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去年十月,我们应日本雪冰学会邀请,出席了该学会秋季大会,会后参观访问了日本雪冰研究机构。对于日本雪冰学机构多,队伍大,技术先进,基础宏厚,后继有人,兴旺发达有着深刻印象。 我们主要参观访问的有: 1.北海道大学低温科学研究所。这是我国冰雪冻土工作者熟悉的一个世界知名的冰雪研究机构,该所出版的《低温科学》(物理篇)早就为我国广大研究人员所喜爱。1966年,为纪念该所创立25周年,曾召开低温科学国际会议,出版《雪冰物理》论文集。现任所长黑岩大助教授为国际雪冰委员会付委员长,该所以寒冷地区各种自然现  相似文献   

2.
根据天山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积累区海拔4 130 m处28个月,每周1次的连续雪层剖面观测,分析研究了雪层厚度、雪层中的污化层、冰片和各种粒雪随时间的演变过程.结果表明:雪层中各种要素的演变受水热条件的影响而呈现明显的季节特征.根据温度、融水渗浸程度及雪层剖面的变化程度,我们将其分成冬季稳定期、夏季剧变期和春秋季波动期分别进行了分析.此外,还对雪层年限与年成冰量等进行了专门讨论.  相似文献   

3.
干雪雪崩是我国大陆性气候条件下,危害性较大的一种雪崩类型。这类雪崩主要发生于松散无水的新干雪和老干雪的雪层中,在其运动过程中,体积愈来愈大,不但冲击力大,而且能触发大量雪体崩塌,往往给人们的生命财产造成威胁,是我国山区经济建设的一种严重自然灾害。为了查明它的发生、运动和堆积规律,我们进行了大量观测和研究,现将结果讨论如下。  相似文献   

4.
全世界五分之四的淡水以固态形式存在,因此,精确的确定所有的雪和冰的数量、分布及其变化,对了解世界水平衡和人类环境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邻近人们居住地的冰川,更具有巨大的经济意义。因为在许多情况下,它们是淡水的主要来源。在国际水文十年(IHD)期间,编纂世界冰川目录的想法实现了。为编纂全球性的永久冰和雪的目录,国际雪冰委员会工作组,在F·  相似文献   

5.
湿雪雪崩是我国危害性较大的雪崩类型之一,亦是降雪丰沛山区冬末春初一种常见的自然灾害。这类雪崩雪坚硬、密度大,不易清除。特别是在融雪期间,雪层易形成全层湿雪雪崩,其规模大,堆积量多,摧毁力强,给交通运输、矿山建设、农牧业生产,以及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严重危害。 为了摸清雪崩发生规律,进行雪崩防治已成为山区建设中的重要课题。十多年来,我们对危害性较大的湿雪雪崩作了面上的考察和定位观测,现就其基本特征讨论如下。  相似文献   

6.
雪生态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文章从雪盖与气候系统、雪盖的物理特性及其与生态学的关系、雪化学过程与养分循环、冰雪微生物、雪盖与小型动物、雪盖和植被等 6个方面综述了当前世界雪生态学研究进展,并对雪生态学近期需要研究的问题进行了讨论。总体来看,当前国际雪生态学研究存在如下发展趋势:①强调全球气候变化对雪盖的影响及其反馈作用;②注重雪和雪盖的物理特性及其生态功能;③对雪盖生态系统的养分循环过程的研究报道增加;④冰雪微生物的超微结构、生理学、生理生态学、生态学、生命史、生物化学的研究得到了较快发展;⑤雪盖小型哺乳动物的生理、生态、形态适应性研究得到更多重视;⑥有关极端环境下的植物生理生态适应性及其与雪环境梯度变化关系的研究兴趣增加;⑦过程研究、定量研究、数值模拟研究在各个方面都更加得到重视。  相似文献   

7.
积雪系指降雪、冰粒、表霜、冻雨以及大部分已冻雨水形成的覆盖在地球表面的雪层。积雪科学是地学的一个分支,目前正在迅速发展。我国六十年代初开展积雪研究以来,已取得了一定成绩。但由于缺乏统一的积雪观测规范和分类标准,已给积雪研究的深入及资料的累积带来困难。国际雪冰委员会公布了国际积雪系统分类图表,1981年又出版了《雪崩图集》。本文试图在分析积雪特性影响的基础上,主要对图集中所含积雪常规观测项的所用术语及其表达式作一介绍,以利于广泛采用国际标准,促进积雪研究。  相似文献   

