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 毫秒
1.
中西文化差异对旅游跨文化交际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宣 《福建地理》2006,21(2):48-50
旅游是一种特殊的文化交流活动,在跨文化交际中常常会发生文化冲突,这大多是由于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造成的。中西文化差异导致旅游跨文化交际障碍的因素很多,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是中西方价值取向、思维方式、行为规范的差异。在旅游跨文化交际中应特别增加中西文化差异意识,方能尽量减少交际障碍。  相似文献   

2.
潘婷婷 《中国地名》2014,(12):75-76
习语在任何语言中都是精华。它是在不同的历史、地理环境和文化背景下形成的,承载着一定的民族文化特色和文化信息。英汉两种语言历史悠久,其中包含着大量的动物习语,由于历史、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等方面因素的影响,英汉动物习语体现了中西文化的差异。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英汉动物习语的差异也反映了中西文化的差异。本文从一些动物习语入手,通过比较其在中西文化中所具有的不同内涵,向读者展示中西文化的差异,以便人们更好地理解动物习语,使其在跨文化交际中恰当运用,也有助于提高我们语言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本文的主要内容如下:第一部分是导论,对动物习语进行了简单的阐述,强调了动物与家庭和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是语言文化的重要组成。第二部分是正文,通过对比和举例,对中美文化中动物习语的不同涵义进行了具体的分析。第三部分是总结,对中外习语的涵义的解读,让我们了解了中西方文化差异之处,从而在生活上避免了在交流上引发的尴尬。充实了我们的知识层面以及覆盖领域,真正达到了交际的目的,达成了文化的共识。  相似文献   

3.
跨文化交际是一门艺术,交流双方如果做到同感理解,就会达到有效沟通。要做到理解,首先要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其次要克服交流的心理障碍,再次要掌握交流的技巧具备交流的素质。做到了同感理解,跨文化交际就很容易成功。  相似文献   

4.
张宏梅  陆林 《地理学报》2009,64(8):989-998
文化是影响旅游者心理和行为的重要因素,旅游动机跨文化研究说明不同文化背景的旅游者有着不同的旅游动机,同一文化背景旅游者在不同的旅游目的地也有着不同的旅游动机。本研究根据国内旅游动机跨文化研究的不足,以桂林、阳朔入境旅游者为例,用多组验证性因子分析和单因素方差分析对来自五个不同文化群体入境旅游者的旅游动机做跨文化比较研究。研究发现产生于西方背景下的动机量表可以用于中国入境旅游研究;结构无差异被接受,因子无差异检验发现只有两个因子负荷存在显著差异。动机因子均值的跨文化比较说明北欧旅游者在文化、娱乐/梦幻动机和放松动机上的强度均低于盎格鲁和拉丁旅游者,盎格鲁旅游者在这三个动机上的强度均较高,文化动机是这三个群体的主导动机,亚洲旅游者的主导动机是放松。研究证明了中国入境旅游者旅游动机存在文化差异,旅游目的地的管理和营销应根据不同文化群体的不同需求提供满足其需要的旅游产品,采取差异化的营销战略,以形成有吸引力的旅游形象。  相似文献   

5.
Wang Xiaowen 《地理教学》2014,(12):163-166
恭维语是一种受文化影响极大的约定俗成的言语行为。因此,中国人和美国人在使用恭维语方面差异很大。本文从四个方面来对比研究中美恭维语的差异,即:语言形式、话题与对象、分布、回应策略,并从跨文化交际角度来阐释产生这些差异的原因。本研究的意义在于帮助中国学生在用英语与美国人进行跨文化交际时避免恭维语的失误。  相似文献   

6.
经济全球化愈演愈烈,英语在国际交流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英语教学也越来越受到重视,跨文化交际对于大学英语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分析了当下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提出了跨文化交际背景下优化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的举措,希望可以促进新形势下大学英语教学效率的提升,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相似文献   

7.
游客对旅游地的跨文化传播之初探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随着现代社会旅游业的蓬勃发展,旅游已成为事实的跨文化传播途径之一。从旅游学和传播学相结合的角度,尝试地探讨在旅游的过程中,游客对旅游地的跨文化传播的4种基本特征:第一,游客的地域文化背景为旅游对目的地的跨文化传播提供了可能性;第二,游客的出游过程使旅游对旅游地的跨文化传播有了现实的可行性;第三,“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传播特点使旅游对旅游地的跨文化传播具有高效性;第四,旅游对旅游地的跨文化传播在文化价值上有所倾斜,并具有明显的不平衡性。  相似文献   

8.
湖南旅游经济区域非均衡增长的系统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旅游经济的增长受制于资源禀赋、客源市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湖南的旅游经济发展在空间上呈现非均衡增长的特点.2000~2007年间,其总体发展趋势是绝对差异不断扩大,相对差异在波动中逐渐缩小;通过对区域旅游经济发展差异的地区构成进行分解,发现长株潭、环洞庭湖、大湘西、大湘南和湘中五大旅游区之间的差异以及长株潭和大湘西两大旅游区内部的差异是造成湖南旅游经济非均衡增长的主要原因;对旅游经济发展水平与其产业地位对比分析,发现两者表现出明显的分异性,从而进一步证明湖南旅游经济发展更多的受少数较发达地区的带动,区域旅游经济发展不平衡性相当严重.  相似文献   

9.
湖南区域旅游发展差异的系统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分析2002-2007年间湖南长株潭旅游区、环洞庭湖旅游区、大湘西旅游区、大湘南旅游区及湘中旅游区等五大区域的旅游经济发展差异.研究发现,湖南旅游经济发展总体呈现不平衡的发展态势,旅游经济的绝对差异不断扩大,相对差异在波动中逐渐缩小;分析认为这种现象的产生是受区域资源禀赋、重点客源市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区位机遇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
以全域旅游为研究视角,借助对比分析确定吉林省旅游业?经济?社会?生态环境间协调性在中国的地位,运用障碍度诊断法分析影响协调发展的主要因素。研究发现,中国全域旅游省域间旅游业?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协调水平差异显著,由东部沿海向中部、西北部梯度递减;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吉林省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较为落后,旅游业系统发展水平略低,生态环境系统略高,系统间协调性处于全国中下游水平;旅游业系统和经济系统对协调发展的障碍度较大,生态环境系统最小,人口增长率、GDP增长率、国内旅游收入、旅游总收入和A级景区数量是阻碍吉林省旅游业?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