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记得我第一次读毛主席的诗“到韶山”,其中写到“故园三十二年前”,颇为感慨。想到时光过得真快,伟大领袖都变老了。其实,人到老年,都会产生这样的感觉,希望回顾往事。在人的天文生涯中,亚太天文会议是我第一次参加的国际会议,而且在大会做了正式报告。原本通知我,只给“poster”的待遇,即把提交的文章内容写成大字报张贴。后来会议组织者发现我的报告内容不错,才改为大会报告。屈指数来,刚好是三十二年前。在这三十二年间,我多次参加国际会议,但第一次的印象却永远绕絮在脑海中。  相似文献   

2.
两星期后,我从上海来到北京,当我走下火车时,没有想到有很多人来接我。过去,也常有人到车站接送,都是些熟悉的亲戚朋友。这次可不同,除了李元,其他人我都不认识。有科学院、中国科协的领导和一些年轻人。我生平第一次遇到这种场面,真有种“走马上任”的“官”感觉。翌日,到科学院向两位院长报到后,正式开始筹建工作。我住在北魏胡同的科学院招待所,那时中国科协和科学院都在文津街办公,早有人为我在那里安排了办公室。我一日三餐都在食堂就餐。吃午饭时人最多,大家围坐在一起,边吃边谈,煞是有趣。有一天,一位女青年一边吃饭、一边对我说:“那天在车站接到你以前,我们猜想你一定是西服革履、戴金丝眼镜。很严肃,不苟言笑,说话摇头晃脑、慢吞吞的。”她还表演起来,把在场的人都逗笑了。和年轻人在一  相似文献   

3.
1957年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卫星升空,1969年人类的足迹第一次踏上了月球的土地。从那时以来,人们就一直在畅想着未来的太空探索和旅行。20世纪60年代时,很多人相信太空旅行在20世纪末将对大多数人成为可能:到了2000年,将有很多家庭能够住进太空旅馆,或者在月球上享受假期。在当时的畅销故事或影片,比如好莱坞的电影和卡通片(图1)当中,我们能够清楚地看到这些畅想。美国泛美航空公司更是设计了飞往太空和月球的航线,人类进行太空探索的步伐实际上相当缓慢,并没有像大多数人期望的那样快。  相似文献   

4.
人类第一个登上月球的美国航天员阿姆斯特期曾不无骄傲地说:“月球上并没有奇迹,倒是我们这些航天员在太空中所做的一切,才是真正的奇迹。”至今飞向太空旱已不再是梦,世界各国的“太空人”已达500多人。其中有10%左右则是不让须眉的女性。其中美国46人,苏联(俄)3人,加拿大2人,日本2人,中国2人,法国1人,英国1人,韩国1人。而我国的首位女航天员刘洋则在女航天员中排名第57。而现今仍在服役的有25人。  相似文献   

5.
2012年3月26日,天空中会上演一幕壮剧——金星、木星合月的美丽天象,在这之前的2月26日,也曾出现过一次“金木合月”的天象。在短短的一个月期间内,集中出现了两次“金木合月”实属少见,正是利用这难得一见天象出现的机会,我们青少年宫科普部决定深入社区开展“天文科普进社区”活动。因为往年我们搞的基本上都是“天文科普进校园”活动,像这种活动形式还是第一次。我们早在半个月前就与“休门街道居委会”取得了联系,居委会领导很重视、很支持我们这种想法,经过协商,他们负责组织小区居民,我们负责提供天文望远镜和辅导员。于是,前期准备工作就紧锣密鼓地开始了。  相似文献   

6.
“溪”字本身给人一种美的感受,使人想到小而清浅的小河沟,泉水潺潺。月亮表面许多地区都存在着大大小小像河沟那样的裂缝,长的弯弯曲曲绵延好几百千米,宽度从几百米到几十千米,河沟里虽然没有流动的泉水,但看起来还是相当壮观,非常有趣的。月面上这种像是地球上沟...  相似文献   

7.
《天文爱好者》2009,(5):95-95
“红土地”夜晚的星空相当美,在城区是绝对见不到那样的景象的。当夜幕降临时,深蓝的天空中点点星光逐渐布满了整个星空。这天晚上还下了雨,不过后面就晴开了。高老师说,雨后的天气是利于天文观测的。  相似文献   

8.
每到年终岁尾,美国《科学》杂志都会评选出当年的“年度科学突破”,其中包括一个最大的突破和九个重要的突破。2008年的十大突破在12月中旬又如期而至。看完了这“十大”的内容后,我的第一感觉是:陌生。  相似文献   

9.
2008年8月1日发生日全食,我国西北部分地区可以看到这次日全食过程中最精彩的整个日面被掩的“皇冠天象”,其他地区都只能看到偏食,为了弥补这个遗憾,让我们像演示人造星空那样来制作一件“从零开始2008日全食纪念卡”,这张卡可以由你亲自制作,动态地演示一次人造日全食,制作方法是这样的:  相似文献   

10.
很多人都很熟悉SOHO——“太阳和太阳风层探测器”对太阳研究的贡献真不小。作为副产品,还发现了数百颗“SOHO彗星”,其中包括我们中国的天文爱好者不小的贡献! 可是,要说起STEREO,知道的人可能就不多了。  相似文献   

