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内蒙古喀喇沁堆晶岩捕虏体和寄主闪长岩的同位素年龄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喀喇沁地区们于大兴安岭中生代构造岩浆岩带与华北克拉通交汇部位。研究区的闪长岩侵入到太古宙基底中。闪长岩中含有二辉岩、辉长岩、苏长岩、角闪岩、斜长岩等不同组分的镁铁质-超镁铁堆晶岩捕虏体和基性麻粒岩捕虏体,它们是幔源玄武质岩浆底侵作用的产物。分别用Rb-Sr法、K-Ar法和Ar-Ar法,对堆晶岩捕虏体及其寄主岩全岩或单矿物进行了详细的同位素地质年代学研究,共获得各种年龄数据8件,橄榄辉石岩的全岩Rb  相似文献   

2.
汉诺坝榴辉岩相石榴辉石岩——岩浆底侵作用新证据   总被引:32,自引:13,他引:32  
汉诺坝榴辉岩相石榴辉石岩捕虏体的产状、层状堆晶构造和粒状变晶结构,以及具有幔源成因的矿物学、REE地球化学特征和温压条件表明,其深部过程是由幔源岩浆底侵于上地幔顶部,形成镁铁质堆晶岩,再经榴辉岩相变质而成,它与下地壳底部的麻粒岩相镁铁质堆晶岩,提供了岩浆底侵作用和壳-幔过渡带存在的新证据。  相似文献   

3.
邵济安  田伟  张吉衡 《地球科学》2015,40(9):1441-1457
目前对华北克拉通北缘早二叠世基性-超基性岩成因有不同认识, 其中, 一种流行的观点是它们与"安第斯型大陆边缘"的活动有关.通过对冀东地区堆晶岩的研究对这一观点进行了讨论.华北克拉通北缘断续分布了受丰宁-隆化岩石圈断裂控制的早二叠世基性-超基性堆晶岩, 堆晶岩的SHRIMP锆石U-Pb年龄为280~300 Ma.通过岩相学的研究, 确认这是一套由纯橄岩、橄辉岩、辉石岩、角闪岩、辉长岩、闪长岩、斜长岩等不同岩性组成的堆晶岩, 进一步可分为层状堆晶岩和环状堆晶岩, 它们有着明显的堆晶结构.矿物学研究显示堆晶岩中角闪石、辉石、金云母等均具有高镁、高铬的幔源组分特征.不同组分堆晶岩的Sr/Ba比值不随熔融程度变化, 具有分离结晶的趋势.相近的稀土配分形式和过渡族元素组成显示了它们的同源性.从本区晚古生代和早中生代堆晶岩的对比中, 结果表明早二叠世这期堆晶岩具有初始裂谷岩浆的特征, 它传递了华北克拉通陆壳从稳定向活动转化的最早信息.从区域角度看, 这期活动有着更大范围的深部动力学背景.   相似文献   

4.
华北克拉通北缘赤峰地区显生宙麻粒岩的发现及其意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华北克拉通构造体制从稳定向活动的转折是值得关注的问题。文中结合华北克拉通北缘赤峰和宁城晚古生代和早中生代两期麻粒岩捕虏体及其寄主闪长岩的研究,讨论其形成的不同构造背景,从而探讨体制转折的起始时期。赤峰柴胡栏子二叠纪镁铁质麻粒岩及其寄主闪长岩的锆石SHRIMP U-Pb年龄分别为(262.3±3.1) Ma和(256.6±6.5) Ma,宁城河南营子三叠纪镁铁质麻粒岩及其寄主闪长岩的锆石SHRIMP U-Pb年龄分别为(229.7±2.6) Ma和(221±3) Ma。在上述两个地区还发现晚古生代二叠纪的闪长岩脉等。通过对比研究认为:二叠纪岩浆活动具有大陆裂谷初始阶段的特点,高场强元素含量比较低;而三叠纪高场强元素的增高显示地幔部分熔融程度的提高。二叠纪岩浆活动与此时全球构造演化及邻兴蒙造山带出现的双峰式火山活动密切相关。而晚三叠世岩浆活动则与底侵背景下陆内伸展作用有关,是构造体制转折的标志。  相似文献   

