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第二十六届国际地质会议将于1980年7月7日至17日在法国巴黎举行。会议程序如下: 一、大会将包括20个项目岩相学; 矿物学; 地层学; 古生物学;构造, 海洋地质、沉积学和沉积岩相学, 前寒武纪地质学, 第四纪地质学和地貌学, 地球物理, 地球化学, 遥感技术; 数学地质和地质情报科学, 矿床成因论和矿石, 化石能源, 水文地质学; 材料和工程地质学, 地质的冒险性, 行星科学, 地  相似文献   

2.
泥河湾组旧石器的发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早期人类化石和文化遗物,是研究从猿到人的转变过程、原始社会的产生和发展、旧石器时代文化分期、第四纪下限等问题的十分珍贵的材料。为此,古人类学、旧石器时代考古学和第四纪地质学工作者历来都予以很大的关注。  相似文献   

3.
达古冰山地质公园以现代山地冰川地貌景观为核心,辅以古冰川冰蚀地貌、冰碛地貌和冰水堆积地貌景观,融类型丰富、规模宏大的地表碳酸盐岩钙华堆积地貌、各类水体景观和构造地质遗迹资源为一体。通过对各类地质遗迹进行分析,探讨了地质公园地质遗迹资源地学意义。研究表明,该地质公园在冰川地质学、第四纪地质学、地貌学、岩溶地质学、和岩石学等方面都具有极高的科学研究价值和极为典型的地学科普意义。  相似文献   

4.
《四川地质学报》2019,(1):169-172
达古冰山地质公园以现代山地冰川地貌景观为核心,辅以古冰川冰蚀地貌、冰碛地貌和冰水堆积地貌景观,融类型丰富、规模宏大的地表碳酸盐岩钙华堆积地貌、各类水体景观和构造地质遗迹资源为一体。通过对各类地质遗迹进行分析,探讨了地质公园地质遗迹资源地学意义。研究表明,该地质公园在冰川地质学、第四纪地质学、地貌学、岩溶地质学、和岩石学等方面都具有极高的科学研究价值和极为典型的地学科普意义。  相似文献   

5.
正《地质论评》为中文地质科学学术期刊,除提供基础地质学理论原创研究的出版平台外,还包括相关而感兴趣的广泛领域的新技术、新方法、实验进展等,如古生物学、地层学、大地构造学及构造地质学、地震学、岩石学、沉积学、矿床学、矿物学、地球物理学、地球化学、水文学、工程地质学、第四纪地质学、环境地质学、灾害地质学和宇宙地质学等。  相似文献   

6.
摘 要  报导了中国西北晚中新世—第四纪陆相咸化湖泊介形类群中发现的有孔虫和钙质超 微化石组合‚并从生态和古地理的角度论证了它们属于非海侵来源‚图示了这些生物化石的 地理分布。认为由于主要受到干燥气候下咸化湖泊环境的控制‚中新世以来‚喜盐水生生物 群介形类、有孔虫和钙质超微生物等随干旱气候控制的咸化湖泊不断向东扩展。因此‚不能 笼统地把这些生物化石作为海侵证据。根据地质学现实主义类比原则‚提出中国东部早第三 纪没有大规模的海侵沉积‚丰富的石油天然气资源来自陆相咸化湖泊和深水湖泊沉积。  相似文献   

7.
古代生物分子在第四纪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赖旭龙  杨洪 《第四纪研究》2003,23(5):457-470
从第四纪化石和沉积物中获得的古代生物分子为第四纪研究者提供了丰富和独特的有关古代生物、遗传和古环境信息的定量和高分辨率的数据.过去10多年的研究证实来自第四纪材料中的各种古代生物分子的分离、鉴定和应用的能力在不断增加.文章总结了古代生物分子在第四纪研究中的最新进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不同类型的古代生物分子在地质体中的保存和降解;2)古DNA和古蛋白序列中的生物遗传学信息;3)单体分子同位素与第四纪古环境和古气候研究;4)建于古代生物分子水平上的第四纪年代学.作者预见对第四纪地层中的原位和分散保存的古代生物分子的研究将在广度上以多分子综合研究而深度上与单体分子同位素技术相结合,为第四纪科学家们提供大量解决地质学和演化生物学问题的高精度数据.随着地球化学和分子生物学技术的不断改进以及人们对古代生物分子的降解过程和机制的进一步理解,对古代生物分子的研究无疑将进一步促进和推动第四纪科学研究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试论我国华北地区第四纪冰期间冰期气候的孢粉组合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的出现、第四纪冰期的来临,被公认为第四纪以来发生的两大事件。用冰期和间冰期来划分我国第四纪地层是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教授所开创并致力研究和极力倡导的。目前越来越多的学者运用冰期间冰期,即从气候地层学观点来划分第四系。国内外大量研究资料表明,第四纪开始时,出现全球性冰期寒冷气候。此时堆积物及其所产化石组合,为确定第四系下限提供了可靠证据。第18届国际地质学会议也建议,以晚第三纪以来第一次明显的气候变冷作为划分第四系下限的依据之一。也就是承认第四纪开始是一次寒冷的冰期气候。W.H.Zagwijn(1960,1974)根据孢粉资料,将荷兰的雷  相似文献   

