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α径迹(track)测量是利用透明薄膜(或电影胶片)为探测器。探测薄片埋设在土层中进行照射,经过21天的积累周期,将薄片蚀刻后在显微镜下观察读数。α径迹量的计数以径迹密度i(个数/mm~2)表示。 根据α径迹探测技术原理。1980年初,我们在山东成武布点开展了土层中的α径迹前兆观测。多年来该点α径迹密度变化对发生在一定区域内的一些中强地震有较好的异常显示。  相似文献   

2.
宋一峰 《地震地质》1990,12(1):12-14
前言 α径迹观测是利用透明薄膜(或35mm电影胶片)为探测器,埋设在土层中进行野外照射,积累周期为21天。探测薄片经化学药剂蚀剂后在显微镜下观察读数。α径迹量的计数以径迹密度j(个数/毫米2)表示。 应用α径迹探测技术进行地震预报和探索,国际上最早开始于七十年代初,1975年山东、兰州等地震  相似文献   

3.
我国于1974年开始将核径迹探测技术应用于铀矿勘探,其中α径迹测量是寻找深部隐伏铀矿的有效方法之一.本文对氡浓度大小、探杯尺寸、杯内表面放射性沉积物以及杯内底面固体放射性元素等对α径迹测量结果的影响进行了理论研究,建立了α径迹测量中不同装置结构及不同放射性元素对α径迹密度影响的理论公式,为该方法应用于铀矿勘探以及环境氡浓度测量提供理论参考依据.同时结合实验对比测量,进一步对理论公式进行验证,α径迹测量结果与理论计算所得结果吻合较好.研究结果表明:探测器上α径迹主要来源于氡,探杯尺寸不应小于氡致α径迹的最大有效探测尺寸.此外,放射性沉积物放出的α射线对测量结果有重要积极贡献,在铀矿勘探中,从提高探测灵敏度和减小测量结果不确定度的角度来看,其影响越大越好.在大多数测量装置尺寸下,探杯内底面以下的固态α放射性元素对径迹密度影响较小或无影响,实际测量时可将其忽略.  相似文献   

4.
a粒子密度的观测根据a固体径迹探测技术原理,1980年初,我们在聊城一兰考断裂带东南侧的曹县一凫山断裂交汇处开展了土层中的a粒子密度观测。 a粒子测量是利用透明薄膜(35毫米的电影胶片)为探测器。在测点距地表O.6米深的土层坑内,共布设探测器21个。经封闭后进行野外照射,积累周期为21天,每日定时取放。探测薄片经化学蚀刻后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其a粒子个数。径迹量的计算以径迹密度j(个/毫米~2)表示。  相似文献   

5.
本文在大量试验的基础上对α径迹法在径迹蚀刻、判定、读数方法、误差来源等方面作了讨论,並做了一些相应规定,使α径迹法在地震预报中取得了一定效果。本文还对陇西3.6级地震前α径迹法的观测结果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6.
实验研究表明,不同厚度的醋酸纤维探测经铀α面源照射蝗,其径迹密度与照射时间有很好的相关性;探测片的本底值不会影响其观测结果;径迹的镜下特征与不同照射角度下的特征径迹变化,是照射角度愈接近直角,圆形特征径迹越多,其它形状的径迹越少;在同一观测孔中探测片采用垂直与平行和悬吊三种方式照射,探测到的氡浓度含量相同,观测工线基本吻合;探测片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蚀刻其径迹大小不同,目前我省统一使用的醋酸纤维探测  相似文献   

7.
裂变径迹年龄在断裂构造形迹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通过对苏州金山浜花岗岩岩体中北北东向断裂带取样,选矿及对其重矿物——磷灰石分别进行化学蚀刻和热中子辐射,采用白云母外探测器法分别进行自发裂变径迹与诱发裂变径迹的观察、统计及裂变径迹年龄的计算。认为该岩体形成年代是侏罗-白垩纪,而断层破裂形迹的地质事件是晚第三纪中新世。说明运用裂变径迹的方法来研究活断层的测年工作是可取的  相似文献   

8.
叙述了用醋酸纤维胶片做α径迹测氡探测片的实验方法、结果。指出醋酸纤维探测片的本底值不会影响土氡观测结果,不同厚度的醋酸纤维探测片接受α粒子照射的灵敏度基本上相同,醋酸纤维探测片作为α径迹法测定土氡浓度的探测材料,最佳的化学蚀刻液配方是30g氢氧化纳+5g高锰酸钾4+100ml水,蚀刻液温度为60℃,蚀刻时间为45min。  相似文献   

9.
随着地震科技的发展,观测仪器需要不断地更新。近年来对土壤中氧气的测量研究应用越来越广泛。虽然测土氡的方法很多,但在地震系统α径迹法还在普遍的应用。径迹法存在着较多的不足,如埋片的时间长、片子小、取片后还要经过化学方法处理——蚀刻,  相似文献   

