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自然电场法梯度测量是一种原理看似简单,但实际操作却较为困难的地球物理方法。自然电场法对物理性质差异较大的物体有着敏感的反应。自然电场曲线所包含的信息即包括了地下异常信息,同时又包括地形高程等影响信息。实践证明,对于高程变化较大的地区,自然电场曲线经过地形高程等校正之后,才能更为准确的反应地下异常信息。  相似文献   

2.
岩溶体的天然电场选频法异常成因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实地探测的基础上,主要是从理论模型的角度研究天然电场选频法异常的形成原因.首先在已知的充水岩溶上开展实地探测工作,获取实测异常曲线;从麦克斯韦方程组和边界条件出发,求取均匀垂直谐变一次磁场中良导球体和圆柱体内、外磁场矢量位,推导出球外和圆柱体外感应二次电场的解析计算式;对理论模型的各个参数进行假定,计算获得地表主剖面上良导球体和圆柱体的感应二次电场异常曲线.通过实测曲线与理论模型上的模拟计算结果对比分析可知,二者曲线形态相似、特征相同,由此推知天然电场选频法在含水低阻体上方测得异常的起因之一可能是由天然感应二次电场所致.  相似文献   

3.
大地电场岩性测深技术在绵竹地区地热资源勘查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介绍了大地电场岩性测深技术在绵竹碎屑岩地区地热勘查中应用的一些新认识和解释方法.连续高值曲线形态指示厚层高阻电性层的存在.高、低值峰呈阶梯状变化的曲线形态,可能与沉积岩由粗到细的沉积韵律构造有关.可以在均匀高阻含水地层基础上,寻找碎屑岩层中的低阻含水破碎带.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对陕甘宁盆地部分地区的自然电场影响因素分析研究,论述了盆地含油气藏自然电场结构特征,并对影响自然电场的因素进行了描述。  相似文献   

5.
章鑫  杜学彬  王丽 《冰川冻土》2017,39(4):824-833
地电场的变化与台址环境的水文、气象及地质背景等相关,在青藏高原东北部季节冻土区,11个地电场台站处于较高的海拔,据台址下覆场地属性分为A类(黄土型)和B类(高原草场型)台站。通过对青藏高原季节冻土区域的地电场和大地电流场的计算和分析,联系区域构造活动和地质环境得出以下认识:青藏高原东北部季节冻土区地电场变化对水热环境响应明显,冬、夏两季测值可能发生跃变;长周期的地电场变化曲线可能与台址附近气温变化相关;台站大地电流矢量在冻土部分冻融交替过程中发生方向和幅度值的改变。A类和B类台址显示出不同的季节变化规律,地电场曲线上升和下降的时间节点各异,这种现象可应用于监测该区域冻土冻融情况和冻土的时空演变。  相似文献   

6.
杜秋姣  李阶法  李献瑞  曾佐勋 《地球科学》2014,39(12):1851-1856
通过分析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625研究所地电场监测站30多年监测的原始资料, 提取了其中8组数据, 包括4组地电场中的长期异常信号和4组对应震级Ms6.0以上的地震震前短临异常信号.发现这些异常信号有以下特征: 地电场中的长期监测图中包括了许多不同大小、距离远近地震的孕震信息, 其中近区大震会主控一条或多条曲线的走势, 远大、近小的地震会造成曲线时上时下的振荡; 从4组地电场短临信号监测图中发现震前地电场异常总体表现为下降(上升)—折返—回跳—发震的模式, 说明地电场异常变化形态具有相似性和重复性, 证明地电场观测确实能监测到震前异常.发现适合该监测站预测发震时间的新方法: 根据折返天数与回跳天数大致相等, 即回跳日期加上折返天数为发震日期, 证明地电场短临预测方法具有一定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7.
岩溶塌陷自然电场及其应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流经土洞或岩溶塌陷坑中的地下水破坏了土层的固-液界面离子双电层扩散区中正、负电荷的平衡,引起地下介质(土层)自然极化,形成自上而下的自然电场。土洞或岩溶塌陷在平面上产生自然电位似同心圆负心异常、在剖面上引起极小值异常;自然电位梯度在剖面上出现过零点异常,在平面上呈以零值线为对称轴的正负对称的似“蝴蝶状”异常。岩溶区自然电场法干扰因素主要有工业游散电流等人文干扰电磁场、地下金属管道(线) 自然极化电场、上升或下降泉自然电场、山地电场、炭质灰岩自然电场等。针对岩溶区自然电场法干扰因素特点,本文提出采用避让法、排除法、在线监测法进行消除,并将之应用于广西来宾市吉利村岩溶塌陷探测中。结果表明,自然电位剖面曲线在地面沉陷区中心附近出现极小值异常,自然电位梯度剖面曲线也在相同部位显示过零点异常。水文地质监测钻孔在相应的位置上分别揭露了塌陷堆积物、溶洞和断层破碎带,从而验证了上述自然电场法异常的属性。   相似文献   

