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范善发  钱吉盛 《地球化学》1996,25(5):503-511
塔里木盆地下古生界海相高成熟生油岩干酷根仍具有一定的生烃力。其产烃率-温度-时间关系研究表明,在最近1-2Ma内凹陷区奥陶系生油岩向邻近的隆起区提供了大量烃类。  相似文献   

2.
腐植煤生油显微组分研究现状与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总结和评述了微观层次的煤生油显微组分研究的历史、现状和进展。总的来说,煤成油还是成气,与煤的显微组分组成类型有很大关系。壳质组是煤成油的主要贡献组分之一。多年来的研究对其显微组分组的生油潜量有了比较一致的看法,即壳质组>镜质组>惰质组。对单一煤显微组分的生油潜量虽有不同的看法,但总体上还是比较趋于一致,其大致次序是:树脂体(尤其是琥珀树脂体)—花粉—角质体—木栓质体—沥青质体—孢子体—基质镜质体。生油区间大致为R003%~13%。其间有两个生油高峰,一个在R007%以下,另一个在R007%~11%之间。在不同的时代和地区,煤生油显微组分是有很大差别的。从煤岩学角度,煤显微组分的荧光特性研究是一种研究微观煤生油显微组分的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3.
夏燕青  罗斌杰 《沉积学报》1996,14(A00):100-106
本文通过热模拟实验揭示了木质褐煤中综合有机母质与干酷根在热演化过程中形成五环三萜类和8,14-断藿烷的差异,并探讨了这两类化合物的地球化学意义。综合有机母质生成的五环三萜类数量多,化合物种类也多,干酷根降解生成的数量小,化合物种类也少;8,14-断藿烷主要由非干酷根物质转化而成,干酷根降解基本上不生成这类化合物。  相似文献   

4.
现在干酷根的分类法有许多缺点,特别是对无定形干酷根,关于生烃能力迄今为止仍然未加区别。因此,建立了一种基于密度侵害,元素成分和光学特征的实用干酷根分类法,利用干酷根的生烃潜力指标来鉴定区分干酷根。该分类首先把所有干酷根分为类脂组和腐殖组。  相似文献   

5.
煤镜质组反射率光性组构变形实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不同煤级煤的高温高压实验表明,在温、压和差异应力作用下,煤镜质组反射率值和各向异性都有一定程度增加,变形越强烈,增加越明显,尤其在中煤级中、晚期阶段更是如此。在变形过程中,反射率主轴将发生有规律的偏转,变形越强烈,最小反射率主轴越接近于最大挤压应力方向。随着变形的增强,镜质组反射率椭球由单向伸长同压缩型转化。  相似文献   

6.
根据大量样品综合配套分析研究结果,提出并论证了中国南华北盆地晚石炭世太原组(C_2)富镜质组腐殖煤是一种新的煤型油源岩或生油煤。其特点是主要油源组分不是类脂组而是镜质组;确切地说,它是一种有少量类脂组“参与”的、主要由富氢镜质体构成的富镜质组腐殖型的生油煤。这种新型生油煤的发现和确定是“煤成烃”和“镜质组生油”领域的重要突破,具有全球性的科学与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7.
吐哈盆地侏罗系煤中超微类脂体特征和演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共聚焦激光显微镜和透射电镜对吐哈盆地侏罗系煤进行超微层次有机岩石学分析,发现微米级以下超微类脂体普遍存在于无结构镜质体和一些粗粒体之中。常规光学显微镜下难以分辨超微类脂体,在镜质体反射率Ro0.50% ̄0.70%时,煤中超微类脂体数量一般为8% ̄12%。超微类脂体的光性演化明显领先于壳质组形态组分孢子体和角质体,它是吐哈侏罗系煤中重要的生油组分。  相似文献   

