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吐鲁番-哈密背驮式盆地的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吐鲁番-哈密背驮式盆地的特征葛肖虹,王锡魁,昝淑芹,董清水,柳平(长春地质学院,长春,130026)1吐鲁番-哈密盆地的沉积与构造特征我国新疆东部著名的含煤、含油气盆地吐鲁番-哈密盆地是我国境内迄今发现的最具特色的背驮式盆地,它位于博格达山和觉罗塔格...  相似文献   

2.
新疆吐鲁番盆地的连木沁剖面古近系与新近系的沉积厚度约1770m,是研究吐鲁番盆地这一时段古气候的良好载体。通过对连木沁剖面沉积物中常量元素地球化学分析,表明吐鲁番盆地在晚古新世阶段和晚始新世阶段,气候炎热湿润,但后者波动比较频繁。在渐新世,气候温暖干旱。中新世的气候变化明显可分为两个阶段,早期气候炎热潮湿,而晚期阶段温暖干旱。到上新世,气候显著干旱化。   相似文献   

3.
新疆吐鲁番-哈密盆地钠硝石蕴藏丰富,成矿地质条件特殊。矿床的形成受大地构造环境、区域地球化学背景,近代气候、地形地貌和水文地质条件控制。新疆钠硝石矿床可分为表生卤水裂隙充填矿床和表生孔隙卤水蒸发矿床两类,具多阶段成矿的特点。吐鲁番-哈密盆地成矿地质条件优越,具一定找矿远景。  相似文献   

4.
昝立宏  程捷 《古地理学报》2008,10(6):647-656
吐鲁番盆地是天山山脉中的一个山间盆地,古近系保存完好,是研究中国西北地区古近纪气候变迁的良好地区。通过对吐鲁番盆地连木沁剖面古近系多种气候代用指标(Fe2O3、FeO、CaCO3、有机碳、有机碳同位素)的研究,探讨了吐鲁番盆地古近纪的气候变迁和重要气候事件。利用Fe3+/Fe2+值,恢复了吐鲁番盆地古近纪的气温:古新世的年均气温为22.35℃,始新世为21.82℃,渐新世为15.69℃,并且在渐新世的早期和晚期发生较大幅度的降温事件。对地层中CaCO3(碳酸钙)含量的研究表明,古新统和始新统碳酸钙平均含量分别为468%和666%,指示该沉积时期气候相对比较湿润,而渐新统达15.01%,指示渐新世气候明显干旱化,并且渐新世的早期和晚期气候更为干旱。有机碳同位素(δ13Corg)值分布于C3植物的范围内,表明其受C3植物的影响。对地层中的δ13Corg值研究显示,该值与地层中碳酸钙含量呈负相关,与气温呈正相关,即该值偏负时,地层中碳酸钙含量增加,气温降低。各种气候指标指示吐鲁番盆地古新世和始新世气候比较温暖湿润,而渐新世气候干旱温凉。  相似文献   

5.
为研究吐鲁番盆地南北断面方向上地下水的流动规律,沿吐鲁番盆地中部南北剖面建立了二维地下水流动模型,采用二维地下水流数值模拟方法对剖面模型进行识别,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吐鲁番盆地第四系地下水流动系统在剖面上的循环特征、流速分布特征、剖面上地下水的平均滞留时间和径流强度。模拟结果表明,吐鲁番盆地地下水流动系统存在局部流动系统、中间流动系统和区域流动系统,局部流动系统循环深度北盆地为600 m,南盆地为300 m,中间流动系统循环深度达1 000 m,区域流动系统循环深度达1 200 m。  相似文献   

6.
杨天明  朱健 《水文》1997,(5):52-54
吐鲁番盆地水文特性杨天明朱健蒋新会(新疆吐鲁番水文水资源勘测大队)1自然地理概况吐鲁番盆地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东部,地处东径87°16′~91°54′,北纬41°12′~43°41′,东西长300km,南北宽240km,面积69万km2。吐鲁番盆地...  相似文献   