5.
东昆仑东端扎那合惹地区元古宙蛇绿岩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扎那合惹地区元古宙蛇绿岩由超镁铁质堆晶岩组成,堆晶岩岩石化学成分、矿物组成变化较大。痕量元素、稀土元素表现出富集不相容元素的特征,而Nd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显示其源于亏损的地幔源区。超镁铁质堆晶岩Sm-Nd等时线年龄为1480±3Ma,与之紧密伴生的榴闪岩40Ar/39Ar坪年龄为(881.8±4.7)Ma(石榴石)和(852.2±1.0)Ma(角闪石),分别代表了古昆中洋扩张及俯冲消减的时限。  相似文献   

6.
记载了早中生代壳幔演化的赤峰-凌源地质走廊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邵济安  杨进辉 《岩石学报》2011,27(12):3525-3534
本文从内蒙赤峰至辽西凌源南北近200km的地质走廊中,选择早中生代(237~206 Ma)形成不同深度、不同产状的8种火成岩作为研究对象,探讨早中生代华北克拉通北缘的地质演化.这8种岩石包括:火山岩、岩墙群和闪长岩、碱性花岗岩、碱性杂岩、镁铁质麻粒岩、堆晶岩及其捕获的地幔岩包体.研究表明,在底侵作用的背景下,华北早中生代发生了强烈的壳幔相互作用和岩石圈地幔富集过程,伴随早中生代大陆地壳的增生和深部结构的调整,地表相应出现快速的差异抬升和剥蚀.  相似文献   

7.
华北东部中生代构造格局转换过程中的深部作用与浅部响应   总被引:67,自引:2,他引:65  
华北晚中生代构造岩浆岩带作为一个新的构造格局,以其鲜明的NNE走向跨在古域不同的构造单元之上。在华北东部清楚地保留了标志早中生代格局转换过程的各种信息。本文所列举的晚三叠世超镁铁--镁铁质和碱性侵入岩、堆晶岩、麻粒岩就是下地壳底部壳幔相互作用的产物;早--中侏罗世的辉绿岩岩墙群、玄武岩粗岩系列的火山岩是中、上部地壳岩浆的表现,与此同时的受裂陷槽控制的含煤类磨拉石及火山磨拉石建造则是表的响应。由沉积  相似文献   

8.
东南极格罗夫山镁铁质麻粒岩的变质作用   总被引:9,自引:7,他引:9  
俞良军  赵越等 《岩石学报》2002,18(4):501-516
东南极内陆-格罗夫山存在一套经历了麻粒岩相变质作用的镁铁质麻粒岩和斜长角闪岩。变质反应结构显示该区多为单一的区域性麻粒岩相变质作用。但是,对含石榴石的镁铁质麻粒岩的详细工作则显示了包括3个阶段的近等温降压(ITD)的顺时针PT演化轨迹,M1:0.93GPa>800℃:M2:0.65GPa,733-850℃;M3:0.46-0.61GPa,并有着与拉斯曼丘陵相似的演化历史。根据矿物组合和成分、变质反应结构及温压计算结果,格罗夫山镁铁质麻粒岩可能为高压麻粒岩。  相似文献   