8.
生油岩产生低分子量有机酸的模拟实验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陈传平  贾发敬 《地球化学》1994,23(2):155-160
通过对低成熟的生油岩样岩样品进行有水和无水热解实验,在不同温阶下的水溶液产物中均检测到低分子量有机酸。把这些有机酸的分布与油田水样品相比较,发现两者在组成上很近似。再加入不同矿物的样品,热解后的有机酸组成与干酷根单热解样品有较大差别,这表明产酸过程中水和无机矿物起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本文是《实用煤相学》研究的另一篇论文,对组成不同煤相(Ⅰ1、Ⅰ2、Ⅱ和Ⅲ)的煤的类型进行了深入分析,论述了不同环境(煤相)决定了不同的成煤类型的观点。通过对不同煤型煤的显微组分(类脂组、镜质组和无机组分)组成和镜质组特征(荧光强度和反射率)的深入研究,划分出与四种煤相相对应的四种基本的类型:即强还原型腐泥煤或腐殖腐泥煤(Ⅰ1型)、强还原型腐泥腐殖煤或腐殖煤(Ⅰ2型)、较强还原型腐殖煤(Ⅱ型)和较弱还原型腐殖煤(Ⅲ型)。从而阐述了煤相与煤型之间的内在成因联系。为进一步表述“沉煤环境(煤相)—成煤类型(煤型)—煤质特征(煤质)”这一概略成因模型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
瓦窑堡煤系有机岩石学特征及煤成烃潜力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瓦窑堡煤系是我国重要的含煤岩系之一,陆相生油的观点最早可能源于瓦窑堡煤系含油性特征。通过对瓦窑堡煤系煤和暗色泥岩有机质的显微岩石学和宏观煤岩学特征的分析,提出了瓦窑堡煤系煤主要形成于深覆水森林泥炭沼泽相,类脂组含量高,且镜质组的主要类型为富氢的基质镜质体,有机地球化学结果表明瓦窑堡煤系煤具有Ⅱ型有机质的特征,处于低熟-成熟阶段,热模拟实验证明其具有良好的油气生成潜力。但由于瓦窑堡煤系规模小,煤层厚度薄,煤系泥岩有机质类型偏差,且煤中主要生油显微组分尚末进入大量生油期,因此难以形成油藏。  相似文献   

11.
应用煤岩学对强还原型腐殖煤系列样品(R_0=0.55%~1.01%)研究表明,它们含有较多的镜质组—类脂组过渡显微组分,这种组分的特征是:比基质镜质体反射率低,但荧光强度和生烃潜能较高。据显微特征可将其分为两种亚型——交织型和膨融型。它是荧光基质镜质体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和强还原型腐殖煤生油的主要母质之一。  相似文献   

12.
由于煤的镜质组平均反射率不能精确反映镜质组中反射率的分布状况,因此在配煤炼焦研究中,利用镜质组平均反射率作配煤参数往往会有一定的偏差。通过对北京焦化厂原料煤的深入研究和实验,笔者提出一个新的煤岩配煤参数,即煤的镜质组平均反射率绝对标准差(Ro,sd)。该参数是一个将镜质组反射率分布图量化的参数,既可反映煤的变质程度,又能反映原料煤的镜质组反射率分布特征。经验证,利用该参数作为配煤参数能取得更佳炼焦效果。  相似文献   

13.
构造煤化学结构演化与瓦斯特性耦合机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煤是对应力和应变非常敏感的一种特殊岩石,在不同的应力-应变环境和构造应力作用下,煤的物理结构、化学结构及其光性特征等都将发生显著变化,从而形成具有不同结构特征的、不同类型的构造煤。构造煤在变形的过程中,镜质组反射率将发生规律性变化,并被较为广泛地应用于煤田构造的定量研究,高温高压变形实验也证实了这一现象。为了深入探讨煤镜质组光性组构变化的微观机理,将X-射线衍射、顺磁共振和核磁共振等技术应用于不同类型构造煤以及高温高压实验变形煤的化学结构研究。研究表明,构造煤化学结构演化与镜质组反射率的演化具有密切的内在联系,镜质组反射率的光性异常是构造煤化学结构演化在物理光学性质上的具体体现。不同类型的构造煤由于物理和化学结构上的不同,导致瓦斯含量和透气性等瓦斯特性上的重大差异,糜棱煤特殊的物理和化学结构决定了其高含气量和低透气性的特征,是矿井瓦斯突出的危险地带,因此,可以通过构造煤分布规律的研究,进行矿井瓦斯富集与突出危险性的评价与预测,为矿井瓦斯灾害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4.
余江滨 《岩矿测试》1989,8(3):233-235
根据镜煤反射率与碳含量的关系,估计出煤中碳及相应的氢、氦、氧的含量,再将电子探针所测煤中有机硫与标样疏的X射线强度比值作为硫含量的近似值,计算出煤中有机硫的ZAF校正因子。最后用ZAF,法得到有机硫的含量。实验表明其结果与化学分析一致。  相似文献   