7.
吐鲁番是我国最低的盆地,终年极少降雨,日照时间长,是一个典型的干旱地区。该地区自然地理条件独特,没有工业污染,研究该盆地中稀土元素的含量及其分布特征,对土壤学、地球化学和环境科学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试论吐鲁番—哈密盆地为剪切—背驮型盆地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葛肖虹  王锡魁 《地质论评》1997,43(6):561-568
本文从大地构造背景,构造地貌,现今应力场,运动学特征,构造模型等5个方面论证了吐鲁番-哈密盆地的性质,认为吐-哈盆地是背驮于博格达推覆席体上的盆地,侏罗纪以来盆内的许多构造与沉积特征都取决博格达推覆构造与反冲推覆构造活动的强度。  相似文献   

9.
吐鲁番盆地的水资源运转规律及其持续利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吐鲁番盆地为天山东部的山间断陷盆地,地形封闭,气候极端干燥,年均降水量16.6mm,年蒸发量达2845 mm,是我国极旱荒漠区之一.开发历史悠久,尤其是近50多年以来,从传统绿洲农业经济向现代绿洲经济发展.对于极端干旱的吐鲁番盆地而言,水资源的多寡及利用方式,决定着该区域的最大承载能力,也决定着处于荒漠包围中的绿洲的环境状况,尤其是水资源的使用与分配制约着经济的生存与发展.以水资源为主线,探讨极端干旱区绿洲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吐鲁番盆地实地考察、历年统计资料和水资源的形成机制、基本特征及开发利用现状分析的基础上,对该区域水资源开发利用方面存在的问题作了充分剖析,探讨了吐鲁番盆地水资源合理开发的基本对策及可行的途径.  相似文献   

10.
阐述吐鲁番极端封闭盆地的气候特征、地形地貌特征、水文特性及水文地质特征.利用水均衡法分析研究区间入流、区间出流和区间消耗之间的平衡关系,可看出盆地的水资源的相互转化关系.以此量为基础,可采用以加拿大阿尔特省WRMM为基础的水资源配置模型,制定以坎儿井水源为优先的供需水平衡方案,按照该方案制定的各种规则进行模拟,获得比较合理的水源工程布置,进而达到有效利用与保护坎儿井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晋中盆地是位于汾渭地堑系中部的新生代陆内断陷沉积盆地,研究晋中盆地第四纪的沉积序列对于进一步认识该盆地区域构造和区域气候环境变化具有重要意义。为查明晋中盆地第四纪沉积序列结构、研究揭示晋中盆地第四纪沉积环境及演化,通过构造岩相学方法,对晋中盆地地表和钻孔内第四纪沉积物和沉积环境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晋中盆地清徐地区地表第四纪沉积序列结构为盆地内部沱阳组河床相和河漫滩相-盆地边缘汾河组河流相—盆山过渡带峙峪组河流相、汾河组冲积扇相及马兰组风积相-基岩山地(盆地外围)二叠系浅海相。钻孔岩芯内第四纪沉积序列结构为下更新统浅湖相和滨湖相—中更新统浅湖相和河流相—上更新统河流相和冲积扇相—全新统冲积扇相。研究认为晋中新生代陆内断陷盆地内沉积序列和演化结构为早更新世陆相湖盆沉积环境—中更新世萎缩湖泊环境—晚更新世强烈萎缩的湖泊和河流环境—全新世再度沉降的陆相湖盆;陆相湖盆从中心向山地沉积环境分带为湖泊沉积环境—河流和湖泊沉积环境—冲积扇沉积环境(盆地边缘出山口区)。盆山过渡带地区上更新世沉积物错位现象与同沉积活动断裂有关,断裂活动性揭示了晋中盆地阶梯式断陷成盆的动力学机制。这些研究成果为区域气候环境变化和晋中盆地区域构造研究提供了新证据,也为太原市城市群建设中工程场址的选择提了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邵磊  李文厚 《沉积学报》1999,17(3):435-442
吐鲁番-哈密盆地从晚二叠世到晚第三纪经历了复杂的,多旋回的沉积构造演化历史,造成主要地层间均以不整合为界。盆地内沉积相类型丰富,沉积环境随时间的推移而发生改变。在晚石炭世,盆地北部为浅海环境;到晚二叠世,沉积环境由海相转变为陆相,并在上二叠统下部形成大量冲积相或河流相粗碎屑沉积;在三叠纪,沉积物主要形成于冲积相或河流-湖泊环境中,古气候则由干旱转为温暖湿润。早、中侏罗世,沉积环境以湖泊-沼泽相为主;到晚侏罗世,则以辫状河流相为主及干旱气候为特征。在白垩纪,盆地的沉积范围大为缩小,以湖泊环境为主;第三纪,沉积范围则扩大到整个盆地,沉积相以辫状河流及冲积相为特征,沉积气候干旱,局部地区接受了盐类沉积。古流向分析显示,吐-哈盆地具有复杂的沉积搬运体系。在盆地南侧,沉积物搬运方向总是由南向北,表明觉罗塔格山是盆地的主要物源区;而在盆地北侧,博格达山自晚侏罗世开始隆起,构成盆地的另一新的物源区,沉积物搬运方向由北向南。在白垩及第三纪,博格达山成为盆地的主要物源区。  相似文献   

