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通过传统的TCBS培养基平板计数法、16SrDNA—RFLP(16SrRNA基因的限制性酶切图谱多样性分析)及16SrDNA序列分析等方法对深圳海域水体和九龙江口沉积物中弧菌数量分布进行研究.结果表明TCBS菌群数中弧菌所占的比例因不同采样地点、不同季节而呈现较大差异.在深圳西海域及九龙江口上游盐度较低(盐度〈11)的区域,TCBS菌群中弧菌所占的比例为0,TCBS菌群数与弧菌总数不相关;在河口下游盐度相对较高的区域,弧茵占TCBS菌群数的6.0%~92.0%,TCBS菌群数与弧茵总数不相关或相关性不大;高盐度的海水区域弧菌占TCBS菌群数的37.O%~100.0%,TCBS菌群数与弧菌数量显著相关(P〈0.05).因此环境监测过程中利用TCBS培养基检测海洋弧菌数量时,应该通过分子鉴定或生理生化鉴定方法进行验证,以保证数据的科学性.  相似文献   

2.
九龙江口CDOM的荧光特性研究   总被引:9,自引:4,他引:5  
利用荧光光度计对2001—2003年期间九龙江口4个航次水样中有色溶解有机物(CDOM)的荧光光谱进行了测定,并对其荧光性质、荧光强度的分布与季节性变化特征及其河口行为进行了分析,同时与厦门岛周边海域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输入九龙江口的CDOM荧光强度季节变化明显,夏高(17.16QSU)冬低(5.73QSU)。所有站位表层荧光强度明显高于底层,与河口区垂直分层一致。南支CDOM荧光强度随盐度的变化率高于北支,说明九龙江河水主要沿河口南岸入海。4个航次CDOM荧光强度都呈保守混合趋势,但观测到CDOM表观荧光效率随盐度增加而降低,暗示在低盐度区可能有胡敏酸的絮凝沉降。厦门周边海域CDOM荧光强度以西海域北部最高,西海域南部和同安湾次之,厦门东侧水道最低。各水域表层CDOM荧光强度与盐度均呈反相关关系,但不同水域回归曲线的斜率有差异,九龙江口、厦门西海域南部及厦门东侧水道三个海域具有同一相关趋势线,表明西海域南部和东侧水道主要受九龙江水输入控制,而西海域北部有不同的趋势线,这主要受污水输入的影响,由此很好地证卖了CDOM的水团示踪作用。  相似文献   

3.
根据2015年10月(秋季)和2016年1月(冬季)对厦门海域开展的2次水质调查,研究了该海域中溶解有机氮(DON)的时空分布特征及总溶解态氮(TDN)的组成,并探讨了DON与环境要素的相关性及其来源.结果表明:厦门海域DON浓度平均值冬季大于秋季,表层高于底层,整体呈内湾、河口区较高,湾口区低的分布格局.秋季DON浓度的空间分布为同安湾西海域九龙江口邻近海域东南海域大嶝海域,冬季为西海域同安湾九龙江口邻近海域东南海域大嶝海域.该海域秋、冬季DON浓度占比(CDON/CTDN)分别为56%和53%,DON浓度占比整体呈湾口区大、河口区及内湾小的分布特征.相关性分析表明,该海域秋、冬季表、底层DON浓度与盐度均呈极显著负相关,与磷酸盐、硅酸盐含量为极显著正相关,与叶绿素a、溶解氧、p H值存在一定相关性.厦门海域DON的来源主要有九龙江河流、城市生活污水、工农业废水等陆源输入和浮游植物活动等海源生成.  相似文献   

