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南极冰层钻进铠装钻具升降运动特性分析与试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极地冰层取心钻具的升降运动特性对提高钻进效率、减少孔内事故具有重要影响。在总结极地冰钻特点的基础上,分析了钻孔直径、钻具质量和钻井液的流变特性对钻具在升降过程中的影响,钻具在钻孔过程中运动的两阶段特性、滞流层的存在与影响因素,确定了因钻具的运动所引起的流体扰动量与扰动范围。研制了用于测试铠装电缆悬挂式钻具升降测试试验台和测试的方法,通过对3个不同直径与3个不同质量的钻具在其下落过程的实际测试,得出了钻具下落速度与直径呈二次方关系,与钻具的质量成线性关系的结论。  相似文献   

2.
目前各队研究解决的钻具升降工序自动化问题,多集中在拧管和提管方面,黄沙坪队则进一步研究了整个升降钻具过程的自动化电气化问题,虽然它的各个工序还是由单独的电开关分别操纵,有些操作尚用机械操纵,其装置也尚需进一步研究改进,但它已为升降钻具整个过程的自动化提供了一个基础,由于实现升降钻具过程自动化的问题还很多,其方向也有进一步探讨的必要,特将本文予以刊载供大家进一步研究参考。  相似文献   

3.
目前,钻探所使用的钻具,在钻头磨损或需检查时,必须把全部钻具提升到地表,更换或检查钻头后再下到孔底继续钻进。这样,占用了大量的升降钻具时间,减少了纯钻进时间。孔愈深,升降钻具占用时间愈长,钻探费用也就愈高。  相似文献   

4.
升降钻具是钻探操作中体力滑耗最大的工序。在完成机械化机具配套之前,钻杆的擰、卸、扶、摆,都必須人工操作,塔上还要有专人配合。尤其是在严冬、酷暑、钻孔深、岩层軟,升降钻具頻繁的情况下,劳动更为繁重。因此,如何实現升降钻具机械化,迅速摆脫笨重的体力劳动,早已成为广  相似文献   

5.
岩心钻探目的是为了获得地质资料——岩矿心,提钻取心是惯用方法,随着金刚石岩心钻探事业的迅速发展,升降钻具成为最花费时间的一项辅助工序。根据钻孔深度和钻进方法的不同,岩心钻探过程中,一般纯钻时间和升降钻具时间各占30~40%左右,尤其是钻孔越深,升降钻具所花费的时间越多;同时,它又是机械化程度差,劳动强度大的辅助工序,所以,减少辅助工序时间,增加纯钻时间,提高钻进效率,最有效的途径是减少升降钻具时间。为此采用了不提钻取心钻进法,它又分为绳索取心和反循环连续取心。所谓绳索取心钻进,就是在钻进过程中,当岩  相似文献   

6.
地面驱动的带弯角或偏轴的不同轴式导向钻具和防斜钻具组合已经广泛应用于水平井、大斜度井、大位移井、分支井和直井钻进中。由于对该类钻具的动态特性和轨道控制理论研究不足,使得应用效果不稳定。欲较好地解决该类钻具的轨道控制问题,必须深入研究该类下部钻具组合的稳定性判别、钻具各点的运动状态判别和参数分析、钻具动力学分析的数学模型和井眼轨道预测方法。本文仅从问题的性质、可能遇到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可选途径等方面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7.
我队于去年五月份曾实现了一台500米钻机的轻便化,兹将其经验初步总结于下。一、升降作业台(一)优点:我队升降作业台经516机几个月的使用,效果良好。操作非常轻便:1.避免了塔上操作,升降钻具挂掉塔板打人以及人身坠落的危险;2.克服了塔上工作人员因钻具长短不齐,上下爬梯子的麻烦和体力消耗;3.节约木材,减少工程设  相似文献   

