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4 毫秒
1.
石羊河流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经济价值评估   总被引:7,自引:6,他引:1  
马国军  林栋 《中国沙漠》2009,29(6):1173-1177
分析和评估石羊河流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经济价值,培育和提升核心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为石羊河流域综合治理、确保生态安全提供理论依据。根据石羊河流域1999年和2006年土地利用情况,运用中国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当量因子表,对该区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经济价值进行评估。1999年和2006年石羊河流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经济价值分别为1.1531×1010元和1.5650×1010元。2006年草地和森林生态系统对总价值的贡献率较高,分别为39.82%和25.96%;各项服务功能中土壤形成与保护功能经济价值最高。流域上游山区的水源涵养、气候调节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功能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  相似文献   

2.
石羊河流域近50 a来日照时数的时空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石羊河流域5个气象站点1959—2008年的日照时数资料,采用气候倾向率分析、Kriging空间插值、Mann-Kendall检验、小波分析等方法对石羊河流域日照时数的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近50 a来,石羊河流域年日照时数呈显著增加趋势,其变化倾向率为33.9 h/10a;四季日照时数均呈增加趋势,春季增加最显著,对年日照时数的贡献率最大,冬季次之。石羊河流域日照时数空间差异显著,表现为年日照时数自南向北递增。突变分析表明,1987年为日照时数的突变年。Morlet小波分析表明,石羊河流域年日照时数存在8 a的显著周期。  相似文献   

3.
石羊河流域出山口径流演变特征   总被引:8,自引:4,他引:4  
根据石羊河流域出山口径流的实测资料,应用Kandell秩次相关检验、R/S分析、小波分析等多种方法对出山径流的演变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石羊河流域出山径流年内分配不均,集中度高,径流年际变化不大.经Kandell秩次相关检验与R/S分析,表明出山口年径流存在减少趋势,且这种趋势具有长持续性.运用小波分析方法,对年径流时间序列进行了多时间尺度分析,表明进入2010年左右石羊河流域出山径流处于偏枯阶段.石羊河流域出山径流演变特征对流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制约作用,水资源短缺已成为流域经济发展的"瓶颈",应引起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4.
石羊河流域水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对策   总被引:9,自引:5,他引:9  
胡文俊 《干旱区地理》2007,30(6):969-973
石羊河流域是我各国西北干旱地区的一个重要流域,由于流域水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与不合理配置,造成下游地区植被衰败,沙漠化问题十分突出,流域整治和生态环境保护迫在眉睫。本文通过对石羊河流域水资源利用、地下水位下降、土壤盐渍化、植被衰退和土地沙漠化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的分析,提出了保证石羊河流域生态用水以防止生态环境劣变和促进流域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的水资源管理的具体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利用石羊河流域8个水文站1961-2017年逐月实测流量数据和4个气象站点的气象观测资料,采用标准化流量指数(SDI)、游程理论来获得干旱事件的特征指标,分析了石羊河流域水文干旱演变特征,并采用与降水量、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平均气温、蒸发量的相关性来分析石羊河流域SDI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961—2017年石羊河流域干旱历时、干旱烈度和干旱强度的变化不是很一致,流域水文干旱历时20世纪70年代最长,80年代最短;干旱烈度全流域90年代最强,烈度最弱出现在80年代;干旱强度全流域60年代最强,80年代强度最弱;石羊河流域及流域中、西部年SDI变化总体上表现为在波动中呈增加趋势,西部增加幅度最大,中部增加幅度很小,流域东部年SDI在波动中呈减小趋势;石羊河全流域及流域东、中和西部年及四季干旱发生频次总体都是中旱和重旱频次最多,四季水文干旱发生频率最高的是春季,冬季干旱发生频率最低;从流域不同地段看,水文干旱发生的频率流域东部最高;构建的SDI 临界值识别出的主要水文干旱事件和实际干旱事件基本一致,干旱等级也较一致,说明使用SDI能够较好地监测到石羊河流域干旱年份及干旱等级;石羊河流域年SDI值与最高气温、平均气温和蒸发量呈负相关,与降水量和平均气温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6.
石羊河流域水资源利用现状及生态环境效应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9  
石羊河流域由于特殊的自然地理条件,加之人类活动的影响,上游祁连山水源涵养林植被覆盖率降低,水源涵养功能下降,地表水资源短缺,供需矛盾十分突出。过度超采地下水,致使流域生态环境严重恶化,威胁到流域内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和人类的生存。通过调查石羊河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分析水资源转化利用过程中的生态环境效应,就流域水资源问题及如何改善生态环境作了简要的论述,以期为石羊河流域水资源优化配置,拯救石羊河流域的生态寻求可能的途径。  相似文献   

7.
集成水资源管理(IWRM)是解决水资源问题的有效方法。根据IWRM总体框架要求和《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规划》总体目标,构建石羊河流域IWRM绩效评价体系,从调查问卷、水资源公报等获取数据,运用专家打分和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运用多指标加权综合指数法计算石羊河流域IWRM绩效。结果显示:2000、2007、2017年石羊河流域IWRM绩效随时间推移呈上升趋势,从“一般”提升到“良好”。4个评价维度层都呈上升趋势,其中经济效益增加最明显,社会公平次之,接着是水管理组织效能,而生态环境可持续仅增加了1%,整体上实现了《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规划》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促进农民增收和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但生态环境问题仍是今后重点关注的内容之一。  相似文献   

