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 毫秒
1.
健康中国战略下,积极应对老龄化、建立健全养老和医疗等相关设施,成为许多城市关注的问题。目前相关研究很少关注西北城市的老龄人口的空间分布及养老资源错位的现象。本研究以西宁市主城区为研究区域,基于2010—2018年西宁市公安局各街镇人口数据和兴趣点(POI)数据,选用老年人口系数、赡养率、增长率和地理集中率四个指标,利用综合老龄化指数(CAI)模型、核密度函数模型和空间错位指数模型对西宁市主城区人口老龄化空间分布及养老资源(医疗资源、老年设施)空间错位现象进行探索分析,结果表明:(1)9年间西宁市主城区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已步入老年型社会。(2)通过老龄化综合指数可知:主城区外围街镇人口老龄化增长速度大于城区中心的街道,其中小桥街道、朝阳街道、马坊街道与乐家湾镇人口老龄化最为严重,2018年综合老龄化指数增长速度超过中心城区街道,西宁市主城区人口老龄化严重程度已从中心街道向外围街镇扩散。(3)通过空间错位指数计算可得知:城中区的养老资源数量充足但过于集中,城北区的养老资源分布合理但是数量较少,行政区之间的养老资源与老年人口分布存在较大空间错位问题。  相似文献   

2.
韦鑫  尹珂 《热带地理》2022,42(12):2020-2030
基于县域尺度下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构建养老服务资源配置综合指数,利用泰尔指数、空间错位指数以及地理探测器,从匹配性角度探讨重庆市主城都市区人口老龄化和养老服务资源配置的协调关系及其驱动机制。结果表明:1)2020年重庆市主城都市区人口老龄化系数与老年人口数量的空间分布特征基本一致,呈现从中心城区到主城新区由内至外增加的圈层结构特征;2)2020年重庆市主城都市区养老服务资源配置空间分布不均衡,中心城区形成养老服务资源配置评价高地,主城新区形成养老服务资源配置评价低值环;3)2020年重庆市主城都市区人口老龄化与养老服务资源配置存在空间错位现象,中心城区资源过剩与主城新区资源不足的矛盾突出;4)政府政策、居民收入水平以及产业结构的区域差异对养老服务资源的协调发展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市场经济规模的扩大、家庭规模的缩小以及人口结构的变动未能有效推动养老服务资源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3.
东北三省县级尺度人口老龄化空间格局演变及类型划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刘鉴  杨青山  张郁  刘杰  江孝君 《地理科学》2020,40(6):918-927
人口老龄化正成为制约东北振兴发展的突出问题。综合运用静态指标(老龄化系数、老少比)、动态指标(年龄结构变化、老年人口与非老年人口数量变化 、老年人口增速)、空间自相关等测度指标和方法,分析了2000?2010年东北三省县级尺度人口老龄化空间格局的演变特征,并对人口老龄化类型进行了划分。主要结论如下:① 从静态指标来看,10 a间无论是老龄化系数还是老少比,均表现出全面升级态势,区域差异更加突出,空间分布由“均质”向“极化”转变。辽中南城市群、资源型城市市辖区和部分边境市县成为人口老龄化和少子化的集中分布区。② 动态指标来看,10 a间四大城市的市辖区、大城市周边市县、资源型城市市辖区、边境市县等区域,在年龄结构变化、老年与非老年人口数量变化、老年人口增速方面存在显著差异。③ 综合运用静态和动态指标将东北三省划分为5种老龄化类型:稀释老化型、残留老化型、就地老化型、潜在老化型和未老化型。对每种类型的老龄化特征进行了总结,并对典型区域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发达国家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对策及对我国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岱  刘旭  蔺雪芹 《世界地理研究》2013,(1):138-147,31
