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2011年6月17日,勒帕沟发生近50年来最大的一次泥石流,经计算泥石流断面平均流速为2.03 m/s,峰值流量为200.11 m3/s,为大型泥石流,对帕勒村村民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危害。勒帕沟上游岸坡前缘不稳定斜坡体及勒帕沟沟道内松散堆积的卵砾石为勒帕沟泥石流的主要物源。上游支沟中碎屑物块度较小,易被水流冲走,不会形成堰塞湖和溃决型泥石流。勒帕沟流域现今仍有再次暴发泥石流的可能,建议于流域中上游进行人工植树造林,在下游清理河道,进行监测预警,以实现泥石流综合防治。   相似文献   

2.
受“5.12”地震影响.汶川境内中高山峡谷地区众多流域内诱发了岩体崩塌及浅表土层滑坡.松散固体物源大量增加,为泥石流的形成创造了条件,从而使地震灾区泥石流沟暴发频率已较震前有显著提高。通过对新桥沟泥石流的流域、水源和物源特征的分析,认为该泥石流沟地形起伏大、水源充沛、物源发育等条件,暴发泥石流的的可能性较大。通过现场的物源分布情况,为在投资预算范围内取得最大的拦砂经济效益比,分别在流域内中下游、中游、中上游及上游设置4拦挡坝,以及修建排导槽工程,为有效预防泥石流提供了保障。  相似文献   

3.
2012年8月18日四川省彭州市龙门山镇地区遭受50年一遇的暴雨,引发大规模群发性泥石流灾害,其中以高架子沟最为突出,导致银厂沟内居民生活和交通严重受损。本文据现场调查和航空影像解译,分析高架子沟流域、物源特征的基础上讨论该次泥石流的演化过程、启动方式及灾害机理。结果表明:高架子沟在震前是一条非泥石流沟,震后流域内物源丰富,泥石流形成及演化过程为:地震-滑坡、崩塌-降雨-泥石流,其成灾启动过程包括启动阶段、加速阶段、下切拉槽阶段、堆积四个阶段,启动模式为沟床启动型。该泥石流形成过程中,"消防水管效应"使沟道水流快速集中,并强烈冲刷沟床中的松散堆积体,导致沟床固体物质移动形成大规模的泥石流灾害。  相似文献   

4.
干河沟为一老泥石流沟,曾于1996年8月暴发较大规模泥石流冲毁沟口红灯桥及木材厂。"5.12"地震后流域内新增大量松散物源,以崩滑体为主,主要集中于3~#沟,物源丰富,动储量约26×10~4m^3。该沟泥石流一次冲出固体物质量较大,大于2万m^2,规模大型。结合该沟泥石流的发育特征,提出了相关的防治措施及建议。  相似文献   

5.
基于对舟曲三眼峪沟流域固体松散物质的调查勘测,阐述该沟"8.8"特大泥石流形成过程中松散物质的补给特征,对沟内固体松散物质的稳定性及可转化数量进行分析评价。分析认为,三眼峪沟泥石流的形成具有以主沟冲蚀再搬运为主的显著特点,以崩塌及沟床松散物质补给为主。沟内极不稳定易转化为泥石流的固体松散物质540×104m3,不稳定的松散物质1 730×104m3,较不稳定的423×104m3,稳定而难以转化的松散物质1 450×104m3。泥石流的主要补给沟段集中于大眼峪沟的竹塔沟—罐子坪沟段、大峪口段,小眼峪沟的滴水崖—峪支沟沟段、小峪口段,控制了上述沟段固体松散物质,将有效控制该沟泥石流的形成。  相似文献   

6.
李彩侠  马煜 《地质与资源》2019,28(3):298-304
在汶川地震影响下,截至2011年龙溪河流域共计有45条泥石流沟暴发泥石流,造成重大经济财产损失.在龙溪河流域泥石流灾害野外调查的基础上,对形成泥石流的地形、降水、物源成因进行了研究,认为物源和降水是激发龙溪河流域泥石流的主要原因.龙溪河流域泥石流具有群发性和小流域暴发性特征,构造带耦合特征,破坏性大和灾害链作用特征.采用MFCAM模型对龙溪河流域泥石流沟进行危险性评价,结果显示有1条沟危险性大,14条危险性中等,30条危险性小.  相似文献   