8.
石羊河流域农业生态经济区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石羊河流域不同地段的自然生态环境、具有不同的农林牧生态适宜性。本文以流域为基本单元,根据流域农业生态经济区划的原则,将石羊河流域划分为3个生态经济区、9个亚区和20个小区。  相似文献   

9.
石羊河流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空间异质性及其计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是当前生态学和生态经济学研究的一个热点,生态服务功能的空间异质性是影响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重要因素,也是国家制定生态补偿政策的基础,但不易对其进行定量计算。本文以石羊河流域为例,遵循资源稀缺性原理,依生态区位(自然和社会)差异条件对石羊河各流域生态服务功能空间异质性进行测算。在此基础上,利用2009年石羊河流域各地区基础数据建立计量模型,对其流域内植被系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进行测算;并利用ArcGIS9.3对石羊河流域单位面积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进行可视化处理。结果表明:(1)石羊河流域同一生态系统在不同流域存在巨大差异,其中以耕地最为明显,其下游是上游单位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13.99倍;(2)上游地区为典型的生态“输出”型地区,而中游与下游为典型的“输入”型地区;(3)耕地已经成为石羊河流域中游与下游重要的生态系统,其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分别为334 343.516万元和125 179.201万元;(4)石羊河流域植被系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为1 277 691.282万元,占石羊河流域国内生产总值的32.53%。  相似文献   

10.
基于遥感和GIS的石羊河流域生态安全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受气候变化、不合理的人类活动等因素的影响,近年来石羊河流域生态环境退化,水资源匮乏,人地矛盾日益尖锐,生态安全面临着严重的危机。以遥感和GIS为技术手段,根据PSR模型框架机理建立了石羊河流域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了各指标的权重,然后以流域内县级行政单元为评价单元综合评价了石羊河流域生态安全状况。研究结果表明,石羊河流域生态安全状况上游好于中游,中游好于下游;流域内各县生态安全度主要集中在Ⅱ级和Ⅲ级。针对不同区域的生态安全状况,给出了不同的恢复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11.
海河流域河流季节化对地下水及生态环境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本文在分析海河流域河流季节化趋势的基础上 ,着重探讨河流断流给下游平原地区地下水及生态环境所带来的深刻影响。研究认为 :河流季节化与下游平原地区地下水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互为因果的密切关系 ,河流季节化因地下水超采的日趋严重而愈演愈烈 ;反过来 ,愈演愈烈的河流季节化又极其深刻地影响着地下水的时空分布、补给条件及运动流场等方面 ,同时也给下游平原地区带来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 ,如地下水降落漏斗、地面沉降、海咸水入侵、河流功能衰退、湿地生态退化和水质恶化等。  相似文献   

12.
长江流域城市的生态环境问题与跨世纪城市持续发展战略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综合分析评价了长江流域城市的生态环境态热与问题,城市水环境依恶化,特别是城市内河道,湖泊水质多污染严重。城市大气污染仍呈加重趋向,一些特大城市汽车尾气污染上升,城市酸雨依然严重。城市生态问题沉重,绿地不足,热岛加重,地面沉降,水土流失等。  相似文献   

13.
1 IntroductionRiver system, to some extent, can be regarded as an independent eco-system, which includes river channels, lakes and the lands near the water bodies. In the engineering view, river system can be defined as the flooded area with a flood frequency of 1%[1,2]. The major aspects of the river system may be its water quantity, water quality and aquatic species. The three aspects of the system have a close relation with each other. The river system has a lot of functions, of which in g…  相似文献   

14.
In order to reduce the environmental and ecological problems induced by water resources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this paper proposes a concept of environmental and ecological water requirement. It is defined as the minimum water amount to be consumed by the natural water bodies to conserve its environmental and ecological functions. Based on the definition, the methods on calculating the amount of environmental and ecological water requirement are determined. In the case study on Haihe-Luanhe river system, the water requirement is divided into three parts, i.e., the basic in-stream flow, water requirement for sediment transfer and water consumption by evaporation of the lakes or everglades. The results of the calculation show that the environmental and ecological water requirement in the river system is about 124×108 m3, including 57×108 m3 for basic in-stream flow, 63×108 m3 for sediment transfer and 4×108 m3 for net evaporation loss of lakes. The total amount of environmental and ecological water requirement accounts for 54% of the amount of runoff (228×108 m3). However, it should be realized that the amount of environmental and ecological water requirement must be more than that we have calculated. According to this result, we consider that the rational utilization rate of the runoff in the river systems must not be more than 40%. Since the current utilization rate of the river system, which is over 80%, has been far beyond the limitation, the problems of environment and ecology are quite serious. It is imperative to control and adjust water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to eliminate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to avoid the potential ecological or environmental crisis.  相似文献   

