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探讨了“玻璃油田”与“数字油田”的关系,针对油田勘探开发及其信息化方法和技术的特殊性,详细阐述了“玻璃油田”
建设的思路和若干关键技术问题:深部探测技术、三维地震数据智能解释技术、四维“数字油藏”表征与分析技术、四维数字油气成
藏模拟技术、三维可视化技术、虚拟现实技术、增强现实技术等;最后指出了“玻璃油田”建设将为油田勘探开发信息化带来的发展
前景。   相似文献   

2.
《山东国土资源》2009,25(8):72-73
一个普通的油田技术人员只要敲击几下键盘,进入统一的应用系统访问入口,就可以尽情在“数字新疆油田网站”所提供的庞大专业信息数据中“冲浪”。这个刚刚投入运行的网站功能强大,分生产指挥、应用集成、数字勘探、数字评价等14个板块,并汇集了中国石油新疆油田分公司全部108套应用系统。半个多世纪以来,该公司负责了中国第一个大油田——克拉玛依油田的勘探开发。据新疆油田分公司介绍,网站还为用户提供了统一认证、在线咨询、技术支持、权限申请、动态信息发布、应用系统介绍等多种服务。“数字新疆油田网站”标志着克拉玛依油田由“数字油田”进一步迈向“智能化油田”。2009年2月,新疆油田分公司“数字油田”系统正式投入使用,标志着我国第一个数字化大油区全面建成。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杨学山评价说:“这是国内唯一的、全面的油田数字化体系。”所谓“数字化油田”,就是通过各种数据的集成,把实体的油田放到计算机和网络上,整个油田可以通过计算机呈现出来。1993年,克拉玛依油田信息化建设起步,用7年时间才完成数据采集、整理工作。2000年,大规模数据建设和信息平台开发首战告捷,提出“数字化油田”标准。2008年,新疆油田公司实现了档案资料桌面化、业务工作桌面化、数据正常化、系统集成化和生产自动化。  相似文献   

3.
科技     
《国土资源》2007,(1):46
中国首个“数字矿山”样板工程新鲜出炉;江苏破解冶炼废渣资源化利用难题;我国将在2007年5月首次钻取可燃冰实物;大庆突破油田油气勘探三大领域;南极洲发现幼年蛇颈龙化石;  相似文献   

4.
论述了现行油田勘探开发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指出现行管理体制已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从提高油田勘探开发的整体经济效益出发,提出了加快勘探开发一体化改革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5.
“数字油田”的设计与应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本文研究了数字地球在油气勘探开发和油田管理决策中的具体应用--数字油田 ,并详细分析了数字油田的相关技术和应用领域。  相似文献   

6.
根据多年在油田工作中岩石检测及生产经验的积累,总结了薄片鉴定在油气勘探开发中的特殊应用案例,如根据特殊矿物的指相性进行碎屑岩沉积相判别、根据岩石组分特性及微观结构进行特殊储层分析、利用显微镜简便易携带及矿物特有的结晶习性进行油田生产现场结垢物分析等等,充分展示了薄片鉴定手段在勘探开发实践中“现场指示、快速评价、简便准确、经济实用”的功能,用翔实的案例资料和丰富的图版,展示了微观研究手段在油气储层评价、生产疑难问题解决等多方面的特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使用云分割法和最近累积分布函数法,通过蒙特卡罗模拟和陆地卫星资料研究了卷云覆盖频率与云簇型式的依赖关系。结果表明:由于云分布“核态”的尺度依赖于云网格的尺度,云分布“模态”不能很好地描述云尺度大小分布,这里云尺度大小是指云覆盖量最大时的尺度权重(是云尺度大小的函数)。同时也表明卷云的“模型”尺度与云网格尺度之间关系最小,对任何给定的云尺度分布,“最小模态尺度”是唯一的。在云的组成具有相同尺度及与较大尺度云重迭的云场中,“最小模态尺度”与云覆盖频率分布的形状有关。云尺度分布引起的簇的形式不同于云中心区云簇的形式,其原因是“有效”的云尺度大小取决于网格区域的大小,并且是由云簇决定的,有效的云尺度是由云覆盖频率分布形状反算得到的  相似文献   

