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川气东送管道工程是国家跨区域重大天然气管网工程,路线全长1559km。管道沿线地质环境条件复杂,地质灾害异常发育。笔者在对沿线地质灾害调查的基础上,开展了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并提出了具体的对策建议,主要取得了以下认识:1)川气东送管道沿线地貌类型众多、活动构造复杂、岩土体工程地质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差异较大,人类工程活动强烈,地质灾害异常发育。2)研究区突发性地质灾害与缓变性地质灾害并存,共发育隐患点260处,其中崩塌88处、潜在不稳定斜坡74处、滑坡52处、地面沉降36处、泥石流10处。3)地质灾害危险性大的地质灾害点共16处,危险性中等的9处,其余为危险性较小的地质灾害隐患点。4)提出了各类地质灾害点的防治对策建议,为管道工程沿线地质环境安全提供了基础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2.
川气天然气管道工程通过鄂西崩、滑、流极易发区,鄂中石膏、磷矿区,鄂北岗地膨胀土区,地质环境条件复杂多变,隐藏了多种地质灾害隐患。通过沿线实地调查,以记实手法预测该工程在湖北段可能遭受16处主要地质灾害,其中崩塌灾害4处,滑坡灾害4处,泥石流灾害4处,地面塌陷(含岩溶塌陷和矿山采空塌陷)灾害3处,塌岸灾害1处。根据各处地质灾害成因特点不同,因地制宜地提出了采取避让、治理、防护、限制等应对措施来避免灾害发生,确保管道工程顺利施工和安全运营。  相似文献   

3.
西气东输工程建设用地区的地质灾害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西气东输管道工程沿线建设用地区自然地理和地质环境条件复杂多样,地质灾害有明显的区域性分布规律,可以毛乌素沙漠和太行山东麓为界,分西、中、东3个区段。西区段主要的地质灾害是风蚀沙埋、盐渍土的腐蚀和盐胀以及泥石流和洪水冲蚀。中区段主要的地质灾害是滑坡、崩塌、泥石流、采空塌陷以及黄土的湿陷和潜蚀。东区段主要的地质灾害是地面沉降、地裂缝和膨胀土的胀缩灾害。中区段是本管道工程地质灾害类型最多、灾情最重、危险性最大的地段,对该区段应重点布设地质灾害的监测和预警工程。   相似文献   

4.
山东省枣庄市市中区地质灾害调查与防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枣庄市市中区主要地质灾害有喀斯特塌陷、采空塌陷和崩塌。地质灾害易发区划分利用袭扰系数法,按易发程度依次为高易发区、中易发区、低易发区及不发育区。地质灾害点按规模、危害和潜在危险性划分为危险性大、危险性中等、危险性小3级。在评估基础上确定了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次重点防治区、一般防治区。对喀斯特塌陷应通过地下水的合理开发利用结合工程治理予以防治;对山体崩塌应以避让为主;采空塌陷应侧重土地综合开发治理。  相似文献   

5.
苏艳军  梁鑫 《地质与资源》2019,28(3):280-288
在查明地质灾害孕灾背景、发育现状、矿区开采现状的基础上,基于定性结合定量的评价方法,开展了矿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基于评价结果和野外调查情况,总结采矿活动对矿区主要地质灾害的影响.主要成果如下:1)总结了研究区地质灾害的发育及分布特征;2)综合分析矿区孕灾环境及地质灾害致灾因子,构建了研究区危险性评价指标体系,以ArcGIS为工作平台,以斜坡单元为最小评价单元,进行了由地质灾害易发性到地质灾害危险性的评价;3)针对评价结果,理论分析了采矿活动对滑坡、崩塌、泥石流及塌陷等灾害发生的影响方式.  相似文献   

6.
廖海吉  蓝俊康 《地下水》2012,(3):197-200
灵山县地质灾害类型有崩塌、滑坡、不稳定斜坡、地面塌陷和泥石流。通过分析地质灾害发育的主要条件地形地貌、地层岩性、水文气象、水文地质条件、人类工程活动等。结果认为,地质灾害发育的主要特征是:多发生于缓坡低山地貌区;多发生人类工程强烈活动区;多发生于在最近10 a的雨季中;各类地质灾害的规模均以小型为主。  相似文献   

7.
苏艳军  梁鑫 《地质与资源》1992,28(3):280-288
在查明地质灾害孕灾背景、发育现状、矿区开采现状的基础上,基于定性结合定量的评价方法,开展了矿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基于评价结果和野外调查情况,总结采矿活动对矿区主要地质灾害的影响.主要成果如下:1)总结了研究区地质灾害的发育及分布特征;2)综合分析矿区孕灾环境及地质灾害致灾因子,构建了研究区危险性评价指标体系,以ArcGIS为工作平台,以斜坡单元为最小评价单元,进行了由地质灾害易发性到地质灾害危险性的评价;3)针对评价结果,理论分析了采矿活动对滑坡、崩塌、泥石流及塌陷等灾害发生的影响方式.  相似文献   

8.
湖南省新宁县地质灾害经济损失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介绍了新宁县地质灾害特征,依据区内地质灾害经济损失评估的原则和方法,进行地质灾害现状评估和预测评估,为防治地质灾害提供科学借鉴。评估结果表明:(1)新宁县地质灾害灾情以轻度为主,其中,滑坡88处,崩塌10处,泥石流9处,地面塌陷6处,不稳定斜坡5处,共计118处;中度灾害及重度灾害各1处,皆为泥石流灾害。各类地质灾害已伤亡15人,毁坏城乡房屋333间,毁田44.5hm^2,毁路135m,直接经济损失878.1万元。(2)以新宁县地质灾害危险性分级指标为依据,按照点评估的要求,把新宁县地质灾害划分为高、中等、低三个危险性级别,其中高危险性级别9处,中等危险性级别49处,低危险性级别60处,地质灾害隐患点共威胁着4885人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威胁田地282.1hm^2,潜在最大经济损失为5042.1万元。  相似文献   

