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降雨条件下酉阳大涵边坡滑动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新荣  张梁  余瑜  刘坤 《岩土力学》2013,34(10):2898-2904
以某厚堆积层滑坡为例,基于非饱和土力学理论,利用有限元方法,对雨水入渗条件下坡体的渗流及动态稳定性进行了计算和分析,研究了水分在坡体内的运移对边坡稳定性的时间效应。结果表明:边坡堆积体结构松散,土体强度差,边坡前缘坡降大,坡脚的开挖,为滑坡形成提供了便利条件;强降雨条件下使得坡脚附近首先发生变形失稳,牵引坡体后缘产生张拉裂。雨水沿坡面入渗,在坡体内形成渗流场,弱化岩土体参数,同时坡面形成饱和径流,使滑坡体前缘产生向下的渗透力,促使前缘坡体发生滑动,进而引发分级坡体产生滑移;强降雨初始阶段,滑坡体安全系数降低较快,很容易发生滑坡。该研究揭示了降雨入渗诱发厚堆积层边坡滑动机制,并以此建议采取以截、排、堵措施对边坡进行排水,同时设置嵌岩锚索抗滑桩及进行削坡清方措施对边坡进行综合治理,通过稳定性计算,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2.
深入研究顺层缓倾型水库滑坡的变形破坏规律、影响因素以及失稳条件, 以三峡库区向家坪滑坡为典型实例, 基于相似理论建立地质物理模型, 考虑水位升降、降雨(含汛期)等诱发因素, 通过监测滑坡模型的位移、土压力及孔隙水压力的时空演化规律, 掌握滑坡的变形特征和规律。结果表明:库水位上升, 坡体前缘不断被浸没, 致使土体结构松散, 前缘发生滑移式滑塌; 库水位下降, 其位移、土压力和孔隙水压力在坡体中部和后缘均无变化, 但前缘破坏范围扩大, 延伸至中部; 库水位的独立变动仅影响下伏滑床水位, 但当其与后缘的基岩裂隙水耦合作用时, 可改变滑床的承压水头; 汛期降雨较小, 对滑坡稳定性影响不大, 仅土压力和孔隙水压有小幅度的变化, 没有位移变形; 在暴雨作用下, 中部和后缘先后发生变形, 土体应力累积和释放。库水位下降时, 强降雨将改变坡体原始应力状态, 坡体产生微小变形; 在极端条件下向家坪滑坡发生滑动的可能性较大, 库水位的下降、暴雨和后缘水位相互耦合作用导致坡体变形破坏。研究结果可为库区地质灾害防治和减灾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极端冰雪灾害条件下松散堆积体边坡演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2008年初南方罕见的极端冰雪气候,为研究其与地质灾害的相关性,探讨了极端冰雪灾害条件下均质松散堆积体边坡的演化特征。比较了融雪与降雨触发滑坡的异同点,通过具体事例分析了融雪触发滑坡灾害的一般规律。引入度日因子与雪雨当量两个物理量,根据南方极端冰雪气候特征建立了简化的有效融雪模型,并从渗流场、稳定性及变形3个方面模拟计算在不同雨雪当量下均质松散堆积体坡体的演化特征。结果表明,一定的融雪速率与融雪量对松散堆积体边坡渗流场无影响。随着融雪的持续,非饱和区基质吸力逐渐减小,坡体整体稳定性逐渐降低。坡面上水平位移与竖向位移逐渐增大,表现为水平方向上前缘变形大于后缘,竖直方向上后缘下错与前缘隆起。在融雪持续一段时间后,坡体失稳破坏。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川藏公路茶树山滑坡地质环境条件的系统调查研究,分析了滑坡岩土体结构、边界条件、变形特征、影响因素,并结合3DEC数值模拟,对其变形破坏机制进行了深入的探讨。综合分析表明,滑坡位于活动断裂带内,后缘斜坡陡峭,岩体破碎,同时前缘为较厚的松散堆积体斜坡,在地震活动、降雨等影响因素的诱发作用下,滑坡成因机制主要表现为以下3个阶段:(1)倾倒拉裂阶段,滑坡受后缘地形及岩体结构控制作用较为明显,在坡体浅表层一定深度范围内出现较为强烈的倾倒拉裂变形带,产生倾倒-拉裂滑动;(2)蠕滑变形阶段,前缘松散堆积体在强大的自重推力作用下发生蠕滑变形;(3)前部"锁骨段"剪断,整体失稳阶段,滑坡前部锁骨段在自重推力及断层活动的持续影响下,发生剪断,控制后缘倾倒拉裂体稳定性的潜在滑面与前缘松散堆积体体内的剪切滑动面贯通,滑坡整体失稳。  相似文献   

