可划分为三角洲平原亚相沉积和三角洲前缘亚相沉积,分别发育分流河道微相、分流间薄层砂微相、水下分流河道微相和水下分流间薄层砂微相; 目的层中,GI1 层、GIV2 层砂岩发育较差,GI2 层、GIV1 层砂岩发育较好,呈片状大面积分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