8.
静态效应是频率域电磁法应用中不可避免的一种物理现象,通常通过校正方法进行压制或消除。本文提出一种直接利用天然电磁法的静态效应进行浅部电性异常体勘探的新思路,利用天然电场选频法(FSM)能够测量天然交变电磁场在地表所产生的几个不同频率的水平电场分量来研究地下介质的电性变化。首先采用二维有限单元法对FSM开展正演模拟,模拟结果表明:当近地表存在低阻异常体时,地表沿测线方向的水平电场分量曲线与FSM实测曲线形态相同,在低阻体的上方出现十分明显的低电位异常;当计算的频率点增多时,电场分量剖面曲线及其拟断面图会出现静态偏移现象,发现FSM异常实质上主要是静态效应所致。FSM实践应用成果及钻井验证结果表明,当有地下水存在时,FSM实测的剖面曲线及拟断面图会出现明显的静态效应现象,且与CSAMT的勘探成果一致。通过理论与实践可知,直接利用天然电磁场的电场分量开展浅部电性异常体的勘探具有可行性,今后也可利用频率域电磁法的静态效应现象开展浅层地质勘探。  相似文献   

9.
起伏地形对近矿围岩充电法影响规律的数值模拟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杨华  李金铭 《物探与化探》1999,23(3):202-210215
以山脊、山谷地形为例,通过点源二维有限元数值模拟给出了起伏地形条件下近矿围岩充电法一次电场和激发极化二次电场的剖面曲线,研究了地形对电场的影响,总结了起伏地形情况下的异常分布规律,并用比值法对其进行了地形校正,校正后的结果表明效果是比较好的.  相似文献   

10.
CSAMT法过渡区电磁场的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林威 《物探与化探》2009,33(2):148-150
通过对卡尼亚视电阻率法频率测深曲线的分析,发现卡尼亚视电阻率与远区电场分量Ex的视电阻率曲线在过渡区出现相交的现象。对产生这种现象的物理机制进行了探讨,并提出在过渡区卡尼亚视电阻率曲线的一个改正方法。改正后的卡尼亚视电阻率曲线与实际地层电性比较吻合。  相似文献   

11.
马安丽 《地下水》2011,(4):82+135-82,135
自然电位测井是沿井身测量岩层或矿体在天然条件下产生的电场变化的一种测井方法。阐述了自然电位测井的基本原理、曲线形态及其性质,并根据自然电位曲线有效地划分出咸淡水界面。  相似文献   

12.
从分析钻孔中自然电场的形成机理出发,介绍了自然电位测井曲线形态及其在渗透性地层中的曲线响应特征,并对自然电位与砂岩中泥质含量的关系进行了讨论,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利用自然电位曲线计算砂岩中泥质含量的方法及自然电位曲线在实际应用中应注意的事项。  相似文献   

13.
《地下水》2016,(3)
当前国内生产天然电场选频仪的厂家在宣传天然电场法找水时有夸大效果和缺乏实事求是的倾向,作者在进行大量地野外应用试验的基础上进行总结。首先简要介绍天然电磁场的场源及特征,指出天然电场法的利弊。对选频法中的多频测深进行了分析,指出它在理论上存在的诸多问题。肯定三频剖面法的应用效果,也指出单纯应用该法找水存在的不确定性。首次提出三频测深的曲线绘制和分析方法,进一步提高天然电场法找水的成井率。  相似文献   

14.
吕守航  杜立志  姚仁  王杰  常高奇 《世界地质》2017,36(3):995-1000
为研究井地电法在确定异常体边界时电场的分布规律,笔者对室内水槽固定位置的低阻体(铜板)直接供电,并对充电低阻体形成的电场在地表的电位分布特征进行观测。研究不同方向电位分布特征,及进行线性拟合建立电位梯度曲线,分析异常体不同方向上的电位梯度变化规律,确定该低阻体的边界特征。模拟实验表明,电位梯度曲线在异常体的边界会出现明显的拐点,与电位分布图的对比表明,电位梯度曲线在异常体边界的变化可以作为识别异常体边界的标志。  相似文献   

