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对南海西部表层沉积物进行系统取样分析表明,该区黏土矿物总体以伊利石为主,平均含量超过50%,其次为蒙脱石、绿泥石和高岭石含量较低,伊利石和蒙脱石含量变化较大,两者呈负相关关系,而绿泥石和高岭石含量变化较小,两者呈正相关关系。根据黏土矿物组合及其分布特征,南海西部海域大致可以分为A、B、C、D四区,其中A区以高伊利石和低蒙脱石含量为特征,B区伊利石含量明显下降,蒙脱石含量增多,C区以较高蒙脱石含量和低绿泥石、高岭石含量为特征,D区为相对低伊利石,高蒙脱石、绿泥石和高岭石,且往东南方向蒙脱石含量增大,而伊利石含量下降。与邻区黏土矿物组合对比研究表明,高伊利石含量的A区物源,除来自华南大陆的珠江、韩江等大小河流外,可能有相当部分来自东北方向,包括台湾岛及台湾海峡等。越南岸外的陆坡区细粒沉积物与陆架区有明显的继承性,表明其物源主要来自中南半岛,而红河物源对陆坡及深海盆的影响相对较小。南部陆架-陆坡区的物源主要有湄公河和加里曼丹岛,但两者的混合明显。因此,从区域分布来看,来自台湾海峡的细粒沉积物对南海深海盆影响最大,这可能主要是有由于表层环流所致。  相似文献   

2.
利用X射线衍射(XRD)对北部湾表层沉积物中黏土矿物组成和结晶学特征进行了详细研究,揭示了源区和洋流对该区沉积物搬运和分布的控制机制。结果表明,北部湾表层沉积物中黏土矿物组成以伊利石、蒙脱石和高岭石为主,含有少量的绿泥石。在空间分布上,蒙脱石含量表现为中部高近岸低;伊利石含量表现为西南高东北低,绿泥石组分含量与之类似;高岭石含量表现为东北高,西南低。伊利石结晶度指数和化学指数平均分别为0.25°(Δ2θ)和0.5,表明伊利石结晶程度极好,为富Al伊利石,来源于化学风化作用占主导的源区。黏土矿物物源分析表明,红河是北部湾伊利石、绿泥石和蒙脱石的主要物源,其中蒙脱石因受沉积分异作用影响而在研究区中部富集;高岭石受到了红河、珠江以及广西和海南岛沿岸河流物质输入的共同影响。本研究结果对理解北部湾沉积物"源-汇"过程和古环境有重要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3.
黏土矿物研究在示踪物源、源区风化历史乃至洋流变迁能力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尽管目前对南海表层沉积物黏土矿物宏观分布特征已获得了较系统的认识,但在受珠江和海南岛物源共同影响的南海西北部其高分辨率的黏土矿物学工作还未开展。本文对南海西北部表层沉积物中的黏土矿物组成、结晶学特征进行了分析,讨论了研究区黏土矿物的物质来源。结果表明,南海西北部表层沉积物的黏土矿物组成以伊利石为主(平均45%),蒙脱石(平均27%)与高岭石(平均21%)次之,绿泥石含量最少(平均6%)。在区域空间分布上,蒙脱石含量呈现西南高东北低的特征,伊利石含量则与之相反;高岭石含量表现为近岸高离岸低,而绿泥石含量呈现离岸高近岸低的特征。总体上,研究区表层沉积物黏土矿物组成与现代珠江沉积物组成差异较大,而与珠江口2.5 ka前的沉积物黏土矿物组成比较接近,并且结合研究区岩心揭露的全新世以来极低的沉积速率(4 cm/ka)以及上部很薄(小于0.6 m)的泥质沉积,推测该区表层沉积物可能并非是现代沉积的结果,更可能主要来自全新世末期古珠江输送的沉积物。除古珠江作为研究区表层沉积物中蒙脱石的一个主要来源外,海南岛北部河流也贡献了少量蒙脱石到其邻近的东南海域。运用高岭石/伊利石比值和伊利石化学指数等进一步对比分析表明,珠江是研究区沉积物中伊利石、高岭石和绿泥石的主要物源,其次台湾和海南岛也可能分别提供了少量富含伊利石/绿泥石和高岭石的沉积物。本工作对于南海西北部沉积物源-汇过程和相应的古环境研究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4.
南黄海表层粘土组分中,按其主要粘土矿物的含量分布特征,可分为五个组合区: Ⅰ区为伊利石—绿泥石—蒙脱石—高岭石;Ⅱ区为伊利石—绿泥石—高岭石—蒙脱石;Ⅲ区为伊利石—蒙脱石—绿泥石—高岭石;Ⅳ区为伊利石—高岭石—绿泥石—蒙脱石;V区为伊利石—绿泥石—高岭石—蒙脱石。 其分布范围与沉积环境大体一致。  相似文献   