7.
松散物质是流域侵蚀演化的产物,对于泥石流流域而言,物质供给能力影响着泥石流的易发程度和活动频率。以岷江上游都江堰—汶川部分区域147个泥石流小流域为例,运用面积?高程法和面积?坡度积分对流域地貌演化阶段和侵蚀强度定量划分,并结合地貌演化阶段和侵蚀强度开展泥石流物质供给能力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采用单一的地貌演化阶段或侵蚀强度解释泥石流的易发程度具有一定局限性,泥石流暴发主要集中于壮年期、壮年偏幼年期及侵蚀强度Ⅲ~Ⅴ级;随着物质供给能力的提升,泥石流的暴发率上升,而面积对泥石流的暴发有一定限制作用,初步确定研究区内供给能力处中、强、极强三种水平泥石流流域,其优势发育面积范围分别为:20~35 km2、10~50 km2、10~40 km2;对于物质供给能力水平较高、面积处于优势发育范围内、且长期未有明显泥石流活动迹象的流域,应进一步排查流域松散物质储量和分布特征,确定泥石流活动稳定性,采取合理的防灾减灾措施。  相似文献   

8.
李彩侠  马煜 《地质与资源》1992,28(3):298-304
在汶川地震影响下,截至2011年龙溪河流域共计有45条泥石流沟暴发泥石流,造成重大经济财产损失.在龙溪河流域泥石流灾害野外调查的基础上,对形成泥石流的地形、降水、物源成因进行了研究,认为物源和降水是激发龙溪河流域泥石流的主要原因.龙溪河流域泥石流具有群发性和小流域暴发性特征,构造带耦合特征,破坏性大和灾害链作用特征.采用MFCAM模型对龙溪河流域泥石流沟进行危险性评价,结果显示有1条沟危险性大,14条危险性中等,30条危险性小.  相似文献   

9.
石坎河小流域位于汶川地震发震断裂-映秀—北川断裂带上,强震后流域内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显著增强。本文收集整理了震前、震后流域内地质灾害的数据资料,详细分析研究了流域内地质环境条件、震后9a内泥石流活动特征及其治理工程情况,在此基础上讨论其工程防治的最佳时机。通过研究得出:(1)石坎河流域支沟纵坡降大,主沟纵坡降相对较小,暴发多次泥石流灾害后支沟沟道多下切,主河道淤积严重,灾害叠加放大效应明显;(2)石坎河流域暴发多次泥石流灾害后河谷变宽,地形改变较大、物源减少明显,流域内暴发泥石流的规模逐渐减小,未来暴发的泥石流规模一般不会再超过2013年7月9日的泥石流规模;(3)石坎河流域泥石流工程防治最佳时机应为2013年7月9日泥石流灾害后。  相似文献   

10.
三眼峪特大泥石流形成的物源条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舟曲县"8.8"特大山洪泥石流三眼峪沟进行现场调查,从泥石流的岩土体类型及特征、地质构造、水文地质、新构造运动及地震等方面,对物源条件的地质环境背景进行了总结.调查结果表明:①三眼峪沟泥石流的松散固体物质主要包括崩塌堆积物、滑坡堆积物、残坡积物和冲洪积物.②三眼峪沟松散固体物质总量4079.42×104m3,流域...  相似文献   

11.
甘肃舟曲三眼峪沟泥石流的形成条件与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0年8月8日,舟曲县城北侧三眼峪沟和罗家峪沟暴发的特大山洪泥石流,给舟曲县城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损失。本文基于现场调查,分析了三眼峪沟泥石流的形成条件和未来泥石流的发展趋势。调查发现,独特的地形条件、极其丰富的固体物质储备和极端降雨条件,导致了"8.8"特大泥石流灾害。崩塌堆积体是三眼峪沟泥石流固体物质的最主要来源,受"8.8"泥石流的影响,沟内堆积物的稳定性进一步降低,一旦有强降雨发生,该沟很可能再次发生泥石流,并且泥石流的规模和活动性可能进一步增强。  相似文献   

