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不同CO_2浓度的试验中测出六种陆生作物和两种水生作物的鲜重和干重。并从有关文献中摘录了其它18种作物的类似数据。一般说来CO_2浓度对作物干物质含量没有什么影响,只有在有利于叶片中淀粉积累的条件下,才能提高作物干物质含量百分率。  相似文献   

2.
赵圣菊  周朝东 《气象》1983,9(11):18-19
粘虫是暴食性农作害虫,是《全国农业发展纲要》中规定要消灭的危害对象之一。 在我国,二代粘虫发生区的范围很广,包括东北、西北、西南等大片地区,在6月中至7月为幼虫盛发期,对麦、粟、玉米、高粱、稻等作物都可造成危害,在大发生年可以把作物的茎杆和叶片吃光,造成颗粒无收。目前,关于病虫发生程度的预测,还以单站短期预测为多,大范围发生程度的长期预测尚不多见。所以,准确地做出二代粘虫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由于电子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为研制较好的土壤湿度测定仪器提供了有利条件,并且已取得了初步成果。下面仅就目前国内测定土壤湿度的方法、仪器以及研制的现状作扼要介绍。 1.烘干法:是现今气象站等广泛使用的常规方法。其优点是测定的精度较高,范围大,缺点是需要笨重的烘烤设备,取样等工作量大,对广大基层普查墒情极为不便。 2.注水排气法:土壤比重是指单位体积中固体土粒的重量(即除掉孔隙的土粒实体),用比重瓶注水法测定,根据测定比重方法反推之,亦可计算出土壤含水量。  相似文献   

4.
利用实测干叶片生化组分和高光谱反射率数据,提出了基于面积归一化的高光谱位置变量一阶导数极值法提取生化组分的新思路。结果表明:该方法能较好地提取叶片全氮、纤维素、木质素和淀粉含量,尤其是对纤维素、木质素和淀粉含量的反演精度有了提高。研究还表明:该方法在提取全氮、纤维素、木质素含量时,能有效剔除土壤影响,但是在提取淀粉含量时,效果不够理想。  相似文献   

5.
李峰  张海波  赵红  李莉 《山东气象》2014,34(1):12-15
作物氮素状况的有效监测是作物精确施肥和管理调控的信息基础。文章利用AISA-Eagle机载高光谱成像系统获取遥感图像,在对图像进行精确的几何、辐射校正基础上,探索由马铃薯冠层光谱数据组成的植被指数与叶片氮素含量之间的相关关系,建立相应的估算模型,并进行全氮含量填图。实验结果表明:植被指数TCARI/OSAVI与叶片氮素含量的相关性最好,决定系数为0.8404,达极显著相关。将最优的估算模型(y=-24.429x+10.08)应用到整个高光谱遥感图像,得到的全氮含量图的值域和分布与实际测量和地面调查结果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6.
1986年马铃薯(Solanum tuberosum L.)的近红外(NIR)和红光(R)波长的辐射率测定值与地表覆盖、光截获量和破坏生长的测定值有关。NIR/R之比和作物地表覆盖之间的关系取决于作物氮(N)的状况,因为施肥可以提高叶片中的叶绿素含量。假定光截获量和地表覆盖之间的关系为1:1,光截获累加值的计算说明与∑NIR/R为曲线关系,施用氮肥则提高曲线的斜率。∑NIR/R值与作物的总干重有关,对施氮肥或不施氮肥的作物分别给出一个二次方程。为了检验这些关系式,回溯预测了1985年几种不同施氮水平的作物生物量。在冠层扩展期间,辐射测量资料过高估计了作物的生长。在冠层封垅后,当使用施氮肥作物的二次方程时,作物干重的测定值和估算值之间的平均差异是非常不显著的(P>0.1),接近于零。本文还讨论了作物生长模拟中使用辐射资料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日本九州地区旱田作物约有22万公顷,是该地区的主要作物。旱田作物的生长与土壤水分有很大关系,迅速准确地把握土壤水分状况对于确定灌溉时间及灌水量等是非常必要的。测定土壤水分,有普通的烘干法,张力计法,热传导系数法,电阻法,中子射线法等,但是,这些方法都是在接触和破坏土壤的情况下估计土壤水分的方法,因此,需要开发出一种用非接触和非破坏性的估计土壤水分的测量技术。研究表明,土壤的分光反射特性与土壤的组成及土壤的水分状态有明显的关系。近年来,又利用人造卫星和飞机观测的可见光、近红外资料作过估计表层土壤水分的试  相似文献   

8.
郑昌玲  王春乙 《气象学报》2005,63(2):184-191
在试验研究的基础上,文中尝试利用数值模拟方法评估O3和CO2浓度变化对作物的影响.以农田生态系统碳氮生物化学模型(DNDC)为基础,对其中的作物子模型进行改进,加入O3对冬小麦光合作用和叶片生长影响的模拟,结合原模型中有关CO2对冬小麦光合作用影响的模拟,建立反映O3和CO2浓度变化对冬小麦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影响的作物模型.文章对DNDC模型进行了参数修正以适用于中国华北地区;文章参考前人的工作,引用了两种O3对作物光合作用影响的模拟方法进行比较,分别是O3对初始光利用率的影响和O3对叶片光合作用的直接影响;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考虑O3对冬小麦叶片生长的影响,根据试验资料,建立了O3对叶片生长影响系数.  相似文献   