5.
南海中部小于2μm粒级的119个表层沉积物样品的分析表明,粘土矿物主要由伊利石、蒙脱石、绿泥石和高岭石组成。伊利石含量占优势,并由西北逐渐向东南方向减少;蒙脱石含量仅次于伊利石,其变化趋势与伊利石相反。根据粘土矿物的分布和组合,认为南海中部沉积物中粘土矿物主要来源于北部的亚洲大陆,其次是南海东部及南部的邻近岛屿。蒙脱石除源于大陆派生的岩石风化物外,主要来自火山物质的蚀变。  相似文献   

6.
珠江口晚第四纪沉积物中粘土矿物及其指相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用X射线衍射相分析,研究了珠江口晚第四纪沉积物中的粘土矿物。结果表明,该区粘土矿物中平均含有54%伊利石、27%高岭石、18%绿泥石和少量蒙脱石,其分布是向海方向伊利石含量增加,高岭石的正相反。珠江三角洲的粘土矿物组合可分为西北江三角洲矿物省和东江三角洲矿物省,其伊利石和高岭石的含量变化具有指相意义。  相似文献   

7.
南海北部陆坡50 ka 以来黏土矿物来源与输运机制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在 AMS14C 定年的基础上,对南海北部 KNG5站和 KNG7站柱状沉积物中的粒度和黏土矿物进行了研究.KNG5孔黏土矿物组合的基本特点是以伊利石、绿泥石和高岭石为主,蒙脱石含量次之.而 KNG7孔黏土矿物组合的基本特点是以伊利石、绿泥石和蒙脱石为主,高岭石含量次之.物源分析进一步表明, KNG5和 KNG7孔高岭石主要来自于珠江,蒙脱石主要由吕宋岛提供,伊利石和绿泥石分别由珠江和台湾提供.相对于 KNG5孔而言, KNG7孔沉积物受珠江影响较小,而受台西南影响较大.由物源分析推测,珠江对南海北部的物源供应存在一个明显的界线,而这一界线可能位于 KNG5孔和KNG7孔之间,越过这一界线随着离岸距离的增加,南海北部陆坡陆源沉积物受珠江影响明显减弱,而主要由台湾贡献.  相似文献   

8.
为探究闽江下游及河口区粘土矿物的含量分布特征,于2009年在该区域采集表层沉积物样品25个,利用X射线衍射进行了粘土矿物的含量测定.结果表明粘土矿物的相对百分含量范围分别为:高岭石(33%-47%,平均值为42%),伊利石(27%-43%,平均值为34%),绿泥石(20%-29%,平均值为24%),蒙脱石(0%-3%,平均值为1%).在显著水平为0.01时,伊利石与高岭石、绿泥石的含量呈显著负相关关系,伊利石与高岭石的相关系数为-0.825,伊利石与绿泥石的相关系数为-0.611.通过对闽江下游及河口区粘土矿物含量分布的分析及与中国近海的粘土矿物含量分布对比,闽江下游及河口区粘土矿物的含量分布受物质来源、地形条件、介质环境、粘土矿物自身颗粒大小形态和人类活动的影响.相对于黄河和长江,闽江表层沉积物中具有较高的高岭石含量,较低的伊利石含量,与珠江的粘土矿物组合特征类似,这反映出气候效应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应用X射线衍射(XRD)方法对南通近海137个表层沉积物0.002 mm的粘土组分进行分析,研究了南通近海表层沉积物中粘土矿物的组合特征、分布规律以及物质来源.结果表明,研究区粘土矿物中伊利石相对百分含量最高(70.6%~80.3%,平均值为75.0%),高岭石(9.8%~14.9%,平均值为12.4%)和绿泥石(8.1%~12.4%,平均值为10.3%)次之,蒙脱石含量最低(0~4.0%,平均值为2.3%);粘土矿物组合类型以伊利石-高岭石-绿泥石-蒙脱石型为主,伊利石-高岭石-绿泥石型次之.南通近海表层沉积物中粘土矿物主要为陆源成因,春夏季(5~9月)东北向扩展的长江冲淡水为研究区提供物源.  相似文献   