12.
王珊珊  罗守敬 《城市地质》2015,(Z1):156-160
不同类型岩石的成分和结构存在较大差异,使岩石自身及其风化物具有不同的物理力学性质,从而导致泥石流在不同类型岩石中的发育情况不同。门头沟山区目前存在12条泥石流沟,主要分布在砂岩地层和第四系堆积物地区。通过对泥石流沟的发育数量.松散物厚度和储量,沟道相对高差和主沟纵坡等主要特征要素与岩石类型之间的关系.进行统计分析.认为岩石类型从物源量.沟道形态和人类工程活动3个方面.影响着泥石流沟的发育。  相似文献   

13.
四川省达县青宁乡滑坡的基本特征和形成机理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已有勘察资料的基础上,结合野外实际调查,对四川达县青宁乡滑坡的基本特征和发生机理进行了初步的研究。研究得出以下结论:青宁乡滑坡是第四系松散层在下伏基岩面上滑动形成的;该滑坡是一个滑坡与泥石流共存,且滑坡为泥石流提供物源的复合型滑坡,如果外部条件具备(例如降雨量足够大),该滑坡将有更多的部分转化为泥石流,受灾面积会更大;暴雨是该滑坡发生的诱发因素,也是部分滑坡转化为泥石流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4.
吴永  何思明  裴向军  李新坡 《岩土力学》2012,33(10):3043-3050
5.12地震导致大规模的松散崩滑物质堆积于沟道,极大的增加了震后降雨型沟道泥石流爆发的概率。然而,灾后特殊的物源条件和成灾环境改变了传统沟道泥石流的形成机制,给震后沟道泥石流的防治工作带来了巨大的困难。为此,以水文学为基础,在构建松散堆积体潜水位变化水文学模型的前提下,借助水力学理论,分析了沟道堆积体内水力随潜水位变化的规律和特征,研究作用在单元条块堆积体上静水压力和动水压力的计算方法。在合理分段沟道松散堆积体的前提下,基于无限边坡理论完成了对各段堆积体下滑力、基底抗滑力及剩余下滑力的表达构建。结合算例解析了震后降雨条件下堆积体失稳的力学机制。分析表明,震后沟道松散堆积体失稳启动并泥石流化是流域降雨作用下堆积体内潜水位不断抬升、水力环境不断劣化的结果。流域大、沟道窄、堆积深、导水系数小、沟床缓的堆积体因较高的潜水位更易在降雨中失稳,且失稳模式因条块间剩余下滑力差异而分为整体推移启动及解体牵引启动两类。  相似文献   

15.
四川泸定县冷碛镇黑沟泥石流发育特征与危害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泸定冷碛镇黑沟流域内发育土层滑坡及土体蠕动变形体20处,为黑沟泥石流的主要松散物源;土层滑坡和土体蠕动变形体规模小,滑速慢,滑体结构松散,滑入溪沟易被洪流卷走,不会形成滑坡堰塞湖和溃决型泥石流。近60年来黑沟发生的最大一次泥石流,经计算泥石流流速为3.47m/s,峰值流量为122.79m^3/s,为大型泥石流,对沟谷两侧财产造成了巨大危害。  相似文献   

16.
Strong earthquakes in mountainous areas can trigger a large number of landslides that generate deposits of loose and unconsolidated debris across the landscape. These deposits can be easily remobilised by rainfalls, with their movement frequently evolving into catastrophic debris flows and avalanches. This has been the fate of many of the 200,000 co-seismic deposits generated by the 2008 Mw 7.9 Wenchuan earthquake in Sichuan, China. Here we present one of the first studies on the post-seismic patterns of landsliding through a detailed multi-temporal inventory that covers a large portion of the epicentral area (462.5 km2). We quantify changes of size-frequency distribution, active volumes and type of movement. We analyse the possible factors controlling landslide activity and we discuss the significance of mapping uncertainties. We observe that the total number of active landslides decreased with time significantly (from 9189 in 2008 to 221 in 2015), and that post-seismic remobilisations soon after the earthquake (2008–2011) occurred stochastically with respect to the size of the co-seismic deposits. Subsequently (2013–2015), landslide rates remained higher in larger deposits than in smaller ones, particularly in proximity to the drainage network, with channelised flows becoming comparatively more frequent than hillslope slides. However, most of the co-seismic debris remained along the hillslopes and are largely stabilised, urging to rethink the way we believe that seismic activity affects the erosion patterns in mountain ranges.  相似文献   

