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59 毫秒
1.
基于浅基础桥台震后调查得到的破坏特点,参考锚定板挡土墙,设计出一种锚定板浅基础桥台。通过拟静力试验与有限元软件ABAQUS研究其抗震性能,探讨钢绞线直径、锚定板布置类型、锚定板面积与台背面积比值、台背填土弹性模量和钢绞线长度变化对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有锚定板参与时桥台承载能力有明显提升,耗能能力增强;结构破坏主要由土体失效与钢绞线断裂引起,桥台与锚定板未发生破坏;在一定范围内增大钢绞线直径可以显著提升结构的承载能力,减缓刚度退化;提升台背填土弹性模量可以增加桥台承载能力;锚定板布置方式的改变基本不影响桥台承载能力;锚定板面积与台背面积比值较大时结构初始承载能力较强,但后期刚度退化较快;满足设计要求后钢绞线的长度不宜过大。  相似文献   

2.
提出了一种附加位移放大杠杆的新型钢弹簧浮置板道床隔振装置并进行了理论分析,给出了该装置基于位移放大倍数的阻尼力和耗能计算公式。同时设计制作了附加3倍位移放大的新型钢弹簧浮置板道床隔振装置并进行了地铁振动测试,试验结果表明:该装置隔振效果显著。通过建立新型钢弹簧浮置板道床隔振系统有限元分析模型,数值模拟结果与实测振动数据可进行较好的吻合,结果表明:新型钢弹簧浮置板道床隔振系统能有效地减小结构的动力响应。  相似文献   

3.
系统地总结了国内外钢结构端板连接研究成果以及相关设计规范的规定,提出了钢结构端板连接抗震设计具体方法,主要包括:节点标准构造、抗震承载力验算、极限承载力验算、延性设计,为我国钢结构抗震设计规范的相关内容提供了有益补充建议。  相似文献   

4.
介绍了一幢四层砖混结构模型的地震模拟振动台试验,模型为1/4比例,采用悬踏步板装配式楼梯。输入了不同峰值的地震加速度,直至破坏。  相似文献   

5.
通过钢框架外挂足尺陶板幕墙模型的振动台实验,研究了陶板幕墙的抗震性能。实验中分别输入El-Centro地震波、人工波及0.5~50Hz的白噪声波。实验结果表明,最大层间位移角为1/237,表明陶板幕墙系统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符合抗震设计要求。实验过程中,输入同样加速度的El-Centro地震波、人工波后便输入白噪声波,以检测结构自振频率的变化,最后拟合出频率变化曲线,发现当地震加速度达到300Gal以后,结构自振频率基本不再变化。  相似文献   

6.
简要介绍了某异形立交桥静载、动载试验情况,验证了设计计算理论,检验了该桥的承载能力及使用性能,提出了设计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7.
梁柱-板柱组合结构(住宅)体系模型振动台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梁柱-板柱组合结构(住宅)体系由上部大开间板柱结构和底部框架结构构成,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新型结构形式。通过两个12层l:15模型的振动台对比试验,探讨其动力特性、地震反应和破坏情况。试验表明,该体系的抗震性能介于框架结构和板柱结构之间。总层数在12层以下时,不设剪力墙的该体系在7度区基本上满足规范要求,合理设置剪力墙后可用于8度区。  相似文献   

8.
核电厂一体化堆顶组件(IHP)通风围板为驱动机构磁轭线圈的冷却提供了间隙均匀的通道.为了优化IHP通风围板的设计,根据ANSI/AISC N690分析了当前设计的通风围板的关键结构件在D级使用限制下的应力和变形并对关键结构件进行了初步设计优化,然后对IHP通风围板进行了有限元分析并对通风围板进行了最终设计改进.经过抗震设计优化通风围板的最大应力值分布趋于均匀.本文对抗震类设备的设计优化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针对特高压钢管输电塔挂线位置节点在极端荷载下的安全性,提出了挂线节点双侧挂线板协同受力的构造改进措施,并对比研究两种挂线节点的极限承载力与失效模式。通过足尺挂线节点处的承载力试验与有限元分析,比较挂线节点在单侧板受力、双侧板受力情况下的应力分布与承载能力,分析传力螺母与挂线板之间的合理初始间距。结果表明:双侧受力时两侧挂线板均发生弯曲破坏,受力形式更加合理,节点板应力分布更加均匀,挂线点的屈服承载力可以提升一倍以上,传力螺母与挂线板之间的合理初始间隙为2~4 mm。  相似文献   

10.
根据大连国际会议中心结构的设计特点,设计了2个带弧形接触板的软钢耗能节点试件,并进行了该类型试件在低周反复荷载下的抗震性能试验研究,试验模型为原型。在试验基础上,探讨了2个试件软钢耗能节点的承载力、刚度及其退化过程、延性、滞回特性和破坏特征。给出了软钢板耗能节点的承载力计算方法,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符合较好。研究表明,采用18mm厚软钢连接板节点试件具有较好的变形能力和耗能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