10.
南海北部海域粘土矿物分布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南海北部海域海底沉积物中的粘土矿物组分为伊利石、绿泥石、高岭石、蒙脱石和混层矿物,根据粘土矿物在该海域的分布规律和海底地形、水动力条件、沉积作用等特征可划分为三种类型的粘土矿物区.从粘土矿物组合类型可知,该海域粘土矿物主要来源于我国大陆.南部深海区的粘土矿物除了来自北部大陆外,菲律宾火山岛弧和南面马来西亚携带来的高岭石也是深海区粘土矿物的来源之一.而116°E以西海域,绿泥石向深海方向增加可能与末次冰期珠江古河道携带的残留绿泥石和高岭石向绿泥石转变有关.海底火山是黄岩岛附近海域蒙脱石和绿泥石增高的原因之一.从整个海域粘土矿物分布格局可知,该海域的粘土矿物组合类型主要受源区气候和周围的陆源岩石类型所控制.  相似文献   

11.
采用X射线衍射(XRD)分析技术分析了长江水下三角洲地区65个表层沉积物样品的粘土矿物。结果表明,长江水下三角洲粘土矿物主要由伊利石、绿泥石、高岭石和蒙皂石构成;长江水下三角洲亚环境粘土矿物组成则不同,三角洲前缘亚环境中高岭石和绿泥石的平均含量高于前三角洲的含量,而前三角洲亚环境中伊利石和蒙皂石的平均含量高于三角洲前缘的含量。研究区粘土矿物主要来自长江流域,属于长江源,其分布主要受沉积动力环境和粘土本身性质的制约。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冲绳海槽南部HOBAB4-S2站700年以来的黏土矿物组成及结晶学特征进行了研究和分析,并对该区的物质来源以及黏土矿物所记录的东亚季风的演化历史进行了探讨。研究发现冲绳海槽南部HOBAB4-S2站黏土矿物组合总体是以伊利石(59%~77%,平均含量69%)和绿泥石(11%~17%,平均含量14%)为主,蒙脱石(5%~23%,平均含量12%)和高岭石含量(2%~6%,平均含量4%)则相对较低。通过黏土矿物研究对物源进行分析,发现冲绳海槽南部研究站位的黏土矿物中,伊利石、绿泥石以及高岭石主要来自于台湾岛上的河流,尤其是兰阳溪,蒙脱石则主要是来自于长江和东海大陆架的悬浮再沉积。蒙脱石/(伊利石+绿泥石)比值可以用来大致反映长江和东海大陆架与台湾岛对研究区物质输入的相对贡献。其相对贡献量的变化很好地记录了小冰期(1405 A.D.—1850 A.D.)东亚夏季风的减弱和台湾岛东北部-冲绳海槽南部地区相对湿润的气候特征。而该比值所指示的现代暖期(1960 A.D.)夏季风强度的减弱则可能主要是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基于409个表层沉积物样品黏土组成的分析测试结果,结合周边河流沉积物黏土矿物组成数据,研究了渤海—北黄海底质沉积物中黏土矿物的分布特征、来源和输运趋势。渤海—北黄海底质沉积物中黏土矿物组分质量分数从高到低依次为伊利石(70%)、高岭石(12%)、绿泥石(11%)和蒙皂石(7%)。根据沉积物黏土矿物的组成和分布特征,可以把研究区分为2个区和6个亚区。I区物质来源主要为黄河,分布在黄河口外,向东北延伸至渤海海盆、东南向经莱州湾再向东北延伸至北黄海南部海域;II区物质来源主要为潍河、六股河、滦河和辽河等,还包括海岸侵蚀物质,主要分布在辽东湾、渤海湾北部和北黄海北部等海域。黏土矿物的输运和分布除了受到物源的影响外,主要受渤海环流的控制。  相似文献   