10.
一、径迹原理与应用 当带电粒子和重离子穿过固体绝缘材料时,产生辐射损伤留下痕迹。再经化学试剂蚀刻处理,使痕迹成为永久性的蚀坑即径迹。 使径迹成为一种探测手段,是和1962年巴恩斯用化学腐蚀处理(蚀刻)分不开,经此蚀刻后径迹现象才能在普通显微镜下进行观测。径迹探测技术目前已广泛地应用于核科学、地球物理学等领域。在地震研究  相似文献   

11.
便携式常压空气脉冲电离室 α辐射仪的研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介绍了一种新的、多用途便携式α辐射仪,其探测器是常压空气脉冲电离室,仪器既可作常规射气测量,又可开展累积法测氡(α杯法,α卡法等),还能在野外现场作活性炭α测量,并有效地解决了探测器上放射性污染的去污处理问题.探测器灵敏面积500 cm~2,灵敏度高.数据采集及处理系统由PC-1500袖珍计算机构成,功能强.  相似文献   

12.
2008汶川地震之后,多个研究组对龙门山的新生代剥蚀历史进行了研究,但是在龙门山推覆构造带中段,剥蚀历史研究主要集中在彭灌杂岩,而彭灌杂岩东侧(即中央断裂下盘)的热年代学资料相对缺乏,其剥蚀历史还比较模糊.对于彭灌杂岩东侧岩体的新生代剥蚀历史研究,不仅可以了解龙门山推覆构造带的新生代断层活动历史,而且对于青藏高原东缘的新生代隆升机制具有重要约束作用.在前人热年代学研究基础上,在龙门山推覆构造带中段中央断裂和前山断裂附近补充了一些裂变径迹样品.采用外探测器法(external detector method)对样品进行裂变径迹分析,实验测试在台湾中正大学裂变径迹实验室完成.实验获得了6个锆石裂变径迹和6个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前山断裂上盘,AFT(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以小鱼洞断裂为界存在明显的差异,其中小鱼洞断裂以南的样品AFT年龄为39Ma,小鱼洞断裂以北的4个AFT年龄介于6—8 Ma之间.研究揭示出中央断裂和前山断裂的新生代活动性以NW向小鱼洞断裂为界存在较大差异:距今8Ma以来,小鱼洞断裂以北,中央断裂和前山断裂的平均垂向滑动速率分别为约0.1mm·a-1和约0.55mm·a-1;小鱼洞断裂以南,平均垂向滑动速率则分别为约0.55mm·a-1和约0.1mm·a-1.低温热年代学方法获得的断层新生代垂向滑动速率与汶川地震断层垂向同震位移分布基本一致.前山断裂(小鱼洞断裂以北)距今8 Ma以来北西-南东向水平缩短量达到8~12km,表明地壳缩短是造成龙门山抬升和剥蚀的重要因素之一.本研究结论不支持下地壳增厚模型对于龙门山隆升的解释.  相似文献   

13.
用裂变径迹法研究断层活动年龄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裂变径迹年代测定是研究断层活动年龄的新方法,它基于磷灰石中裂变径迹的退火效应。本文报导了取自郯庐断裂带等地区12个磷灰石和一个榍石的裂变径迹年龄,结果表明,在断裂带中磷灰石裂变径迹的退火效应非常明显,效应随离断层带的距离增加而减弱。结合断层带的活动特点和原岩的年龄,对断层带中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的解释及今后的研究方向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14.
关于土屋-延东铜矿区成矿时代的看法不仅不同, 而且均属于海西期. 成功获得9个锆石和7个磷灰石的裂变径迹分析结果, 其中锆石年龄为158~289 Ma, 磷灰石年龄为64~140 Ma. 区内成矿作用亦是同期构造作用的反映, 两者相符. 鉴于本矿区成矿温度为120~350℃, 锆石裂变径迹年龄的封闭温度为250℃, 退火带温度为140~300℃, 所以, 认为锆石裂变径迹年龄可以代表本区的成矿时代. 计识别出3个成矿期: 289~276, 232~200和165~158 Ma, 表明印支期和燕山期成矿作用的存在. 与之相对应, 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为140~132, 109~97和64 Ma, 反映了成矿后100℃左右的时代. 3个成矿期从250℃到100℃的持续时间分别为146, 108和100 Ma左右, 具有从早到晚持续时间变小的趋势. 裂变径迹模拟表明, 具有3阶段地质热历史, 其中在白垩纪期间较为稳定, 白垩纪之前以及20 Ma之后均较快冷却.  相似文献   