近年来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凸显,妥善解决老龄化及其带来的相关社会问题,对促进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本文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从生育政策、退休年龄制度、社会服务、社会保障、老年产业、法律体系等多方面,对瑞典、日本、美国和法国等国外发达国家应对老龄化问题的对策措施和特点进行了系统总结,并结合我国国情,提出解决我国老龄化问题必须要从建立合适的退休年龄制度、优化养老保障体系,引导发展多种养老模式,大力发展养老产业等多个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5.
基于北京市第五次、第六次人口普查街道数据,多尺度考察了北京市老年人口的空间分布演化特征。研究表明:2000—2010年北京城市功能拓展区老年人口分布最为集中,城市发展新区增长迅速;10年间老龄化程度加深,区县间空间分布差异增大;老年人口总体呈"中心高、外围低、东高西低、南高北低"的空间分布格局;高社会隔离度区域面积显著扩大且在郊区集中分布,低社会隔离度区域面积缩小;养老设施总体供给不足,老年人口与养老设施空间分布不匹配;基于老年人口的医疗卫生服务设施可达性空间分布不均衡。最后从人口自然加龄、外来人口、经济发展、公共服务设施和城市发展战略等方面分析了其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6.
基于老年人口增长的上海市养老设施规划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上海迈入人口深度老龄化阶段,城市养老设施需求日益旺盛,空间布局不均衡、利用效率低下等问题日益凸显。本文采用聚类分析方法,将上海养老设施按照老年人口增速与空间占比分为5种类型区,并对各类型区养老设施规划引导政策进行了分析总结:对于老龄化严重且增速缓慢的Ⅰ类区域,应以存量建设为主,适当向郊区疏导;对于老龄化突出且依然保持较高增速的Ⅱ类区域,应存量增量并重,积极探索商业化运作模式;对于老龄化水平较低但未来加速增长的Ⅲ类和Ⅳ类区域,应以增量建设为主,注重存量更新改造;对老龄化水平较高但未来增长趋缓的Ⅴ类区域,应以紧凑型高端养老为主。论文提出了建设基于问题导向和社会关系网络的养老设施空间格局、以户籍人口作为养老设施建设规模的参考值、以80岁老年人口作为养老设施的主要使用者、科学设置社区养老与设施养老的比例等大都市养老设施规划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中国人口老龄化区域差异及驱动机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基于中国第五、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分析中国省域人口老龄化的程度、速度、社会经济影响、空间差异及其驱动机制。结果表明: 2000~2010年中国人口老龄化处于初级老龄化阶段且不断加深,区域差异缩小,东部地区低速增长,中西部地区老龄化与养老负担快速增加。老年人口密度属较低密度区,从东向西呈梯度降低。 中国省域人口老龄化程度及空间布局是人口自然增长、人口机械增长、经济水平等因素相互调节与空间分异的综合结果。 各机制系数空间异质性的综合作用促使老龄化大致由南北向分异转变为东西向分异的空间格局。省际人口迁移从根本上制约如今的中国人口老龄化空间格局。  相似文献   

8.
中国老年人口分布的集疏格局及其形成机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赵东霞  韩增林  王利 《地理学报》2017,72(10):1762-1775
中国已全面进入快速老龄化社会,研究老龄人口空间集疏格局及形成机制,不仅是开展老龄人口空间研究的理论基础,也是指导面向老龄化社会城市更新问题的关键所在。选取地级以上行政单元为研究对象,基于五普、六普老年人口数据,采用老龄化率、集聚度和空间自相关等方法,定量分析2000年和2010年全国城市老年人口分布的集疏格局及空间关联。研究表明:全国地级以上城市总体处于老龄化中期水平,城市间老龄化空间分异较大,老年人口密集区城市主要分布在胡焕庸线以东,稀疏区城市则均位于胡焕庸线以西,这与总人口分布状况基本一致;高密区城市基本都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中密区主要分布在长三角、珠三角、中原、山东半岛、成渝和京津冀地区,为中国分布范围最广的老年人口集聚区;城市间人口老龄化存在较强的空间正相关特征,空间集聚状况有所增强,人口老龄化空间格局表现出以热点区为中心,逐渐向外围过渡的“中心—外围”结构;自然环境、经济环境、城市化建设、人口环境等是导致老年人口集疏格局的关键形成因素。  相似文献   