4.
1987年3月至1988年12月笔者在九龙江口、厦门西海域调查了颗粒态磷(PP)、溶解无机磷(DIP)、溶解有机磷(DOP)、总磷(TP)及其他水化学要素.研究结果表明,九龙江水携带入海的磷大部分以颗粒态存在,DOP占有相当的比例.各种形态磷的分布有明显的区域性差异.在河水海水混合过程中,PP发生明显转移,在S=15~20水域,达最低值.悬浮颗粒物上吸附的磷在盐度增大时解吸是DIP随S增大而增大的主要原因.该海区生物必需的磷主要不是来自九龙江水的供给,而是从海区磷的再生、转化中得到补充.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根据2016—2020 年厦门近岸海域15个航次的监测数据,对该区域营养盐的时空分布特征、影响因素及营养盐限制状况进行综合分析,并评估各海区的富营养化状态。结果表明,空间上,营养盐的分布特征表现为从近岸向远岸逐渐下降的趋势,溶解无机氮(Dissolved Inorganic Nitrogen, DIN)平均浓度排序为:九龙江口>西海域>同安湾>南部海域>东部海域>大嶝海域,溶解无机磷(Dissolved Inorganic Phosphorus, DIP)平均浓度排序为:同安湾>西海域>九龙江口>东部海域>南部海域>大嶝海域;时间上,营养盐浓度总体呈逐年下降趋势;枯水期最高,平水期次之,丰水期最低。研究海域平均DIN/DIP摩尔比值为40,总体表现为磷限制。2016—2020年厦门近岸海域富营养化指数(E)基本呈逐年下降的趋势;从空间分布上看,九龙江口和西海域富营养化较为严重。富营养化指数与盐度呈显著负相关关系,说明陆源输入对研究海域富营养化存在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6.
2007年和2010年在厦门湾及邻近海域进行底质表层沉积物和柱状岩心样品采集,并进行粒度分析及粒度参数计算,获得了研究区底质表层和柱状沉积物样品的粒度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厦门湾海域沉积物类型多样,以粉砂质砂和砂质粉砂为主.平均粒径介于?1.5Φ~7.5Φ之间.采用 Gao-Collins粒径趋势分析方法,发现九龙江口的沉积物主要呈东南方向净输运,而大金门南侧海域沉积物则有向九龙江口输运的趋势,同安湾内沉积物由海岸向湾中央输运;厦门东部海域沉积物向北输运,翔安南部海域沉积物向同安湾口以及澳头近岸输移.对柱状岩心进行放射性同位素210Pb 测年分析,计算得到九龙江口沉积速率为2.62 cm/a,进而探讨了九龙江口的沉积环境演化特征,研究成果可为区域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1987年3月至1988年12月笔者在九龙江口、厦门西海域调查了颗粒态磷(PP)、溶解无机磷(DIP)、溶解有机磷(DOP)、总磷(TP)及其他水化学要素。研究结果表明,九龙江水携带入海的磷大部分以颗粒态存在,DOP占有相当的比例。各种形态磷的分布有明显的区域性差异。在河水海水混合过程中,PP发生明显转移,在S=15~20水域,达最低值。悬浮颗粒物上吸附的磷在盐度增大时解吸是DIP随S增大而增大的主要原因。该海区生物必需的磷主要不是来自九龙江水的供给,而是从海区磷的再生、转化中得到补充。  相似文献   

8.
研究了深圳海域2008年4月、9月的水体弧菌数量、种类组成及其分布,探讨了弧菌总数及各优势类群的数量分布与环境因子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弧菌总数分布具有季节性,东部海域春季(4月)的弧菌数量高于秋季(9月)的,其均值分别为1.50×104,8.89×102CFU/cm3;在西部海域秋季的略高于春季的,其均值分别为5.09×102,2.66×102CFU/cm3;弧菌数量最高值出现在大亚湾(4.40×104CFU/cm3)。弧菌的优势类群具有季节性分布特征:春季特有的优势类群有Vibrio gigantis类似种和V.splendidus类似种,秋季特有的优势类群有V.natriegens类似种;V.alginolyticus类似种是两个季节共有的优势类群,其数量春季高于秋季的。弧菌种类、数量与海水温度、盐度及细菌总数、Chl-a等环境因子有一定的相关性,其中盐度为弧菌种类及数量分布的主要影响因子。  相似文献   

9.
采用TCBS选择性培养基从厦门某鲍鱼养殖场的养殖水体中分离到19株细菌.经16S rDNA序列分析,所有菌株均属于弧菌属(Vibrio),且与最近似的弧菌模式种的同源性都在98.99%以上.由于弧菌种间16S rDNA序列相似度极高,无法仅靠16S rDNA序列比对来鉴定这些菌株到种的水平.16S rDNA序列的系统发育分析也显示,大多数菌株与弧菌模式种无法归为一簇,表明16S rDNA基因在弧菌种的分类鉴定上分辨率不高.进一步采用基于4种看家基因(rpo A、pyr H、gap A和top A)的多位点序列分析技术(MLSA)对分离到的弧菌菌株进行分类鉴定,结果显示19株海洋弧菌归于溶藻弧菌(Vibrio alginalyticus)与魔鬼弧菌(Vibrio diabolicus)2个种,表明这两种弧菌是该鲍鱼养殖场水体环境中的优势弧菌种,在鲍鱼养殖弧菌病害防治方面需要重点关注.此外,看家基因与16S rDNA基因的多态性分析表明,4种看家基因的多态位点比率均高于16S rDNA.4种看家基因串联后的多态位点比率高达41.1%,远高于16S r DNA基因的13.4%,表明看家基因相较于16S rDNA基因有着更高的分辨率,更适合于海洋弧菌的分类鉴定.  相似文献   