13.
The Junggar basin contains an almost continuous section of Late Carboniferous–Quaternary terrigenous sedimentary rocks. The maximum thicknesses of the stratigraphic units constituting the basin cover make up a total of ~ 23 km, and the basement under the deepest part of the basin is localized at a depth of ~ 18 km. Both the folded framing and the basin edges have undergone uplifting and erosion during recent activity. These processes have exposed all the structural stages of the basin cover. Considering the completeness and detailed stratigraphic division of the section, we can determine the exact geologic age of intense mountain growth and erosion periods as well as estimate the age of orogenic periods by interpolating the stratigraphic ages. During the Permian orogeny, which included two stages (255–265 and 275–290 Ma), the Junggar, Zaisan, and Turpan–Hami basins made up a whole. During the Triassic orogeny (210–230 Ma), the Junggar and Turpan–Hami basins became completely isolated from each other. During the Jurassic orogeny (135–145 and 160–200 Ma), the sedimentation took place within similar boundaries but over a smaller area. During the Cretaceous orogeny (65–85 and 125–135 Ma), the mountain structures formed mainly at the southern boundaries of the basin and along the Karamaili–Saur line. The Junggar and Zaisan basins were separated at that time. The Early and Middle Paleogene were characterized by relative tectonic quiescence. The fifth orogenic stage began in the Oligocene. The recent activity consists of two main stages: Oligocene (23–33 Ma) and Neogene–Quaternary (1.2–7.6 Ma to the present).  相似文献   

14.
苏北盆地沉积环境演变及其构造背景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陈友飞  严钦尚 《地质科学》1993,28(2):151-160
苏北盆地是晚中生代以后发育起来的大型沉积盆地,是中国东部含油气盆地之一。本文综合研究了苏北盆地沉积环境的演变特点,并从沉积作用与构造活动的关系以及古地磁和玄武岩等方面探讨了沉积环境变迁的大地构造背景。  相似文献   

