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8 毫秒
1.
袁纯清会见姚引良参加座谈本刊讯(记者王文昭通讯员刘万翔)5月23日,国土资源部部长、党组书记、国家土地总督察徐绍史在陕西检查指导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时强调,要加强地质灾害排查巡查,恢复完善群测群防体系,为灾后恢复重建提供服务。  相似文献   

2.
2013年4月20日,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境内发生MS7.0级地震。为充分发挥遥感技术在地震灾害应急决策、救援及震后恢复重建中的作用,利用地震前后的多源遥感数据,基于遥感图像人机交互解译和野外现场考察,研究了芦山地震次生地质灾害的特征及其空间分布。遥感调查结果表明,芦山地震引发了1 678处次生地质灾害,覆盖地表面积约8.354 km2,具有规模小且以崩塌、落石为主要灾害类型的特点。基于地震前的地形数据,研究了次生地质灾害的空间分布与高程、坡度的关系。对次生地质灾害分布特征的统计分析结果显示,95%的次生地质灾害分布在海拔750~1 850 m之间;82.5%的次生地质灾害分布在地形坡度15°~50°之间,但随着坡度的增加,次生地质灾害发生率显著升高。在空间分布上,芦山地震次生地质灾害呈现显著的线性排列:或沿NE向发震断裂线性排布,或沿山脊和河谷线性排列。研究结果为芦山地震应急决策、救援及震后恢复重建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3.
本文在对地质灾害宏观地质巡查业务模式分析基础上,建立了地质灾害巡查数据模型,研究了地质灾害巡查数据组织方法,探讨了地质灾害巡查系统的功能设计及其系统实现,并以公路地质灾害调查为案例进行了地质灾害巡查系统的应用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实现集空间位置纪录、矢量图元绘制、属性表单填写、图片采集、视频拍摄为一体的地质灾害多媒体数据采集与纪录方式,不但能够满足对于地质灾害多种类型数据的一体化采集需要,而且有利于提高地质灾害巡查工作的作业效率。  相似文献   

4.
系统基于Arc GIS Server进行地质灾害防治管理系统的开发和管理,采用四层体系架构,实现对地质灾害专题数据的统一管理、查询和统计分析,并对地质灾害进行实时监测预警,提高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工作效率和地质灾害应急反应能力。介绍了基于Arc GIS开发的井冈山市地质灾害防治管理系统的设计,总结了经验,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5.
为了对绍兴市的地质灾害易发风险性进行定量评估,本文借助GIS软件对绍兴市进行网格划分,构建地质灾害易发风险性评价指标体系和指数评价模型。通过对地质灾害进行定量评估,将绍兴市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划分为高、中、低、不易发4个等级,并绘制了绍兴市地质灾害易发性分区成果图。研究成果支撑绍兴市地质灾害防治“十四五”规划,服务于绍兴市的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和决策。  相似文献   

6.
地质灾害数据共享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地质灾害种类多、分布广、频次高、强度大、灾情严重、直接和间接的经济损失巨大。近几年,由于西部大开发步伐的推进,泥石流、滑坡等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诱发的地质灾害呈上升趋势。如何科学合理地构架地质灾害数据共享平台,从而利用该平台提供的共享和互操作机制来预测、预警、评价和治理各种地质灾害也就成为当务之急。笔者就此提出了整合WebGIS、Ajax、ESML和数据网格技术的地质灾害数据共享平台的设计方案。  相似文献   

7.
宁夏回族自治区盐池县地处农牧交错区,生态环境脆弱,地质灾害较为发育。基于像元二分模型,利用1989—2014年间4期Landsat TM/OLI遥感影像,分析了25 a间盐池县植被覆盖度空间格局及其变化特征,结合地质灾害详细调查数据,进一步探讨了植被覆盖度与地质灾害点的关系。结果表明,25 a间研究区植被覆盖度整体偏低,且具有东部相对较高、西部较低的特点,植被表现为恢复—退化—恢复的反复过程,总体处于恢复趋势中。植被覆盖度与地质灾害点密度呈现明显负相关,灾害点密度随着植被覆盖度的增加而降低,植被覆盖度越高,灾害点密度越低。  相似文献   

8.
2017-08-08T21:19:46四川省九寨沟县发生7.0级地震,震中位于九寨沟核心景区内。地震触发了数千处崩塌、滑坡灾害,对九寨沟熊猫海等旅游景观和景区道路造成较严重破坏。景区内山高坡陡、植被茂密,地质灾害隐蔽性强,传统的地质灾害排查方法遇到极大困难。采用机载激光雷达和高分辨率光学影像数据联合开展九寨沟景区地质灾害解译工作,给出了高植被覆盖山区地质灾害激光点云采样密度建议值,结合区域地质资料及现场调查初步划分了地层岩性和断裂构造,利用光学影像和数字高程模型综合建立灾害三维解译标志,由此获取已有地质灾害、同震地质灾害及灾害隐患发育分布特征,为景区恢复重建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崆峒区地质灾害易发性为研究对象,以地质灾害调查资料为基础,基于MAPGIS6.7平台采用袭扰系数法生成历史地质灾害易发性区划图;选取地形地貌、坡度、地层岩性、多年降雨、植被覆盖5个地质灾害影响因子对其进行灾害影响分级并确定其灾害易发性影响权重,将各个影响因子分级图叠加到历史地质灾害易发性区划分级图中,绘制出该县的地质灾害易发性散点图,对图件进行整理从而生成崆峒区地质灾害易发性分区图。从图中能很好地看出崆峒区地质灾害的分布及特点,为政府部门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统筹规划减灾防灾以及地质灾害治理提供了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0.
都江堰虹口乡地质灾害风险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甄艳  鲁小丫  蒲慧龙  王蕾 《测绘科学》2016,41(11):66-71,97
针对都江堰虹口乡地质灾害高易发的现状,利用GIS技术与信息量模型相结合的方法,结合专家打分法,开展虹口乡地质灾害风险评价,将其划分为高度、中度、低度和极低度4级风险区地质灾害高低反映了该区域的地质灾害现状,具有较高的准确性,从而说明本文评价方法的有效性,为有效防治地质灾害及后期的灾害监测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又将进入汛期了,地质灾害的高发期也随之即将来临。随着强降雨的增多,更容易诱发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由于我国具有地质构造复杂、地形地貌起伏变化大,山地丘陵占国土面积的68%等特定的地质环境条件,以  相似文献   