8.
世界雪监测会议每五年召开一次。1985年世界季节积雪专题学术讨论会于10月28—30日在美国首都华盛顿举行。它是由国际气象组织、美国能源局、美国科学基金会、美国海洋气象局和国际水文协会雪冰委员会等资助举办的。会议的组织者是:哥伦比亚大学地质研究所研究员George Kukla;美国国家气候研究计划负责人Alan Hecht;世界冰川资料中心A负责人Roger Barry;美国卫星水文协会执行主席Donald Wiesnet。美国加拿大、中国、英国、挪威等国家40多位科学工作者参加了会议。会议的中心议题是季  相似文献   

9.
由国际雪、冰委员会和国际冰川学会共同发起,将于1981年9月14—19日在美国哥仑布城的俄亥俄州立大学召开。领导委员会的组成人员为:C.B.B.布尔(主席,美国南极研究科学委员会冰川学工作组成员)、  相似文献   

10.
天山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东支顶部出现冰面湖   总被引:18,自引:11,他引:7  
李忠勤 《冰川冻土》2005,27(1):150-152
天山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以下简称1号冰川)是天山冰川观测试验站进行长期观测试验的冰川之一,是国际冰川监测网中亚洲中部干旱半干旱区冰川的代表,一直为世界冰川监测服务处(WGMS)选定的全球十条代表性冰川之一.其基本观测资料被定期刊登在由国际水文协会雪冰委员会、联合国环境规划暑以及教科文组织(IAHS(ICSI)UNEPUNSCO)主办的数种资料报告上,被广泛推介于环境与全球变化研究,并曾为IPCC报告所引用.近年来天山冰川站加强了对雪冰转化物理化学过程的研究,在积累区开展全年度的观测取样工作.  相似文献   

11.
雪檐雪崩是天山独库公路主要的雪崩类型之一。笔者于1983—1984年度运用应变圆法对雪檐内部应力变化作了对比观测,按均匀变形理论进行了应力计算,分析了雪檐内部主应变、主应变速度和最大剪应变与气温、雪檐所在位置坡度及朝向的关系,对雪檐雪崩成因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2.
新疆雪密度时空分布及其影响特征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对29个有雪密度观测的气象站40 a气象资料进行聚类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降水、雪深、大风、吹雪等因子与雪密度有密切正相关关系,由此建立雪密度与气候因子关系模型.另选无雪密度观测的50个站40 a气象资料,用关系模型计算出各站雪密度,从而使有雪密度值的站点增加到79个,为深入细致研究新疆雪密度时空分布打下了基础.研究表明,新疆雪密度有明显稳定期和不稳定期之分,稳定期雪密度是时间的函数.采用Map Gis65,结合卫星遥感资料,研制了新疆雪密度(稳定期)空间分布图.新疆雪密度的分布呈现从盆地及其周边到山地及其周边最后到海拔3 800-4 000 m以上高山带,随高度的升高雪密度依次升高.依据雪密度分布图和时间函数计算得出,稳定期新疆雪密度最大平均值为0.191 g·cm-3.  相似文献   

13.
北极夏季海冰表面积雪层内水分含量的时空分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中国第二次北极科学考察实测雪冰温度剖面数据,用一维热传导方程描述雪层温度场,优化辨识了雪层有效热扩散系数和热源。将零热源项作为积雪层中含水和不含水雪层的边界,确定出相应含水和不含水雪层的有效热扩散系数。结合干雪、水物理参数建立雪层内含水量的评估方法并给出北极夏季雪冰温度测试期间雪层内水分含量与温度的关系以及水分变化的时空分布。  相似文献   

14.
冰川物质平衡、变化和径流国际学术会议将在1985年9月30日—10月6日在苏联阿拉木图举行。这次会议由国际雪冰委员会主办。目的是:讨论主要在“国际水文十年计划”期间,关于冰川动态、物质平衡、变化及冰川径流形成所取得的科研成果。这些问题对于不同的国家都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们与水资源问题、自然灾害防治以及环境保护  相似文献   

15.
继在美国那不拉斯加大学(1974年),加拿大卡鲁加林大学(1982年)和法国格林诺布尔环境冰川学地球物理学研究所(1988年)召开的第一、二、三届国际冰钻技术讨论会后,由日本极地所和日本雪冰学会共同发起组织的第四届国际冰钻技术研讨会于1993年4月20—23日本东京举行。这次会议是在1992年夏季格陵兰冰盖中心完成3029m透底深钻,创造了国际冰芯钻探史的新记录,日本国确  相似文献   