8.
山东冶金地质勘探公司518机,在用金刚石钻进某普查孔时,因遇到地下承压水层,产生水力压头高出孔口10米以上的涌水.由于钻具与孔壁间的空隙小,在升降钻具时,承压水从钻具内腔喷出地  相似文献   

9.
地质勘探钻进用的立轴式钻机的一般用途:1.本标准适用于用旋转方法钻地质勘探钻孔所用的钻探机械和装置中的立轴式钻机。金刚石钻进的钻机还没有固定标准。2.钻机应保证完成下列基本工序:a.旋转钻具;6.升降钻杆;B.升降套管;r.给进钻具及调整压力。  相似文献   

10.
最近辽宁省煤矿管理局地质勘探局,辽宁省冶金厅地质勘探公司,对升降钻具时拧管自动化  相似文献   

11.
郭盛堂 《探矿工程》2017,44(11):26-29
针对水平井施工中井眼净化、井壁稳定、润滑防卡、保护油气层等技术难题,研制了高性能水基钻井液体系。通过对抑制剂、包被剂、降滤失剂等处理剂的优选,最终确定了高性能水基钻井液体系的配方,对该钻井液体系配方进行各项性能实验表明,该钻井液体系性能稳定,具有较强的抑制性、润滑性、抗污染性和油气层保护能力,在苏德尔特油田的苏平5井现场应用中井壁稳定,起下钻无阻卡现象,取得了非常好的施工效果。  相似文献   

12.
Bian  Haifeng  Zhang  Jun  Li  Ruixue  Zhao  Huanhuan  Wang  Xuexue  Bai  Yiping 《Natural Hazards》2021,106(3):1771-1795

As the scale of the power grid becomes larger, the requirements for transmission reliability are getting higher. Due to the large geographical span and the harsh environment of the power transmission line, it has become the most severely affected equipment of the power grid by natural factors. However, the quantitative assessment of transmission line tripping accidents caused by multiple natural hazards has rarely been investigated. In this study, a risk analysis method to probabilistically analyze the tripping accidents of power transmission lines caused by wildfire, lightning, strong wind and ice storm was proposed. The analysis process consists of comprehensively identifying the risk of tripping accidents based on fault tree analysis and dynamically performing the predictive analysis of tripping accident evolution process in transmission line from causes to consequences based on Bayesian network. Critical risk evolution paths corresponding to four natural hazards are determined through a 72-node BN. The source risks of the four critical risk evolution paths are artificial ignition source from the wildfire path, aging from the lightning path, thoughtless of surrounding environment from the strong wind path and wind effect from the ice storm path. The countermeasures of tripping accidents are derived through the source risks and synergy between risks in three scenario analysis. This study is expected to examine the key challenges of risk management in power grid tripping accidents, which provides technical supports for accident preventing, handling and recovering of tripping accidents of the power transmission line according to “scenario–response”-based hazard response strategy.

  相似文献   

13.
松花江—辽河流域(简称松辽流域)是中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地下水资源对维护中国粮食安全具有重要作用。2019年松辽流域地下水资源量为797.31×10~8m~3/a,地下水开发利用量为276.4×10~8m~3。松辽流域地下水面临着水资源局部短缺,局部水位持续下降,"三氮"污染加剧,以及湿地萎缩、土地荒漠化、盐渍化等资源、环境与生态问题。本文对这些问题进行驱动因素分析,主要是气温升高导致水稻适宜区扩大,土地利用方式改变,耕地面积特别是水田面积大幅增加,造成地下水过量开采、地下水面源污染加剧;水库的大量修建加剧干旱缺水地区河道径流减少,地下水补给来源不足,造成地下水供水能力下降,地下水位下降。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加强水资源调查监测,开展水资源合理配置研究,实行地表水和地下水联合调度;加强水资源管理制度建设,强化制度刚性约束;调整农业种植结构,推进节水灌溉,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等建议措施。  相似文献   

