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气象与社会政治具有密切的联系,气象现象被人类政治生活所反映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人类为了利用政治力量抗御气象灾害、利用气象资源和保护气象环境的自觉行动。本讲从气象与国家政治的关系、气象与法律、气象与当代国际政治等诸方面进行了探讨与分析。  相似文献   

2.
从琼岛气象灾害频繁发生和气候资源极为丰富的特点出发,着重考虑社会经济发展、易受灾人群和覆盖全省海洋陆地的服务需求,通过构建陆地海洋无空白监测网络系统,精细定量无缝隙预报系统,立体综合无障碍预警系统,大力提升气象灾害的综合监测、预警预报和应急防御能力,提升清洁能源的开发利用能力,使“十一五”气象事业发展规划符合海南发展实际且能满足防灾减灾、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服务需求,实现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维系良好生态环境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廖荣俊 《贵州气象》1997,21(6):34-36
搞好气象服务,拓宽服务领域,提高服务质量,提高气象部门的社会地位,争取得到地方的重视,支持和投入,是气象事业可持续发展的源泉。开展对灾害天气的防御,气候资源的开发利用等具有行业特点的综合经营,增强自我发展能力,是气象事业中持续发展的基础,培养高素质,多面型人才是气象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姜海如 《湖北气象》2007,26(3):193-198
不同的气象灾害对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可能造成的危害不同。根据气象灾害发生的严重程度和不同类别,将气象灾害对社会的危害划分为摧毁社会物质财富、威胁人类生命安全、破坏社会秩序、动摇社会心理四个层次,并对每个层次的危害表现和特征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将气象灾害的防御抗救过程细分为社会预防过程、气象预警过程、社会组织过程、社会抗灾过程、社会救助过程,并对每个过程的内容、特点和应对措施进行了归纳和分析。  相似文献   

5.
从气候变暖、社会经济发展角度论述了气象灾害发生频率增加,灾害造成的损失增大,灾害种类增多。提出了陕西气象防灾减灾的对策:加强气象监测和探测系统建设,建设新一代天气雷达监测网,建成大气自动化监测网,建立和完善卫星遥感监测系统,获取高密度多层次的大气信息,提高灾害性天气的预报准确率;加强气象灾害防御工程手段的研究,降低气象灾害的危害程度。  相似文献   

6.
江苏省重要气象灾害综合评估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6,他引:7  
姜爱军  王冰梅 《气象科学》1998,18(2):196-202
本文首先提出影响江苏省的七种重要气象灾害的定量指标,考虑其共同影响和受灾区域的社会经济状况,建立了气象灾害综合评估模型,可以分季节对重要气象灾害的严重程度及综合经济影响作出客观的评估。  相似文献   

7.
基于2010—2018年新疆交通阻断信息,结合气象观测数据,采用统计分析法、专家评估法、问卷调查法等,分析了新疆G30、3012、217线高速公路气象灾害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影响新疆高速公路的气象灾害主要有道路结冰、积雪、暴雨、大雾、大风、沙尘、高温、次生灾害及风吹雪。(2)气象灾害在不同路段有明显的区域分布特征。(3)气象灾害具有明显的季节特征。冬季气象灾害最多,以积雪、大雾和道路结冰为主;春季次之,主要为大风、沙尘和道路结冰;夏季以暴雨、大风及次生灾害最为突出;秋季气象灾害相对较少。(4)G30高速公路的大风、阴雾是新疆比较特殊的气象灾害。  相似文献   

8.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省的农业气象科技有了长足的发展,为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气象工作功不可没。但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我省农业气象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农业气象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尚未得到充分发挥;专业结构布局不够合理;大多数县站单靠农民责任田取样;气象科技投入渠道单一;科技成果转化力度不够,自主创新不足,仍阻碍着气象科技与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有机结合;广大气象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尚未得到充分调动和发挥。跨入21世纪,我国“入世”…  相似文献   

