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3 毫秒
1.
地震时空趋势判断对于防灾、减灾有重要意义.选取1900年以来川滇地区M_S≥7.0地震序列数据,采用可公度计算、蝴蝶结构图和可公度结构系方法研究川滇地区M_S≥7.0地震时间对称特征及趋势;分析地震震中经纬度迁移,结合川滇地区地质构造和地震危险性判断准则研究川滇地区M_S≥7.0地震空间对称特征及趋势.研究结果显示:(1)川滇地区M_S≥7.0地震具有明显时间对称特征,2017年发震信号最强.(2)川滇地区M_S≥7.0地震具有明显空间对称特征,存在主、次对称轴带和对称中心,未来鲜水河—小江断裂带中段安宁河断裂带发震水平最高.  相似文献   

2.
2008年汶川8.0级地震前川滇地区6级以上地震平静异常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8.0级地震前,川滇地区出现了显著的地震平静异常:M≥6.0、M≥6.5和M≥7.0地震平静时间分别达3.63年、8.29年和12.27年。通过对1900年以来川滇地区M≥6.0、M≥6.5和M≥7.0地震时间分布特征的统计分析,发现这些平静异常现象在川滇地区近100年来的地震活动性中是非常显著的。在M≥7.0地震平静时间大于5年的条件下,M≥6.0(1.0σ以上)和M≥6.5地震(1.5σ以上)平静异常在统计上具有显著性和重现性,可能是这类7级地震前一个重要或典型的异常现象。  相似文献   

3.
为了探讨月亮对地震的影响,本文选取了6个连续的18.6年的全球M≥7.0地震,根据地震发生的时刻计算月亮赤纬角。根据全球板块分布事实,将全球地震分为13个研究区,分析月亮赤纬角与这些地震的关系。分析结果表明,当月亮运行到其赤纬角的某一区间时,地震有集中发生在某一研究区的特点,而其它研究区就相对比较平静,从而为各研究区中长期地震预测提供了科学依据。18.6年是月亮赤纬角的变化周期,也是地球运动的主章动周期和月亮的交点运动周期,所以实际上这就是交点潮的作用,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4.
陈学忠  李艳娥 《地震》2019,39(1):126-135
利用川滇地区1962—2016年间发生的MS≥6.0地震资料,在去除余震的情况下,分析了其发生与地球自转速率变化极值点之间的关系。得到以下结果:川滇地区MS≥6.0地震的发生与地球自转速率变化极值点具有显著关系,对于不同震级范围的地震,其与不同周期的地球自转速率变化有关。对于MS≥7.0的地震,有90%发生在地球自转速率季节性变化极值点前14天至后37天时间段内;对于6.0≤MS≤6.4的地震,有80%发生在地球自转速率短周期变化极值点前68小时至后30小时的时间段内;对于6.5≤MS≤6.9的地震,有87.5%发生在地球自转速率短周期变化极值点前36小时至后64小时的时间段内。地震发生在特定时间段的显著性检验结果表明,川滇地区MS≥6.0地震与地球自转速率变化极值点的关系都可以在α=0.05的显著性水平下通过显著性检验。这个结果表明,在地球自转速率发生转折的期间容易触发地震,对川滇地区地震发生时间预测具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5.
干旱、地震与月球赤纬角变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计算了月球赤纬角最大和最小时地球的潮汐形变值.结果表明,当赤纬角最大时月球引潮力所引起的地球表面积和地壳容积变化量是赤纬角最小时所引起的相应变化量的2.3倍.因此,当月球赤纬角最大时地球大量放气,而月球赤纬角最小时气候干旱,中国大陆出现旱灾.用地球自转速度变化周期和地震周期对上述结论进行了论证.  相似文献   

6.
2000—2001年川滇地区有大震震情趋势,应用GPS地形变测量(G),Kaiser效应法地应力测量(K)技术,采用GK联合并网方法,同步监测云南昆明—玉溪地区及邻区地形变场、地应力场;依托本构定律及岩石学组合判据,进行发震应力条件、发震几率、震级大小的分析研究;得出云南地区3~5年内不具备发生MS≥7.0大震的发震应力条件;同时划出滇东北形变高值区,10年左右有可能发生MS6.0~7.0地震。  相似文献   

7.
基于川滇菱形块体近300年完整的地震资料,运用Salton指数、可公度理论、蝴蝶结构图和可公度结构系对川滇菱形块体地震共现率、时空对称特征及其发生趋势进行分析,结果显示:(1)小江断裂、块体内NE向断裂和块体内NW向断裂为川滇菱形块体断裂带关联度模型的中心节点,且小江断裂与块体内NW向断裂关联度最强.(2)2021年小江断裂—块体内NW向断裂发生M_S≥5.0地震信号强烈.(3)震中迁移具有良好的空间四边形对称结构,块体内NW向断裂震中呈现南北对称回旋迁移的特点;小江断裂震中迁移纬向以26.20°N,经向以102.81°E为对称轴,呈现"三同一异"的规律迁移,综合判断未来震中向位于川滇菱形块体东界的小江断裂北段迁移.(4)在地球自转"十年起伏"加速阶段,小江断裂—块体内NW向断裂地震发生概率较高;在月尺度分布上,地球自转速率季节变化当月小江断裂发震概率为54.54%,滞后一月块体内NW向断裂发震概率为60%.  相似文献   