5.
陈磊  张强  贾朝军  雷明锋  黄娟  胡晶 《岩土力学》2024,(5):1423-1434
堆积体广泛分布于我国西南大江大河的河谷地带,在降雨条件下其稳定性直接关系到大坝的安全稳定。设计了水库库岸堆积体边坡强降雨离心模型试验系统,开展了强降雨诱发库岸堆积体边坡失稳离心模型试验,对降雨作用下滑坡地质演化及灾变过程进行研究。基于试验结果,进一步开展数值模拟研究,分析了满库容不同降雨强度下强降雨对不同库水位及堆积体渗透性的边坡稳定性影响。结果表明:水库蓄水阶段堆积体边坡前缘在浮托力和泡水软化作用下造成抗滑力下降。但指向坡体内的渗透压力对坡体起到加固作用。两种竞争机制作用下产生的后缘细微裂缝对降雨阶段边坡变形发展产生重要影响。降雨主要造成坡表侵蚀及径流,少部分从裂缝入渗造成后缘浅层下沉。若不加处理,则边坡有可能发生推移式整体破坏。因此,库岸堆积体边坡后缘裂缝的处置是地质灾害防治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朱元甲  贺拿  钟卫  孔纪名 《岩土力学》2020,41(12):4035-4044
为研究间歇型降雨作用下缓倾堆积层斜坡的变形破坏特征,以樱桃沟滑坡为例,进行了降雨作用下斜坡变形破坏的物理模拟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前期降雨作用下坡体变形特征表现为前缘滑移沉陷、中部滑移、后缘沉陷、坡体裂缝生成,且前缘裂缝扩张明显,后期降雨作用下坡脚区域首先发生滑塌,然后依次向后缘传递发生逐阶滑塌破坏;降雨入渗易在基岩面上储存,形成暂态地下水位、高孔隙水压力区域和坡向渗流场,基岩面附近土体饱水时间长,软化程度高,抗剪强度弱化显著,边坡易沿基覆界面土层发生滑坡;坡体滑动易发生在降雨间歇期,触发特征表现为雨后坡体暂态饱和区水分和坡表积水持续下渗,导致地下水位上升滞后于降雨,造成坡体内浮托力、渗透力和孔隙水压力增大,有效应力降低,诱发滑坡。  相似文献   

7.
《四川地质学报》2019,(Z1):100-105
成都新津狮子山滑坡受2008年"5·12"汶川8.0级特大地震及2013年4月20日四川雅安芦山7·0级地震影响,不断产生拉张裂缝及剪切裂缝等变形破坏,滑坡体内应力不断积累,随之改变应力平衡状态,在2013年8月8日由于持续强降雨诱发作用而发生大规模滑移变形。文章依据以往狮子山滑坡勘查成果及地质背景资料,对滑坡的稳定性进行综合评价,并分析论证了滑坡体失稳破坏机理、发展趋势等。结果表明:狮子山滑坡的形成是由于坡体上裂缝在长时间或大强度降雨过程中裂缝充水,向下部渗漏过程中,因遇砂岩阻水,在软弱泥岩中附近形成饱水带,将泥岩软化或泥化,在后缘裂缝地下水静水压力和扬压力作用下,坡体沿前缘方向发生水平和垂直方向的位移,推挤前部的岩土体向临空方向发生滑移;在持续暴雨作用下,将会由天然条件下的稳定状态向欠稳定状态转变。  相似文献   