9.
浅谈气象灾害及其防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潘进军 《气象》2006,32(S1):150-154
概述了气象及其次生、衍生灾害的内涵及其主要特点;介绍了气象灾害评估的内容和有关方法,从气象灾害监测预报业务系统、社会公共防灾减突系统、社会保障安全系统建设方面,对建立气象防灾减灾体系进行了思考,提出了关于建立综合防突减灾体系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双季稻主要气象灾害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热害、洪涝、干旱和冷害是影响我国双季稻安全生产的主要气象灾害。气候变化背景下,双季稻遭受的极端气候事件增加,应对气象灾害的任务更加紧迫。我国双季稻主要气象灾害的时空分布特征不同:热害、洪涝和干旱发生频率整体呈增加趋势,西部南部较高;冷害弱减轻,北高南低,不同生育期存在差异。文中对双季稻生产的影响、监测预警技术(站点监测、遥感监测、指标预警、数理统计和动态机理模型)以及防御气象灾害的减灾保产技术进行了阐述。针对当前气候资源的时空分布特点以及关于双季稻气象灾害研究存在的不足,提出了双季稻气象灾害在未来研究中需要重点关注的科学问题,即双季稻气象灾变过程及其动态监测指标体系、气候变暖背景下双季稻气象灾害遥感监测技术及其气象灾损动态评估技术、星-地耦合的双季稻气象灾变过程数值模式研发、双季稻种植制度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性及其抗灾减灾新技术与示范研究,为双季稻有效防御气象灾害和稳产高产提供依据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1.
气象卫星发展是国家气象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卫星资料在气象预报预测、防灾减灾、应对气候变化和开发利用气候资源中充分应用是气象卫星发展的根本目的。文中回顾了2005—2015年我国气象卫星业务服务能力提升进展情况,并对气象卫星资料在数值预报、天气分析、气候与气候变化、环境与灾害监测评估、农业气象等领域应用进行了分析总结,并对未来气象卫星技术发展和应用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2.
新疆气候资源,环境气象工作的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新疆气候资源、环境气象工作的回顾,分析气候资源、环境气象科学技术在新疆的开发建设和可持续发展中所起的作用,并就贯彻落实江泽民总书记视察新疆时的讲话,强化气候资源、环境气象工作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3.
在总结历史灾害的基础上,根据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分析气象灾害的发展势态,评价气象灾害对社会经济的危害程度,从保障社会经济安全和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高度,提出气象防灾减灾对策。  相似文献   

14.
分析了额旗棉花生产的气候资源优势及主要气象灾害,指出主要气象灾害有春霜冻、春季大风、沙尘暴、夏季高温、干热风、干旱、秋霜冻,提出了相应的减灾措施。  相似文献   

15.
江苏省主要气象灾害概况及其时空分布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吴孝祥 《气象科学》1996,16(3):291-297
本文概述了江苏省的主要气象灾害,如旱、涝灾害,大风灾害;冻害以及雹灾等。文章统计了主要气象灾害的时空分布。  相似文献   

16.
着眼于近几年来湖北省各地专业气象服务的状况,指出了传统专业气象服务方式不适应现代社会经济发展趋势的弊端,提出了创新专业气象服务方式、走网络气象服务之路的思路,着重就加快乡镇气象服务网站建设中的五个重要环节进行了思考和探索。  相似文献   

17.
薛丰昌 《气象》2012,38(9):1140-1144
气象灾害风险评价涉及多源、多维、多尺度空间数据与社会经济统计数据,对应用GIS结合MCE技术进行农业气象灾害风险评价进行了研究。利用特尔菲专家测定法建立评价准则,利用空间划分技术建立评价单元,利用属性值空间化技术实现对气象灾害影响因素空间分布特征进行描述,以空间叠置计算获得多准则条件下空间单元决策目标分值,从而实现区域气象灾害风险区划。研究表明,GIS结合MCE技术能够较好地整合与气象灾害风险评价相关的各类空间数据和社会统计数据,实现气象灾害风险的定量化评价。以冰雪灾害致灾因子评价为例,证明以上技术方法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18.
面向陕西省防灾减灾领域的专家和学者.开展了气象灾害风险影响的问卷调查,对气象灾害调查问卷进行关联度和检验,专家对各类天气现象的评分有显著差异;分析影响陕西气象灾害天气对陕西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力,得出一些重要结论,对开展陕西气象减灾工作发展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徐南平 《黑龙江气象》1995,(3):79-80,F003
介绍了气象灾害检索数据库系统的结构和各部分功能及运行环境,对设计思想和系统特点进行了阐述,并指出了建立全省性气象灾害数据库的重要性,对其应前景进行了简要说明。  相似文献   

20.
在全球气候变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快的背景下,城市气象灾害及其影响越来越突出,呈现和传统气象灾害不一样的特征和演变规律。国内外都非常重视城市气象灾害的研究,强调气候变化的驱动和多学科综合研究是一种趋势。中国城市气象灾害有暴雨、低温冰冻、高温热浪等多种类型,对城市的社会、经济等方面产生了重要影响,因此很多学者十分关注城市气象灾害及其城市经济和社会影响研究。随着新型城市气象灾害潜在风险增加,城市气象灾害引致城市环境的脆弱性和人文社会学科引入城市气象灾害研究,将是城市气象灾害研究中的新兴领域,中国未来城市气象灾害研究也需要引起更多关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