14.
位于南海西部的莺歌海-琼东南盆地(下称:莺-琼盆地)具有井底压力与温度双高、安全作业密度窗口极窄等特点,在高温高压工况下引发钻井液流变性难以控制、井下恶性漏失、电测仪器阻卡和储层保护难度大等情况.因此,基于此区块复杂的地质条件,经过多次的室内试验研究,在常规聚磺高温高压水基钻井液的基础上,通过引入甲酸钾作为配方抑制剂,同时优选抗高温聚合物以及磺化钻井液材料,在提高了体系的抑制性同时,有效地降低了钻井液的活度,并且通过加重材料的优选,钻井液的流变性得到了改善,使得体系具有较低的高温高压滤失量,密度2.5 g/cm3的体系可以抗高温达240℃.现场实践表明,新型高温高压水基钻井液体系具有良好的抗高温性和流变性,较低的高温高压滤失量,优良的滤饼质量,同时根据电缆测井井壁取心结果,此新型水基钻井液体系的储层保护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5.
以XY - 4型地质钻机为例 ,对常规异步电机驱动和交流变频调速驱动时的钻机能耗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表明 :后者能耗明显小于前者 ,证明钻机采用交流变频调速动力系统有显著的节能效果 ,为提高钻机性能、降低钻探成本提供了一个新的技术途径。  相似文献   

16.
靳益民  高淑芳 《探矿工程》2008,35(12):23-25,34
GYD-300型全液压动力头工程钻机为全液压驱动,动力头反循环式机型。液压系统采用插装阀集成结构,电液复合操作。使用PC控制监测系统,适时检测孔底各相关压力,对不同地层进行范围设置,实现钻进过程中孔底的自动、手动恒压钻进。重点介绍了该钻机的结构特点、实验情况、主要技术参数等。  相似文献   

17.
地球公转轨道偏心率变化的构造运动响应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最近3Ma发生的主要构造运动和气候变化事件,在准0.4Ma周期上与地球轨道偏心率变化存在一致性。据黄土高原地层记录划分的构造气候旋回界限,日历年龄分别为0.07、0.46、0.83、1.32、1.70、2.08、2.74MaBP,对应于偏心率曲线波动幅度由大变小时段的特定转折位置。文中分析了地球公转运动变速的基本数据及其对地球自转运动和圈层相互作用的可能影响,探讨了轨道偏心率变化对构造运动的驱动机制,并指出了构造气候旋回研究可为地质力学理论发展展示良好的前景。   相似文献   

18.
概述了空气反循环钻进工艺应用于物探爆破孔施工的原理、特点及其试验应用情况。通过试验应用得出结论,该工艺方法具有钻进速度快、成孔深度深、有效实现不提钻下炸药等优点,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9.
岩溶动力系统与全球变化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碳酸盐岩是岩溶发育的物质基础,它记录着地球历史时期的环境变化,是地球最大的碳库,对地球大气和生命演变起到重要作用;现代全球岩溶分布面积2200万km~2,占陆地面积的15%,岩溶动力系统是地球表层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全球25%的人口依赖岩溶地下水资源的供给,岩溶生态系统的脆弱性制约着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本文主要针对近30年以来,岩溶学科发展进行综述,包括岩溶动力学概念、内涵与发展,驱动岩溶发育的地质-生态机制,岩溶动力系统与碳循环新进展,岩溶动力系统与水循环新进展,岩溶动力系统与钙循环新进展;岩溶动力系统与全球环境变化研究发展展望(岩溶关键带下的资源环境效应及国际大科学计划的启动)。  相似文献   

20.
Summary. The evaluation of the rock mass mechanical properties by the seismic reflection method and TBM driving is proposed for TBM tunnell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reflection number derived from the three-dimensional seismic reflection method and the rock strength index (RSI) derived from TBM driving data is examined, and the methodology of conversion from the reflection number to the RSI is proposed. Furthermore a geostatistical prediction methodology to provide a three-dimensional geotechnical profile ahead of the tunnel face is proposed. The performance of this prediction method is verified by actual field dat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