8.
勘探开发业务对象模型以对象服务方式支持中国石化数字油田应用软件的开发和运行.描述油田勘探开发业务对象模型的基本概念及应用模式,提出业务对象模型的设计原理,包括设计原则、设计方法和设计约束,采用基于MVC模式的自上向下与自下向上相结合的方法设计业务对象模型,给出业务对象模型的设计步骤.该方法在数字油田中多源异构数据集成与服务平台的设计中得到应用,取得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9.
整装勘查     
《青海国土经略》2010,(5):47-47
所谓整装勘查,是指在同一构造成矿区带,对同一构造单元的矿集区,进行统一规划,统一部署,集中人力、财力、物力等诸要素,地质勘查多“兵种”协同开展地质综合找矿勘探大会战,力争实现多矿种找矿重大突破。整装勘查是发现和评价具有重大影响的大型或特大型矿产地的一种地质勘查形式。  相似文献   

10.
分布在新疆准噶尔盆地内数十个大大小小的油田,在新年前夕全部被“装进”了一台计算机的硬盘中。至此,中国石油新疆油田公司的“数字油田”系统正式投用,这标志中国首个数字化大油区全面建成。所谓“数字化油田”,就是通过各种数据的集成,把实体的油田放到计算机和网络上,整个油田可以通过计算机呈现出来。数字油田的概念源于数字地球,1998年美国前副总统戈尔提出了数字地球的概念。  相似文献   

11.
基于GIS技术的"数字油田"建设与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石油石化工业是我国的支柱能源工业,石油石化企业的信息化不仅需求迫切,且因其研究对象是地下流动的物体而变得极其复杂:油田是其企业的主体和利润的主要来源,“数字油田”的建设是石油石化企业信息化成功的关键,由于油田一般空间跨度大、地上地下资料多而复杂,GIS技术是“数字油田”建设的关键技术;现主要介绍基于GIS技术建设“数字油田”的技术、方法和应用。  相似文献   

12.
数字油田是解决当前油田建设中数据冗余的一个有效途径。本文结合大庆油田勘探、开发与建设过程中存在的数据量大、共享困难等问题,对大庆油田的基于统一共享平台的各种空间数据及其他非空间数据共享问题进行了分析,并给出了基于ArcGIS产品的油田数据管理与共享问题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3.
目前海油低渗探明储量和低渗的产量分别占海油总探明储量和总产量比例虽然小,但在海油实现5 000万t年产后稳产阶段所起的作用将会越来越大。对于海上10~50 mD之间的一般低渗为主要考虑的勘探开发对象,当渗透率是5~10 mD之间的特低渗油田时需要优选出构造相对简单、储层比较连续的区块开发;对于复杂断块特低渗透油田和小于5 mD的超低渗油田,在目前海上经济技术条件下暂不具备勘探开发条件。在海上低渗透油田开发中需考虑压裂、注水的综合应用,尽量采用水平井和分支井开发,并且在开采过程中注意低渗储层的保护。  相似文献   

14.
从奋战在柴达木盆地的中国石油青海油田公司传来好消息:该油田油气勘探获得重大进展,取得天然气新层系、新类型重大突破,可望实现今年油气储量当量1亿吨。  相似文献   