8.
降雨条件下松散堆积体边坡稳定性离心模型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田海  孔令伟  李波 《岩土力学》2015,36(11):3180-3186
采用新型介质雾化喷嘴离心场降雨模拟设备,进行了模拟降雨及格栅支护措施条件下松散堆积体边坡的离心模型对比试验。离心机模型与原型试验比尺为1:80,试验过程通过非接触定点高速摄影系统并结合粒子图像测速(particle image velocimetry)技术分析了试验过程中边坡的位移场变化。试验结果表明,松散堆积体边坡在未降雨条件下是十分稳定的;在进行模拟降雨后,边坡顶部沉降及坡面水平位移随降雨量的增大逐渐发展,尤其边坡表面区域发生明显变形;边坡的破坏模式有别于传统的圆弧滑动,在持续强降雨作用下,坡面逐层产生破坏,最终形成泥石流形态;通过采取坡面土工防护格栅支护条件后,堆积体边坡在降雨条件下稳定性显著提高,故采用边坡防护格栅是提高松散堆积体边坡稳定性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9.
香溪河流域白家堡滑坡变形监测初步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白家堡滑坡受三峡大坝蓄水及强降雨影响变形较为明显,且仍在变形过程中。利用GDM600S型全站仪及cx-03D型钻孔测斜仪分别对滑坡地表及滑坡深部位移进行监测。监测结果表明:白家堡滑坡体呈"D"型整体运动;滑坡后缘滑动面(带)和中部滑动面(带)分别在地下11m和28.5m左右;滑坡整体滑动方向大致为NE55°,且滑坡变形具有自后缘向前缘递减的趋势。  相似文献   

10.
以王山-抓口寺大型岩质滑坡为例,在对滑坡变形破坏特征及周边工程地质条件现场调查和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地质分析手段获取区内滑坡体从缓慢变形到失稳破坏全过程的基本信息,提出滑坡演变概化地质模型,并结合非连续变形分析方法模拟真实时间和便于分析非连续大变形的特点,建立非连续变性分析(DDA)数值模型,对滑坡体稳定性和滑动全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并对降雨弱化结构面强度参数影响滑坡滑距和速度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王山-抓口寺滑坡主要诱发原因是汛期持续降雨使雨水沿裂隙大量渗入滑体导致滑坡体结构面强度参数降低;同时,滑坡前缘由于前期堰塞湖人工清理和河水自然侧蚀,临空面高达十数米,为滑坡的发生提供了有利条件,最终形成"强降雨-入渗-岩体软化-推拉"破坏模式,属典型的滑移-拉裂型岩质滑坡;参数影响性表明结构面内摩擦角φ对滑坡滑距和滑速影响显著,黏聚力c对滑坡位移和速度影响有限;模拟得到的滑坡最大滑移速度和后缘最大滑动距离与野外调查相符。  相似文献   

11.
丁凤凤  焦进勇 《江苏地质》2017,41(4):678-684
毛家河水电站堆积体主要由松散工程地质岩组和完整性差的软质工程地质岩组组成。堆积体边坡上各种永久和临时建筑设施的重建和运行,破坏了堆积体边坡原始地形地貌,加之强降雨的影响,加剧了坡体的变形破坏。采用理正岩土计算软件对毛家河水电站堆积体滑坡进行稳定性计算,结果显示堆积体在正常工况下处于稳定状态,在暴雨或连续降雨状态下处于不稳定状态,遭遇强降雨还会继续滑动。提出对堆积体采用削坡减荷、排水、抗滑桩等综合治理方案。  相似文献   

12.
降雨作用碎石土堆积层滑坡变形规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降雨诱发碎石土堆积层滑坡十分普遍,野猫面滑坡则是典型的碎石土堆积型滑坡,也是三峡库区内距三峡大坝最近的特大型滑坡体,研究其在不同降雨条件下的变形规律具有示范性和实用价值。首先,在滑坡区域地质分析的基础上,研究了碎石土堆积层滑坡的组成结构;然后应用Modflow软件建立了滑坡地下水渗流场数值模型,对不同降雨强度和降雨历时条件下,降雨入渗补给地下水的规律进行了模拟;最后,运用FLAC3D软件对不同降雨工况条件下,渗流场变化引起的滑坡变形规律进行了模拟。研究结果表明:①野猫面滑坡碎石土堆积层表现为三层结构,上部为碎块石土,中下部为块石土、钙质胶结碎块石,下部滑面为碎石土和黏土夹碎石;②降雨强度和降雨历时增加均使滑坡地下水头抬升,在斜坡前缘临近库岸部分的水力坡度明显增大;③降雨作用下,滑坡位移量增加,变形由地表向深部、由前缘向后缘发展,在滑面处剪应变集中;极端大暴雨条件下,前缘存在整体变形区;④碎石土堆积层滑坡地表径流疏导与生态防渗可有效防治滑坡。  相似文献   