9.
测量云液水柱含量的一个设想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陈洪滨 《大气科学》2002,26(5):695-701
云液态水柱含量是一个重要的气象学和云雾物理参数.对于云液水柱含量测量已发展了多种技术,但由于云在时空上变化很大,目前地基、飞机以及卫星测量的全部资料,都不能满足数值天气预报、人工增雨及气候变化研究等方面的工作需要.作者提出一种测云水的新方法,即从卫星-地面的微波衰减来确定云水(斜)柱量,并研究了此方法中的测量通道选择及测量方式问题,进行了初步的误差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此方法在现有技术条件下可行,云水的测量精度不难达到20%~30%的水平.与卫星被动微波遥感结合起来,可获得精度更高的云水全球分布资料.  相似文献   

10.
作物病虫害遥感监测与预测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物病虫害作为严重的生物灾害已危及到世界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病虫害对我国粮食生产造成的损失日益加剧,植保部门目前使用的测报和防控方式无法满足大范围的精准、高效、绿色科学防控需求.因此,建立基于遥感手段的高效、无损的大面积病虫害监测预测方法,将提升我国大面积作物病虫害的监测和测报精度与防控水平,有利于减少农药施用,对保障国家粮食和食品安全,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近年来出现的多种形式的作物病虫害遥感监测方法和技术手段为病虫害的有效防治和管理提供了重要支撑,通过对相关技术方法进行综述,本文从多尺度下的作物病虫害遥感监测与预测机理、监测方法、预测预报方法、典型模型与应用等方面阐述了作物病虫害遥感监测和预测预报研究进展,并探讨了作物病虫害遥感监测当前面临的挑战以及未来发展趋势,建议通过建立全国尺度的作物病虫害遥感监测预测系统,构建作物病虫害绿色智能防控体系,实现病虫害大面积、快速的监测、预测预报和精准、高效、绿色科学防控.  相似文献   

11.
土壤湿度的观测 (采用烘干法 )是基层农业气象试验站的一项基础业务。土壤湿度在 3~ 5月和 8~ 11月每旬测定两次 ,其它时间每旬测定一次 ;另外在作物播种或收获期还需加测一次。目前计算土壤湿度和制作土壤湿度报表都是用手工完成的 ,由于部分基层台站仅 1~ 2人从事农业气象测报 ,不仅劳动强度大 ,而且计算、抄录和校对时容易出错 ,其业务质量难以保证。笔者通过多年的实践 ,编写了一套土壤湿度计算及其报表制作软件 ,通过实际应用 ,其效果良好。该软件采用Dephi语言编写 ,在中文Windows 98下运行。1 程序设计方法1.1 数据…  相似文献   

12.
刘耀武 《气象学报》1988,46(2):237-240
土壤含水量的多寡直接影响到作物的正常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因土壤水分测定劳动强度大,工序繁杂,无论从时间序列的连续性,还是从空间分布的合理性,各地都缺乏完整资料。所以前人在单点土壤水分变化规律和通过自然降水进行土壤水分分区研究较多。本文在收集整理历史资料的基础上,以陕西省为例,在分析土壤水分主要收支项——降水蒸发差时空分布规律的同时,运用模糊等价关系聚类方法,对作物生长季土壤水分变化动态进行聚类分析,然后将作物生长季、关键生育期的土壤水分  相似文献   

13.
高光谱遥感技术监测作物含水量是了解作物生长状况的重要技术。为实现夏玉米不同生育期叶片和冠层含水量的快速、精细化、无损监测,本文基于2014年和2015年的6—10月华北夏玉米不同生育期不同灌水量干旱模拟试验数据构建了植被水分指数(WI,MSI,GVMI)、复比指数(WNV和WCG)和红边反射率曲线面积(Darea)的夏玉米冠层等效水厚度(EWTC)和叶片可燃物含水量(FMC)的反演模型。结果表明:6个指标反演夏玉米三叶期的EWTC模型均未达到0.05显著性水平,三叶期后各指标反演EWTC模型均达到0.01的显著性水平,且总体而言模型精度从高到低为抽雄期、拔节期、灌浆期、成熟期和七叶期。6个指标反演七叶期和拔节期的FMC均达到0.01显著性水平。因此,同一光谱指标反演夏玉米不同生育期叶片和冠层含水量的精度差异较大。光谱指标反演夏玉米叶片和冠层含水量指标的精度与夏玉米生育期有很大关系,进而提出了夏玉米不同生育期含水量反演模型。研究结果可为准确模拟夏玉米不同生育期含水量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4.
目前 ,我省国家级农气基本站土壤墒情观测中采用的土钻法 (又称烘干法 )和中子仪法 ,各有优缺点。1 土钻法土钻法是农业气象测墒的传统方法 ,主要用于作物地段观测。其优点是携带方便 ,选点测墒灵活 ,操作技术简单 ,测定结果准确等。其缺点为 :①由于作物地段测墒是定地块、不定点 ,在两次测墒之间 ,若取土点距离较远时 ,不仅会使前后两次测定结果误差较大 ,而且还会使资料的可比性和参考价值降低 ,也不利于农气人员掌握土壤墒情的变化规律。②在干旱季节 ,土壤比较坚硬 ,取土不仅费力费时 ,而且在取土过程中 ,易使钻杆倾斜 ,取土深度不够 …  相似文献   

