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随着现代海底热液生物群研究工作的深入,开展地质历史时期的古热液生物群研究的必要性也日益凸现。近年来古热液生物群研究已取得一定的进展,结合前人的工作,总结了所发现的古热液生物群的时空分布、产出地质背景、化石壳体保存特征、化石组合特征等内容。简述了开展古热液生物群研究工作的一般方法有:描述法、比较法与地球化学方法。最后,从现代热液生物群研究意义的角度出发,讨论了古热液生物群研究在生物起源、热液活动和板块构造、环境治理以及生物成矿等方面的重要意义,并提出当前古热液生物群研究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的工作重点。  相似文献   

2.
现代喷口生物群的特征与其特定的构造部位、玄武岩、极端环境等紧密相关;而这种特定环境的产物,在地质时期,尤其是造山带地区也不乏出现。本文以造山带东昆仑中、新元古界海山地层序列为例,指出古喷口的地质背景是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它对古喷口群的识别有决定性的作用。现代喷口生物群特征研究给远古时期古喷口研究具有一系列新的启示。加强对远古时期喷口生物群研究,无论在二者研究的互动上还是对生物学、矿物学、岩石学、成矿等诸多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和启示。  相似文献   

3.
贵州遵义寒武系底部黑色页岩中含Mo、Ni、U等重金属的富集层,它们一直被认为与热水沉积作用有关。本文通过对贵州遵义松林小竹一带的寒武系底部地层的系统的岩石、矿物、地球化学研究,认为遵义松林小竹一带寒武系底部黑色页岩中富含Mo、Ni、U等重金属层属于热液(水)喷流沉积,主要依据有:①含大量的黄铁矿、针镍矿、硫钼矿及较多的锑硫镍矿、黄铜矿、闪锌矿、重晶石、石英、石膏等矿物;②具有大量的同生砾屑,砾屑成分为黑色碳质体和碎屑状黄铁矿、针镍矿、硫钼矿等矿石,它们堆积成层状结构,碎屑呈被撕裂状、棱角状、熔蚀港湾状等结构,球状、脸盆状、枕头状等构造,它们类似海底喷流沉积;③硅同位素、锶同位素、Re/Os值、Th/Sc值、Th/U值都表明有深部物质加入;④黑色岩系中夹碳酸盐岩透镜体,碳同位素具有强烈负异常特征,表明有热液作用;⑤超强富集元素Mo、As、Se、Re和T1都属于典型的气相迁移元素,而钼是典型的高温气相迁移元素,暗示了可能存在火山射气作用;而强富集的Ni、U、Au、Ag、PGE元素组合是超基性岩浆活动的产物,表明有热液活动。研究发现在热液(水)喷流沉积形成的富集Mo、Ni、U等重金属硫化物层之上,产出丰度大、分异度低、含大型海绵类、双壳类、菌藻类和少量大型蠕虫化石的生物群,它的特征与现代太平洋海底热喷口附近的生物群类似,因此认为遵义小竹一带寒武系底部生物群属于与海底热喷口相关生物群,这一新发现对研究寒武纪生态和生物爆发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王晓媛  曾志刚 《矿物学报》2007,27(Z1):362-363
现代海底热液活动(Modem Seafloor/Subma-rine Hydrothermal Activity)是普遍发育于海底活动板块边界和板内火山活动中心的一种自然现象,它是大洋与地壳之间能量和质量交换的主要执行者,其产生的巨大热量是不可忽视的能量来源,Lowell等.(1995)的初步计算表明海底热液活动传送的热量占地球总热通量的25%.现代海底热液活动的一个突出表现是高温的热液流体从海底喷出,被周围的海水稀释104~105倍(Lupton等,1985).在热液流体和周围海水混合过程中,发生一系列的沉淀和氧化反应,充满颗粒物的热液柱上升几百米甚至1000m(Gendron等,1993),然后向侧面扩张,最终形成一个明显的具有好几千米空间尺度的水文和物理化学层,这为我们寻找海底热液多金属硫化物和新的热液喷口位置提供了一个放大镜.在对海底热液活动的调查研究过程中,人们逐渐认识到热液流体与大洋沉积物和玄武岩之间的相互作用、热液柱中各种元素的迁移、沉降和吸附等地球化学行为是影响化学元素全球循环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晚震旦世陡山沱期后生生物群的古生态环境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早期后生生物群是当前古生物学研究热点之一。我国上扬子区的庙河生物群和瓮安生物群是震旦纪的重要生物群,而生物群是怎样繁盛和埋藏保存是研究早期后生生物群的一个重要方面。作者研究认为瓮安生物群是由于洋流上升提供了大量的SiO2 和P2O5 等养分,使生物在台地边缘大规模繁盛,其海水由于富SiO2 和P2O5 所引起强烈的磷酸岩化及硅化作用,使大量的生物尸体被快速矿化,形成具有抗水动力强的骨架,避免水动力和氧化作用的破坏,因此,矿化作用是生物体保存为化石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最后,提出上扬子区陡山沱期为有利于生物群繁盛和保存区域  相似文献   