11.
《天文爱好者》2008,(6):44-44
伴随着猛烈的引力波辐射,两个黑洞并和了,可新生的黑洞却被“踢”出了星系,这大概是宇宙中最重大的“遗弃”事件,曾被理论家预言过,现在第一次被德国马普地外物理研究所Stefahie Komossa教授领衔的研究小组观测到了。  相似文献   

12.
去帕洛玛飞机在横跨北冰洋,在飞机上可以看到一座座冰山漂浮在那里。这是从英国直飞美国的班机,走这样的航线是为沿着地球上的大圆弧,缩短航程。波音747虽然飞得十分平稳,但我的心情总也平静不下来,好像在迎接一场比赛。时间倒推到1982年,我已经在爱丁堡天文台工作了一年多。台内经常有世界各地的天文学家来访问交流。一次,一位美国研究类星体的专家到访,他对我们的工作颇感兴趣,建议我们申请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5  相似文献   

13.
算起来,我接触天文也有10多年了,可一直没有尝试过天文摄影。在我眼里 摄影(更别说天文摄影了)是一个奢侈的爱好,总觉得复杂的摄影技巧不是我这种到20多岁都还没摸过相机的人玩得转的,昂贵的摄影器材也不是我这样的工薪一族玩得起的。想是这么想,但这次好不容易有机会到新疆伊吾观测日全食,无论如何也得给自己留下点回忆。  相似文献   

14.
由于工作原因,我经常到各地出差。飞机上漫长的时间,我都要一个人度过。不过我很乐于与人交流,因此常跟邻座的乘客相谈甚欢。职业往往是双方都感兴趣的话题。我作为天文学家所从事的科学工作,我遇到的每个人对此都很感兴趣。不过,当我不想和邻座的人聊天的时候(不管出于什么原因),我也有一个“秘诀”,而且屡试不爽:我会告诉他们我是一个“天体物理学家”。  相似文献   

15.
2003年1月23日傍晚,雪过天晴,是个观星的好天气。我骑上摩托车到潍坊郊区的浮烟山去寻彗。 18时45分开始寻彗,20时许有一个云雾状(很像球状星团)天体进入视场,最初我认为是一个M天体,该天体在飞马座“大四边形”的南方不远处,亮度近7  相似文献   

16.
计划 2012年12月10日,天穹上演了一出精彩的天象大戏,那就是月全食。在中国,已经十年没有观测条件这么好的月全食了——全国都可见这次月食的全过程,最关键的全食阶段时月亮地平高度很高。对于还没有好好拍过月全食的我来说,这是一次期待已久的拍摄良机,所以我早早就开始制定拍摄计划。  相似文献   

17.
我从小喜爱天文,从1948年5月9日开始,在我所居住的城市里发生的所有日偏食我几乎都没有遗漏过,1987年9月23日还到太原观看过日环食。唯一遗憾的是,活了73岁,为孩子们讲了51年的天文,还无数次讲过日全食的壮观景象,自己却没真正见过日全食。今年8月1日,我终于在甘肃金塔县看到了日全食的真实景象,弥补了这一缺憾,深感不虚此行,也不枉此生!  相似文献   

18.
也许是我童年时 ,家乡的小城还缺少现代化的缘故吧 ,没有灯光的干扰 ,没有电视的喧闹 ,每到夜晚 ,璀璨的群星就深深吸引着我 ,它们成为我最亲密的伙伴 ,仿佛近在咫尺一般。至今回想起来 ,仍让我心驰神往 ,多少次梦中的我又回到了那片星空下 ,尽情地欣赏着波澜壮阔的星河。小学时我就对星星产生了兴趣 ,从此便一发不可收 ,对天文的爱好到现在已快 2 0年了 ,从未间断。上中小学时周围没有人给我天文指导 ,《天文爱好者》杂志便成为我的启蒙老师 ,在父母对我“独特”爱好的大力支持下 ,我买了星图 ,还自制了小望远镜 ,它们陪我度过了不知多少个…  相似文献   

19.
2010年3月14~19日,我作为科学组织委员会成员,去南非开普敦参加国际天文学联合会的2010年“天文学与公众沟通”学术研讨会。这次时间安排的非常紧,成天开会,只有半天时间自由活动。为了不让自己的头一次南非之行留下遗憾,18号上午做完我的报告,下午用自己的中国驾照第一次在国外租车,第一次在南半球开车,第一次驾驶右舵车(靠左侧行驶),  相似文献   

20.
自古以来,我们中国人似乎更加钟情于月亮。寂静的夜空,她带来的虽然只是那么一点点光明,却是那样的温柔可亲和延续了白天的生命。李白的“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是脍炙人口的月下名句。“中秋节”更是将“赏月”定为我们中华民族每年一度的一个节日。除了皎洁的、银盘似的月亮,另一类很有观赏价值的就是月食了。图1是2007年3月3日的月全食照片。说起“三月三”,使我想起我们云南大理有“风花雪月”一说,即“下关的风,上关的花,苍山的雪,洱海的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