15.
遥感能周期性地获取大范围的地表作物信息,通过适当的反演方法能够定量地提供作物在区域尺度上的生长状况;而作物生长模型可以在单点尺度上模拟出作物生长发育的动态变化,对作物长势以及产量变化的做出机理性解释。将遥感信息与作物生长模型结合能实现二者优势互补,已成为目前作物长势监测和估产研究中的重要方法。本文总结了遥感信息和作物生长模型结合的两种主要方法,即驱动法和同化法,介绍了两种方法的常用算法、优缺点及国内外的应用情况,同时总结了将二者结合的研究趋势以及目前研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旨在为后续遥感信息与作物生长模型结合的研究提供一定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6.
本项目开展自主研发的RSPCYWM模型系统已在我国华北地区作物生长过程监测和估产中大范围推广及应用,包括RSPCYWM模型的检验、作物生长发育期的生物量和产量估算;同时改进作物模型系统,加入RUBISCO酶限制的作物光合速率模块,作物冠层水分导度模块,以求更加真实地模拟作物的生产过程和对华北地区作物的估产,使监测和模拟精度达到95%以上。  相似文献   

17.
许多人正在进行有关霜害的研究,但是由于在出现霜害时难于进行微气象实际观测,加之作物的种类和生长期不同,受害的程度也不同,所以,要弄清霜害程度和气象条件之间的关系有实际困难。为此,一般是在人工气象条件下进行实验。这类实验过去大都采用冷却空气后使作物冻结的方法,但这与实际结霜条件大不相同。自然状态是作物因长波辐射而冷却,周围的气温即使比0℃稍高一些,叶温也会下降到0℃以下而发生霜冻。因此,为了接近自然状态,就需要对辐射冷却能任意进行人工调节的辐射型实验装置。  相似文献   

18.
在作物封行到生理成熟的73天内,对新南威尔士的格里费斯地区灌溉小麦的蒸发和净同化率进行了测定.水汽和CO_2通量密度的微气象确定以能量平衡或鲍恩比方法为依据.包括称重蒸散计、土壤水分含量和植物干物质等的补充测定表明,利用这些通量的一系列逐时值可以解释作物水分利用和生长.在研究期间日蒸发率约增加3倍,达到每天10毫米,最后20天以前,可能蒸发的估算值一直低于实测值,这以后土壤水分下降和作物开始衰老,使蒸发率减小.在开花前,白天CO_2的净同化率接近常数,其逐日变化比蒸发率逐日变化小一个量级.灌溉条件下的净同化率的日值和峰值一般高于澳大利亚南部的旱地小麦,但与灌溉的向日葵的相应值不相上下,在开花后,观测到CO_2净同化速率逐渐下降.开始的下降是由作物倒伏造成的,而后期的减小可以认为是由于土壤水分消耗和作物衰老的综合影响造成的.根据在接近开花和生理成熟时期未倒伏作物的收获量确定出从开花前到开花后水分利用效率降低24%.逐时蒸发和净同化的比值与水汽压亏缺为正相关,部分地解释了随着逐渐进入生殖生长阶段由于相对湿度的下降实测的CO_2净同化率降低.在这个阶段,作物的倒伏和衰老是水分利用效率降低的附加因素.增进对水分利用效率动力学的了解需要进一步改善植物和土壤之间气体交换的各通量的分别测定.  相似文献   

19.
热量是影响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的主要因子之一,同时又直接影响作物的生物化学反应。耕作制度的确定、栽培方式的选择,无不与热量条件有关。因此,国内外大多数农业气候工作者都把热量作为农业气候区划的第一级指标,并常以气温表示。目前,在国内外的农业气候区划中虽然都采用热量作指标,但所采用的标准和方法是各种各样的,归纳起来大致可分为如下几类:  相似文献   

20.
1 引言 土壤水分状况是影响作物生长发育和作物产量的重要因素,及时准确地了解土壤水分,在农业生产上有着突出重要的意义。由于土壤水分的时空变化较大,而目前的土壤水分观测网点稀疏且观测周期较长,代表性较差,已不能满足生产实际的需要。随着遥感技术的普及深入,利用极轨气象卫星遥感监测土壤水分的方法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