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对大气重力波触发的赤道电离层Rayleigh-Taylor不稳定性的时空演变进行了数值模拟.结果表明,重力波能在F区底部触发Rayleigh-Taylor不稳定性,这种等离子体不稳定扰动穿过F峰,到达F区顶部,形成等离子体泡结构.等离子体泡出现向西倾斜和分岔等特征.当夜F区较高时,产生等离子体泡的时间仅1900s.数值模拟结果证实了重力波触发.Rayleigh-Taylor不稳定性的理论,解释了大量电离层观测现象.  相似文献   

2.
本文提出了大气重力波触发Rayleigh-Taylor不稳定性并导致大尺度赤道扩展F的理论.重力波作为外部扰动派触发等离子体扰动,这种扰动在Rayleigh-Taylor不稳定性的作用下继续增长,经过400s扰动幅度就能增长到50%,经过700s后幅度趋近100%,即为完全的等离子体泡.由于E区的影响,赤道扩展F主要出现于晚上.本文的理论阐明了重力波与Rayleigh-Taylor不稳定性相互作用的性质,揭示了大尺度赤道扩展F的产生机制.  相似文献   

3.
大气重力波产生的大尺度赤道电离层扰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研究了大气重力波产生的大尺度赤道电离层扰动的性质.当重力波的传播方向与磁场方向倾斜相交时,重力波在F区产生行进电离层扰动.当重力波垂直于磁场传播时,能触发等离子体Rayleigh-Taylor不稳定性,形成大尺度赤道扩展F不均匀体.重力波引起的扩展F主要出现于晚上,行进电离层扰动则可能出现于任何时间.本文建立了行进电离层扰动和大尺度赤道扩展F的统一理论模型,深入全面地揭示了电离层扰动的性质.  相似文献   

4.
利用计算机模拟研究了非均匀电场产生的赤道扩展F的时空演变。非均匀电场能在赤道电离层F区底部触发Rayleigh-Taylor不稳定性,导致等离子体泡形态。计算中非均匀电场的幅度取为0.25-1.00mV/m,所产生的等离子体泡在2000s以内就能穿过F峰达到540km的高度。所得结果阐明了非均匀电场在赤道扩展F中的作用,指出了产生等离子体泡一种可能的扰动源。由于E区和F区电场是相互影响的,从而揭示了E区和F区扰动的相互联系。  相似文献   

5.
利用计算机模拟研究了不同条件下中纬电离层F区大尺度扰动的时空演变.当存在幅度约为5%的初始扰动时,Perkins不稳定性能发展成为大尺度电离层不均匀体.大气重力波能触发Perkins不稳定性,在更短时间内增长成为大幅度电离层振荡.非均匀局部电场结构也能产生局部电离层的大幅度扰动.本义的模拟表明,中纬电离层大尺度扰动主要表现为磁通管内等离子体沿磁力线的振荡.模拟结果与观测现象符合得很好.  相似文献   

6.
提出一个剪切Alfven波加速极光粒子的新模式。频率远小于离子回旋频率的Alfven波由磁层向电离层传播会演化成孤波,当场向电流超过离子声不稳定性的临界电流时,激发离子声不稳定性,波与粒子的相互作用产生反常阻尼使Alfven波演化成行波涌浪。它携带一个方向向上的平行电场,加速极光电子形成分立极光。对等离子体密度、电场及其对应的电势进行了数值计算,结果发现满足磁层加速区条件形成Alfvn行波涌浪,提供足够强的加速粒子的电场。  相似文献   

7.
东亚赤道异常区电离层CT诊断──实验及初步结果   总被引:4,自引:5,他引:4  
国际上第一个低纬电离层层析(CT)探测台链于1993年11月建成,并开始数据采集.该CT台链沿120°E子午圈由6个卫星信标差分多普勒接收站组成,北起我国上海,南至菲律宾的马尼拉,纬度覆盖范围约20°.该台链专为电高层赤道异常区电子密度大尺度结构CT成像而设计,其目的是监测研究赤道异常形态与动力学、电离层等离子体泡、行优以及暴时磁层-电离层-热层耦合过程等重要的赤道与低纬区电离层现象.本文介绍该低纬电离层CT实验的有关技术问题,包括接收台站布设、实验设备、数据采集软件和数据预处理方法.文中还给出利用CT技术,由实测斜电子含量数据反演电离层电子密度二维分布图像的几个实例.结果表明,利用低纬电离层CT台链可以有效地监测电离层赤道异常及其它低纬电高层电子密度大尺度结构的时空变化.  相似文献   

8.
高频加热中低纬电离层激励不稳定性研究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高频泵波加热电离层实验二维数值模拟结果显示,虽然背景电离层状态能够明显影响模拟加热结果,但是在大部分平静电离层状态下,模拟加热一段时间后,加热区域内电子浓度、电子温度会趋于稳定,这一结论已为实验所证实.然而部分模拟结果显示,当电离层电子浓度、电子温度空间结构满足一定条件后,过密加热中泵波反射区域,电子浓度、电子温度在加热机开关机后将产生不稳定的时空效果.激发该不稳定性的正反馈过程如下:当泵波反射区域内电子温度受到泵波加热上升后,其引起的等离子体膨胀导致该区域内电子浓度减小,受到电子温度、电子浓度变化的共同影响,电子能量方程中由于电子-离子碰撞导致的电子能量损失项减小,电子温度将进一步升高,一种正反馈机制建立.最后得到以下结论,当电离层电子温度剖面呈明显的双峰结构,被加热区域内电子温度较高,且电子-离子碰撞引起能量损失项成为电子主要的能量损失项后,一种不稳定性被激发,加热将产生更明显的电子浓度、电子温度的变化.以上条件在下午电离层更容易被满足.  相似文献   