8.
南黄海地区强震趋势预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南黄海地区 1 846年以来MS≥ 6强震活动的可公度性进行了分析 .发现该区强震活动具有 6a、1 2a和 5 7a的基本周期 ,此外还有 6 3a、6 9a和 75a的周期 .根据强震活动的可公度性特征和丛集特征 ,对南黄海地区未来MS≥ 6地震活动趋势进行了预测 ,并对预测结果进行了论证 .  相似文献   

9.
新疆M_S≥7地震时空对称性及未来趋势判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白晶  延军平  苏坤慧 《内陆地震》2010,24(4):323-329
在时间对称性方面,通过可公度信息提取方法和蝴蝶结构法对新疆MS≥7地震的可能时间进行分析,认为新疆在2015年发生MS≥7地震的信号较强。在空间对称性方面,对新疆MS≥7地震信息统计分析,发现形成的4个四边形存在关于80°E经线及40°N纬线对称的规律,即"钟摆四边形结构"。经向上,"三点同侧,往返迁移"。纬向上存在"三北一南"与"两南两北"相互转换的空间迁移规律。由此判断2015年新疆MS≥7地震的震中位置大致位于80°E经线以东,40°N纬线以北。在信息预测方面更加逼近地震三要素的趋势预测内容,为今后新疆地震统计趋势研究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0.
唐幼纯  韩凤银  高原  王伟君  李丽 《地震》2002,22(3):77-80
单键群(SLC)方法是分析地震活动性的一个有用的工具,根据SLC特征参量的时间滑移计算,对川滇地区的地震活动性特征和地震活动趋势进行了总结分析。地震活动事实表明, SLC分析及有关的SLC特征参量可以有效地反映出地震活动的特征,并可用来进行地震趋势分析。研究认为,川滇地区的地震活动可能将较强。  相似文献   

11.
对川滇及邻区特定构造区域地震活动的时间、强度和空间分布进行了分析,结合研究区1988年以来的8次地震发生前ML≥3.0级地震活动指标缺震(L值)、频度(N值)、活动度(S值)和危险度(D值)的曲线非线性特征进行了分析,给出了下一次地震危险性时间的估计方法。川滇及相邻地区的地震模型ML≥3.0级群体地震活动的震兆曲线,能够很好地描述川滇区域地震活动强、弱变化的异常信息,临震信号是地震失稳的标志,有震异常和临震前的短临异常反映出的时间变化非线性曲线特征能够有效地给出地震发生的时间判断。  相似文献   

12.
川滇地震活动特征——应变释放与大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研究了川滇地区8个主要地震带的累积应变释放与大震的关系。每次地震的应变释放量由E~(1/2)确定,E为地震能量,LogE=11.8+1.5M(尔格)。结果表明:1900年后的7次大震(M_s≥7)都发生在累积应变释放相对偏低的地带;一般来说,这些地带是未来大震的孕育区;各地震带累积应变释放总量大致趋于一个常量。应用线性流变体模型对上述结果进行了解释。作为一种尝试,初步估计了川滇未来大震的危险区。  相似文献   

13.
《地震》2016,(2)
本文基于"区域-时间-长度算法"(Region-Time-Length algorithm)回顾性检验了1976年以来发生在川滇地区的6个MS7.0以上和23个MS6.0~6.9地震前地震活动性变化。MS7.0以上强震前,5例检测到地震活动平静异常,仅1例检测到地震活动增强;MS6.0~6.9地震前,12例检测到平静,11例检测到地震活动增强。以上异常大部分出现于震前0.5~2.5a,持续0.5~2a。另外,发生在云南普洱地区的4个MS6.0以上地震震前都检测到平静异常;发生在北纬22.7°~31.0°N,99.6°~102.5°E范围内的17个地震,13例于震前检测到平静异常。以上研究对更好地认识川滇地区地震孕育过程和发震前兆提供了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14.
川滇菱形地块的应变能积累释放周期和强震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将川滇菱形地块分为两个地块, 分别以形变确定应变速率、 深部速度构造确定弹性模量、 联合地块体积确定地块应变能积累与时间的关系, 结合历史强震研究应变能积累释放周期以及该周期内的强震活动, 进而研究应变能积累释放与强震活动的关系. 结果表明, 地块应变能积累释放存在周期性并可预测强震震级. 在应变能积累前期, 没有强震(M≥7.0)发生; 随着时间增加, 应变能继续增加, 地块上先后发生几次强震, 但每次强震震级均小于预测震级, 即一次强震只释放了一部分能量; 而后应变能积累继续增加, 直到一、 二次特大强震(M≥7.5)发生, 将绝大部分应变能释放. 至此, 老的周期结束, 新的周期开始. 应变能积累从小到大直到最后完全释放的周期性导致了地震的平静活跃周期, 地震活跃期比平静期长得多. 本文认为, 大区域地理范围因其含有多个地块, 不宜讨论其地震平静活跃周期, 而对于小范围单次强震也不宜讨论其复发周期. 虽然活跃期中的强震从时间上看并无任何规律, 但利用活动地块应变能的积累释放曲线所预测的震级与实际震级很接近. 本文结果对于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可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整理了近40年菲律宾MS≥7级地震公开的灾害数据,采用可公度计算、蝴蝶结构图、可公度结构系等方法分析判断未来地震的时间;利用相邻地震震源经、纬度差变化分析震中的空间迁移;并利用震中经向、纬向迁移进行佐证,实现对其时空结构的未来趋势判断。通过判断发现菲律宾MS≥7级地震在2014年、2015年发生的信号较强;未来地震震中可能会在2013年10月15日菲律宾地震震中的东北方向,空间位置大致在9.8°N以北,126.704°E以东。菲律宾MS≥7级地震与地球自转速度变化有一定的关系,减速期发生地震的可能性更大,且速率转换的时间越长越易发生地震;同时发现太阳活动处于活跃强烈期内时,太阳黑子峰值、次峰值前后发生地震的概率很大。目前地球自转正处于减速期、太阳活动处于太阳黑子第24周期极大年附近,所以2014—2015年菲律宾发生MS≥7级地震的可能性很大。  相似文献   