15.
桂宝林 《云南地质》2000,19(4):394-405
有机碳-干酪根法(简称C-K法),是以油气成因的干酪根热降解动力学理论为核心的计算生油气量的新方法。使用了地质温度计--镜煤反射率,将有机质及原油的热演化过程划分类一个阶段:Ⅰ--低成熟阶段;Ⅱ--高成熟阶段;Ⅲ--过成熟阶段。以不同的学者的模拟实验为参考,综合分析了含油气区生油气层的沉积相,有机地球化学相条件,确定了不同生油气层有机碳(C)与原始干酪根(Ko)(未成熟的干酪根)的比例关系,从而建  相似文献   

16.
镜质组反射率及其测定方法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分析镜质组反射率指示面的基础上,综述了镜质组各种反射率的名称及其关系式。在实践中,根据煤样品的切面方向、入射光性质和测试方法的不同,可测得各种不同的镜质组反射率。作者根据现有材料概述了目前国内外所常用的和最近所提出的一些测定镜质组反射率的方法及其实用意义。  相似文献   

17.
沉积有机质的成烃热模拟实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5,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刘大锰  金奎励 《地质论评》1995,41(6):544-552
作者采用小玻管热模拟方法研究了煤及碳质泥岩中藻类体、基质镜质体、沥青质体、运移沥青、角质体、树脂体、孢子体、现代栓皮栎的木栓层,水生植物蓝藻(粘球藻)和水生动物虾蛄的成烃规律。并根据有机组分的荧光特性和显微傅利叶红外光谱特征初步建立了我国煤系源岩生油组分及现代海生生物蓝藻和虾蛄的生油模式。研究结果表明:结构藻类体生油晚,结束晚;不同类型的基质镜质体和沥青质体的成烃过程存在差异,且基质镜质体可早期生油;现代木栓组织的成烃模拟支持了木栓质体早期生油的观点;角质体、基质镜质体B的成烃具多阶段性的特点;现代粘球藻具生油晚,结束晚,且成烃范围宽;水生动物虾蛄具成烃早,结束早,且成烃范围窄的特点。  相似文献   

18.
镜质体反射率是确定油源岩成熟度最广泛使用的参数,显微荧光强度及其变化也已成为检测烃源岩有机质生烃尤其是生油的标志之一,而红外光谱在研究生油母质干酪根的结构、类型和生烃潜力等方面均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特别是傅立叶红外显微镜的问世,给单显微组分提供了一种有效的研究手段。本文应用上述方法对一套人工熟化样品进行了检测和分析,探讨了显微组分的光性演变特征和化学成分的变化规律,并建立了显微组分的生油模式。  相似文献   

19.
该文对长焰煤—无烟煤七个煤级的煤层煤样测试资料分析,总结了不同煤级煤的镜质体反射率分布图特征。工业用煤的反射率分布图除个别样品具正态分布外,大多测值分散,分布图峰谷相间十分复杂,表现出不同煤级煤组合的特点。通过模拟方法及测试结果,文章认为反射率分布范围差值、标准差、凹口数目是区分混煤组合特征的有效指标,选用标准差和凹口数两个指标,把工业用煤划分为六个组合类型,以此来确定工业用煤属单煤、混煤、混合的简单复杂程度。  相似文献   

20.
现在的干酷根分类系统存在许多缺点,特别是无定形生烃方面一直存在着分歧。因此产生了一基于密度分离,元素组成性特征,以及干酷根的生烃潜力来区分鉴定的分类方法。该方法首先将干酷根分成类脂组的腐殖组,然后,将类脂组继续化分成高类脂亚组;中类脂亚组;变脂类脂业组和低类脂亚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