6.
<正>海底热液活动是二十世纪海洋地质学最重要的发现之一,已成为国际前沿研究热点。海水渗入大洋中脊被地壳下的岩浆加热后,从"黑烟囱"喷口里排出温度高达400℃的热液。这些热液在与周围的冷海水混合时,水中的金属硫化物就沉淀到烟囱和附近海底上。大量事实证明,海底热液性质是由热液与洋中脊玄武岩反应所控制  相似文献   

7.
晚震旦世陡山沱期后生生物群的古生态环境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早期后生生物群是当前古生物学研究热点之一。我国上扬子区的庙河生物群和瓮安生物群是震旦纪的重要生物群,而生物群是怎样繁盛和埋藏保存是研究早期后生生物群的一个重要方面。作者研究认为翁安生物群是由于洋流上升提供了大量的SiO2和P2O5等养分,使生物在台地边缘大规模繁盛,其海水由于富SiO2和P2O5所引起强烈的磷酸岩化及硅化作用,使大量的生物尸体被快速矿化,形成具有抗水动力强的骨架,避免水动力和氧化作  相似文献   

8.
岛弧-弧后盆地是海底热液硫化物发育的重要环境。本文总结了近几十年对西太平洋地区岛弧-弧后盆地热液活动调查及研究的成果,阐述了岛弧-弧后盆地热液活动的分布规律、构造环境、热液喷口水深和流体温度变化关系、相分离过程以及热液硫化物的金属元素组成特征,分析了成矿元素富集规律和控矿因素。研究认为,随着岛弧-弧后盆地热液喷口所处水深的增加,其最高喷口流体温度也相应增加,这与相分离过程有关;岛弧-弧后盆地热液硫化物与洋中脊硫化物不同,以Fe-Zn-Pb型硫化物为主,显著富集Zn、Pb、Au、Ag等金属元素;热液成矿作用主要受到岛弧及弧后扩张处的岩浆作用、相分离、基岩、弧后扩张速率、沉积物盖层等5类因素的制约。  相似文献   

9.
《中国地质》2018,45(2):419-420
正"向阳红10"科考船的海底摄像拖体最近"抓拍"到一张疑似海底热液生物残骸的照片。这勾起了科研人员的兴趣,不仅是因为海底热液区生物是寻找海底热液区的重要线索,还因为生物本身也充满神秘色彩。1977年美国的"阿尔文号"载人深潜器在2500 m深的海底发现,热液喷口附近生长着密密麻麻的生物。中国大洋49航次第三航段生物组组长  相似文献   

10.
现代海底热液多金属硫化物的成矿物源:同位素证据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现代海底热液活动的调查研究已经持续了30多年。尽管提出了多种有关海底热液活动的演化模式,但围绕现代海底热液成矿的物源体系和时空演化问题仍然存在许多谜。因此,从80年代初,人们开始广泛关注现代海底热液沉积物的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解决现代海底热液成矿的物源问题,并揭示热液流体的时空演化规律,进而探索海底热液活动与岩浆.构造活动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自从大洋中脊的热水喷口发现以来,人们一直想获得深部喷口的热液的高温压时的pH、H2.H2S含量等化学参数.由高温高压下海底玄武岩的热水喷口向外2米内存在一个大的温度梯度,在海底喷口2200米(或更深)由408℃迅速减低为2℃左右.  相似文献   