15.
自然电位法在清原地区对发现和评价9个红透山式铜锌矿床起了重要作用。但在该区约700km~2范围内同时也发现了许多非矿自电异常,其数量约为矿异常的百倍。这些非矿异常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1) 石墨化、黄铁矿化异常;(2)建筑物电场;(3) 工业干扰电场;(4) 过滤电场。建筑物电场、工业干扰电场较易于识别。对石墨化、黄铁矿化电场已有许多著作进行了论述。本文将着重讨论由多金属铜锌矿床引起的矿异常和过滤电场的特点、异常的识别及盲矿的预测。  相似文献   

16.
贺建国  李洪璧 《铀矿地质》1996,12(4):224-228
砂岩型铀矿床的产出常与层间氧化带密切相关。利用物探方法研究氧化带、氧化还原过渡带及还原带的特征,可为铀矿勘查提供重要依据。本文根据层间氧化带的形成特征,探讨了产生自然电场的基本原理,通过在已知和未知铀矿化地段的工作,总结了层间氧化带在地表的自然电场分布特征,利用自然电场剖面测量曲线的梯度变化拐点确定氧化带前锋线──氧化还原过渡带,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自然电场法尽管在许多地区找矿中获得了良好的效果,但由于原有工作方法繁琐,笨重和经常出现不稳定电场的干扰,质量不合要求,经常反工,在生产中一般不喜欢使用,曾一度有淘汰趋势。我们根据浑北一带自然电场的特征,经过试验,将自然电场法改革为分段电位法。经有关人员鉴定,认为质量合乎要求,可以正式投入生产,但还不成熟。现介绍如下,请大家提出意见。  相似文献   

18.
声频大地电场法在岩溶山区探测地下水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们于1977年开始,在河北西部太行山地区利用大地电场的声频部分,进行了一些探测浅层含水构造的试验研究工作。试验表明:普遍存在的声频大地电场,可以做为天然场源被利用,而且可以利用小型轻  相似文献   

19.
通过选取不同的参考距离、不同质量的大地电磁实测数据作为互参考点,研究在分别采用本地电参考,本地磁参考,互参考电场,互参考磁场处理后的大地电磁测深数据的卡尼亚电阻率曲线及相位曲线,及分析了参考道方法在大地电磁测深数据处理中的应用效果。结果表明,采用互参考方法优于采用本地参考方法,且采用磁场作为参考信号要明显好于采用电场作为参考信号,所以多用磁场作为参考信号,也表明了互参考方法是有效的,可行的。  相似文献   

20.
刘伟  甘伏平  周启友  张伟 《中国岩溶》2018,37(4):602-607
基于点电源电场微分方程以及电场满足的边界条件出发,结合目前高密度电法找水时常用的点线布设方式,对岩溶区常见的隐伏断层破碎带和溶洞两类低阻富水构造的多极距联合剖面曲线进行了二维正演模拟。模拟结果表明:联合剖面曲线对地下隐伏低阻体反应灵敏,曲线存在良好的分异性。对溶洞低阻富水构造来说,溶洞富水构造埋深约为1/2~2/3倍极距时,正交点异常最明显,随着联合剖面极距继续增大,同步低趋势逐渐显现;地下低阻溶洞空间范围越大,联合剖面曲线分异性越好,正交点异常越明显。对断层破碎带低阻富水构造来说,随着联合剖面极距的增大,正交点向断裂破碎带倾斜方向略为移动,但并不明显,正交点位置主要受浅部低阻的影响,随着极距的逐渐增大,同步低趋势逐渐显现,正交点左侧在断层倾斜方向上越来越多的测点呈现同步低异常,但曲线较平缓,而正交点右侧的曲线较陡,视电阻率在断层顶板的正上方处出现极小值。当联合剖面曲线正交点异常较明显时,随极距的增大正交点处视电阻率值逐渐降低,当联合剖面曲线异常形态以同步低为主时,随极距的增大正交点处视电阻率值趋于稳定。联合剖面曲线左右两支形态对于水平对称模型是对称的,对于倾斜模型是非对称的,倾斜低阻构造的倾向与联合剖面曲线正交点附近较陡一侧的曲线倾向一致。模拟结果可应用到岩溶地区高密度电法的多极距联合剖面曲线资料解释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