9.
加拿大老年人口状况及发展态势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加拿大2006年人口普查资料,结合旅居加国的经历,统计分析了加拿大老年人口的发展趋势和现状.分析显示:加拿大老年人口前期(1921-1981年)增长慢,后期(2001—2006年)增长快,老年人口数量中,女性比男性多,寿命比男性长,老年人口分布集中在安大略省;人口老龄化发展过程给社会带来了一系列问题,老龄化使政府和企业的养老负担日益加重,瞻养率大幅度下降,政府每年支付养老金及医疗费用的数量增加,导致劳动力市场压力增大,劳动资源不足.文中还介绍了人口专家为解决加国人口老龄化问题所提出的建议和对策,以及加拿大政府在老年人口养老与医疗方面的一些做法,认为值得中国借鉴.  相似文献   

10.
中国老年地理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全面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大背景下,老龄问题逐渐成为新常态和学者关注的焦点。本文采用知识图谱分析和传统文献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借助Citespace软件分析了2003-2017年国内老年地理学研究的热点领域,通过关键词共现归纳出中国老年地理学研究的特点为:①人口老龄化时空格局及驱动机制和养老设施空间配置成为近年来老年地理学研究的热点领域,但大区域小尺度、更深层次驱动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如何将老年居民的社会交往、情感归属、社会资源与社区多维度结合,是未来社区建设与养老重点关注的方向;居家养老理论探索与实践总结尚未形成理论突破并推动政策实践,亟待学者对其进行本土化的理论构建。②老年人健康与环境研究成为新兴研究领域和主导方向,如何由宏观层面关注老年人健康与环境关系到微观层面关注老年个体情感体验、地方依赖,空间化健康与环境关系,选择和量化人文因素将是今后研究的重点难点。③对老年人空间行为研究有待实现定量和质性研究的互补融合,探索强调个体认知、行为偏好的行为主义地理学与强调时空整体性与制约的时间地理学的有机结合成为未来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1.
基于1995,2000,2005,2010年相关数据分析中国农村人口老龄化省际差异,在此基础上划分老龄化类型。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农村老年人口分布呈"东高西低""南高北低"的态势,中西部农村人口老龄化增速明显,老龄化范围由沿海向内陆迅速扩张。根据老龄化程度和老年人口增长速度将农村人口老龄化划分为快速减少浅度老龄化、快速减少深度老龄化、慢速减少深度老龄化、慢速增长浅度老龄化、慢速增长深度老龄化、快速增长浅度老龄化、快速增长深度老龄化7种类型,1995—2000年有5种类型,其中快速增长与慢速减少深度老龄化类型集中于长三角地区,快速与慢速增长型浅度老龄化类型由环渤海地区向内陆延伸;2000—2005年有4种类型,其中快速增长深度老龄化类型在空间上呈"沿海带"和"内陆带"分布,快速增长浅度老龄化类型空间上表现为"J"型连片分布;2005—2010年有5种类型,其中快速增长老龄化类型表现为零散、碎片分布,快速减少深度老龄化类型集中于长江流域。经济发展因素、人口自身因素、农村发展因素和文化教育因素是影响农村人口老龄化区域差异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中国老龄化地理学综述和研究框架构建   总被引:11,自引:6,他引:5  
在老龄化快速推进、经济社会转型和城乡空间重构的特殊时期,中国人口老龄化现象日趋复杂,地理学与老年学等学科交叉的需求日益凸显。亟需从学科构建的角度出发,思考老龄化地理学的研究方向,填补老龄化研究的空白,丰富与拓展地理学研究领域。本文在回顾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梳理出国内老龄化地理学研究的5个主题,即:①人口老龄化的时空特征和驱动因素;②人口老龄化的空间效应;③老年人健康与环境的关系;④老年人的空间行为;⑤养老服务的空间组织与规划,并对相关研究进展进行评述。通过国内外的比较研究,对老龄化地理学的学科定位、研究体系和理论方法建构进行了分析和展望,以期为从地理学视角解读中国特定社会经济背景下的人口老龄化现象提供一个研究框架。  相似文献   