16.
雷州半岛—琼北地区中强震活动的可公度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瑜 《华南地震》1997,17(3):87-91
在研究雷州半岛-琼北地区中强震活动的时空特征时,发现人有可公度性特征,着重探讨了雷州半岛-琼北地区中强震活动时间的可公度性,得到该区从1509年以来Ms≥43/4级地震具有6.85年的可公度值,并有两个比较明显的活动周期,与东南沿海地区历史地震活动周期相吻合。  相似文献   

17.
黄玮琼  吴宣 《地震学报》2000,22(4):345-351
川滇地区 MS≥ 6.0的地震多聚集成带、成团 ,与构造走向大体一致 .在南北地震带中、南段 ( 98°~ 1 0 5°E,2 1°~ 34°N)可划分成 7个小区 .每个小区历史上都发生过 MS≥ 7.0的强震 . 1 970年以来该区发生的 1 0次 7级以上地震 ,分别出现在 5个小区内 .经研究 ,这 5个小区中强震发生的时间与累积频度间均符合幂函数或指数关系 .通过内符检验 ,表明其对每个小区强震的中长期预报具有一定的意义 .  相似文献   

18.
《地震》2016,(1)
本文利用A-F-B地震成组孕育模式,对巴颜喀拉块体及周缘1996年以来的MS≥7.0地震前后中国大陆西部大范围内中小地震应变释放的相对变化进行了分析,发现在大多数MS≥6.0地震发生在地震应变释放显著增强变化的区域,强震间存在显著的时空关联特征。通过预报效能评估发现,在中短期时间尺度(3年内)上,这种强震的诱发作用对MS6.0~6.9地震的预测效果优于对MS≥7.0地震的预测,并对此评估结果进行了初步解释。  相似文献   

19.
本文运用可公度计算和蝴蝶结构图对斐济地区1962年以来MS≥7.1地震时空对称性及其趋势进行分析,结果显示:2015、2016年斐济地区发生MS≥7.1地震的信号较强,其中2015年的信号强于2016年.通过震中迁移分析,发现其空间迁移经纬向具有一定的同步性和对称性;纬向迁移对称轴在21°S左右,经向迁移对称轴在180°左右.未来空间迁移可能向东北方向迁移,其对称轴呈西北—东南走向.正常年份和厄尔尼诺年份研究区域多发地震,拉尼娜时期地震发生少.该研究对完善重大自然灾害时空对称性理论研究具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中国大陆及邻区、川滇成组强震活动特征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中国大陆及其邻区1902年以来MS≥7地震的成组活动划分出7组,其首发大震分别为1902年阿图什8.2级,1911年阿拉木图8.2级,1920年海原8.5级,1931年富蕴8.0级,1946年缅甸7.8级,1966年邢台7.2级,1988年缅甸7.2级。川滇MS≥6.7地震成组活动划分出5组,其首发强震为1913年峨山7.0级,1933年茂县7.5级,1948年理塘7.3级,1966年东川6.5级、6.2级,1988年澜沧7.4级。其中,川滇MS≥7的首发大震滞后中国大陆首发大震几个月至4年不等。按成组大震的界定,目前中国大陆处于1998~2007年(估计)的大震少发时段。川滇未来1~2年的大震形势为川滇西部存在发生大震的可能性。中国大陆新一轮强震成组活动中的大地震将可能在2007~2009年前后发生,主体危险区可能为天山地震带中段及川滇东部。2007~2008年可能出现5~6级地震的增强过程。巧家—东川一带可能最先发生6级地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