12.
李军  孙治雷  黄威  崔汝勇 《地球科学》2014,39(3):312-324
原始的海水成分、基岩的组分及结构、热源性质等因素决定着现代海底热液喷口系统的流体成分, 同时, 各种地质构造背景下的岩浆脱气作用也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热液流体的组成.热液流体一旦喷出海底, 就能形成不同类型的热液沉积体, 包括高温流体形成的金属硫化物或硫酸盐烟囱体、热液丘以及由低温弥散流及非浮力羽流形成的含金属沉积物堆积体.高温烟囱体的形成受控于海水和热液的混合比例, 常常表现为典型的两阶段模式, 即先形成环状硬石膏表层, 然后在其内部发生富Cu硫化物的沉淀.这一模式在更大尺度上也可以观察到, 如TAG热液丘.含金属沉积物遍布海底, 除热液羽流外, 金属硫化物烟囱体在氧化环境中氧化蚀变的产物也是其重要来源.生物的活动贯穿于现代热液过程的始终, 并在烟囱体的形成、分解以及羽流的扩散沉淀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当前, 热液生物矿化机理、Lost City型热液场以及超慢速扩张洋脊的有关研究是海底这一系统研究的热点, 前两者研究能使人们更好地理解地球早期的演化和生命的起源, 而后者的考察和研究能进一步丰富海底热液成矿理论, 并有助于寻找更大规模的热液矿体.   相似文献   

13.
现代海底烟囱按温度和成分可分为黑烟囱、白烟囱和低温喷口3种类型,它们相互伴生并构成了一种天然电解反应系统。黑烟囱与低温喷口是该系统的阴、阳两极,H+带正电而向阴极移动和聚集,导致黑烟囱喷出的热液呈酸性,OH-带负电而向阳极移动和聚集,导致低温喷口的热液呈碱性。在阴极—黑烟囱附近发生的主要反应之一是SO2-4的还原与黄铁矿和闪锌矿等硫化物矿物的结晶反应。在阳极—低温喷口附近,部分OH-消耗在碳酸盐矿物的结晶反应中,部分OH-离子则放电并放出O2。大地电磁场为海底烟囱环境下水的电离和地球上初始氧气的产生提供了条件和动力。初始氧气改变了大气圈、水圈及地壳浅部岩石圈的地质和物理化学环境,促进了生命起源和进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14.
姬书安 《地质论评》2007,53(4):529-538,I0005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辽宁西部及其邻区晚中生代热河生物群和道虎沟生物群研究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果,尤其是在鸟类起源及其早期分异、羽毛起源及其早期演化模式、真兽类起源与早期兽类的生态辐射、被子植物起源等研究方面获得了许多重大进展。截至2006年底,共有46篇关于热河生物群的研究论文以及3篇道虎沟生物群的研究论文发表在世界著名的《自然》和《科学》杂志上,其中第一作者单位为中国科研机构的论文数量分别达39篇和2篇。《自然》和《科学》杂志是世界上自然科学领域两个国际性学术周刊,其覆盖范围广、传播速度快、读者群广泛,其连续刊登热河生物群和道虎沟生物群的研究论文,使这些重要研究成果在短时期内为全世界的学者所认可和接受,为推动该两个重要生物群的研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现代海底热液微生物群落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现代海底黑烟囱周围生活着密集的生物群落,它们一般以黑烟囱喷口为中心向四周呈带状分布。热液生态系统的初级生产者嗜热细菌和古细菌,其初级能量来源于地球深部上升喷出流体提供的化学能,它们氧化热液中硫化物(如H2S、FeS)和甲烷获得能量,还原CO2制造有机物,而不依赖光合作用。作为食物链源头的细菌类和古细菌类与其他动物有2种生存关系:①直接作为其他动物的食物;②与其他动物之间的共生关系。这些嗜热微生物不仅依存于海底热液活动,同时在热液成矿作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们可能来源于地下深部生物圈,海底黑烟囱是研究深部生物圈的窗口,对其周围嗜热微生物的研究,对于理解生命起源和生物成矿都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6.
薛发玉  翟世奎 《地球学报》2005,26(Z1):200-201
东太平洋隆是现代海底热液活动及热液沉积分布最为广泛的构造环境之一。本文对采自 EPR13°N 现代海底热液活动区附近的两个沉积物岩心分别进行了元素地球化学分析,并结合沉积物中有孔虫壳体对岩心进行关键层位 14C 年代学研究。目的在于通过对比距现代海底热液喷口不同距离的两岩心的地球化学特征,研究热液活动在岩心沉积物中所何存的地球化学记录,探讨海底热液活动对洋中脊附近沉积作用的贡献,以及热液活动在一定地质历史时期内的变化规律。显示,距热液喷口区相对较近的 B13-26 岩心沉积物含有丰富的热液特征组分,绝大多数微量元素和 REE 都与 Fe和Mn 成较强的正相关关系,而与 Al、Na、Ca、Mg、Ti 等元素相关性较弱或呈负相关,说明这些元素的富集机制主要是热液成因非晶质 Fe-Mn 化合物对热液及海水中元素的吸附作用。距热液喷口区相对较远的 B13-62岩心上部沉积物中元素的富集特征与 B13-26 岩心相似,但中下部沉积物中 Fe 与 Mn 无明显的相关关系,说明这些元素的富集主要受深海粘土沉积的影响,而受热液活动的影响减弱或消失。由于与海隆扩张轴距离的不同,两岩心受热液活动影响的强度不同。由海隆扩张轴向外,沉积作用受热活动的影响逐渐减弱,正常深海沉积作用逐渐加强。两个岩心沉积物地球化学上的共性是 Ca 和 Sr 都与其他元素呈现负相关关系或极微弱的正相关关系,表明生物碳酸盐沉积作用的独特性。有孔虫 14C 年龄测定结果表明,B13-26 岩心 35~250cm 段年龄十分接近,前后相差仅在几百年内。根据年龄测量中的误差范围,可以断定这段沉积物岩心是短时间内快速沉积的产物。结合热液活动特征性元素在岩心中的分布特征,判断该岩心段记录一次强烈的热液活动事件,从而形成了典型的事件沉积。在 B13-62 岩心的45~50cm 处测得有孔虫的 14C 年龄为距今 32900±530 yr。由于 14C 测年方法上的局限性,在岩心 135~140cm 处 14C 测年只能给出大于40000 yr 的结果。显然,B13-62 岩心处早期并没有受到热液活动明显的影响,沉积速率非常缓慢,只是在近期受到了热液活动的影响,形成了上部富含 Fe、Mn、Zn、Cr、Co、Ni、V 等热液活动特征元素的沉积。  相似文献   