12.
遥感技术在地质灾害调查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遥感技术的特点及其快速发展,已使遥感技术广泛地应用于地质灾害调查。地质灾害的日益严重和对突发性地质灾害抢灾救灾工作的时效性要求,应用遥感技术开展地质灾害调查是极其必要的,也是当代高新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遥感技术可以贯穿于地质灾害调查、监测、预警、评估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13.
今天,我们召开全国地质灾害防治与矿山地质环境保护治理现场经验交流会,主要任务是,全面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张高丽副总理等中央领导同志近期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着力推进地质灾害综合防治体系建设,对今年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进行再动员、再部署,全力做好当前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同时,交流矿山地质环境保护治理工作经验,贯彻落实五部门《关于加强矿山地质环境恢复和综合治理的指导意见》.  相似文献   

14.
《国土资源通讯》2007,(24):43-46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防治地质灾害,避免和减轻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保障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根据国务院《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第二条本条例所称地质灾害,包括因自然因素或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山体崩塌、  相似文献   

15.
许强  郭晨  董秀军 《测绘学报》2022,51(10):2020-2033
我国地质灾害发生十分频繁,因灾损失尤为严重,近年来发生的多起重大地质灾害事件表明高植被覆盖山区,以及一些受地形条件限制人迹罕至区域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仍是传统群测群防的难题。航空遥感技术因其独特视场角、机动灵活等优势可快速高效地揭示地质灾害的空间分布特征和时空演化规律,在地质灾害调查评价、应急响应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在简要概述航空遥感技术、平台及传感器的基础上,系统总结了国内外航空遥感在地质灾害识别解译、调查评价、长期监测、应急响应、VR展示等方面的研究应用,阐述了目前地质灾害航空遥感应用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并对航空遥感在地质灾害应用研究的发展趋势做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16.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单位资质管理,规范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市场秩序,保证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质量,根据《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制定本办法。第二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申请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单位资质,实施对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单位资质管理,适用本办法。第三条本办法所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是指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内进行工程建设和编制城市总体规划、村庄和集镇规划时,对建设工程和规划区遭受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和工程建设中、建设后引发地质灾害的可能性作出评估,…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于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县(市)级、乡镇级、村级三级监测网络体系的研究,建立了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体系机制模型,并围绕群测群防体系建设的监测、管理与专业调查3项任务,设计了与群测群防体系机制相适应的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系统结构,形成了"隐患点信息查看─灾情信息采集与上传─灾情信息接收与处置"的群测群防业务链;据此业务链,基于智能手机探讨了有关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系统的功能实现。以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地质灾害群测群防调查数据为试验数据进行了应用试验,试验结果表明:该系统实现了群测群防"监测"与"管理"两项任务的有机结合,可以为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常态化监测与应急处置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8.
前言 长江三峡库区自然地质条件复杂,环境容量有限,暴雨、洪水频繁,地质灾害严重。库区地质灾害对三峡工程和库区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影响日益增加,有效防治库区地质灾害已成当务之急。 2001年7月17日,朱镕基总理在三峡工程移民暨对口支援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三峡工程是一个整体,防治地质灾害和生态环境建设,是三峡工程密不可分的组成部分。”“加强对崩滑体等地质灾害的监测和治理,是关系到库区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子孙后代的大事,刻不容缓,必须在水库蓄水前抓紧治理。特别是对那些在蓄水后可能产生滑坡的崩滑体,要集中力量,抢先治理。”“对治理工程项目,要快调查、快规划、快立项、快审批、快实施,做到科学论证,简化程序,加快进行。”  相似文献   

19.
5月25日至26日,国土资源部部长、党组书记、国家土地总督察、部抗震救灾应急指挥领导小组组长徐绍史从陕西赶往甘肃检查指导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他强调,当前要着力防范因强余震和强降雨引起的群发性地质灾害,重点调查,群测群防,积极开展灾后恢复重建。  相似文献   

20.
为实现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工作的科学化、信息化和精细化,提高地质灾害实时监测和动态预警预报能力,本文利用GIS、三维可视化、云计算等先进技术,基于云服务的T-C-V(terminal-cloud-virtual)框架,构建了地质灾害监测预警数据库,开发了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管理平台,实现了地质灾害的二三维一体化展示、基本信息管理、监测预警管理、应急指挥管理等功能,有效地提高了地质灾害的监测预警能力和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