10.
陈进兴  张平青 《海洋学报》1989,11(3):333-340
本文通过测定厦门海域特别是九龙江口海区沉积物中总β放射性(以下简称总β)的水平分布,了解到九龙江入海泥沙的绝大部分是沿着九龙江水的主流方向流经厦门外港输入外海,仅有一小部分泥沙输入厦门西港.但是进入西港的九龙江泥沙仅能停留在西港的西断面,不能进入西港的东断面,而且进入西断面的九龙江泥沙仅能到达16号站,不能再往北推移.同样地也有一部分西港泥沙随着落潮输出九龙江口,最后进入外海.因此我们认为造成西港淤积的主要原因是西港周围环境泥沙的冲刷造成的.至于九龙江下来的泥沙也仅对西港的嵩鼓海峡产生一些影响,对厦鼓海峡(即西港的东航道)看不出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1.
河口悬浮物中磷的化学形态分布与转化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杨逸萍  胡明辉 《台湾海峡》1995,14(4):313-319
本文研究长江口和九龙江口悬的中磷的化学形态分布及不同环境条件下的转化与释放。结果表明,长江口和九龙江口悬浮物中易于溶解释放的非磷灰石无机磷分别占总磷含量之21.3%和48.1%。水体盐度增大、缺氧环境以及海洋浮游植物渗出物和海洋细菌的作用,均可不同程度也促进悬浮物中磷释放到水相,同时引起固相内部磷形态的转化。  相似文献   

12.
双斑东方鲀标志放流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2005年12月在福建九龙江口海域标志放流双斑东方鲀3 192尾,至2006年12月共回收90尾,第一年回捕率为2.82%.主要捕获渔具为流刺网和定置网,其中流刺网捕获83尾,占92.22%,定置网捕获5尾,占5.56%.主要捕获海域为九龙江口的海门岛至鼓浪屿一带,捕获83尾,占92.22%.这表明双斑东方鲀放流后并未作远距离洄游,九龙江口海域作为双斑东方鲀的索饵场和繁育场,应加强环境保护和海域使用管理.  相似文献   

13.
余少梅  陈伟 《台湾海峡》2012,31(2):160-165
利用2006~2007年春、夏、冬季3个航次的CTD资料分析闽江冲淡水扩展范围季节变化特征.通过分析闽江口及邻近海域温度、盐度的平面、垂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闽江冲淡水的扩展范围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春季由于闽江口附近受到闽浙沿岸流的影响,冲淡水的扩展范围难以确定,但从盐度分布情况不难看到闽江口表层被盐度低于25的具有明显冲淡水特征的水体覆盖.夏季闽江口被温度高于27℃、盐度低于25的冲淡水覆盖,冲淡水前沿向东北扩展至罗源湾、三沙湾.冬季闽江径流减弱,闽江口主要受到闽浙沿岸水的影响,基本看不到闽江冲淡水的痕迹.春季、夏季闽江冲淡水明显的影响闽江口时,闽江口附近海域被25盐度等值线包围,25盐度等值线可作为闽江口明显受冲淡水影响的指征.  相似文献   

14.
中国若干海域溶解态铀同位素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陈敏  黄奕普 《台湾海峡》1997,16(3):285-292
本文测定了南沙海域,南海东北部海域,厦门湾塔角附近海域与九龙江口水体中溶解态^238U含量及其同位素组成。南沙,南海东北部海域溶解态^238U比度及234U/^238U)A.R呈均匀分布状态,进一步证实开阔大洋水中铀同位素分布的均匀性。厦门湾塔角附近海域^238U含量较南海水来得高,且其变化与盐度的变化不要协调,表明海域也许存在^238U的附加来源。  相似文献   