13.
人口老龄化对乡村发展影响研究进展与展望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人口老龄化是人类发展进程中一个重要的人口现象,研究人口老龄化对乡村发展的影响并探讨相应对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分析了乡村人口老龄化特征及原因,随后从生产、生活、生态三个视角梳理了人口老龄化对乡村生产要素投入、农业生产、社会保障、乡村治理、消费结构、土地利用变化和生态空间等方面影响的研究进展。在此基础上提出今后应结合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战略总体要求,从生态环境—经济发展—社会发展三个维度开展乡村人口老龄化的影响与适应相关研究,重点研究方向有:①基于人口流动视角的乡村人口老龄化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②乡村人口老龄化空间差异及其对农业现代化的影响;③应对人口老龄化的乡村振兴路径。  相似文献   

14.
县域尺度下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空间格局与区域差异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2000年以来,中国的老龄化进程加快,人口老龄化已经成为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必须面对的新常态与核心问题之一。本文从县域尺度出发,基于2000和2010年的人口普查数据,应用标准差椭圆、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分析了10年间中国2283个县域单元人口老龄化的空间分布、区域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人口老龄化空间分布模式多样,胡焕庸线西北半壁以均质化、轴带特征为主;而胡焕庸线东南半壁则呈现出核心—外围的分布特征。②2000-2010年间,人口老龄化均值从6.7%增至8.7%,表明中国县域全面进入老年型社会,步入老年型的县域多集中于内陆、东北地区、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区;10年间人口老龄化总体空间格局较为稳定,但人口老龄化的变动趋势差异显著。③人口老龄化在“胡焕庸线”两侧、不同地域类型间、城乡间、民族自治地区与非民族自治地区间、贫困与非贫困地区间存在差异,且差异变动的方向并不一致。④影响人口老龄化的核心因素为各区域往期人口年龄结构、步入老年序列人口比重、人口流出的比例等。  相似文献   

15.
吉宇琴  姜会明 《地理科学》2022,42(5):851-862
运用核密度估计、耦合协调模型、空间杜宾模型等方法对中国老龄化、养老资源配置、养老资源配置与老龄化适配度的演化格局进行了探讨,并揭示空间适配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① 中国老龄化程度不断上升,且呈现“东高西低”空间特征;② 中国养老资源配置整体水平提高,空间分布上离散程度上升,各省(区、市)之间的绝对差异随着时间的推移呈扩大态势;③ 各省(区、市)养老资源与老龄化的空间适配度明显改善,适配度呈现东部沿海向中西部递减的发展格局,空间集聚程度不断提高;④ 养老投资、政策关注度、养老相关志愿者、老年人抚养比均推动本地养老资源与人口老龄化的空间适配,养老相关志愿者、老年人抚养比还具有明显的正向溢出效应,而老年人协会则抑制周边地区养老资源空间适配。  相似文献   

16.
《地理教学》2012,(18):62-63
台湾联合新闻网报道,上海市政府表示,预计2015年底,上海户籍6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逾430万人,户籍人口近3成是老人。上海是大陆第1个人口老龄化城市,未来将积极投入养老机构建设。上海市政府新闻办公室今天下午举行例行记者会,上海市民政局局长马伊里作上述表示。马伊里指出,上海是大陆首个步入老龄化的城市,老年人口比例高出全国,是大陆目前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大城。截至2011年底,全市户籍60岁以上老年人口347.76万,占总人口24.5%;80岁以上高龄老年人口62.92万,占60岁以上老年人口18.1%。到2015年,户籍60岁以上  相似文献   