15.
运用裂变径迹分析方法, 探讨分析了千家店地区侏罗系后城组地层的构造热演化特征. 千家店地区后城组上段三个磷灰石样品,AFT年龄集中在85.7~76.0 Ma,小于其相应的地层年龄;平均封闭径迹长度为9.4~10.8 μm,小于初始径迹长度(16.3±0.9 μm),呈非对称的单峰态分布,标准偏差为2.1~2.5. 后城组下段的三个AFT样品,AFT年龄集中在82.6~62.4 Ma,小于其相应的地层年龄,也小于上段层位的AFT年龄;平均封闭径迹长度仅为7.2~7.7 μm,远小于初始径迹长度(16.3±0.9 μm),其中YQ-07样品的封闭径迹长度呈似双峰态分布,标准偏差达到3.1;显然,侏罗系样品经历了明显的中度退火行为,最大温度可能接近于90℃. AFT年龄和封闭径迹长度的规律性变化主要是由于埋深不同引起的温度差异造成的. 裂变径迹热历史模拟结果表明,沉积物自进入盆地充填埋藏一直到115 Ma左右,盆地沉积物达到最大埋深3000多米,盆地温度达到最大值90℃多,这一过程沉积速率达到66.7 m/Ma. 115 Ma之后盆地处于相对稳定期,没有明显的温度波动,直到6 Ma左右温度以11.7 ℃/Ma的速度突然下降,表明侏罗系地层遭受剥蚀,迅速上升、快速冷却直至地表,剥露速率超过了500 m/Ma.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随着氡测量需求在各应用领域的不断增加,氡观测技术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发展。本文在简单介绍氡观测技术现状及应用范围的基础上,归纳了当前较为成熟的几种观测技术(电离室法、闪烁室法、半导体探测器法、径迹蚀刻法、活性炭盒法等)及代表性仪器,分析了各种观测技术的特点,为选择适宜地震监测中氡浓度的观测技术提供参考依据。最后,结合当前地震系统使用的各类测氡仪器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今后氡观测技术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7.
滇西临沧花岗岩基新生代剥蚀冷却的裂变径迹证据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揭示临沧花岗岩基的剥蚀冷却历史,探讨印藏碰撞对滇西的影响,对6块临沧花岗岩基样品进行锆石和磷灰石裂变径迹测定,并利用模拟退火法对其中5块样品的磷灰石裂变径迹数据进行非线性热史反演,估算了不同时期的剥蚀量和抬升量. 结果表明,岩基自印藏陆陆碰撞以来经历了两期冷却事件,早期冷却速率仅5~10 ℃/Ma,晚期冷却速率明显增高,特别是近3 Ma以来的冷却速率达到16~20 ℃/Ma;两期总剥蚀厚度可达3300~3500 m. 分析表明冷却事件与印藏碰撞关系密切,早期冷却是在印藏碰撞影响下,临沧岩基卷入逆冲推覆运动而遭遇抬升、剥蚀的结果;晚期冷却则是上新世以来,特别是3Ma以来岩基经受整体的强烈抬升、剥蚀的结果,该期构造抬升量约为672~1263 m;裂变径迹资料还揭示印藏碰撞先影响南部岩体,随后才波及到岩基中北段.  相似文献   

18.
磷灰石裂变径迹分析新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综述了近十几年来磷灰石裂变径迹(AFT)分析在基础理论上的进展:AFT退火动力学的影响因素;AFT多元退火模型的建立;LA-ICP-MS裂变径迹定年及AFT分析自动化.总结了一些尚存分歧的研究问题:围压对AFT退火过程的影响,AFT年龄与磷灰石(U-Th)/He年龄的异常;特殊地质环境下AFT退火资料对退火模型的制约.最后展望了AFT分析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9.
南迦巴瓦峰第四纪隆升期次划分的热年代学证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喜马拉雅东构造结南迦巴瓦峰核心区附近一个高程剖面上的8个片麻岩样品裂变径迹中值年龄介于0.71~2.07Ma之间,平均封闭径迹长度在14.51~15.87μm之间,标准偏差都小于0.84μm;其冷却年龄和径迹长度所作"香蕉图"显示出三期快速的抬升期,分别发生在距今0.71 Ma、1.23 Ma、2.05 Ma.结合已有磷灰石裂变径迹冷却年龄等值线图显示出南迦巴瓦峰核心区呈复式背斜状快速隆升,而外围拉萨地体和冈底斯构造单元隆升速率慢的空间分布特征等,分析认为这种差异隆升主要受构造作用主导,气候变化造成的均衡抬升起次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为弥补传统双源距密度测井仪器纵向分辨率低、受井眼影响大的缺陷以及碘化钠(NaI(Tl))探测器的不足,提高密度测井识别油气层的能力,我们采用MCNP5蒙特卡罗模拟程序模拟研究了密度测井在负源距下增加溴化镧(LaBr_3(Ce))探测器.首先对比研究了LaBr_3(Ce)探测器与NaI(Tl)探测器的探测效率、能谱和响应特征;然后模拟计算LaBr_3(Ce)探测器源距与光子通量的关系、负源距光子通量能谱、负源距探测深度与源距的关系、气层负源距光子通量与密度的关系.结果表明:LaBr_3(Ce)探测器在密度测井中比NaI(Tl)探测器探测效率高、能峰高、峰总比大;负源距探测器与传统长、短源距探测器的响应规律近似相反;负源距探测器源距小,纵向分辨率高;探测深度浅,主要反映泥饼的性质,从而为泥饼校正提供丰富数据.因此,在双源距密度测井负源距区增加LaBr_3(Ce)探测器可以提高地层密度的灵敏度、测量精度、纵向分辨率和改善泥饼及薄层校正效果,为有效勘探开发油气藏提供测井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