9.
中国华南地区第四纪喀斯特洞穴堆积中常含有丰富的哺乳动物化石,其中广西崇左地区已发现多处含有步氏巨猿(Gigantopithecus blacki)的第四纪不同时期的洞穴化石点,在其共生的动物群中,对生物地层和环境变化有重要的指示意义且化石数量最多、演化特征最显著的种类之一是独角犀(Rhinoceros)。近期早更新世犀类化石的研究有较大进展,但中晚更新世时期的犀类化石却缺乏系统研究。本研究系统分析了产自中国广西崇左更新世中晚期的武鸣楼山临佛洞、公鸡山愚公洞、木榄山智人洞以及芭仙洞这4个化石地点的犀类新材料,依据牙齿的大小和其形态特征分别将其归入了爪哇犀(Rhinoceros sondaicus)、爪哇犀相似种(Rhinoceros cf.sondaicus)和中国犀(Rhinoceros sinensis)。通过对华南地区第四纪独角犀的系统研究表明,爪哇犀(R.sondaicus)在此地区从早更新世中期一直持续到全新世;中国犀(R.sinensis)则从早更新世晚期延续到晚更新世;暂时没有发现印度犀(R.unicornis)的化石。颊齿特征分析表明,扶绥犀(Rhinoceros fus...  相似文献   

10.
双河洞中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化石的发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贵州省境内的双河洞历次科考中发现的第四纪动物群化石进行初步研究和总结,认为目前对双河洞第四纪动物群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化石的发现者都是洞穴科考专家,古生物知识相对欠缺且重视不够是洞穴化石研究进展缓慢的原因。为了加快双河洞第四纪动物群的研究进程,以今年中法联合科考过程中发现的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化石为样本,采用ICP-MS铀系定年方法对这批大熊猫骨骼化石碳酸盐岩包裹物的年龄进行测试,结果表明该化石群化石距今6.75万年,初步判定此动物群可能生存于中更新世-晚更新世早期。这批哺乳动物化石及其地层信息将为贵州(尤其是黔北)第四纪的研究提供重要资料。   相似文献   

11.
孙镇城  杨Fan 《现代地质》1997,11(3):269-274,T002
报导了中国西北晚中新世-第四纪陆相咸化湖泊介形类群中发现的有孔虫和钙质超微化石组合,并从生态和古地理的角度论证了它们属于非海侵来源,图示了这些生物化石的地理分布。认为主要受到干燥气候下咸化湖泊环境的控制,中新世以来,喜盐水水生生物九介形类,有孔虫和钙质超微生物等随干旱气候控制的咸化湖不断向东扩展。因此,不能笼弘地把这些生物化石作为海侵证据根据地质学现实主义类比原则,提出中国东剖 第三纪没有在大  相似文献   

12.
李佳  张兵 《云南地质》2007,26(4):480-486
以土壤地质学为手段,分析地质构造及母质、水分和第四纪沉积物因素对土壤类型分布规律的影响,而后研究全县土地资源特征,有利于针对当前土地利用中的诸多不利方面进行改进,挖掘土地利用潜力。  相似文献   

13.
关于东亚早期人类生态环境的重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东亚早期人类生态环境重建中流行的“莫氏线”理论将东亚(包括东南亚)视为第四纪全球环境频繁、激烈和迅速变化的例外。这个主要建立在化石哺乳动物群基础上的假说存在明显的局限性,不符合近二三十年来中国黄土、西太平洋边缘海等领域研究所揭示的东亚第四纪环境变化的性质和特点。东亚早期人类生态环境重建工作的滞后不仅妨碍了考古学家对旧大陆早期人类和文化发展格局的研究,也不利于整个第四纪研究的发展。加强考古学与第四纪研究其它领域的沟通、配合和合作,是整个第四纪研究的共同任务。  相似文献   