17.
中国人口老龄化格局演变与形成机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周榕  庄汝龙  黄晨熹 《地理学报》2019,74(10):2163-2177
人口老龄化的度量包括数量(老年人口数量和占比)和质量(人口预期寿命)两个方面。基于第六次人口普查和历年统计年鉴数据,综合运用空间自相关、Sullivan健康预期寿命测度模型、地理加权回归等方法,刻画了1990-2016年中国人口老龄化“数量”与“质量”的空间格局及其变化特征,并对其作用机制进行深入探讨。结果表明:① 总体上,人口老龄化“数量”与“质量”的发展并不协调,存在空间差异性。② 从“数量”上,“胡焕庸线”东南半壁老龄化程度高于西北半壁,但增速变化存在阶段性特征。老龄化水平存在高值和低值集聚区。高值集聚区由沿海向内陆扩展,位于西北地区的老龄化低值集聚区则逐渐萎缩。③ 从“质量”上看,“胡焕庸线”东南半壁人口预期寿命优于西北半壁,东部沿海省市远高于其他地区。④ 老年人口预期寿命与健康预期寿命发展并不同步,存在性别差异与区域功能缺损扩张效应。相比中西部,东部地区预期寿命与健康预期寿命均占优势。⑤ 从形成机制来看,“数量”格局的形成受人口自然变动与机械变动共同作用,其中,出生率为主导因素;对于“质量”而言,自然环境差异、社会环境发展不协调等是影响预期寿命的重要因素,其中经济发展与卫生医疗事业进步是寿命延长的主要推动力。  相似文献   

18.
韩国的人口老龄化始于2000年,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口增长开始减缓,甚至出现负增长的现象,人均寿命越来越长,人口结构中老年人口的比重不断提高,退休后继续生活的时期不断被拉长,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老龄化给社会保障的设计和改革所带来的影响。经过多年探索,若干新的方案被提出并对相关政策领域进行了重大的改革。伴随着社会政策更加普及化,人口老龄化促使针对老年人人口的社会福利措施相应地扩展,包括老年人收入保障、医疗保障、居住保障、业余生活保障等方面都有重大发展。韩国社会养老制度在覆盖人群、服务内容与设施、筹资和给付等方面已经逐渐定型并形成自身特色。韩国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在亚洲具有典型代表性,其成功做法是大家关注的焦点。  相似文献   

19.
一、中国的人口问题——现状不容乐观、影响不容忽视(一)老龄化问题国际上通用的人口老龄化标准是,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10%,或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7%,即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已进入老龄化社会。  相似文献   

20.
李琼  李松林  张蓝澜  李昊  刘毅 《地理研究》2020,39(9):2130-2147
中国新时代“两个十五年”的现代化强国战略周期,恰恰是快速人口老龄化纵深发展期,人口年龄结构快速老龄化与经济社会之间的发展不平衡矛盾将日益严峻。本文利用广东省第四次、第五次、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2015年广东省1%人口抽样调查资料、香港统计年刊和澳门统计年鉴数据,运用空间自相关分析法、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和空间回归等方法,研究2000—2015年粤港澳大湾区人口老龄化的时空特征及其经济效应,结果表明:① 粤港澳大湾区人口老龄化进程慢于广东省,更慢于全国,但于2015年已进入老年型I期。② 粤港澳大湾区老龄化呈动态演变特征,空间上以香港和江门为起点,经西北向北扩散的“C”型分布模式,高收入城市以澳门和香港为起点向北扩散,最终形成中心-外围的空间分布格局。③ 粤港澳大湾区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增长具有负向影响,老龄人口增加1%,人均GDP降低3%。人均固定资本投入和人均人力资本投入有正的经济效应,人均人力资本投入带来的正向效应要大于人均固定资本投入。鉴于此,粤、港、澳三地应建立起协同治理模式,构建跨境的养老合作机制;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充分利用人力资本促进技术创新,并正确评估不同阶段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妥善处理好人口老龄化与经济之间的关系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