16.
新疆阿勒泰地区是中国季节性积雪水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2016年12月在克兰河中游地区开展了积雪观测,利用直尺和量雪筒测量雪深和雪密度,调查了积雪水资源的分布情况;利用针式温度计测量雪层温度,获取了雪层之间的温度梯度;利用雪特性分析仪和显微镜测量了积雪剖面的雪层密度、液态水含量、介电常数和雪粒径。通过分析研究区积雪水资源的空间分布和积雪特性的垂直分异发现:研究区雪深的分布非常不均匀,北部的雪深总体上大于南部,即使在同一地区,雪深也因风力等原因而分布不均匀;研究区总体上属于"干寒型"积雪,密度较小,且密实化迅速;各雪层属于干雪或者湿度极低的潮雪,绝大多数雪层的液态水含量在0.3%以下;积雪温度总体上从表层到底层逐渐升高,表层温度日变化较大;阴天积雪温度高于晴天,各雪层温度日变化小于晴天,且午后积雪会出现负温度梯度,冷中心出现在积雪次表层;雪粒径较小,雪粒长短轴比的最小值出现在中间层,且符合新雪的粒径特点。  相似文献   

17.
雪冰内化学成分的记录为全球变化的各个方面,如气候变化、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人类活动、地质和宇宙事件等诸多科学命题的研究提供了直接或间接依据,这些化学成分记录主要包括雪冰内的稳定氢氧同位素、重金属、微粒、气溶胶、黑炭、离子等.雪冰内的离子化学成分的研究在冰川雪冰化学研究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为了更为准确地反映冰川雪冰内的记录信...  相似文献   

18.
2006年4—7月,在玉龙雪山白水1号冰川消融区(P1)和积累区(P2)分别开挖雪坑连进行续观测,分析了海洋型冰川在消融期雪坑内各层位的物理变化以及各离子的沉积后过程.结果表明:海洋型冰川区雪坑的消融速率远大于大陆型冰川;随着消融的进行,雪坑中各种粒雪成分逐渐向粗粒雪转化,同时冰片数量增多以及含水层加厚,并且向雪坑底部移动.雪坑消融可以分为雪坑内部的细粒雪、中粒雪向粗粒雪转变,雪坑厚度变化不大以及雪坑厚度的快速变薄两个过程,P2处两消融过程转变时间比P1处大约推迟两个月.根据各种离子在P1处雪坑剖面的浓度变化,白水1号冰川积累区的淋溶序列为:K+SO42-NO3-Cl-Ca2+Mg2+Na+.由于海洋型冰川的消融期也是它的积累期,该序列中各离子的顺序不仅反映了融水淋溶作用的影响,同时反映了物质输入对雪坑内离子浓度变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郭忠明  王宁练 《冰川冻土》2011,33(3):539-545
介绍了雪粒径遥感反演的研究历史,阐述了球形或非球形假设下基于雪在可见光波段高反射,在红外区雪面反射率显著下降且对雪粒径变化敏感原理的遥感反演基础,其中包括诸如温度、波长、颗粒形状等,并总结了目前研究中所应用的模型和算法,指出其优点和不足之处.此外,为了得到反演粒径的准确性,讨论了诸如温度、波长、颗粒形状等因素对粒径反演...  相似文献   

20.
对2004年获取的天山奎屯河哈希勒根51号冰川1个雪坑和哈密庙尔沟平顶冰川4个雪坑的离子浓度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Ca2 、NO3-和SO24-是哈密庙尔沟平顶冰川雪坑雪层和积累区雪坑底部冰中的主要离子(尤其是Ca2 ),其雪层中的主要阳离子关系可在底部冰中得以较好的反映,但雪层中各离子浓度与海拔的相关性不明显,可能与海拔的跨度较小和挖取的雪坑较疏有关;雪坑底部冰中的离子浓度与海拔间明显的相关性说明淋融作用随着海拔升高、气温降低而逐渐减弱。SO24-和Ca2 是奎屯河哈希勒根51号冰川雪坑中的主要离子(尤其是SO42-),其雪坑离子化学特征与哈密庙尔沟平顶冰川差别较大,可能与哈密庙尔沟平顶冰川处于塔克拉玛干沙漠、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和鄯善沙漠的下风向相关,还可能与雪层内淋融作用的强弱和沉积通量的高程效应有关。哈密庙尔沟平顶冰川积累区雪坑中NH4 、NO3-和K 的Cs/Ci较Ca2 、Mg2 和Na 要大,奎屯河哈希勒根51号冰川Na 和NH4 的"雪冰比"较Cl-、SO42-、Mg2 和Ca2 要大,说明这两条冰川雪坑中的Ca2 和Mg2 信号较其它离子可能更易于在冰芯记录中保存下来,为冰芯研究和古气候记录的恢复提供了保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