14.
中国海域的天然气水合物资源   总被引:12,自引:7,他引:5  
天然气水合物是甲烷等天然气在高压、低温条件下形成的冰状固体物质。据估算,全球天然气水合物中碳的含量等于石油、煤等化石能源中碳含量的2倍。在人类面临化石能源即将枯竭的时候,各国科学家和政府都把目光投向这一未来能替代化石能源的新能源。新生代构造演化历史、沉积条件、沉积环境等显示,南海具有生成和蕴藏巨大天然气水合物资源的条件;南海海域的地震反射剖面多处显示存在BSR反射波;2007年已钻探见到水合物样品。东海冲绳海槽在第四纪的沉积速率高(10~40cm/ka),槽坡存在泥底辟构造和断裂活动,从上新世以来发生过两次构造运动,这些对天然气水合物的形成是十分有利的;因此,中国海域的天然水合物资源是十分丰富的,在不远的将来它可能成为新的替代能源。  相似文献   

15.
第二十六届国际地质会议定于今年7月7—17日在巴黎举行。 会议将分以下二十一个组进行;岩石学;矿物学;古生物学;地层学;构造学;海洋地质学;沉积学和沉积岩石学;前寒武纪;第四纪和地貌学;地球物理学;地球化学;遥感技术;数学地质学和地质信息科学;金属成矿学和矿产;地下能源;水文地质学;材料和工程地质学;地质公害;行星科学;地史  相似文献   

16.
《地质论评》1982,28(6):581-584
第四纪地质学是研究地球历史上最近阶段的一门地质学的分支学科,它同人类活动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经过我国第四纪地质工作者几十年的努力,特别是新中国建立以后,受到党和国家的亲切关怀和大力扶持,这门学科正在迅速地发展着。回顾过去,取得的许多成绩令人欢欣鼓午;展望未来,不少极待解决的问题促人奋发图强。  相似文献   

17.
北京周口店早更新世地层的新发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导了北京周口店太平山北坡,新发现一处早更新世地层剖面,采获艾克氐变异仓鼠等珍贵化石,以及古冰楔沉积、古地磁测年资料等,确定了太平山组地质时代为距今73~92万年,从而将该地区第四纪沉积年龄记录向前推移了近20万年,这是一项有重要科学价值的新成果。  相似文献   

18.
海洋地质学是海洋学的一个组成部分,而通过海洋沉积物研究第四纪气候与环境问题又是海洋地质学的部分研究内容。现在,中国第四纪研究委员会已设立了海岸线分委员会和珊瑚礁分委员会。国内许多单位都做了不少海洋及海岸的工作,其中包括中国科学院内的海洋所、南海所、地质所、地球化学所等。  相似文献   

19.
刘东生 《第四纪研究》2004,24(4):369-378
第四纪环境这门科学,是地质学的一个横截面,是地质历史时期的最新一章,它是一门探索时间的科学。环境问题是关系人类社会的全面问题和应当涉及的人类未来的现实问题,它要求第四纪环境工作者思考自己的科学问题时具有强烈的社会意识。所以它又是一门属于人的科学。从国际上看,“Science”和“Nature”两杂志都在2003年度的科学进展中把环境中古气候变化研究列为年度的进展。而在国内,从1999~2003年5年来地质大调查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的阶段性成果,其中有10个方面成果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其中4项是直接与第四纪环境有关。地质学目前正在进行学术上的转型,从单一的地质问题研究向综合的地球系统科学研究转变,从主要提供资源保障向资源和环境保障并重转变。这种转变把第四纪环境研究从学术水平上被提升到社会需求水平。这要求它积极考虑最近诺贝尔奖获得者P.J.Crutzen等科学家所提出的“人类世(Anthropocene)”这一新的研究方向。作者提出,“人类世(Anthropocene)”是研究大约10000年以来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构成的地球系统的变化及适应的可持续发展性。这一研究在中国已有了很好的基础和开端,但还不能满足当前国家发展的需求,所以第四纪环境工作者还应像开拓者一样,不断努力  相似文献   

20.
化石生物学     
古生物学(Palaeontology)是介于地质学和生物学之间的边缘科学。然而长期以来传统古生物学主要从属于地质学,特别是地层学。它比较重视化石的地质学意义,偏重于以形态分类为主的描记性研究(即描述古生物学Palaeontography)和经典的生物地层学研究。 60年代对于地学和生命科学领域来说,是生气勃勃、富有创新精神的年代。在沉积学领域取得巨大进展的同时,板块学说迅速崛起,并被视为地学领域的一场革命;生物学在微观(分子生物学)和宏观(生态学)领域中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进展;进化理论处于不断深化与变革之中。另一方面,百余年来大量资料的积累也使古生物学本身孕育着新的突破。上述种种都驱使古生物学的研究重心开始历史性的转移,化石生物学即为这一转变的产物。Schopf(1972)主编的《Models in Paleobiology》和美国1975年创刊的《Paleobiology》杂志,可以作为化石生物学兴起的标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