13.
《四川地质学报》2022,(4):650-655
本文在安岳县横庙乡牛厂村滑坡野外勘查成果基础上,结合样品试验数据,对该滑坡的特征、形成机制以及稳定性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牛厂村滑坡为第四系残坡积土体沿与下伏侏罗系遂宁组紫红色泥岩、砂岩接触面向下滑动的小型牵引式土质滑坡。滑体物质成分主要为含碎石粉质黏土,结构较松散,自身稳定性较差,加之强降雨及地表水下渗,同时受人类工程活动在滑坡体前缘形成了临空界面,使前缘降低斜坡抗滑力,后缘增加斜坡下滑力,最终发生了滑坡迹象。在天然工况下趋于基本稳定状态,在强降雨或持续降雨等不利条件作用下趋于欠稳定状态,暴雨工况下更易失稳。建议对牛厂村滑坡采取"桩板墙+排水沟+地面硬化+危岩清危"对地质灾害进行工程治理。  相似文献   

14.
位于西南山地堆积体滑坡常受到地震和强降雨的双重作用,查明此类滑坡变形破坏机理是地质灾害防治和风险防控的基础。文章的研究对象是鲜水河断裂带附近的炉霍县马居滑坡。研究表明,地震作用对位于斜坡地带堆积体滑坡体结构损伤明显,不但使滑坡整体稳定性下降,还促使坡体内裂隙大量发育,利于降雨入渗,进一步恶化滑坡的水文地质条件。强降雨形成的大规模洪水和泥石流下切坡脚沟道,牵引滑坡体整体向下。长历时强降雨入渗影响坡体稳定性,且在降雨结束后较长时间持续影响坡体稳定性。因此,对此类滑坡防治的对策应考虑坡脚防护和抗滑支挡设置。在对防治方案的有效性分析后,表明防护方案在极端条件下仍然能保障安全性,达防治和风险管控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宋琨  陈伦怡  刘艺梁  易庆林  董志鸿 《地球科学》2022,47(10):3665-3676
强降雨易引发大型深层老滑坡的复活变形,研究其作用机制对建立滑坡变形破坏的降雨阈值,实现滑坡灾害的预警预报具有重要意义.以三峡库区秭归县谭家湾大型深层老滑坡为例,在地表宏观裂缝时空分布规律的精细描述基础上,结合15年的人工监测和2年的实时监测数据,分析了老滑坡的复活变形特征和发展过程.通过滑坡阶跃阶段的位移与降雨(当前降雨和前期降雨)的相关性分析,提出了降雨对深层滑坡复活变形演化过程的动态作用机制.谭家湾滑坡的7次“阶跃”变形与强降雨相关,但累积位移增量与累积降雨量无明显正相关关系,水平位移增量基本相同时,累积降雨量明显不同.引起第一次阶跃变形的累积降雨量和最大日降雨量均明显大于后续阶段,可能受控于强降雨的作用机制由“孔隙渗流”为主,逐渐转变为“渗透性增加的孔隙渗流+裂隙优势流”的综合渗流模式.这对进一步深入研究强降雨诱发深层老滑坡阶跃变形的内在机理与灾害预警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贵州省属于典型的岩溶山区,第四系覆盖层空间不均匀,具体表现在坡体前缘到中部浅表层为黏性土,后缘为碎石土,随着基覆界面的起伏在垂直方向上厚度差异大。近年来因气候变化异常,极端降雨、暴雨的天数增多,导致强降雨过后浅表层突发性的土质滑坡具有较强的群发现象。论文以贵州省松桃县大路镇和平社区长冲组滑坡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查、工程地质钻探、岩土试验以及FLAC3D软件模拟等手段,探究降雨前后该滑坡外形特征、岩土结构特征和变形破坏历程,以此来解析该类滑坡的变形破坏过程及发生机理。结果表明:(1)该滑坡为推移式滑坡,其特殊的地形地貌与地层岩性为滑坡发生提供内在因素;(2)降雨是滑坡的主要诱发因素,滑坡发生过程可总结为后缘饱和推压阶段-暂态饱和区扩散变形演进阶段-前缘破坏临空阶段-整体破坏阶段;(3)该滑坡发生的机理主要是在降水因素诱发渗透力变化与坡体重度变化共同作用下导致滑坡体失稳变形。该项探索能为我们更清楚的认识降雨型滑坡早期识别因子以及能够更好更快进行管控和治理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7.
三峡大树场镇堆积层滑坡暴雨失稳机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14年9月1日,奉节大树场镇发生了大型崩塌堆积层滑坡,体积约37.8×104m3。基于大量的现场地质调查和室内分析,文章阐述了滑坡特殊的地质地貌及地质结构特征,分别从地质和环境因素两个方面进行了滑坡成因分析,采用非稳态非饱和渗流方法研究滑动失稳变形过程,并基于地貌学与工程地质力学理论推断滑坡形成演化过程。得出如下结论:(1)大树场镇滑坡为极端降雨诱发的近水平地层区崩塌堆积层滑坡,具有多次滑动特征;(2)特殊的地形地貌条件是滑坡形成的内因;极端强降雨是滑坡发生的直接诱发因素;(3)降雨前期,降雨主要通过入渗滑体增加其自重,入渗量大而渗流量小,对滑体稳定性影响较小;之后持续强降雨致使基岩顶面处的孔隙水压力不断增大,为滑体提供动态浮托力,加之滑体内部形成的渗流场导致稳定性大幅度降低;堆积体结构分布受控于基岩接触面形态,滑体不同区域达到饱和状态时间存在明显差异性是多次滑动变形破坏的理论依据;(4)短时极端降雨触发堆积层局部饱和岩土体由蠕滑逐步形成小规模滑坡碎屑流;持续极端降雨导致基岩顶面富集大量地下水,使堆积层岩土体呈饱和-过饱和状态,形成大规模滑坡碎屑流。  相似文献   