9.
俯冲带弧岩浆分异是大陆地壳形成的主要过程,对研究大陆地壳的演化与生长机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中祁连弧地体西段盐池湾地区的哈马尔达坂杂岩体进行野外地质、地球化学、年代学和热力学模拟研究,来讨论弧岩浆分异过程。哈马尔达坂杂岩体主要存在两类岩石类型:镁铁质-超镁铁质堆晶岩(包括辉石角闪石岩、角闪辉长岩和角闪石岩)和闪长岩类(包括闪长岩、石英闪长岩)。锆石U-Pb定年结果显示辉石角闪石岩的形成时代为473±1Ma,与相邻高钾岛弧玄武岩的形成时代一致。哈马尔达坂杂岩体与高钾岛弧玄武岩具有相似的全岩Sr-Nd-Hf同位素组成,(^(87)Sr/^(86)Sr)_(i)比值在0.7035~0.7053之间,ε_(Nd)(t)=+3.9~+5.1,ε_(Hf)(t)=+10.8~+13.1,表明它们来自同一岩浆源区。结合野外地质关系与岩石地球化学特征,推测该侵入杂岩体的原始熔体为相邻的高钾玄武质弧岩浆。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特征表明:闪长岩类是来源于受沉积物熔体交代的俯冲带地幔楔部分熔融形成的原始玄武质岩浆在中下地壳发生(以角闪石为主)结晶分异的产物;镁铁质-超镁铁质岩石具有堆晶结构,地球化学特征呈现富铁贫硅的特征,具有较高的MgO含量(6.19%~14.29%,Mg^(#)=52.3~74.6),代表原始玄武质岩浆分离结晶形成的堆晶体。热力学模拟计算与实验岩石学资料对比,进一步说明该杂岩体中的闪长岩是玄武质岩浆在中压(约0.7GPa)和氧逸度为NNO+1的条件下、发生50%~67%分离结晶的产物。闪长岩类与镁铁质-超镁铁质堆晶岩具有相似的矿物结晶顺序与全岩同位素组成,指示它们具有发生分离结晶作用的互补成分特征,分别代表了玄武质岩浆分离结晶后的衍生熔体和堆晶岩。因此,本文研究表明角闪石分异是弧岩浆分异的主要机制,它导致富SiO_(2)熔体的形成,推动岩浆成分向富硅的方向演变,从而产生新生的安山质地壳。  相似文献   

10.
西藏曲水碰撞花岗岩的混合成因:来自成因矿物学证据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西藏曲水碰撞花岗岩地处冈底斯构造-岩浆带中部,呈东西向平行雅鲁藏布缝合带分布.该岩体以花岗闪长岩、石英闪长岩为主,其次为石英二长闪长岩.岩体内普遍发育微粒镁铁质包体.对花岗闪长岩、石英闪长岩及微粒镁铁质包体的成因矿物学研究结果显示:(1)斜长石发育环带且边缘和核部偏基性,幔部酸性;(2)斜长石斑晶边缘常含有角闪石、黑云母等暗色矿物包体;(3)钾长石X射线结构分析显示自核部向边缘温度呈现逐渐升高的特点;(4)长石矿物中普遍含有较高的Cr、Ni、Co元素,明显不同于壳熔花岗岩;(5)角闪石、黑云母矿物MgO含量高于典型壳熔花岗岩;(6)包体中发育针状磷灰石和角闪石,显示为岩浆淬冷的结果.上述特征不可能用正常岩浆分异作用来解释,而更可能是壳-幔岩浆混合作用的结果.采用矿物温压计所得到的结果也符合混合后的岩浆演化特征.  相似文献   

11.
大别造山带花岗岩类和正片麻岩的Rb/Sr分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金成伟  郑祥身 《岩石学报》2000,16(3):420-424
根据花岗岩类和片麻岩的Rb/Sr比值和其他岩相学和地球化学性质,大别造山带可以分为下列四个带:(1)北大别北带:是一个灰色片麻岩和基性、超基性岩带,其灰色片麻岩的Rb/Sr比值为0.01~0.09;(2)北大别南带:为中酸性岩浆活动和强裂混合岩化的区域,其片麻岩的Rb/Sr比值为0.11%~0.40,花岗岩类为0.3%~0.9;(3)南大别带:为一构造混杂带,超高压变质作用和岩浆活动和混合岩化均有  相似文献   

12.
王承俭  刘婧莎 《铀矿地质》2000,16(5):309-314
本文在研究反射比法、辐照度法、辐亮度法3种场地卫星辐射定标方法的基本实施过程础上,对3种方法的标定特点进行了比较,从而提出了辐亮度法与其它两种场地辐射定标方法对比的卫星辐射定标精度检验方法。  相似文献   

13.
土的三模量增量非线性模型及其推广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殷建华 《岩土力学》2000,21(1):16-19
介绍了三轴条件下的两个三模量增量非线性应力-应变关系式。 其中一个用 K , G, J 表述的关系式便于常规有限元计算使用。在次弹性理论基础上将三轴条件下的用 K , G , J 表达的三模量关系式推广到一般的三维应力条件下。给出了三维本构关系的张量形式和矩阵形式, 并对矩阵形式中典型项目的物理意义作了解释。  相似文献   