14.
Clay mineralogy is useful in determining the distribution, sources, and dispersal routes of fine-grained sediments. In addition, clay minerals, especially smectite, may control the degree to which contaminants are adsorbed by the sediment. We analyzed 250 shelf sediment samples, 24 river-suspended-sediment samples, and 12 river-bed samples for clay-mineral contents in the Southern California Borderland from Point Conception to the Mexico border. In addition, six samples were analyzed from the Palos Verdes Headland in order to characterize the clay minerals contributed to the offshore from that point source. The <2 microm-size fraction was isolated, Mg-saturated, and glycolated before analysis by X-ray diffraction. Semi-quantitative percentages of smectite, illite, and kaolinite plus chlorite were calculated using peak areas and standard weighting factors. Most fine-grained sediment is supplied to the shelf by rivers during major winter storms, especially during El Ni?o years. The largest sediment fluxes to the region are from the Santa Ynez and Santa Clara Rivers, which drain the Transverse Ranges. The mean clay-mineral suite for the entire shelf sediment data set (26% smectite, 50% illite, 24% kaolinite+chlorite) is closely comparable to that for the mean of all the rivers (31% smectite, 49% illite, 20% kaolinite+chlorite), indicating that the main source of shelf fine-grained sediments is the adjacent rivers. However, regional variations do exist and the shelf is divided into four provinces with characteristic clay-mineral suites. The means of the clay-mineral suites of the two southernmost provinces are within analytical error of the mineral suites of adjacent rivers. The next province to the north includes Santa Monica Bay and has a suite of clay minerals derived from mixing of fine-grained sediments from several sources, both from the north and south. The northernmost province clay-mineral suite matches moderately well that of the adjacent rivers, but does indicate some mixing from sources in adjacent provinces.  相似文献   

15.
南海粘土矿物组合特征及其环境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X射线衍射法(XRD)对南海12个海底表层沉积物和20个悬浮物样品中粘土矿物组成和分布特征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1)研究区的表层沉积物粘土矿物以伊利石为主,其次为绿泥石、高岭石、伊/蒙间层矿物以及蒙皂石;悬浮物粘土矿物是以绿泥石为主,其次为高岭石、蒙皂石、伊利石以及伊/蒙间层矿物。(2)粘土矿物的组成和分布特征主要受气候条件、物质来源、水动力条件及相互间稀释作用的制约。伊利石的含量随离岸距离和水深的增加呈增大趋势;高岭石则在近岸区特别是河口区富集;绿泥石在西部沿岸海区的含量较低,在东部岛弧和北部台湾岛附近海区的含量较高;蒙皂石与火山作用密切相关,在东部火山岛弧附近海区含量较高。(3)粘土沉积物的来源以河流输入为主,海洋自生和风尘搬运对该区的沉积影响不大。(4)深海悬浮物粘土矿物的组成变化能够很好地指示短尺度气候环境的变迁,伊利石的结晶程度对气候和环境变化反映灵敏,其随所处环境的压力增大而变差。  相似文献   

16.
提要应用X射线衍射(XRD)方法对菲律宾海帕里西维拉海盆西北部的257个表层沉积物样品<2μm粘土组分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本研究区粘土矿物的组合特点是伊利石含量最高(平均含量47%),蒙皂石含量次之(平均含量35%),高岭石和绿泥石含量均很低(平均含量小于10%)。根据该区表层粘土矿物中伊利石、蒙皂石相对含量的分布,可以大体上分为两种含量组合类型,据此也可以划分出两个组合分区:Ⅰ.富伊利石分区,主要位于帕劳海脊和帕里西维拉海沟之间的大部分区域的地形平坦处;Ⅱ.富蒙皂石分区,主要位于研究区东部帕里西维拉海沟附近和南部零星区域。根据粘土矿物的平面分布特征,结合个别样品的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X射线能谱(EDS)分析,认为伊利石主要来源于研究区以西陆地及周边岛屿。伊利石的化学指数和结晶度指数表明,伊利石形成于物理风化较强的气候环境并可能与中国内陆黄土有关系,区内大部分蒙皂石具有富铁并含少量镁的特征,基性火山物质的蚀变是其主要成因,高岭石和绿泥石以陆源为主;风力的吹扬是研究区伊利石物质来源的主要输送方式,洋流作用对粘土矿物,尤其是蒙皂石矿物的分布具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