9.
参量衰减不稳定性(Parametric Decay Instability,PDI)在大功率高频(High frequency,HF)电波与电离层等离子体相互作用的过程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本文采用广义Zakharov方法对常规的等离子体流体力学方程组进行相应处理后,并在近似实际的电离层背景和电波传播模型下,构建了高频电波加热电离层激发PDI的数值计算模型.模拟结果发现:在毫秒量级的时间尺度上,大功率高频电波在寻常波(Ordinary wave,O波)反射点高度附近激发出了朗缪尔波(Langmuir wave)和离子声波(Ion-Acoustic wave)两种等离子体静电波模,模拟中产生的朗缪尔波和离子声波相应波数为5~11rad·m~(-1),结果与利用色散关系求出的理论值4~7 rad·m~(-1)近似一致,密度扰动幅值从10~6m~(-3)量级指数级增长到了10~(10)m~(-3)量级,直至能显著影响与"低频"密度背景相关的等离子体频率后,出现了等离子体"空穴"结构以及朗缪尔波被"俘获"现象,在扰动空间内的小尺度静电场幅值最高能达到100 V·m~(-1)量级,最终造成一种强烈的局地化"空穴"湍流现象.本文的研究有助于深入理解PDI的物理机制,对研究大功率高频电波与电离层等离子体之间复杂的非线性相互作用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重力波波包在向上传播过程中的破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二维全隐欧拉(FICE)格式对具有高斯分布的重力波波包在可压大气中传播时的饱和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和分析.数值计算结果表明,波振幅首先随高度增加而增加,但当波振幅接近于线性不稳定性给出的阈值时,不再增加,重力波波包达到饱和进而破碎.破碎出现的高度(86.50km)比线性理论预言的结果(84.59km)要高一些,并且一般都在波包的下游出现.波破碎过程能使波能量在空间重新分配,并对重力波能量有明显的耗散作用.并且波破碎会使波相关能量传输方向偏离线性射线理论的射线路径.  相似文献   

11.
本文研究了中纬电离层Rayleigh-Taylor不稳定性和漂移不稳定性的基本性质.如果不存在中性风和背景电场,中纬Rayleigh-Taylor不稳定性的增长率比赤道相应条件下的小.中性风和电场对中纬Rayleigh-Taylor不稳定性有重要影响.当中性风速度达到10m/s时,其作用就超过了重力.漂移不稳定性也受到重力、中性风和电场的影响,离子-中性粒子碰撞能降低漂移不稳定性的增长率.本文的分析表明,在赤道电离层容易产生大尺度的Rayleigh-Taylor不稳定性,在中纬电离层易产生小尺度的漂移不稳定性.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计入离子-中性粒子碰撞频率Vin效应的等离子体二流体方程组出发,导出统一描述ESF小尺度和中小尺度区域现象的二维静电模型.对模型方程进行了详细的线性波理论分析.结果表明,晚间赤道F层可存在正能波和负能波;Vin效应的影响是否重要依赖于波数和离子梯度漂移速度u_d乘积的大小.在小尺度区域,Vin影响较小,本文模型将变成我们已提出的小尺度无碰撞模型;而在中小尺度区域,Vin效应很重要,本文模型将得到著名的Rayleigh-Taylor不稳定性结果,Vin项对波的影响可以是致稳作用也可能是失稳作用,RT不稳定性波模对应于负能波分支.  相似文献   

13.
14.
空间尘埃等离子体中的重力波特性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蒋成进  李芳 《地球物理学报》2006,49(5):1250-1256
建立尘埃等离子体中重力波的基本方程,推导尘埃等离子体中重力波的色散关系,分析地球极区中间层顶处尘埃等离子体层中的重力波特性,研究了重力波在电子密度垂直分层的尘埃等离子体中的反射. 结果表明尘埃等离子体改变了通常大气中的重力内波的色散关系,限制了小水平波数重力内波的传播,改变了波的能量特性,减小了重力波在不均匀大气中垂直向上传播时振幅的增长;在尘埃等离子体中传播时重力波可被电子密度垂直分层的结构反射而导致波能量的集中, 它产生的湍动所导致的空间电子密度的不均匀性分布是极区上空PMSEs的可能机制.  相似文献   

15.
The magnetopause separates the geomagnetic field from the interplanetary plasma and performs finite motions under the action of the solar wind pressure variable in time. Accelerations originating in this case result in that the necessary condition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Rayleigh-Taylor instability is formed at quite a definite motion phase. We can anticipate that the instability will develop during compression of the magnetosphere. It should be taken into account that the magnetopause is a potential tangential discontinuity. On the one hand, a plasma flow along the magnetopause results in a decrease in the Rayleigh-Taylor instability threshold. On the other hand, the Kelvin-Helmholtz instability threshold, typical of the tangential discontinuity, also decreases during the magnetosphere compression phase. Thus, if we speak about the magnetopause, it is natural and necessary to jointly consider both types of instability. Main information on the combined Rayleigh-Taylor-Kelvin-Helmholtz instability is presented, the dispersion equation determining the evolution of small perturbations is considered, and the possible geophysical applications to the theory (e.g., penetration of the solar plasma into the magnetosphere, excitation of global Pc5 oscillations) are indicat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