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我是在重庆出生的,后来跟着父亲来到上海,住在常德路恒德里148号。关于隐蔽战线斗争的事,父亲从来不说。比如营救民主党派人士张澜等人的事情,《开国大典》等电影里也有反映,我也是后来才知道和父亲那个系统有关。他嘴巴非常紧,不对我们说,要说也是一些互不关联的小故事。  相似文献   

2.
我的老家在河南省南乐县西邵乡,北临河北,东临山东,是个普通的平原小乡村。在这三省交界的地方,十里八村的人一提起我的父亲,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父亲今年58岁,无官无职,但他的“爱管闲事”却是出了名的,大到集体公共利益,  相似文献   

3.
徐竺声 《第四纪研究》2002,22(6):495-496
我的父亲 ,中国科学院院士徐仁先生 1 91 0年 8月 2 2日出生于安徽芜湖的一个书香徐仁先生在做学术报告 (1978年 )世家。父亲十三岁时 ,祖父就去世了 ,从此家境贫寒 ,生活艰难。父亲在少年时代读书刻苦努力 ,总是以第一名的成绩得到免交学费的嘉奖。上初中时他接触到“三民主义” ,对孙中山先生十分敬佩。为了响应向列强收回教育权的号召 ,他曾经毅然从芜湖的一个教会中学退学 ,转入公立学校。中学毕业时 ,亲友曾劝他就业养家 ,然而父亲渴望继续求学 ,决心要考上全国第一流的大学 ,立志走科学救国的道路。 1 92 8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清华…  相似文献   

4.
编辑同志:我家原来住在农村,前几年进城买房,随后全家都转为城镇户口,只有我的一个同父异母的哥哥留在农村。前年他结婚时,父亲将农村的8间房子分给他其中4间,另外4间由我和父母回乡时居住。进城以后,我们的4间房子就暂时由哥哥看管。前  相似文献   

5.
正书香世家天才少年谢家荣的曲折身世和辉煌业绩充满了传奇色彩。他的先辈是江西的书香职员之家。清朝初年,他们举家迁往上海市南市区。他的祖父曾官至县令,他的家庭就此成为官僚世家。他的父亲谢简庭则才力平平,初服务于上海文报局,后辞职。"家非素封衣食,奔走历二十余年。辄少成就,备尝艰苦"。1917年,他父亲才40多岁就英年早逝,留下五子二女(谢家荣最小,上有四兄两姐)。幸得的他母亲孙太夫人生性贤淑,父亲去世后,母亲"十指一针,全家衣食,二十余  相似文献   

6.
正书香世家天才少年程裕淇,1912年10月7日出生在浙江嘉善县一个塾师之家,其父程成鉴是晚清秀才、贡生。程裕淇5岁就读于程氏私立的秉义小学,到上高小时,进入了县立第一高级小学,当时课业非常繁重,但他在父亲的督促和年长他五岁却与他同班姐姐的帮助下,他不仅跟上了学习的进度,而且成绩在班上名列前茅。他父亲不仅要求他完成课堂  相似文献   

7.
永远牢记父亲的教诲。父亲侯德封是一位受人尊敬、和蔼善良、严肃可亲的老人 ,为人坦率、正直、任人唯贤。他工作认真 ,具有突出的求实精神和责任感。  相似文献   

8.
我的曾祖父李灏余和李维汉的祖父李攀桂是亲兄弟。1852年,李灏余和李攀桂的父亲买下了这处前倚池塘后靠青山的屋场,共9栋13厅。  相似文献   

9.
父亲是世纪同龄人 ,从 50岁到 80岁是他生命的春天。他以常人在这个年龄难以迸发的热情、智慧、不懈努力和顽强开拓的精神 ,在地质战线上为新中国建设辛勤耕耘 ,是一位在地学领域涉足宽广、具有科学预见能力、富有领导组织才能的科学家和领导者。他总是关注未来 ,特别热心于培养年轻人 ,对建立一支高水平、有解决问题能力的地质队伍下了很大功夫。父亲沉静善思、富有哲学头脑 ,他的许多预见性学术观点和开创性思维都源于他宁静淡泊的心态。没有浮华和功利 ,这便是他智慧的源泉。  相似文献   

10.
哦,父亲     
我之所以想写这篇文章,是因为父亲并不是我的生父。父亲来到我们家时,我的年纪还很小。依稀记得,那时的我还没有上学,整天吊着鼻涕,脸上抹着灰土,领着弟弟和一群小伙伴或翻墙或踏青,或执树枝撵打村里的狗,整天到处疯跑。父亲来了,一个陌生的男子走进了我们的家,  相似文献   