18.
江强强  焦玉勇  宋亮  王浩  谢壁婷 《岩土力学》2019,40(11):4361-4370
受库区水位波动和降雨影响,库岸大量老滑坡体变形加剧,地质灾害问题十分突出。为研究库岸滑坡影响因素、变形演化规律及失稳条件,以大型物理模型试验为手段,选取三峡库区黄土坡滑坡临江Ⅰ号崩滑体为对象,通过考虑水位波动、降雨及其组合作用等诱发因素,开展了一系列的库岸滑坡模型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水位升降,变形主要集中于模型坡体前缘,其中,水位抬升过程中,滑坡模型变形较小,变形加速阶段出现于水位下降期间,且变形速率与水位下降速率成正比,即临江Ⅰ号崩滑体为典型的动水压力型滑坡;降雨影响下坡体变形在时间和空间上存在明显分区现象,时间上,变形发展主要集中于坡体浅表层饱和之后,即短时降雨对坡体变形未产生显著影响,空间上,坡体前缘和后缘变形剧烈;库水位下降和强降雨联合作用下坡体前缘产生局部流滑破坏,并溯源发展至前缘整体破坏,为典型的牵引式破坏模式。试验揭示处于临滑阶段坡体,其孔隙水压力、土压力变化呈现异常频繁的波动现象,可为滑坡预警预报提供一定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9.
以三明明溪烽林场缓倾滑坡为例,利用有限元分析技术,通过软弱滑动面的生成、滑坡体后缘的静水压力和滑坡体底部的浮托力的施加来考虑降雨和地下水对滑坡的影响;进而对不同工况下的缓倾滑坡进行数值分析,模拟滑坡的变形破坏过程,归纳总结滑坡的变形破坏机制以及地下水、降雨对滑坡的作用机理,以便为将来对该类滑坡的研究和治理提供一定依据。  相似文献   

20.
三峡库区新城区迁建多采用就地后靠方式,工程扰动叠加强降雨往往诱发滑坡失稳。基于重庆巫山江东小区金鸡岭滑坡,对其影响因素和成因机制进行探讨。工程扰动不仅是传统认为的后缘加载、前缘削脚作用,更重要的是坡体表层土方堆填阻断了滑坡体地表水泄流通道,使地表水向地下水转化。强降雨作用下滑坡体内地下水位明显升高,导致金鸡岭滑坡2018年8月1日前后发生较大变形。采取降水井抽排地下水等应急处置后,滑坡变形明显趋缓,可见工程扰动导致的地下水升高是该滑坡诱发的关键因素。数值模拟表明,工程扰动后稳定系数明显降低,对应堆填区渗流场变化明显,渗流加剧,孔隙水压力、水力梯度、总水头上升,结合达西定律与有效应力原理可知渗透力增加,抗剪强度削弱,诱发滑坡变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