15.
本文针对地基式激光雷达扫描点云的分布特征,提出一种基于骨架优化的三维树木重建方法。首先从原始点云中提取出树木的“类主干点”,利用无向图数据结构存储和组织点云,然后基于“主干点”约束下的最小生成树算法生成单株树木的初始骨架,最后通过“密度调整”和“树枝平滑”优化操作,建立高逼真度的三维树木模型。本文提出的树木几何重建算法对点云数据缺失和点云的密度不敏感,对试验区不同的树种建模具有较高的鲁棒性。另外,本文通过对不同密度的点云和不同抽稀层次下的点云进行效率测试,发现结合类主干点表达和点云抽稀能共同确保本文算法可以重建大场景TLS植被点云数据。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渤东凹陷内油气勘探因一直未取得重大突破而陷入低谷,主力烃源岩不明确是制约该区油气勘探的核心问题。结合地震、钻井、测井和分析化验等资料,对渤东地区烃源岩地球化学指标、分布特征及成因环境进行了分析,借助盆地模拟和油源对比结果,明确了渤东凹陷的主力烃源岩层系和勘探潜力。渤东凹陷发育东三段、沙一段、沙三段和沙四段4套烃源岩,其中,沙三段烃源岩有机质类型好、丰度高,为很好的烃源岩,其生烃量占凹陷总生烃量的61%,是渤东凹陷的主力烃源岩。地质分析表明,PL9-1油田的油气主要来自渤东凹陷,预示渤东凹陷具备较大的勘探潜力。油源对比结果表明,PL9-1油田75%的原油来自于沙三段烃源岩,渤东凹陷及周缘地区今后的勘探应以寻找沙三段烃源岩生成的油气为主。   相似文献   

17.
应用高精度重力勘探在某油田进行古潜山构造探测的生产实践,在勘探程度极高的老油区可以解决一些石油地质问题,尤其与其它物探资料的联合解释取得了明显的地质效果。依据测区所取得的高精度重力资料,基本查清了区内的古潜山分布规律,为下一步古潜山油气藏的勘探部署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相似文献   

18.
<正>为加强执法督察、全域整治协同、全域变化监测、耕保联动机制等各项调查监测业务协同,宁波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于2022年5月24日印发《关于建立自然资源和规划调查监测与执法督察工作协同机制的意见(试行)》(以下简称“协同机制”)。协同机制实现了违法问题“早发现、早介入、早整治”的目标,提升了自然资源执法查处效率,实现了对新增违法“零容忍”、新增问题全面“清零”要求。近期,该局印发《关于建立自然资源规划领域耕地保护监督联动机制的意见(试行)》,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实行上下联动、闭环协同、数字赋能。  相似文献   

19.
遥感影像中云及云影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地物信息的有效获取。随着多源遥感数据的日益丰富,交叉应用多源、多时相遥感影像复原云及云影区的影像,以有效地获取地类演变过程是遥感大数据应用研究的重要内容。高精度的云及云影检测是遥感影像云及云影区修复的前提和保障。复杂多变的光谱特征以及难以有效表达的空间形态特征,使云及云影一直存在检测过程复杂、适用性差和精度不高的问题,难以形成稳定有效的检测方法。在对厚云、薄云、冰雪及其他地类多光谱特性分析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一种云及云影的多特征协同检测方法。首先,对冰雪、云及其他地物类型可分性较好的红、短波红外、热红外波段,利用SAM方法匹配云光谱特征曲线,并进一步结合短波红外波段像元绝对值区分云与冰雪,以及热红外波段像元绝对值区分云及其他地物类型;其次,通过组合云影定向移动模型与近红外波段亮度阈值检测出云影像元。对具备这些光谱波段的Landsat-8进行实验,结果表明多光谱曲线、“诊断性”波段及空间关系多特征耦合能有效地检测出影像中的薄云、厚云及云影,整体精度优于95%。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青海省某大型河谷型砂金矿特征为例,并结合其他已勘查过的河谷型砂金矿矿床特征分析,主张在砂金勘探中对小于可采宽度的矿体,除在施工中及时加密工程验证外,在储量计算时可用“边界米克值”衡量代替以“工业米克值”进行勘探线的矿与非矿判定,同时再配以“镶边”法处理较为合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