15.
邓铭江 《干旱区地理》2019,42(5):961-975
以新疆典型干旱区内陆河流域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地理、地貌、水文气象条件、流域水循环特征的系统分析,提出了水资源开发利用存在的三大问题,即:水资源匮乏且时空分布严重失衡,跨界河流水安全问题突出;水资源过度开发利用,人工绿洲与天然绿洲结构严重失调,生态环境恶化;水资源利用效率效益低,供需矛盾和水盐平衡失控。以水问题和水需求为导向,工程措施与生态保护并举,采用系统科学的基础理论与分析方法,构建了三层级多目标水循环调控理论与工程技术体系,分别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级,提出了区域、流域、灌区水循环调控与水资源高效利用的科学模式和关键技术。结合区域地形地貌特点和水资源禀赋条件,建立了北疆“网式”、南疆“环式”、东疆“串式”结构水循环调控框架,增强区域水资源合理配置的调控能力。针对流域水循环特点,提出山区水库替代平原水库和河道内与河道外引水“三七调控”、经济与生态耗水“五五分账”的综合调控模式。围绕现代灌区建设和面临的挑战,研究指出建立节水灌溉—水盐调控—地下水利用—生态保护“四位一体”的水资源高效利用综合调控技术体系,是干旱区绿洲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16.
近20 a塔里木河下游输水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塔里木河下游是新疆生态环境问题比较突出的地区。为改善该地区恶化的生态环境,国家自2000年起向塔里木河下游实施了18次以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为目的的生态输水工程。近20 a来,塔里木河下游地下水位随输水次数增加呈不断上升趋势,生态植被不断修复,生态环境逐步好转。尤其是2017年实施第18次生态输水后,下输水量及其影响范围取得较大突破,引起社会高度关注。通过近20 a的断面来水监测资料,从水量、水质、地下水变化、植被恢复等方面,初步分析输水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同时,对前人研究的成果进行梳理和延展,使其对今后塔里木河下游的生态调度和科学管理起到指导作用。经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虽然生态输水量基本都补给了生态植被和河道两侧的地下水,但持续性输水才是保证下游脆弱的生态环境稳定好转的根本途径。(2)输水使下游生态环境得到改善,现生态植被正在恢复,地下水位逐步抬升,地下水质明显好转。(3)采用汛期输水和间歇机动式调度,可使输水效益达到最大化。  相似文献   

17.
淮河(安徽段)南岸诸河流水质标识指数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曦  王丽  周平  孙庆业 《湿地科学》2012,10(1):46-57
2010年夏季,对淮河(安徽段)南岸诸河流水质进行调查,共设置采样点160个,选取总氮、总磷、氨氮和化学需氧量4项水质指标,利用综合水质标识指数评价法(WQI)对淮河(安徽段)南岸诸河流水质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淮河(安徽段)南岸诸河流水质达标率77%,超标的评价因子为氮营养盐和化学需氧量。污染物主要来自农业面源和生产、生活废水;水流流速、沉积物性质和周围环境对水质产生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8.
长江经济带绿色生态廊道建设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长江及其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是长江经济带建设的基础和重要的支撑保障。长江横贯中国东中西三大地带,水量丰沛、水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巨大。长江经济带生态区位重要,生态系统类型多样,生物多样性丰富,自然与人为因素影响下的生态环境变化呈现明显的区域差异。本文在系统分析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现状特征的基础上,总结了长江经济带面临的灾害威胁大、环境污染重和生态退化快等主要生态环境问题与威胁,提出了建设长江经济带绿色生态保障工程体系,加快形成开发集约集中、生态自然开敞的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加大生态系统完整性和连通性建设与保护力度,强化节能减排和流域环境综合治理,以及率先建立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等生态环境保护总体策略,确保长江经济带成为“水清地绿天蓝”的绿色生态走廊。  相似文献   

19.
桂林漓江环境保护综合治理开发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郑深江 《热带地理》1994,14(4):345-350
本文分析桂林漓江综合治理的现状和存在问题,阐明漓江干流枯水成因,指出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已制约漓江流域经济建设的发展并影响桂林漓江的世界声誉。在坚持“保护、治理、开发”三结合的原则下,应大力发展和保护造林绿化工程,兴建漓江补水工程,整治重点污染源工程,开发旅游资源工程和旅游交通设施工程等建设项目,通过采取生态、工程和管理的综合措施,促进该流域的经济社会、生态、环保、旅游等事业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20.
关于珠江河海划界的意见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赵焕庭  王丽荣 《热带地理》2001,21(3):218-222
大河河海划界不能简单地把河流入海由窄变宽的口门断面作为河海分界线。文中分析了大河珠江河口的自然与开发利用的有关情况后,提出主要根据咸水入侵和淡水冲出程度以及生态环境,并参考港口航道、水利和环境监测等因素,划出河口段和河口延伸段。由水行政机关主管河口段和河口延伸段的开发利用、整治和管理的行政事务是适宜的,要大力协调段内所有涉水项目的规划和工程的计划行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