17.
化石保存精美、并拥有大量软驱体化石的中寒武世最早期的凯里生物群是继澄江生物群后我国发现的又一个十分重要的布尔吉斯页岩型生物群,含有10个门类110属动物化石,与澄江生物群和布尔吉斯页岩生物群共同组成全球三大布尔吉斯页岩型生物群。以大量棘皮动物和浮游的掘头虫类三叶  相似文献   

18.
讨论晚三叠世卡尼期早期关岭生物群的生存环境和死亡埋葬特点,认为该生物群分布于裂谷地区;生物群的群体死亡并被迅速埋葬的原因是地震;贵州龙生物群与关岭生物群是同期生物群;"S形带"是一构造断陷带,在卡尼期早期是裂谷。  相似文献   

19.
现代海底热液活动往往与岩浆作用相伴生.传统的热液系统循环模式认为:海水沿裂隙(通道)下渗,被加热并与围岩发生水岩反应,萃取岩石中的金属元素,形成热液流体并上涌喷出海底,沉积生成多金属硫化物矿体.这一模式合理地解释了构成现代海底热液系统的3个基本要素:流体、通道和热源,与我们现今条件下所观察到的许多事实相吻合.然而,基岩渗透率、热液流体性质、热液生态系统和热液产物上的差异表明现代海底热液活动系统可能存在另一种注入式循环模式,即热液流体来自深部岩浆房流体和挥发性组分的直接注入.据此提出现代海底热液活动系统可能存在两种模式:一种是浅层循环模式,即传统的热液循环模式;另一种是岩浆后期热液注入模式(简称"注入模式").在岩浆作用强烈和构造裂隙发育的环境中,两种模式可能同时存在,形成双扩散对流循环模式.双扩散对流循环模式可以很好地解释现代海底热液活动研究中近期所发现的多种现象和事实.对弧后盆地而言,在研究其岩浆作用与热液活动时,还要考虑板块俯冲的构造背景和俯冲组分及陆壳组分加入等因素,同时构建了适用于弧后盆地海底热液活动系统的理论模型.   相似文献   

20.
深海热液喷口生物群落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深海热液喷口生物群落的研究取得了大量的成果。通过调查发现,除温度外,环境化学参数、地理位置、喷口类型、热液活动周期、生物可利用率等因素都对深海热液喷口生物群落分布产生影响。随着实验室热液微生物的分离、培养成功,一些新的属种及其特殊的生理特征被发现。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使得对于深海热液生物基因测序、基因功能的研究和表达,功能基因对微生物生理功能的调控作用,动物与微生物之间的共生关系,生物对极端环境的适应机制等问题的研究都能够进行。对于目前不能进行实验室分离培养的微生物,通过基因组分析,也能够了解其群落结构。不同的深海热液喷口,其病毒的类型、分布、丰度以及病毒对热液生态系统的影响是不同的。通过这些研究,科学家探讨了热液喷口环境中生物群落的能量合成与代谢途径的相关理论,并提出了生命有可能起源于热液喷口环境的假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