11.
亚洲铜,亚洲铜 祖父死在这里,父亲死在这里,我也会死在这里你是唯一的一块埋人的地方——海子《亚洲铜》父亲之死1989年秋天,我的父亲去世,死于锑尘肺二期,终年79岁。去世前,因为肺部完全坏死,呼吸困难,胸腔如同风箱一般,剧烈起伏,并大口大口吐血。最后,血块堵塞气管,窒息而死。  相似文献   

12.
(一)光阴荏苒,转眼大中同志去世即将一年。每当我看到或查阅前寒武纪地质文献资料时,他的名字经常呈现在我眼前,使我不时地回忆起他的音容笑貌和进取精神。我知道大中同志的名字,大约要追溯到40多年前的1954年。当年他还是个青年学生,正在中条山实习做毕业论文。那时负责中条山铜矿勘探的是我的同班同学王植同志,他来京出差时,不但饶有兴趣地向我介绍中条山铜矿,而且还放眼未来谈到了地质事业的后继者——在他那里实习的青年学生。王植同志素以注重人才、要求青年人严格著称,他较多地提到了孙大中同志,从而使我对这位年轻人的名…  相似文献   

13.
年前回队.听说老白已于半年前驾鹤西归了,心中一阵怆然。认识老白,是在38年前我来队报到的时侯。一年后,我调到队部,同他在一栋楼里工作.办公室就在他办公室的斜对面。此后,我与他一直在队部工作。  相似文献   

14.
陈国达老师1934年大学毕业,我1934年出生;陈老师1956年创建地洼学说,我1956年考入大学学习。陈老师与我,他是长辈,是大师,是一代宗师,是我终生效法的榜样。  相似文献   

15.
正"城市是一本打开的书,从中可以看到它的抱负。"~[1]埃罗·沙里宁(Eero Saarinen)(图1)~[2]是20世纪现代建筑有机功能主义代表人物,他在建筑设计、城市规划设计、室内设计、家具设计、工业设计等领域均有所成就。"埃罗·沙里宁的父亲伊利尔·沙里宁是现代建筑的先驱者之一"~[3],他在接受父亲建筑设计影响的同时开创了自己的风格,成为现代国际主  相似文献   

16.
阮维周,字岐山,1912年5月23日生于安徽滁县.阮维周族姓朱,是明朝宗室,明末清初为躲避政治迫害,逃离北京,到长城外的宣化隐居,改"朱"姓为"阮".但这一宗族对皖东故土非常留念,满清末年,已在塞外成为巨富的阮维周父辈,南归滁县,重振家园,同时塞外的庞大产业亦留人经营.1912年,阮维周在滁县出生,他父亲阮嘉宾是一位满腹经纶的大知识分子,母亲李和,是家庭妇女.阮维周幼年时,他父亲任直隶省会保定农业专门学校的国文教师,他们全家便移居保定,他从小就接触了特别多的农业生产知识,父亲还经常带他去宣化,看望在那里经营大片土地的祖父.受家庭影响,阮维周对实用性的知识产生了浓厚兴趣.在严格的家教督促下,他刻苦努力,品学兼优.  相似文献   

17.
人生与落叶     
曾经读过蔡秀文的一篇散文《花落了,还会开吗》,讲的是一个可爱的小女孩和她年轻的父亲在森林里欢乐地游玩,小女孩看到许多花儿和树叶落了,便天真地问她的父亲:“花儿为什么要落呢,爸爸?”她的父亲豁达的回答说:“花落了还会开的。”可是有一天,小女孩的父亲如一片秋风的落叶一样逝去了。花落了还会再长,可小女孩的父亲一去便再也没有回来。  相似文献   

18.
那是上世纪70年代初,我父亲单位终于为我们全家办好了农转非手续,我们就要离开安庆去省会城市南昌和父亲朝夕生活在一起了。  相似文献   

19.
孙大中同志逝世以后,他的身影常在我脑海中浮现。有时在梦中相见,他还是那样采奕奕,英姿勃勃。醒来方想起我们已经隔世,不禁悲从中来,怅然若失我和大中在1963年相识,但真正了解他、认识他却是从1972年始。在“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中,他和我一样历经磨难。那年,我们得以“准阶级敌人”的身份被“宽大”、“用一技之长”,参加了中条山铜矿地质研究工作。他在50年代我在60年代都曾到这里工作过。此时在一种特殊的气氛中,以一种特殊的身份来旧地共事,别有一种心态。我俩不仅在许多地质问题上有共同的兴趣,在心倩上也是相通的。“四…  相似文献   

20.
罗逊 《第四纪研究》2007,27(5):663-664
我叫罗逊,今年26岁,现就读Uppsala大学能源系,硕士学位,父亲罗运生,母亲孙愉荪都是很普通的平常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