15.
顾延生  管硕  马腾  朱宗敏  刘红叶  郭森  余舒琪 《地球科学》2018,43(11):3989-4000
为深刻理解江汉盆地第四纪新构造运动、气候变化与盆地沉积响应的关联,利用沔阳凹陷区第四纪典型钻孔样品进行系统岩石学、年代学与沉积学研究,首次建立了盆地东部沉积中心区可对比的地层序列.利用岩性、粒度、磁组构分析重建了研究区140万年以来依次经历的河流相、河湖交替相、湖相、河湖交替相、湖相、泛滥平原相演化过程.区域构造、沉积、气候资料综合对比表明,响应于新构造沉降,江汉盆地第四纪以来存在3大成湖期,即Qp2/Qp1之交、Qp3与Qh中后期(古云梦泽),其中MIS3以来古湖发育是新构造沉降与异常强盛夏季风的耦合,且湖相沉积的独特环境为盆地高砷地下水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的物质条件.不仅为第四纪钻孔地层划分对比提供可靠基础资料,也为盆地地下资源调查与环境规划保护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6.
吐鲁番坳陷中—下侏罗统沉积体系再认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吐哈盆地是新疆3大含油气盆地之一,是我国目前已知的,唯一由侏罗系煤成烃形成大规模油气聚积的盆地。为了正确认识吐鲁番坳陷中—下侏罗统的沉积体系,以便更好地指导岩性地层油气藏的勘探,本文通过详细的露头剖面观察和钻井岩心、测井分析,对吐鲁番坳陷中—下侏罗统的沉积相进行了重新认识,结果发现,其沉积相类型除了已被普遍认识的辫状河—辫状河三角洲—滨浅湖沉积体系、冲积扇—扇三角洲—浅湖沉积体系以外,还存在典型的曲流河—曲流河三角洲—滨浅湖沉积体系。在沉积相纵向演化和横向对比研究的基础上,指出吐鲁番坳陷中—下侏罗统从八道湾组以辫状河—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体系为主,向上至西山窑组和三间房组演化为以曲流河—曲流河三角洲沉积体系为主,至顶部七克台组则发育以滨浅湖沉积体系为主,纵向上构成一个明显的基准面上升的退积序列;南北坡沉积体系的构成具有较大差异,南坡以发育辫状河三角洲、曲流河三角洲为特征,北坡则以发育辫状河三角洲、扇三角洲为特征。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吐鲁番坳陷中—下侏罗统的沉积模式。  相似文献   

17.
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第四纪地层划分与环境变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张鸿义  门国发 《新疆地质》2002,20(3):256-261
通过塔中地区KT1孔和KT2孔井下第四纪地质测试研究,首次揭示出: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在深度653.80m以上,沉积物可划分42层,基本属于第四系。第四系下限初步定在761.17m深处。第四纪以来的气候演化大体有过3次大的气候波动和13个较大气候波动旋回。沉积环境早更新世为河湖相泛滥平原;中更新世以洼地湖泊相沉积为主,同时明显加入了风沙环境堆积,沙漠开始形成;从中更新世晚期开始,经晚更新世到新世,沙漠大规模形成,并逐步发展成今日的大沙漠景观。  相似文献   

18.
中国西北地区沉积盆地石油地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中国近代石油工业创始于西北地区诸含油气盆地。近年来,由于国家西部大开发的发展战略,使西北地区的勘探活动又重新活跃起来。在中国西北含油气盆地内,古生界海相沉积和中、新生界陆相沉积都有生成油气的烃源岩。塔里木、准噶尔、柴达木、吐鲁番和酒泉等主要沉积盆地动力学演化史可划分为三个旋回,每一旋回都经历了由伸展到聚敛的完整演化过程。中国西北地区含油气前景看好,随着勘探工作的进展,将会在此区继续发现一些大、中型的油、气田。  相似文献   

19.
以江汉盆地周缘区露头剖面及沉积中心区第四纪钻孔岩芯资料为研究载体,通过第四纪地层横向对比分析,恢复了江汉盆地第四纪各时期的沉积环境,讨论了江汉盆地新构造运动的特点及对江汉平原第四纪沉积环境演化的控制作用。研究表明,早中更新世江汉盆地大部处于掀升状态,盆地周缘地带遭受剥蚀;晚更新世地壳显现不等量运动,盆地自北西向中南部表现为徐缓掀升与下沉并存;全新世,盆地周缘及波状地形区掀升和低平原区强烈沉降进一步突显,全新世中晚期湖泊范围达到最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