14.
杨逢清  熊伟 《沉积学报》2000,18(1):73-79
四川壤塘金木达日基沟晚三叠世地层中首次发现了大量的遗迹化石,经鉴定有 38个遗迹属、6 3个遗迹种。根据不同遗迹属在不同层位的相对丰度,建立了 5个遗迹组合 全部遗迹组合均属于Nereites遗迹相。同时应用遗迹化石的生态习性分类、特征遗迹化石和遗迹相来进行沉积环境的分析,认为金木达晚三叠世中晚期的沉积环境经历了大陆斜坡下部-深海盆地边缘-大陆斜坡中下部-深海盆地-大陆斜坡下部的演变。  相似文献   

15.
“吕梁运动”新认识   总被引:38,自引:1,他引:3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吕梁运动(1.90~1.70 Ga)长久以来被认为是华北克拉通最终稳定固结的造山运动.事实上, 在古元古代末期华北克拉通以伸展-裂解构造为主, 表现为拗拉谷系发育、非造山岩浆活动(环斑花岗岩、斜长岩、辉长岩、花岗岩类及伟晶岩脉等)、大规模基性岩墙群侵位以及早期变质基底隆升或退变质构造热事件等.对已有的大量同位素年代学资料分析后证明, 这一时期的岩浆侵位与基底构造-热事件在时间上的分布具有多峰式特点, 克拉通基底隆升退变质事件滞后于岩浆侵位, 明显区别于造山带普遍记录的构造变形-变质-岩浆侵位的事件序列.古元古代末期构造格局的重新认识, 为我国克拉通在元古代超大陆中的再造模式提供了最基本的制约条件.   相似文献   

16.
华东铀成矿规律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唐相生  王圣祥 《铀矿地质》2000,16(5):265-271
华东区域铀成矿条件优越,铀矿资源丰富,是我国铀矿的主要产区之一。本文在1:200万华东铀矿编图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着重阐述了区内铀矿化的时空分布规律及区内主要铀矿化类型(火山岩型和花岗岩型)的铀成矿规律,提出两条成矿带交接部位和以花岗岩为基底、叠加中生代火山的活动区是大型、超大型铀矿床成矿的有利部位。  相似文献   

17.
泡塑-地电联用法找金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介绍了一种新的找金方法-泡塑-地电联用法。该用法将泡沫塑料吸附和地电化学离子提取等两种找金方法融为一体。通过综合研究联用法找金机理,改进提取器材料、结构及仪器设备,并结合研究金的地坏化学规律,使该联用法成为寻找隐伏型金矿的新方法。该联用法既发挥了上述两种方法的优点,又克服了二者的缺点,具有灵敏度高、探测深度大和使用安全可靠的特点。  相似文献   

18.
长白山地区最近一次火山喷发的热释光年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尹功明  李盛华 《岩石学报》2000,16(3):353-356
长白山天池在近代和历史时期有过多次喷发 ,目前仍具潜在喷发危险。因此 ,确定最后一次喷发的时代具有重要意义。在长白山白云峰至天池的坡上采集了粗面岩样品 ,通过热释光测年法中的前剂量技术测定 ,获得了各样品的 TL年龄 ,由于原先的粗面岩受到了后期火山活动时岩浆的高温烘烤 ,其热释光年龄代表了天池最后一次喷发的时代 ,距今约 5 33± 2 6 6年  相似文献   

19.
结构性软土中打桩引起的超孔隙水压力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6  
根据结构性土体的变形特征和屈服准则, 建立打桩力学模型。 原状土变形具有典型的应变软化现象, 土体破坏满足摩尔-库仑准则, 用柱孔扩张理论, 分析了超孔隙水压力的分布规律。  相似文献   

20.
国产滤纸吸力-含水量关系率定曲线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蒋刚  王钊  邱金营 《岩土力学》2000,21(1):72-75
简要介绍了滤纸法测吸力的原理和方法以及国外滤纸率定曲线的研究成果。 应用压力膜吸力仪进行了国产滤纸的率定实验, 得到了国产滤纸脱湿过程的率定曲线和脱湿—吸湿过程率定曲线, 分析了该率定曲线的性状, 与国外滤纸的成果进行了比较,得出了有关的初步结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