9.
甘肃天水市北山地质灾害类型及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深入分析天水市北山地质灾害发育现状的基础上,通过野外调查、实验数据和已有成果资料综合分析的方法,系统研究了天水市北山地质灾害的主要类型及成因。通过对研究区地质灾害的形成机制分析和探讨,揭示了该地区地质灾害发育的物质基础、力学性质、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可为进一步治理该区的各类地质灾害提供理论指导,同时对预测研究区未来地质灾害发生、发展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和实际意义。研究区突发性地质灾害的类型主要有滑坡、崩塌、不稳定斜坡、地面塌陷和泥石流沟等五种类型,其地质灾害主要分布在北山的阳坡,形成了数条滑坡群沟。滑坡类型以混合式、中层、小型黄土滑坡为主;崩塌类型以人为黄土崩塌为主;不稳定斜坡主要属黄土型,主要位于滑坡或阶地前缘以及人类居住区;地面塌陷主要分布在滑坡体上;泥石流沟灾害,按物质组成属于泥流沟,按流域形态属于山坡型,按流体性质属于稀性,按水动力条件属于暴雨型。  相似文献   

10.
以运营的油气长输管道工程为依托,在收集、整理、综合分析既有资料基础上,通过对大量滑坡案例进行分析,明确了滑坡地质灾害的主要诱发因素与稳定性控制指标,建立了滑坡危险性评价指标体系。应用专家系统研究方法,建立油气长输管道线路滑坡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专家系统,并对具体工程进行了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结果符合实际,可为油气长输管道工程地质灾害减灾防灾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1.
王建晓 《陕西地质》2008,26(2):97-102
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基础建设项目中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日益重要,特别是“5·12”四川汶川大地震后建设项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更是重中之重。近年来公路建设和运行中可能遭受、加剧、引发地质灾害的趋势日益明显。本文以国家高速公路十堰一天水联络线陕西境安康至汉中公路为例来探索公路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评估的定量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12.
川藏公路林芝-八宿段地质灾害特征及形成机制初探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川藏公路林芝至八宿段地质灾害尤为发育,严重影响了川藏公路的安全运行。为有效防灾与减灾,本文立足于野外考察和对已有资料的统计分析,对该地区开展了区域性地质灾害研究。研究表明,研究区域地质灾害有以下几个显著特征:在分布上,灾害发育密集、类型多、分段性显著;成因复杂的松散堆积体是地质灾害的主要物质基础;强烈的水岩作用和内外动力耦合作用是该地区地质灾害形成、发生的重要因素。本文为该区域地质灾害的成灾机理及其防治措施的研究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以四川峨眉山市为研究区,选取坡度、坡高、坡向、岩土体类型、构造、河流侵蚀、地表覆被、降雨、工程切坡以及矿产开发10个影响因素作为评价因子,采用改进信息量法,在评价因子分级分析的基础上,利用GIS技术,对研究区地质灾害易发性进行了定量评价。结果表明:方法科学可靠,评价结果与实际基本相符;地质灾害在高陡斜坡区域、坚硬薄层-厚层状砂岩、粉砂岩夹白云岩、灰岩岩组、构造密集区最为发育,地形地貌、地质构造是地质灾害发育最主要的控制因素;地质灾害易发性划分为高易发、中易发、低易发、极低易发4个等级,分布面积分别为169.37km~2、429.07km~2、363.43km~2和221.12km~2。易发性评价精度74.80%。评价方法可为县域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提供理论指导,评价结果可为该区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全面介绍了华蓥山地区的山地重力灾害情况及重力灾害类型,从地质因素、水体因素、人为因素等三方面分析了华蓥山山地重力灾害的成因。  相似文献   

15.
岷江上游地质灾害发育分布规律初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岷江上游地区现有地质灾害284处,主要发育于低山、中山、高山区,其发育面密度分别为7.3个/100km2、2.3个/100km2和0.64个/100km2,分别占全区地质灾害总数的6.7%、70.7%和20.8%。通过对地质灾害点的统计分析研究,找出岷江上游流域地质灾害的主控因素及其发育分布规律,为流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和减灾防灾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黄洁  刘智 《四川地质学报》2003,23(2):116-119
在研究调查全省范围各生态环境因子、要素的基础上,首次建立了四川省综合生态环境分析系统,并完成了四川省生态环境区划。通过遥感调查进一步印证、明确了四川生态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水土流失及地质灾害,它们影响甚至破坏了四川东部的生态环境。提出了建立盆缘生态环境保护圈的意见。  相似文献   

17.
通过收集有关资料和实地勘察,描述并总结了四川省青川县板桥乡城建设用地地质灾害的发育特征。根据地质灾害点目前的稳定状态和潜在危害程度,定性评价了区内各地质灾害点的危险性。并基于各地质灾害点的危险程度,综合区内的地形地貌、地质条件和人为因素、气象水文条件,对青)ll县板桥乡地质灾害危险性进行了分区,为建设用地的规划设计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8.
512汶川大地震震后,对四川省巴州区次生地质灾害应急调查表明,地质构造和地形地貌是巴州区地质灾害形成的主导因素,降雨是地质灾害的主要诱发因素。巴州区主要的地质灾害类型为崩塌和滑坡,其中崩塌的危害性较大。现场调查表明,巴州区崩塌地质灾害类型以岩质崩塌为主,滑坡地质灾害类型以残积层滑坡为主,主要分布在构造侵蚀中低山和侵蚀剥蚀桌状低山地貌区。512汶川地震对潜在的崩塌危岩体的稳定性有不良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