17.
长白山火山次生泥石流是由长白山火山喷发引起的火口湖中的水沿长白山北坡缺口,以类似水库溃坝的形式突然溢出而形成的短时间、大体积的水流,是携带着地表的松散堆积物,沿着沟谷和山坡向下快速流动的一种类似洪流的特殊泥石流.笔者在野外地质调查和室内模拟试验的基础之上,采用FLOW-3D数值模拟软件,对长白山火山喷发引起的次生泥石流灾害进行大范围的数值模拟,并着重研究其对二道白河镇地区的影响程度,旨在为政府决策和防灾提供依据.结果表明:泥石流总体积为30.27亿m3时,二道白河镇将完全被泥石流淹没;不论哪种泥石流体积假设情况,泥石流都将到达二道白河镇,并对其造成危害;一旦火山爆发,二道白河镇居民可逃生时间只有30~42 min.  相似文献   

18.
泥石流堆积物作为泥石流发育最终的产物,含有大量与泥石流发生过程和发育特征相关的信息,能够反映泥石流灾害程度和活动强度。研究表明,泥石流堆积物颗粒具有明显的自相似性和无标度区间,运用分形理论,计算泥石流堆积物颗粒分布的分维数。分析分维数与主沟长度、泥砂补给段长度比、主沟平均比降、流域最大相对高差和松散物源量的关系,结果表明分维数与各因素之间存在较强的非线性响应关系。以乌东德库区泥石流实测数据为例,以上述的5个因素作为输入单元,建立了泥石流堆积物分维数支持向量机预测模型,并对分维数进行了预测,其预测结果的最大误差为1.25%,说明预测值与实测值吻合度较高。综合表明支持向量机预测模型能够较好地模拟和泛化数据,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泥石流堆积物分形维数预测方法,可用于不具备筛析条件的泥石流堆积物粒度分布特征的预测与研究,进而可为研究泥石流的形成机理、类型、危险度和堆积物的形成演化特征及物理力学性质提供一个新思路。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甘肃省舟曲县三眼峪沟和罗家峪沟"8.8"特大暴雨型泥石流的调查分析,认为突发性强降雨、高山峡谷地貌和丰富松散堆积物是该泥石流灾害发生的3个成因特征.就致灾特征而言,涉及到承灾对象,包括3个方面,首先是堆积区高密度建筑的挤占造成行洪能力不足,致使出谷口后的面状泥石流再次汇集,引起泥石流流量集中和过流断面不足,破坏性...  相似文献   

20.
汶川震区北川9.24暴雨泥石流特征研究   总被引:32,自引:1,他引:31  
2008年9月24日汶川震区的北川县暴雨导致区域性泥石流发生,这次9.24暴雨泥石流灾害导致了42人死亡,对公路和其他基础设施造成严重损毁。本研究采用地面调查和遥感解译方法分析地震与暴雨共同作用下的泥石流特征,获取的气象数据用于分析泥石流起动的临界雨量条件。本文探讨了研究区泥石流起动和输移过程,并根据野外调查,分析了泥石流形成的降雨、岩石和断层作用,特别是强降雨过程与物源区对泥石流发生的作用。根据应急调查发现北川县境内暴雨诱发的泥石流72处,其分布受岩石类型、发震断层和河流等因素控制。根据对研究区震前和震后泥石流发生的临界雨量和雨强的初步分析,汶川地震后,该区域泥石流起动的前期累积雨量降低了14.8%~22.1%,小时雨强降低25.4 %~31.6%。震区泥石流起动方式主要有二种,一是由于暴雨过程形成的斜坡表层径流导致悬挂于斜坡上的滑坡体表面和前缘松散物质向下输移,进入沟道后转为泥石流过程;二是消防水管效应使沟道水流快速集中,并强烈冲刷沟床中松散固体物质,导致沟床物质起动并形成泥石流过程。调查和分析发现沟内堆积的滑坡坝对泥石流的阻塞明显,溃决后可导致瞬时洪峰流量特别大。研究结果表明了汶川震区已进入一个新的活跃期。因此,应该开展对汶川地震区的泥石流风险评估和监测、早期预警,采取有效的工程措施控制泥石流的发生和危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