15.
为快速精确监测九龙江口小型有毒赤潮藻的分布,本工作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了2009年春(5月)、夏(8月)、秋(11月)3个季节九龙江口18个站位水样中米氏凯伦藻(Kareniamikimotoi)的密度.这3个季节分别对应九龙江口水域的丰水期、平水期、枯水期.结果表明,在九龙江口水中米氏凯伦藻的检出范围为未检出至2.3×104cells/dm3;其空间分布差异比较大,主要分布在厦门西港海域,其次是在高潮时的海门岛附近海域;海门岛以西水域几乎未监测到该藻的存在,仅5号站位有1个航次检出.米氏凯伦藻密度的季节分布差异也很明显,春、夏季的密度(最高检出值都达到了2.3×104cells/dm3)明显高于秋季的密度(最高检出值仅为5.4×103cells/dm3).本研究结果可为厦门西港以及九龙江口水域赤潮的研究与监测提供参考.同步进行的显微镜镜检技术没有观测到米氏凯伦藻的存在,可见在藻密度较低(低于103cells/dm3)的情况下,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较传统镜检技术(检出限一般在103cells/dm3以上)可能更灵敏.该技术特异性好且操作简便,使对大样本的检测具有可行性,为实现沿岸海域赤潮的动态监测和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6.
本文探讨福建九龙江口不同地段海滩盐度的变化对两种红树植物(秋茄和桐花树)的叶片中碳水化合物和含氮化合物含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当土壤盐度(3—12‰)逐渐上升时,叶片中总糖量、淀粉量和可溶性糖含量随之上升;反之,当土壤盐度上升时,叶片中总氮量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却下降。但它们在土壤盐度10‰时,都有一个波动反应的现象。  相似文献   

17.
福建沿岸海域互花米草的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方民杰 《台湾海峡》2012,31(1):100-104
于2007~2008年利用遥感影像结合实地核对,全面调查福建沿岸海域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的分布.调查结果表明全省沿岸海域互花米草分布面积为99.24 km2,宁德市沿岸海域互花米草的面积最大,达66.29 km2.互花米草已经入侵大多数港湾,其中三沙湾分布面积最大,达62.45 km2,占全省沿岸海域互花米草总面积的62.93%.在13个主要港湾中,互花米草对三沙湾内潮间带滩涂的占有率最高,达20.86%.福建省主要河口海域大多受到互花米草的入侵,分布面积较大的有赛江口、闽江口、晋江口、九龙江口、漳江口海域,入侵面积分别为6.44、5.77、6.64、3.55和2.75 km2.因此,必须采取一些必要的措施减轻或避免互花米草对本地河口滩涂湿地生态系统的破坏.  相似文献   

18.
陈进兴  张平青 《海洋学报》1989,11(3):333-340
本文通过测定厦门海域特别是九龙江口海区沉积物中总β放射性(以下简称总β)的水平分布,了解到九龙江入海泥沙的绝大部分是沿着九龙江水的主流方向流经厦门外港输入外海,仅有一小部分泥沙输入厦门西港。但是进入西港的九龙江泥沙仅能停留在西港的西断面,不能进入西港的东断面,而且进入西断面的九龙江泥沙仅能到达16号站,不能再往北推移。同样地也有一部分西港泥沙随着落潮输出九龙江口,最后进入外海。因此我们认为造成西港淤积的主要原因是西港周围环境泥沙的冲刷造成的。至于九龙江下来的泥沙也仅对西港的嵩鼓海峡产生一些影响,对厦鼓海峡(即西港的东航道)看不出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9.
九龙江口水体中1995年有机物的转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5年3个航次调查研究结果表明,九龙江口水体总有机物的含量受悬浮物含量控制。在S<5的低盐度区,悬浮泥沙和有机物产生明显的絮凝沉降;在S>5的广阔海域,它们的迁移接近于理想混合。估算得出九龙江河流的入海通量约:悬浮泥沙为9.8×105t/a;总COD为3.2×104t/a,其中溶解态COD为2.1×104t/a,约占2/3,为水体有机物的主要形态,如换算为溶解有机碳,则DOC的平均通量为3.2×104t/a。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对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九龙江口-厦门湾海域的表层沉积物重金属调查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确定了各区域重金属含量的平均水平,对表层沉积物重金属含量分布作了概述,同时根据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的需要确定了各重金属元素含量的背景值,为该区域重金属含量的研究和评价以及背景值提供了参考数据。结合2016年8月该区域表层沉积物重金属含量调查数据,进行了总体潜在生态风险评价,结果表明:九龙江口-厦门湾海域的表层沉积物重金属潜在生态风险情况并不乐观,厦门东部水道部分海域重金属潜在生态风险以轻度风险为主,九龙江口海域重金属潜在生态风险以重度风险为主,其余海域以中度风险为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